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化工职业危害

化工职业危害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04 11:05: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工职业危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化工职业危害

篇1

0 前言

硫化氢(H2S)为无色气体,具有臭蛋气味,分子式H2-S,分子量34.08,相对密度1.19,熔点-82.9℃,沸点-61.8℃,易溶于水,亦溶于醇类、石油溶剂和原油中。由于硫化氢可随水或油流至远离发生源处,而引起意外中毒事故。同时,硫化氢还会腐蚀钢材,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硫化氢危害研究和防治措施落实,抑制硫化氢危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1 硫化氢职业危害

硫化氢在石化行业中的危害主要有三种:易燃易爆、中毒、腐蚀管材。

1.1 易燃易爆

硫化氢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或与浓硝酸、发烟硫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爆炸下限为4.3%(体积),上限为40.0%(体积)。可燃上限为45.5%,下限为4.3%,燃点292℃。

1.2 中毒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1年全国共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60余起,死亡400余人[1],全部中毒事故都有死亡人员。中毒主要有两方面:

(1)血中高浓度硫化氢可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区的化学感受器,致反射性呼吸抑制。

(2)高浓度硫化氢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起抑制作用,引起昏迷、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引起细胞内缺氧,造成细胞内窒息。因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故最易受损。

1.3 管材腐蚀

含硫油气田的管材腐蚀一直是油气田生产中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2],严重时甚至还会影响现场的生产,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硫化氢腐蚀情况包括:

(1)电化学腐蚀:包括均匀腐蚀、局部腐蚀等,如果介质中含有Cl-、CO2等,会协同作用,加速腐蚀,含有电解质,如水是发生这类腐蚀所必须的条件。

(2)硫化物应力开裂(SSC):在含水的条件下,硫化氢分压大于等于0.0003MPa(酸性环境),金属材料会发生硫化物应力开裂。SSC具有突发性、低应力,易造成管材断裂、爆破的特点。这类腐蚀是含硫化氢气田开发最应注意的一类。

(3)氢诱发裂纹(HIC):在酸性环境中电化学腐蚀后产生的氢原子,在HS-的作用下进入金属内部,在金属内部局部积聚形成阶梯型裂纹和鼓泡。在应力的作用下(如输气管道和压力容器中),会产生应力导向氢致开裂(SOHIC),造成破坏。

2 硫化氢职业危害产生原因

2.1 酸化液使用多

很多以往不含硫化氢的油水井后期酸化措施后发现产生气体含硫化氢,主要是井筒内产生的硫化亚铁垢,遇酸产生了硫化氢。

2.2 修井过程污染

修井作业现场配置的入井液一般没有专门的除氧措施,会携带溶解氧或者有机质而注入地层,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导致地层水“酸化”而产生硫化氢。

2.3 含氧水注入

注水水源含氧去除不彻底,长期注入含氧水,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而产生硫化氢。

2.4 培训教育不到位

员工对硫化氢的泄漏渠道、毒理作用、危害严重性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个体防护的意识不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2.5 防具使用不合理

要求配备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未布置到含硫化氢作业场所,员工在作业过程中不配戴防护用具或配戴不当。

2.6 监管措施不完善

因早期未发生硫化氢危害,现场没有单独的固定式硫化氢监测及报警装置,也没有制定防硫化氢危害应急预案。

2.7 注水管道沉积淤泥

注水管壁上形成泥质沉淀层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而产生硫化氢。

3 硫化氢职业危害控制措施

通过进行充分的分析验证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危害成因采取了不同的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3.1 规范地层酸化、酸洗

严把地层工艺解堵方案审批关,谨慎开展地层酸化、酸洗,研究采用中性解堵剂的地层复合解堵技术,大大减少了入地层的酸量。

3.2 采用注水水源配入井液

采用除氧处理达标的注入水作为入井液,不但确保地层不发生配伍性问题,还有效减少了溶解氧、有机质进入地层。

3.3 回注水取代海水

分离水以及回收污水流量能够及时替补调水不足,有效减少了溶解氧、有机质进入地层。

3.4 开展防硫化氢知识培训

开展全员硫化氢危害及防护专题知识讲座,宣讲硫化氢泄漏中毒事故案例教训,在公开栏、会议室、工作场所张贴硫化氢危害知识宣传牌,并在危险点设置警示牌,收到良好效果。

3.5 规范硫化氢防具使用

对可能发生硫化氢中毒的作业场所,在没有适当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如在巡检过程中感觉到轻微硫化氢气味时,应在安全区域佩戴好正压呼吸器后再进入现场[3]。

3.6 配备便携硫化氢监测仪

对有可能存在硫化氢的场所,应按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规范》要求,配备便携硫化氢检测仪,完善作业现场安全监测手段[4]。

3.7 开展注水管道冲洗

通过对注水管道用船舶进行热水清洗扫线,如添加一定量的清洗剂或混气效果会更好。

4 危害控制措施实施效果

4.1 杜绝了硫化氢中毒事故发生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落实《海洋采油厂进入受限空间安全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并定期开展硫化氢检测、中毒人员急救、防护用品穿戴等演练,在已经发现硫化氢的场所悬挂警示牌,以及规范人员取样、放空必须在上风口,且作业前必须开展硫化氢检测、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措施,今年海上未发生人员硫化氢中毒伤亡事故。

4.2 杜绝了硫化氢或天然气燃爆事故发生

通过开展现场流程、压力容器、罐区动火等安全管理,动火前必须进行液体清扫或气体置换,作业前必须开展硫化氢等可燃气体检测等措施,今年未发生硫化氢或天然气燃爆事故。

4.3 杜绝了管线腐蚀油气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通过加强人员现场巡视,及时开展生产流程、压力容器壁厚监测,以及隐患流程更换治理等措施,今年未发生管线腐蚀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

5 总结及今后打算

通过落实《海洋采油厂进入受限空间安全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定期开展硫化氢检测、中毒人员急救、防护用品穿戴等演练,在已经发现场所挂警示牌,以及规范人员取样必须在上风口,作业前必须开展硫化氢检测、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措施,全年采油平台未发生硫化氢中毒人员伤亡事故。为大力提高平台职工硫化氢危害识别和应对的能力,下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5.1 安装固定式硫化氢现场监测仪

在已经发现有硫化氢危害因素存在的平台等作业现场安装固定式硫化氢现场监测仪,配合便携式检测仪建立硫化氢现场检测档案,掌握硫化氢浓度等危害因素的动态分布图和变化规律,及时掌握工艺措施、生产流程、装置改造或操作条件等发生变化时硫化氢浓度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2 建立硫化氢作业现场人员健康准入制度

(1)组织可能接触硫化氢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体检,有职业禁忌症(伴肺功能损害的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绝不允许从事接触硫化氢危害作业;

篇2

【摘要】 目的 考察便携式色谱-表面声波检测仪(以下简称GC-SAW检测仪)定性、定量方法在大气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中的准确度。方法 设定一定色谱、表面声波检测条件,使用自动进样技术,测量环境空气中主要有机化合物种类,被表面声波检测器检测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将识别出的主要化合物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采样分析,比较两者关联性。结果 GC-SAW检测仪检出空气中苯、甲苯、二氯甲烷、环己烷等物质,并能给出准确定量范围,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近。结论 GC-SAW检测仪技术可以较好识别环境空气中存在的有机化合物种类、浓度,与实验室结果比较,准确度、识别率均在90%以上。

【关键词】 色谱-表面声波检测仪; 气体检测; 识别

气相色谱是分离气体化学物质种类最常见方法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将之与表面声波检测器(SAW)联用,表面声波检测器固有频率与参考频率差值发生变化即得到中频,数据处理系统将中频与时间曲线转换成常规的色谱图。随着不同样品前处理技术与GC-SAW检测仪结合使用,此方法可对不同基质中有毒化合物进行分析。国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GC-SAW检测仪研究与运用,对有机化合物(包括农药、溶剂等)具有很好定性作用,定性准确度高、速度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GC-SAW检测仪:美国EST公司zNOSE系列,DB5色谱柱(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弱极性固定相);大气采样器:杭州恒达PC-300型;固体吸附管:100 mg活性炭管;气相色谙仪:安捷伦6820型;热解吸仪:RJ-3型。

1.2 GC-SAW实验条件 检测器温度60 ℃,柱初温40 ℃,阀温165 ℃,进样口温度200 ℃,预浓缩管温度250 ℃,程序升温速率40 ℃(10 ℃/s),最终温度145 ℃,泵吸时间10 s。

1.3 试验方法 进行现场检测前,将仪器放置清洁空气环境中(或用专用氮气袋),选择“2 min色谱系统清洗”方法(仪器内部自带方法,除检测器温度设定为50 ℃外,其余实验条件同上),首先对仪器内部通道系统进行清洗,然后在现场运用上述条件对现场空气进行采样,空气中有机化合物首先进入仪器内部的碳浓缩管进行浓缩,然后在145 ℃下解吸后经过气相色谱分离,被分离物质进入表面声波检测系统(SAW),固有频率与参考频率差值发生变化即得到该物质特征中频,数据处理系统将中频与时间曲线转换成常规的色谱图。运用仪器软件自带化学品图谱数据库对谱图进行匹配度搜索,匹配度最高的即被认为是该种物质。

2 结果

2.1 GC-SAW现场检测结果 运用携带式GC-SAW检测仪选择了3个采样点进行现场识别及浓度分析,各采样点存在主要物质种类及浓度比较见表1。

表1 各检测点不同毒物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结果比较

本实验采用的色谱条件能够较好地分离开试验中存在的物质,以存在化合物种类较多的采样点1为例,色谱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苯、甲苯、二氯乙烷、环己烷能够很好的分离,并且与内标也有较好的分离度。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为了研究便携式GC-SAW检测仪在环境监测中检测空气中浓度及化合物种类识别的准确度,笔者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根据GC-SAW检测仪的定性结果,对空气中苯、甲苯、二氯乙烷、环己烷等使用国家标准方法采样,并进行实验室分析,分析主要采用气相色谱FID检测器检测。每个点4个样品,见表1。

2.3 现场快速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本次现场检测分为现场快速定性、定量和实验室定量分析,每个检测点浓度范围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室检测结果与现场快速检测结果符合程度较高,且实验室检测浓度基本在快速检测范围之内。以实验室结果为标准,实验室对3个采样点识别出化合物的个数为15(包括同一化合物,不同采样点),便携式GC-SAW检测仪识别出13个,识别率达86.7%。

3 结论

越来越多的快速检测方法在职业卫生防病过程及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和环境有害因素的识别、检测中使用,便携式GC-SAW检测仪作为较先进的分离-定性手段,具有准确度高、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够识别出空气中存在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且能够半定量空气中主要物质的浓度,目前正逐步用于突发卫生事件的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如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但由于该仪器价格较贵,该技术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普及推广仍需要广大同仁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篇3

摘要:针对高效校园建设规划来说,应当因地制宜,而且要布局合理,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的高校校园。本文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在校园规划建设理念基础上,系统地探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剖析方案设计构思,为同类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关键词 :高校建设;规划设计;生态校园

1 校园规划建设理念

对于校园规划建设来说,其规划设计主题适宜为“师造化”、“师法自然”。师,就是遵从的意思,造化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遵从自然,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分布合理,与校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原则相吻合。淤整体设计。从城市与校园的双重视角,着重对环境生态的研究,将建筑与景观有机结合。于人本校园。注重营造具有活力和人文氛围的校园空间场所,在“自然环境”与“社区性”、“城市性”之间取得平衡。盂师法自然。尊重基地的自然生态与地域传统,追求建筑在基地中的自由表现。

2 实例概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建设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南海软件科技园内。区内青山绿水,充满自然气息,成就南中国最优秀的软件蓝谷。南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共1282 亩,把新校区建成一个规划科学、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配套完整、高起点的校区,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整体协调、风格独特的园林式、生态式、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类大学校园。南海校区整体规划基地紧邻软件园南北交通主轴,且基地内的山体和水系为软件园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严格的规划控制条件决定了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景观的密切关联,这决定了校园在空间和景观上的开放性。结合地形地势来规划成山地校园,基地的地脉条件较为复杂,地形地势变化丰富,为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为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空间提供了机会。结合自然环境来规划成生态校园,自然分布的水系将基地分解成三足鼎立、相对而望的群岛形态,滨水岸线绵长,谷地、山峦连绵起伏,决定了未来校园的山水空间特色,为校园生态景观系统的建构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3 结合实例分析

3.1 环境生态网络的建构与强化

设计依托规划控制条件所限定的环境生态格局,使建筑群体与城市环境特征以恰当的方式介入。连续、绵长的滨水岸线为未来的校园空间注入了诗意与活力。规划将建筑组群的布局与滨水空间相结合,从而划分了不同的滨水功能与环境特征。在基地中央四条水体的转折连接处,形成校园公共绿化景观的核心,保留的山体绿化与滨水绿化相衔接,既拓展了核心景观的范围与层次,形成立体的富有特色的山水环境;同时也完善了校园主体建筑群间的开放空间体系,以“虚”的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强化从主入口向基地内伸展的谷地环境的景观特征,构筑校园的景观门户通道。将体育运动区与滨水绿化相结合,形成滨水休闲运动空间,开阔的空间尺度强化了校园对城市的开放性。将与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带并行的水体拓展为生活休闲岸线,并通过大学生活动中心区与校园中心相连。由此完成了从“城市—校园”、从“景观岸线—中心环境—生活运动岸线”的滨水环境的建构,形成连续环境中丰富的尺度变化,促发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3.2 基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空间与风格

建筑群体呼应自然环境曲折多姿的形态,以一种不规则的形态,依山就水、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在风景的边缘自由展开,一反大多数校园建筑空间规整严肃的面貌,追求轻松自在、富于山水情趣的空间气氛。建筑组群以一系列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街道、广场来组织,时而开敞,时而封闭,使其与周边的景观取得富于节奏变化的联系,使得建筑群体犹如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样,彼此充分融为一体。

建筑设计追求空灵、轻盈的风格,通过局部底层架空,开敞的中庭、平台、廊道等,与山地水面交织渗透,与自然密切对话。在形式上通过轻巧的单坡屋面、富有质感变化的墙体、百叶遮阳板、钢结构构件和节点等建筑元素,创造出既与科技园区整体建筑风格相和谐,又独具特色、富于现代感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群。

3.3 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林绿化景观总体规划

基于南海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主题,南海校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以“师法自然、交融情景”为理念。“师法自然”并不是对自然作单纯的模仿,而是包含深刻的内涵与哲理,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人文环境、绿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即文脉、绿脉、山水脉)相互优化及相互补充:文脉———是环境设计所需体现的精神与内涵,犹如人的思想与灵魂;绿脉———是地表生态与植物的覆盖,犹如人的皮肤;山水脉———是地形和大环境的设计,犹如人的骨架。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为突出特征的文脉;以水、岸、山等多种环境的植物群落形态为突出特征的绿脉;以湖光山色、岭南水乡风情为突出特征的山水脉,然后通过实施科学的校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与建设,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不但能教书育人、文化育人,还能环境育人,学生不仅能从书本知识中领悟人生的价值,也能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灵感,真正实现校区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4 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针对高校理念为“师”,因此本高校规划设计理念采取“师造化”、“师法自然”的方案,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可为同类高校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