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相应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而旅游者给付一定报酬,从而形成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安排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同有关其他企业或部门发生经济联系。这些经济联系便构成了旅游经济的内容,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部分。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中国旅游产业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与国际旅游市场荏苒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软件上,不仅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差距,还有营销体系、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通往世界旅游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依然有一段路要走。现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应该着手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营销体系,改善环境,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体系,这都需要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的共同努力,另外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高级、中级、初级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服务人员。
二、旅游英语对开展国际旅游的重要性
据WTO的报告称,下世纪不仅旅游业将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且中国将于202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旅游的热点。据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接待游人的速度将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国,旅游人次将达到1.371亿,其次才是美国, 法国位居第三,西班牙第四、中国香港第五。从长远看,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光明,但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我国旅游业的优越地位,以为凭着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不必花太大的力气,就能保证旅游业长久的兴旺发达。但是我国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困扰我国对外旅游发展的重要难题。旅游英语发展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我国对外国际旅游的发展。
三、旅游市场国际化对人才的需要
一名合格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必须首先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必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高等教育学历;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开拓精神;必须善于协调和善于沟通,勤勉敬业,诚实守信。因此,要大力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在旅游企业,也需要一批能从事应用技术的英语高级人才以及在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服务管理和服务经营的人才。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比较,这类人才在知识、能力、专业面及深度上都应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在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需要提升,这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之中,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涉外宾馆酒店旅行社都为高级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旅游英语教育对英语高级人才需求负有时代重任。如英语导游首先要能熟练应用中外两种语言,口笔表达能力要强,口齿清晰度要好,反应速度要快,声音要亮,具有健全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工作时做到不紧张, 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高效解决问题,正视各种挑战,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有清晰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演讲才能和组织能力,在各种复杂的场合要有果敢的处理能力。
四、培养旅游英语产业化人才途径
(一)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力求做到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
为适应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旅游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应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现场管理、导游等技能,就业后能很快上岗并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一是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发展个性。课程模式的目标去向是“人格本位”,即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旧的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模块化。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旅游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
(二)培养途径要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产学结合。因此除了加强实训室,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应根据社会岗位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进生国际旅游知识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外语过关,而且还充分了解当前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快的适合国际旅游工作。
小结 旅游英语的发展是符合国际旅游发展趋势的,只有充分培养好专业旅游英语人才,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旅游的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提供充分的动力。使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慧.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 2009, (26) .
一、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
山西北望长城,东靠太行山,西临黄河与陕西隔河相望,南与河南相接。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品位,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为全国之罕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山西的旅游资源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堪称一座灿烂辉煌的历史博物馆。根据统计资料:“山西已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多达260处,占全国同类遗址总数的50%以上;山西的地面文化约35000多处,居全国之首,而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同期建筑的72%以上,古寺庙的保存量也远远超出了全国的多数省份;山西拥有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达120多处,居全国之首;山西现存的寺观与墓葬壁画达2400多平方米,居全国第一。”
(一)自然资源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黄土高坡,黄土断崖和黄土谷地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形成了晋南一带纯朴深厚的自然风光,散发着黄土文化的浓郁气息;而东部太行山的悄然屹立与华北平原的一望无际形成鲜明的对比;太行吕梁的峪谷、关隘、古道都处处展示着大自然的雄姿;“巍巍太行山、吕梁山象比翼齐飞的巨龙纵卧南北,气势磅礴;恒山、五台山、芦芽山、武当山、关帝山、乌金山、天龙山、绵山、灵空山、老顶山、历山、五老峰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风景名山,宛若颗颗流光溢彩的宝石镶嵌在三晋大地东西南北中,使山西浑厚的高原又显得秀丽而迷人。”另外还有别具一格的娘子关岩溶水泉瀑布、气壮山河的“龙门三激浪”、清彻如镜的天池、景象壮观的黄色大瀑布等水体旅游资源。
(二)文化资源
山西的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文化品位和独有的文化特色。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仅根据目前考古学家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时空就跨越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个时期迄今十三万年,而且发现的数量也居全国首位。这里有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岗石窟,有享誉海内外的平遥古城、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寺庙群……数千年文化的积淀使山西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且有着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层。还有晋商文化和黄土高坡地区的年节礼仪、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生产贸易等民俗事象,社火百戏、游艺竞技乃至深层次的民俗心理,都展现了风格独具的山西地方特征。同时,山西还是全国的的军事战略要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和山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也孕育了深厚的军事文化。
二、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山西政策的调整和政府的重视,山西的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平稳的发展。但与其他旅游省去相比它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和缓慢。制约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没有自己的特色旅游产业
山西虽然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丰富,但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小,开发层次比较肤浅、深度不够。没有深入挖掘自己的优势,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主导产品,致使山西旅游接待量难以快速攀升。
(二)宣传力度和对外开放不够
山西虽然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是很多外省的旅游者都对此知之甚少。而所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少借助于全国的大众媒体和网上技术进行宣传来营造山西的文化声势等等。山西位置是处于中部内陆,既不靠边也不临海,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不利,同时太原的国际口岸和外资旅游企业少,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境外游客。
(三)环境污染是制约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
旅游的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兴趣,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它应该是一种享受,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旅游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山西是能源大省,煤炭、焦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污染了这里的空气。目前,山西省的环境质量在逐渐下降,空气污浊,河流清澈度降低,这都直接影响了旅游资源的质量同时也导致了很多潜在游客的流失。
(四)配套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在旅游中,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们不仅要玩,还要吃住,在挖掘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发展相关的产业。山西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历来享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美誉,但是服务档次低。全省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的宾馆,绝大部分景点的宾馆都在二星级以下,不能满足高档次旅游者的需要。同时餐饮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地方特色。在山西很难找到保持了传统风味的特色店,山西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声名远扬,但是在山西很难找到真正品尝该面食的地方。另外,山西的道路崎岖不平,道路修整措施做得不好,游客出行不便。
三、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深入文化挖掘内涵
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避免肤浅的文化。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增强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的竞争力,在保持原来市场的情况下可以扩大新市场,在挖掘深层次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对旅游文化的需求。
(二)加强宣传力度
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和手段大力加强宣传力度,逐步实现旅游市场促销手段的现代化、国际化、网络化。只有做好宣传工作,才能使旅游文化进入游客的眼前,才能向游客推销,才能使游客有来此旅游的想法。在宣传的时候不仅要宣传丰富的旅游资源更要宣传特有的旅游资源,宣传旅游业的特色,树立山西旅游业的品牌形象。
(三)政府要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完善配套措施
旅游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才能激发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建立和鼓励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投资或鼓励投资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面食馆;建立一些高档的宾馆满足高档次消费者的需求:修建一些具有旅游特色的道路,在方便游客出行的同时宣传旅游文化。道路的修建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方便,也会方便当地人们的出行,加速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耀文,郭艳红,《山西旅游经济复苏对策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6卷12期。
[2]余可文,韩小平,《山西省旅游资源的文化评价及开发》,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6卷第9期。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转贴于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