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

篇1

一、引言

文言文是阅读史料、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升华平台。学好文言文不仅对于高中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还关乎其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为此,针对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教学目标的讨论一直以来便是学术界以及教育界不变的主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基于文言文选段特征模式下的教学要求。研究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段的分类特征,为后续的教学体系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探究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教学要求与目标,为后续的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二、高中文言文选段基本特征

文言文的分类模式相对复杂,按照较为常见的分类原则可以按照文体、时间、作家等原则来进行分类。按照文体而言文言文可以分为“诗词歌赋”、“文言小说”、“文言散文”、“文言史料”以及“文言科技类文章”等几大范畴。按照时间分类则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文言文等多个领域范畴、按照作家而言,文言文又可以分为更多的门类,此种分类方式更多的适宜于唐诗与宋词领域。其中,按照文体与相关内容的分类体系是现代文言文研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文门类相对较多。按照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杂记类文言文、小说类文言文、碑志类文言文、史传类文言文以及诗词等门类,其具体分类特征及其代表作品如下:(1)杂记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心得体会、游记等内容的记述与抒情类文体内容。包括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此类文言文多以山水游记为主体,记述作者的生活点滴,具有显著的生活气息;(2)小说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小说体例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由于其篇幅较长,往往以选段的形式而存在。如《水浒选段》、《聊斋志异选段》等。该类作品具有丰富的剧情内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教学目标达成以及课堂效率相对较高;(3)碑志类文言文是指被刻印在碑上的相关问题。该类作品往往是具有祈福、祷告、明志等功效,如《送东阳马生序》、《捐田碑记》等;(4)史传类文言文是指史传类作品中的节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史记》、《春秋》等选段较为常见,如《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此类作品多以人物、历史事件为重要体裁,尤其是在相关的考试过程中更为常见。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研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握合理的教学特点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第二,根据文体特点,合理进行字面教学。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四、总结

本文探究了高中文言文的基本分类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篇2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毕继万则进一步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需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而且要使他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避免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以积极和宽容的态度沟通并消除误解,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致使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是缺乏在不同的场合下恰当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与能力,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应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组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及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慢慢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1.结合教材,从词汇、习俗、语篇等方面着手,进行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材都含有许多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特色的文章,其中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对比等内容。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5 Module 4中,通过教授新单词“基督教”和“圣诞节”,英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节日和宗教,以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外研版高中英语中每模块都有Cultural corner,即介绍国外的文化背景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对此英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要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式英语中叫“football”,而在美式英语中叫“soccer”,美国人口中的“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其实是橄榄球“rugby”。在讲到这些时,老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用手而不用脚等。又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老师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但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则把二楼叫“first floor”,一楼叫“ground floor”。如此除讲清词语的概念部分外,还向学生介绍了它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英美词语的差异,使学生掌握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创设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出的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境,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让学生进行诸如自我介绍、打招呼、道歉、购物、就医、请假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结对练习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教学活动中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造出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熟悉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迅速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形象生动地了解、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像影视资料,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中体验到西方文化生活氛围,学到教材上学不到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4.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了解和积累英语国家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补充外国网站上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地道、鲜活的语言材料感受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报告、文化知识竞赛等,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进行娱乐活动,说话表情、手势等;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存储相关的文化背景内涵等各个方面知识,最终增加和增强其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总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明确的指示,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应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而应加强“文化教学”,通过多种具体可行的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7.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任务,将焦点放在人才的终身学习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责任论述了自身的一些看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树立扎实的传承文化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传承,在培养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应引起全体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当前,语文教学多关注课程改革的形式,大多数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方法越流行就越好,如果不使用所说的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似乎就无法进行语文教学。这种观念是狭隘、偏激的。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应在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国粹的宣扬。高中教师应把宣扬国粹、传承文化作为责任,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将传统文化及国粹变成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思想及观念都处于发展时期,价值观及人生观都在逐步形成,可塑性及求知欲极强。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的生活十分简单,从学校到家庭;思想十分简单,努力学习;经历十分简单,上课、放学,因此,学生需要正确的思想教育,情感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略文学的底蕴,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教育,就会导致教学过程死板、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所以,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精神基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及品格,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建适应时展的大局观

日常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语文也相当于生活的延伸。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挣脱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的束缚,面向社会、面向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获取文学体会,磨练自身意志、陶冶文学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利用调查、参观、探访、旅游等多种形式进行语文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书摊、市场,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及点滴;在节假日同亲人一起旅行,感受景区的优美风景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将现实中的感受利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语文的学习。社会是一个大的家庭,人同人之间的沟通及交往都能够使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沟通过程,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完善自身成长,教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文化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思想品格。这也就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新的境界。将文化素养及素质教育放在的首要位置。所以,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品德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将传承文化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从文化的层面理解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是由多为专业及学者经过多年整合编制而成的,包含了大量经典的文章,是语文文化的精华。假如教师无法发掘其包含的文化价值,不能全面探索其文化底蕴,那么,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就无法充分展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从文化的层面解析课文内容,利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索课文中的文学性,传承文化特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一文时,就应从古代文化的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态度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进而增强教学成果,传承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

(三)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

深入探索课外文化资源,扩充学生的学习范围,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又一要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不应只局限在课本中的文章,而是要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以此丰富学生的见闻,传承民族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索家乡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清楚家乡文化。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听取老人们将的故事来了解家乡的传说及名人故事,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家乡,充实自身文化储存,进入形成民族文化精神。

四、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教导学生成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积累写作的材料。经典文章的阅读及学习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师重点应指导学生掌握名著的阅读及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其一,挑选经典的名著。教师可以每学期为学生指定两本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获取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学底蕴的积累,从而完善自身成长;其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刺激学生进行阅读。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语文阅读,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定期开展阅读讨论会、举办相应的阅读讲座等,从而使学生更主动的进行文章阅读。另外,教师应定期为学生制定一些写作的小计划,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收获语文学习的快乐。

五、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应将传承文化、宣扬国粹作为教育的责任,利用树立文化信念、创建大局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宣扬国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