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建筑工地安全施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抓好地区建筑施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远队伍建设,适时组织工地项目经理和安全员参加《建筑法》、《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北京市市政工程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法》的培训学习。
(三)各单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要以报刊、板报、横幅、讲座、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对施工人员宣传、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各单位要对新入场的施工人员强化对现场、对本工种的的岗前培训工作,特种工要做到持证上岗。
二、严格管理,加大施工监管力度
(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外地务工人员居住区,深入开展“四防”工作,即: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防食物中毒,切实加强外地民工生活保障及安全保障。单位针对“四防”工作的要开展自查,同时做到检查有力度,对查出的问题有整改措施。
(二)针对地区建筑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不平衡的状况,加大对工地的管理力度,实行责任制管理,今年继续和施工工地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责任,根据责任书完成情况,给予表彰或处罚。
二、治理范围、重点和目标
治理范围:房屋建筑施工、市政工程施工以及房屋拆除施工等。治理重点:高处作业、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深基坑支护、高层悬挑脚手架、塔吊装拆、安技措施费用投入、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和到位、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等。
治理目标: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水平,预防和减少“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外线触电”等方面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
三、组织领导
市建设局成立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筑安全监督站。办公室主任由站长**同志兼任。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长效管理。按照《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苏州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要求,健全、完善、创新建筑安全监管制度,改进安全监管方式。认真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和《苏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
(二)加强对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专项工程施工的管理和对高处坠落事故的控制。加强施工现场危险性较大专项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及现场监督管理,明确工程建设各方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执行建设部《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规范》,有效控制高处坠落事故。施工现场要针对洞口、临边作业情况,制订专项防护方案;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严格执行验收、检查制度;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站对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进行重点检查,对屡查屡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三)认清安全生产形势,强化动态监管。每季度召开全市建筑安全生产会议,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安全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事故多发或安全管理薄弱企业的动态监管。
(四)加强对监理企业安全监理工作的监管。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建设部《关于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安全监理工作,督促监理单位落实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监理单位必须严格审查施工企业及人员资质资格、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技术措施、四阶段重点监督、文明措施费用提取和支付使用、现场防护等情况,严格检查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业情况,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安全隐患。
(五)严格按照建设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置办法》,建立机构,配足人员,落实责任。继续开展对“三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加强“三类人员”考核上岗管理,未取得安全员岗位证和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的,不得安排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严格“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行为考核,对于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不按规定接受年度安全教育培训、发生死亡事故等情况的,暂扣或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六)加强施工现场设备及临时设施使用管理。根据《**省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使用登记办法》的要求,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进行产权登记和使用登记备案,没有登记的,一律不得使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无资质和借资质装拆塔吊等违法、违规行为。施工单位应加强对塔吊等大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修工作,保证安全运转。对技术性能差、型号老旧、使用年限到期的起重机械设备,该淘汰的淘汰,该报废的报废。按照《**省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式活动房技术规程》的要求,加强对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管理,严禁使用水泥预制板临时活动房屋。
(七)督促施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费用。按照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定》要求,加强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计取、支付、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水平,改善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八)继续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和文明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全面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开展监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安全监理业务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尤其是新上岗民工中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严禁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上岗。做好修编后的《**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的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通过文明施工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树立典型,继续推进文明工地创建,提高施工企业创建文明工地的积极性,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五、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3月底以前为工作准备阶段。成立专项治理组织机构,制订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宣传、动员、部署。
一、高校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业的危险性很高,每年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死伤事故,据有关部门统计,建筑业的伤亡人数在各类不同行业中的排名仅在煤矿企业之后,位列第二位,统计数字也相当惊人。造成的伤害事件中不仅表现为施工企业相关人员,也表现为周边人群。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建筑项目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高校是人口密集区,高校内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高校内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建设项目工期顺利实现的基本保证
任何一项建设项目都面临着紧迫的工期要求,对业主来说,节省时间就是增加效益,因此工期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就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效益,因为拖延工期意味着损失。但是,假如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个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甚至遭到建筑监管部门的停业整顿处罚,那保证正常工期的完成根本不可能,因此,片面追求工期的提前实现而忽视施工安全的观念和做法不可取。
(二)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建筑企业的成本包含的项目很多,且多是有形的,为保障安全生产投入的安全品也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比如老化设备的更新、安全防护设施的购置等[1],从表面上看,抓安全生产管理意味着增加投入,增加成本,但实际上这些投入是必要的,也是经济的,否则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建筑企业必然面临着财产损失,如果造成人员伤亡,企业的赔偿金额则构成安全成本之一,随着工人工资的增长,这一类赔偿将越来越高。再者,一旦发生伤亡事件,主管部门的处罚也构成了安全成本之一,由此来看,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尽管这一成本是无形的。
(三)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必然要注重维护自身的形象。建筑企业也不例外,试想,一个疏于安全管理的建筑企业,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哪个业主会放心地将项目交给这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建筑从业人员愿意、敢于进入这样的企业工作?项目经理的前程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该企业出局。
二、高校建筑工地施工的风险因素分析
高校内建筑工地具有一般建筑工地的特点,也由于处在一个人口密集区的原因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因素。
(一)对建筑企业内部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局1986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分类》[2]中划分的造成伤害的原因,结合建筑企业施工特点,将建筑工地施工风险因素分为类:
1、坠伤事故。建筑工地露天施工,多为高空作业,施工人员因操作失误、上下作业区间缺少隔离保护设施、操作设施机械故障、脚手架不合格等原因而导致坠落伤亡的事故是所有类型事故中的最多的一类[3]。
2、意外打击事故。施工人员自身安全设备缺失(不带安全帽)、建筑楼层之间防护安全网不牢固、塔吊物品坠落、高层工作人员随意处理建筑垃圾等原因,造成在低层施工的人员意外伤害。
3、电击事故。建筑工地的用电是隐患最多的环节之一,电工的技术水平导致电力组织设计不合理、配电设施配置不合格、非电业施工人员照明线路的私拉乱接行为等导致电击伤害。
4、机械伤害事故。建筑工地的大型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起重塔吊、混凝土搅拌机、直梯运输机、打桩机、带式运输机等,这些机械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机械自身的故障,比如年久失修,设备运行前检查缺位等原因;另一个是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当引起伤害。
5、其他伤害事故。施工人员多为承包商零散组织,在住宿、生活饮食等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集体居住,由于管理不善和工人安全意识不强,做饭生活用电很容易引发火灾,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等安全事故;饮食风险是另一个隐患,尤其是夏天,中暑、食物中毒等。
(二)对高校人员、设施的风险因素分析
1、运输车辆事故。建筑工地施工需要土石方、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的运输,大型车辆进出人口密集的校区,由于大货车自身吨位大、车辆状况参差不齐,加上一些驾驶人员素质不高,开车普遍较快,也经常出现疲劳驾驶、超速驾驶等情况,撞毁校园设施、撞伤行人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2、民工管理事故。虽然建筑工地按照惯例是封闭施工、封闭管理,但施工人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经常不经允许偷跑出施工区域进入校园,使用校园设施,甚至进行盗窃、抢劫和,此类治安和刑事案件发生的概率也不低,并且民工的流动性强,案发后难以处理。
3、学生误入工地伤害事故。高校学生密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较多,尤其是到了夜间,学生活动的范围很大,难免出现误入建筑施工现场的现象发生,误入后可能发生意外的伤害,比如摔伤、机械伤害、高层跌落甚至被不法施工人员临时起意而侵害的事件。
三、高校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美国安全工程师Heinrich在大量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基本的规律――“88∶10∶2”的规律,即在100起安全事故中,有88起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有10起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结合造成的,只有2起是难以预防的。这就充分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影响安全生产、导致事故发生的决定因素[4]。因此上述风险因素应该是可以通过采取必要措施而有效避免的。
(一)加强安全技术管理
从技术层面上,防范安全事件的主要举措应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论证,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检查审核,确保万无一失;建立对大型机械设备使用前的检查和试验制度,对主要设备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杜绝设备带病运作符合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技术性的岗位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尤其是问题高发的岗位一定要坚持这样的原则。比如高空作业、电气焊、大型机械的操作等。
(二)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安全生产制度建设要本着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的原则,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到安全制度上墙、标语到位,制度范围涵盖每一个生产场所、每一道生产工序,并且设置安全员岗位,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做到安全员的尽职尽责。工地门卫要严格落实,确保高校校园内的风险事件不发生。
(三)重视安全教育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应该有部分组成:一是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培训,达到全体施工从业人员风险态度端正,重视风险事件,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案例教育、安全生产演讲、安全生产先进表彰和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等;二是安全法规教育,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通过案例教育外来务工人员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触犯法律。
(四)加强对车辆和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雇佣的运输车辆要严格审核,不能无证驾驶,要经常召开驾驶员的安全工作会议,定期汇报情况,自查自省,作为工地管理方,一方面要尽量让工地避开人员密集的区域,能另开大门最好,如果不能,则要经常进行检查监督,查到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