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工医药工程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TQ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1-0160-01
1 传统二次焙烧隧道窑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量的工程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在应用浸渍电极支持二次焙烧作业的过程当中,不利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燃料的消耗较高,对于环境污染影响较大;其次,由焦油沥青挥发所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极有可能在窑内作业环境下出现燃烧问题,导致整个二次焙烧生产系统的使用寿命严重下降;最后,无法确保二次焙烧制品在整个预热过程中预热性能的均衡性,受到上下部位置较大的温度差异因素影响,无法确保制品质量的有效性。针对以上问题,展开有关建立在内燃式电极支持下的二次焙烧隧道窑应用研究工作。
2 二次焙烧隧道窑基本工艺流程分析
1)在二次焙烧制品进入隧道窑生产作业系统内部之后,需要按照预先设定的送车速度均匀通过预热带区域(在本文所研究二次焙烧隧道窑结构系统当中,预热带整体长度表现为9.5个移动车位长度),在此过程当中完成二次焙烧制品的预热处理。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在预热带的末端位置,需要将隧道窑窑顶位置温度严格控制在300℃单位以上。
2)在二次焙烧制品完成预热处理之后,需要进入烧成带区域进行二次焙烧处理。在本文所研究二次焙烧隧道窑结构系统当中,整个烧成带共包括15个移动车位长度,总长度约为45.5 m单位。可以说,烧成带区域是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最主要的处理区域。按照这一区域内工作温度要求的差异性,还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化。具体而言,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首先是均热升温区域:这一区域主要包括9个移动车位长度,经由上一步骤对二次焙烧制品进行有效预热处理的基础之上,在制品通过均热升温区域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有效的加热反应确保制品能够基本达到或是接近电极二次焙烧对于制品温度状态的相关要求。
②其次是均温区域:该区域温度表现为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内最高温度区域。通过均温区域的有效处理,能够确保进入隧道窑内部二次焙烧处理制品中所含有的浸渍剂成分得到充分且有效的炭化处理。这一区域主要包括3个移动车位长度,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将二次焙烧制品中所含有的,表现为液态属性的焦油沥青成分予以有效熔析处理,在此过程当中确保其能够在隧道窑反应内部进行有效且充分的燃烧。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在于:受到焦油沥青成分充分燃烧的因素影响,导致这一区域,乃至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内部温度状态可能处于不稳定或是瞬时性波动状态。出现这一问题的情况下,要求工作人员能通过对热工参数的调整,最大限度的将可燃物的燃烧能够在隧道窑内部既定区间内予以实现
③最后是冷却区域:整个冷却区域主要包括12个车位,总长度约为36m单位。在经过均温处理之后,制品还需要通过冷却带进行冷却降温处理,在达到较低温度之后才能够允许出窑。
3 二次焙烧隧道窑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分析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发现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的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频繁出现风机爆裂问题。此类问题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受到风机装置外壳壳体内部气流发生瞬间性爆裂问题的因素影响,导致风机外壳部件或是轴承座部件发生不同程度破损,并飞溅出机体的事故问题。由此不仅导致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的正常工作运行受到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对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亟待对其进行改进与处理。
1)导致二次焙烧隧道窑风机爆裂的因素分析:在进行改造之前,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工作面风机所处的主要工作环境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1)。从图1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当中不难发现:在二次焙烧隧道窑的正常运行作用之下,风机装置主要存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典型问题。
①首先,受到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缺乏密封设计的因素影响,导致两侧位置窑门与窑墙间隙位置存在大量的空气流入问题。与此同时,进出窑车过程中对于窑门的频繁性开启动作同样
可能导致大量空气进入隧道窑内部。以上诸多方面的问题最终致使二次焙烧隧道窑窑内空气系数高于规定取值(规定取值为系数1),从而也就使得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内部始终处于氧化性状态。
②其次,受到二次焙烧隧道窑在运行过程中煤气烧嘴的燃烧方式表现为扩散模式,从而导致在压力过高或是煤气流动速度过快的影响因素作用下窑内出现脱火问题。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对于环境温度处于500℃单位以下的低温区域而言,制品二次焙烧处理过程中所外泄的大量挥发性成分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其直接流进烟道位置,由此也就加重了可燃性气体成分的在窑内中的含量。
2)有关二次焙烧隧道窑工艺流程的优化分析:结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最好的处理方式在于实现对二次焙烧隧道窑窑内空气含量的可靠性控制。在此基础之上解决二次焙烧过程中残余煤气的可靠性挥发与充分利用问题。即可以采取应用洗涤塔进行烟气洗涤处理的方式,确保风机爆裂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一方面沉降炭黑,另一方面消除明火。改进之后的整个二次焙烧隧道窑工作面风机所处的主要工作环境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2)。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通过工艺流程优化设计与改造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二次焙烧隧道窑的实际工作质量与工作稳定性,且兼具安全性的有效提升,重要意义突出,以上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余德麒,施正伦,肖文丁等.石煤灰渣二次焙烧稀酸浸出提钒工艺条件[J].过程工程学报,2010,10(4):673-678.
工作是人实现各自社会分工的具体方式,人通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善相互之间的社会联系,才能让自己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人能否参与工作关键在于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总是通过学习之后再进入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有其自身特点,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1]。就业的结果表现就是工作,即,让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胜任工作的资格并具有职业发展潜力,满足职业性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性的个体需求[2]。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解构传统学科性知识体系,重构行动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逐步建构个性的经验与策略。
与传统学科性课程相比,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其课程目标、设计理念、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课程要素均发生明显变化,这些要素的逻辑都是以工作为起点,是以工作的任务、组织、过程、内容、知识、方法和要求等转化而来,渗透进课程中、微观要素中,其顶层设计架构以工作的架构为统领。本文着重分析研究“工作”内涵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渗透和统领,探究工作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导向作用,试图寻找出工作过程与课程要素的对应关系,为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系统开发提供参考。
一、工作的内涵分析
在“工作”视角下审视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分析工作对课程开发的导向作用,首先应该对工作的内在属性进行解析。工作作为最能体现人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属性较多,但作为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3],实际上可在回答“如何获得工作”、“如何工作”、“如何获得工作发展”三个基本问题中对工作进行剖析与认识。
人要参与社会分工,获得工作必须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要是以其获得职业资格为前提。尽管获得职业资格未必就能获得工作,但职业资格是工作的必要前提,即职业资格是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何工作涉及的方面众多,主要是对工作过程要素的掌握。赵志群博士认为工作过程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工作要素(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工作结构,或称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和工作知识[4]。工作的发展是指人的职业成长性,从宏观看,工作是在一定时间内做重复的动作和事情,表现为静态的阶段性,同时工作又具有动态迁移性,是静态与动态变化统一的职业成长过程。
二、工作视角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设计
对工作基本属性清晰后,能够从工作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分析、推断和归纳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顶层与内容设计,对课程目标、模式和设计理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见图1)。
1.职业资格是课程目标确立和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
如图1所示,获取工作的前提是取得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是从事一种职业活动(有时也包括其他重要的生活实践活动)时,能够应用的并能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或潜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5]。职业资格的外在表现为能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让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该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课程实施结束后,以职业资格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素(或能力单元)进行评价,又是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根本依据。因此,对行业和工作分析并确立典型任务后,其职业行动领域已确定,课程开发时,应首先对从事该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进行研究,形成课程的能力目标和评价体系,随后通过内容载体支撑目标实现,在课程内容中渗透资格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
2.工作过程的要素和结构二维参考下的内容选取与组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是简单地排斥学科体系知识,而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是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在行动体系中进行重构的过程[6]。赵志群概括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3],姜大源也认为,与注重结果形态的理论知识间内在逻辑性的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相比,工作视角下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所选择的知识,是在行动体系下着眼于应用的知识,是基于工作过程有序的知识排列[7]。如图1所示,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过程中,要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具备工作过程中的六要素,按照六步法实施,因此,工作的内容要素和过程结构为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内容选取供了二维参考,是内容选取的依据和方法指导,按此参考才能全面、系统地选取教学内容,支撑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获得职业资格,完成课程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选取后,其内容组织是在行动体系下的排序,是知识在工作过程之中应用的有序排列,强调过程形态的工作过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融合性,是一种“统合性”有序,这与学科体系课程按照知识有简单到复杂的“组合型”排序有着本质区别[7]。
3.以任务分析为逻辑起点的载体选择与情境创设
学习领域是经过整体化职业分析得到的一个课程系统,它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3]。课程开发时,这种内在逻辑教学设计表现就是具体的学习情境,由某个职业成长阶段的具体工作过程转化而来,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建构学习的意义。因此,学习领域课程的载体探寻是以内在逻辑的“工作”为起点,按照工作过程的任务要素,分析寻找适应各职业成长阶段对应的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依据工作过程要素和结构创设情境。
4.情境序化
高职教育首先满足人的社会生存,即获得工作,接着奠定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图1所示,经过阶段性的工作后,其工作能获得迁移、成长和发展。职业资格往往是胜任现在工作的能力,其未来的工作资格的获得是由其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为基础,即在经验的基础上的策略获得,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上,有了内在的思维感悟与策略生成,便奠定了可持续发展能力[8]。学习领域课程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同时,又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工作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外在逻辑依靠递进的学习情境实现。每个成长阶段的工作步骤是静态的,而工作过程要素处于上升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递进的情境是以学习任务的复杂、拓展、递升为基础,以工作要素的整体变化为外在表现,最终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5.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
经过工作过程要素和结构二维参照下的内容选取,和以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载体与情境创设,以及以职业成长进行的情境序化后,其教学实施便是按照工作步骤(六步法),在创设的学习性工作情境下(六要素),遵循行动导向原则,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获得职业资格,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3]。
三、小结
在行业及工作任务分析后,其职业小向(即专业方向)已经划分清晰,再经过实践专家访谈,职业小向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职业行动领域或称工作领域即可确定,课程由此而来,课程开发也从此开始。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是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工作的内容要素和过程结构提供了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和方法指导;学习领域课程的载体探寻是以内在逻辑的“工作”为起点,分析寻找适应各职业成长阶段对应的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依据工作过程的要素和结构创设情境;情境的递进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逻辑,是以学习任务的复杂、拓展、递升为基础,以工作要素的整体变化为外在表现,最终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奠定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突出特征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经历中获得对工作的感悟与反思,逐步形成个性的经验与策略,形成一种内化于大脑之中的迁移能力,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 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2.
[3]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50-51,63.
[5] 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的一些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24-27.
[6]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同时,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这就对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北方,水利工程往往是中小型居多,设计部门开展项目的规划、可行性分析及设计时,可能因为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人员的水平等因素制约,难免出现一些问题[1]。本文就以中、小型工程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工作,分析工程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希望引起设计人员重视,吸收借鉴、完善设计,确保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更加全面系统、合理科学。
一、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力量薄弱
由于水利工程涉及多个专业和领域,需要由不同专业的人员或者不同的小组来共同完成工程的设计工作,特别是中、小型水电站设计工作的组成人员可能来自多个单位,之前缺少交流,彼此之间宏观整体观念不强,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沟通和协调不及时。比如水利工程设计中的机电安装、结构安装和水电建筑等,需要独自进行专业的工程设计,如果沟通协调不到位,会导致设计的不配套,不能很好地互相衔接,可能出现前期工程和后期工程脱节的严重后果,造成施工受阻,或者重复施工,影响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造成不必要损失。
(二)前期规划笼统粗糙
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对工程施工地点的地质、水文以及气象条件依赖度比较高[2]。为避免受这些资料影响,设计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的项目设计人员为了赶进度、出成果、降成本,有时会忽略对施工地的实际勘探,而是借鉴类似项目的考察资料或者临近工程的资料开展设计工作。导致引入的计算公式,一些具体参数的参考出现和实际不符以及不相称的情况,有的设计单位即使开展实地勘察,但是出于节约开支考虑,工作程序大大简化。以此为基础做出的成果方案,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选址和发电机组容量设计,都会脱离实际,导致设计偏差较大,影响实际施工。
(三)规划设计不能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主要表现在施工图跟不上进度,细部施工图不完整,标注不完整或者标注出现错误等。对施工指导性差、可操作性差,严重影响计算和施工正常进行。有的工程实际设计中,过于应用新技术,硬性添加入复杂、技术要求高的新工艺,使设计突破了原有的标准,导致投资增加,周期延长,同时增加了工程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另外,有些设计人员在计算时数据以及公式选择较为轻率,计算结果和实际存在较大偏差,造成实际施工时出现大坝基础处理薄弱,造成安全威胁。
(四)概算编制流于形式
对于工程设计而言,概算的编制是工程概况的体现,是投资指标和设计的依据[3]。但是实际设计中,对于工程的概算编制往往过于简单,给审查和评估工程造成一定的困难。概算编制存在工程量的计算不准确问题,土和石方偏差量最大,有时甚至相差几倍,给工程的承建单位以及施工单位造成资金、招投标以及结算等工作的不便。甚至,有的单价分析按照水平年进行分析,导致工程单价出现较大的偏差,对工程的投资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水利工程设计中重要问题对策及优化方案
(一)注重设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人是工作的主体,设计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能力素养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所以,要求设计工作人员必须要经常性的提高专业素质,更新思想理念[4]。作为设计部门有责任强化设计人员培训,开展理论学习和集中实践活动,同时,注意新的技术、工艺、材料的引进和运用,并确保设计人员自觉的将新理念合理运用到设计中。设计部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做好极引人才的工作,确保设计单位完成一些复杂的项目设计,解决技术难题,进而带动整个团队设计水平的提升。
(二)注重做细做实前期准备工作
设计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前期的勘察准备工作,各级设计部门都不应该忽视这一方面,要注重勘查质量和准确度,借助先进勘查技术和设备,选配优秀专业人员,确保前期勘察工作做实做好。确保制定出科学的工程设计,保证各项工程符合设计规范,进而实现发挥工程效益的目的。
(三)对设计质量进行科学管理
设计中、小型水利工程时,要强化质量意识。有效控制设计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顾客的要求为设计的出发点,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则,对设计的过程、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做到精益求精。同时,根据实际的需要,提供合理的图纸以及技术报告[5]。要主动接受管理部门对设计成果的技术审查,开展自身监管,多角度的综合考察设计成果,并提出修改的意见建议,促进设计的完善提升,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
结语:
总之,工程设计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而在现阶段水利工程的设计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中小水利工程的设计,影响质量因素更多,难免出现问题。本文对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和策略。希望引起设计部门和工程设计人员重视,尽量在今后水利设计中避免问题出现,保证工程的质量、满足实际的需要,尽可能的做出完整全面、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以及技术报告。
参考文献:
[1]孙志红,刘江良.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3,15(06):29-33.
[2]陈爱民.如何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23(09):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