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历史学科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篇1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在中考中还不是必考科目而不被重视

历史近年来在中考中仍然不是必考科目,所以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虽然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得短、紧,加上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社会”课,但是有名无实,从未有老师正式上过课,可以说小学生都是历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两课时,追炮子似地上完新课就差不多,初三课时多一些,但既要学完世界历史,又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师分担课程时,多作为零头任意分担给教师,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因而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一次,或大概讲解一下,然后就是读。临考就利用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突击读一下,让学生在教本上标记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受传统观念主、副科观念的影响,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而且因为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研究性学习难开展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所剩无几;初中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而一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受课时少、考试压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新课程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就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没有形式探究型的学习气氛,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视接受性学习,弱化基础知识教学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而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提问。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

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篇2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改革的步伐。本文就针对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来共同探讨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方法。

一、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化为问题呈现到我们面前,运用问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动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二,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一般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产生疑问才能有思考的过程和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式教学法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有效的一个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第三,问题式教学法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脉络,能够正确地获取历史知识和处理历史材料。

最后,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提出针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一)设置适合课堂内容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习创造的基础条件。所以,教师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要结合本堂课的主要历史内容来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不同阶段了解不同历史材料的基本概念,从而从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带着教师的问题去学习,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各国列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设计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问题: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有关《》的历史知识,大家还记得清政府签订《》之后带来了哪些危害吗?然后由此递进,中日之后,清朝政府向各国列强借了大笔款项,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肯借这么多钱给中国?他们想要通过借钱给中国达到什么目的?通过这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借钱给中国的最终目的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教师提出这些问题,继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班内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的相关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长此坚持下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会得到提高,历史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教材中的重点,对历史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探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将问题和材料相结合,适当发挥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进一步完善历史概念,正确把握历史。

(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就会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小组讨论阶段。小组的划分可以是教师事先就安排好的,也可以是课上临时组合的,小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竞争中激发出他们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篇3

(一)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虽然一直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对此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楚,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流程。诚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为系统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但过于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完全没有思考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久而久之,不仅严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够不理想。

(二)教学空间及策略有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初中阶段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和现代化,在教学中教师只能局限于课堂,无法灵活地将学生从课本引入现实,对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止于此,教师的教学策略也相对陈旧,很多时候仍然依赖于课本和教参。这样的教学过于生硬,学生学起来不仅略显艰涩,更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学习毫无乐趣可言。

(三)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功。但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历史学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学校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现有的历史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主教其他课程的兼课教师,或者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有着培育学生历史智慧,形成完美情感的任务,从更深层次来说,初中历史课程担负着训练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坚决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从“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讨论合作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要想做到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大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由故事引入历史课堂。生动的历史故事,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讲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介绍“焚书坑儒”这一成语的由来,通过故事引入课本中的历史事件,如此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其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历史内容大多较为枯燥乏味,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将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提供了支持。比如,在讲授到“”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抗日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段历史的残酷,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了这一铺垫,学生学习起来热情高涨,远胜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