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历史重大事件及影响,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策略后,初中历史学科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逐渐转变灌输学生一些纯粹历史学科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历史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让学生可以利用历史空间观来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养成较好的历史空间观念,才能够让学生将初中历史学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中考。
一、充分利用历史课本空间教学信息
在利用教材空间教学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的过程中,我们以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为例。一,可以用五代十国的前后期局势的分布图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程知识,利用地图深入的分析五代十国的前后期变化。二,把辽、西夏、北宋三国的并立形势图给学生展现出来,安排学生预习这三个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空间范围。三,以教材地图形式讲解重要的战役,比如采用1004年澶渊之盟的例子,分析、归纳这些战役在辽、西夏、北宋势力变化过程中的影响及意义。四,让学生阐述辽、西夏、北宋三国的势力形成过程,并准确的讲解重要历史转折事件,这些讲解过程在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培养过程中非常关键。
二、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灵感的诱发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应深刻地分析、理解历史地图、势力范围、战役战况等历史,这些与历史空间观往往密不可分,而灵感的出现通常会促进教学的突破与创新,灵感是在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实践中产生的且具备创造性的思路。初中老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及时扑捉、诱发学生的灵感,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想法和构思。同时,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空间观的直觉、灵感,使学生可以迅速找到处理问题的切入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处理历史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让学生根据教材自编自导课本剧,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表现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得到满足,还能够诱发学生自身的灵感,使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全部落到实处。教材课本剧的选择范围比较广,三足鼎立、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卧薪尝胆等都能够当作课本剧进行改编,而且汇集中国人的耻辱和苦痛,是中国人永不能忘的国耻,老师可安排学生根据该题材将其编排成课本剧,把中国人的勇敢、无畏形象和日本人丑恶、残暴搬上历史课堂,以此告诫学生应勿忘国耻、热爱中华,以便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老师在培养初中学生历史空间观的过程中,应对目前的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讲课时应做到讲得好,讲得精,讲得少,应注意让学生发挥自主意识,但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不仅要求老师需根据教材知识、学生的具体水平出发,还要求老师深刻的理解教学目的与教材内容。同时,也要求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且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更进一步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才能够将主次区分清楚,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时,教材中要求对曹操的问题进行评价,部分学生认为因曹操做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所以他是奸雄;有的学生则认为曹操比较善于招纳贤士,是英雄。对于这样缺少历史定论的历史人物学生通常都比较热衷于讨论,老师可通过开展讨论课让学生尽情畅谈自身见解、想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不需要刻意支持学生的某一种想法,只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这才便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必须加强培养历史空间观念的力度,要求通过历史空间观念让学生可以在时空条件影响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详细的考察。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培养历史空间观,以便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解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空间等要素。同时,应试教育教学也要求应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历史空间观,根据当下的情形看,中考考题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对初中历史的理解程度。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这样学生才可以掌握更多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叙述和评价,又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对这样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若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学习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学到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这样,既影响了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又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因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便成了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而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根本和关键。学生只有学会思维,才能创新,才能发展,才能提高,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成了重中之重。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讲解描述,直观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法是最常用的。这种方法能够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具体思维逐渐上升到抽象思维,形成印象。例如:在学习“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一课时,教材最后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欧洲资产阶级在贩卖黑人奴隶的过程中,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我用了讲解法,讲述英国奴隶贩子到达非洲后,让当地的酋长猎捕其他部落的黑人,来交换他们带来的枪支或其他手工制品,然后奴隶贩子用船把黑人奴隶集中运往美洲。航途中,大部分奴隶因病死去,便被丢入大海,所以运奴船后常有鲨鱼尾随,等着吞食从船上抛下的人,即使这样,殖民主义者们也获得了高额利润。讲完后,请学生思考:西欧殖民主义者是靠什么发财的呢?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他们是把千百万黑奴的累累白骨变成了自己的灿灿黄金。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堂提问,适时点拨,促使学生动脑思考
对于每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重点讲解,因此,对学生提出画龙点睛的问题,能起到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的作用。例如讲“”一课时,讲到“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学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中国一半是殖民地,另一半是封建社会吗?为什么?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中国政治上是封建社会,经济上是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吗?为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先让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逐一剖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辨两种错误认识,正确理解知识。
三、启发思维,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完《巴黎公社》后,我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彩图“巴黎公社社员英勇牺牲”和“巴黎公社社员墙”,再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并描绘出当时催人泪下的场面,最后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补充:“巴黎公社充分体现了无产阶段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彻底的革命精神。中国,尤其是以后,山河破碎,灾难深重,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运动、、……祖国今天的繁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献身明天。”通过启发,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一个学生问:“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路上,如果不遇上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对学生的这种联想,应该给予鼓励。学生能够在别人看来不是问题之处提出问题,这便是创新。
四、分析比较,联系思考,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
历史课的名词概念,相似事件很多,比如中国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学生很难区别,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对类似的历史名词、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例如对“不平等条约”的记忆,可以让学生自备一张表格,每学完一个不平等条约后,就在表格后加上一个。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认识到:清政府每和外国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就预示着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更严重了一步。再如讲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让学生课下查找: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中国康有为等人发起,最终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然后我专门利用一节课时间,与学生共同分析,仔细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成功而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及斗争方法不同等。分析比较,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而且将历史和政治有机结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更深的层次。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教学中人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其所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所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受到众多一线历史教师的关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方法传统
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如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能够紧跟时展变化,积极做出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比较高,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2]。反之,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落后,教学思想十年如一日,则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结合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传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方面开展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缺乏自主意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缺乏学习积极性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事情,在教学知识时,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努力,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十分理想。初中历史是基础性课程,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比较传统,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始终难以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同时,历史所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学习时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许多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等,虽然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事件与他们的生活联系不大,因此,学生难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学习兴趣比较低。
二、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给学生提供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于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在许多学生心目中,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滥杀无辜的卑鄙小人,而刘备则是一个知人善用、心怀天下的明君。但是在学习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分析,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不禁让学生陷入沉思:历史上著名的枭雄曹操真的像影视剧刻画的那样丑恶吗?刘备是否又真的如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高大呢?许多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并对此提出质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进行解答,并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历史。在许多历史影视剧中,虽然有对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但也有很多杜撰的内容,在观看这些影视作品时,需要用辩证的态度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这门课程的趣味性,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教学工作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3]。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迁移学习法等,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让班上的学生充当临时演员,表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在正式表演之前,学生需要对人物进行揣摩并阅读大量资料,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再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时,通过影视作品及教师的讲解,学生虽然对于科举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由于科举制与学生今天的生活联系并不密切,学生在学习时要真正理解其创立意义和内涵仍存在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应用迁移教学法,将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所学的《范进中举》《孔乙己》等课文迁移至历史课堂上,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对于读书人及社会的影响不亚于今天的高考,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是一门涵盖古今中外,与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联系紧密的课程,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新课改的影响,其教学方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学校一周只有2~3节历史课。因此,在教学初中历史科目时,要想提升教学有效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使其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借助计算机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发生的原因、意义及深远影响,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收集资料丰富、积极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