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子科学技术导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知识和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
以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工厂供配电、生产组织和管理、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过程。也可使学生直接参与无线电厂、研究所等企业的生产、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电子装置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开发、研制过程。在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
二、电子发展
今天,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又在延伸人类的智力功能。正是电磁规律在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描绘出现代化社会的蓝图,形成新技术革命的主流。它冲激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教育训练、思维方法,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电工正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汇合,继续发挥社会支柱的作用。
(1)电子设备现状与发展: 2010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到395.4亿美元,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各个地区的设备支出都呈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大陆和韩国。2010年中国内地半导体设备市场为22.4亿美元,预计2011年为26.4亿美元。按此增长率推算,到2015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2)电工新技术:我们已在准备进入21世纪。21世纪,人类期望着进入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将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整个进程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电工技术基础理论包括了交流电路理论,磁路理论,电机与变压器理论,电能传输理论,电工材料理论,电介质理论,气体放电理论等都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工程控制论等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理论蓬勃发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各门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形成一个既深入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庞大复杂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电工理论的发展。
三、重要意义
(1)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学会思考,而不是题目、学科的累加。
由于现在高职高专进行教学改革,《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数在减少,而基础内容又很多,学时有限,我们只能精选基础内容,大大删减细节问题的定量分析计算,使学生够用,但是也要达到教学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渔”比“鱼”对我们更难也更重要。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目标讨论式和启发式。通过这样的目标讨论和启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比较的对象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电工电子技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教师如果适时、合理地从中摘取几片花絮,无疑会为寂静的课堂带来几分生动,为学生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增添几分兴致。
(3)经历、观察,并强迫自己分析不同的问题,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搜索积累的知识,联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其中的关键因素,寻找新的方法。
四、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不管是对生活还是对科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上离不开它,数字电视、手机、自动导航、自动倒车,这些在以前都是没有的,现在都变成寻常百姓的日用品了,在其他的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科技,影响着我们日常身边的一切,在我们身边每天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新课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头,一个新知识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作用,是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艺术水平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基本功,通过精心设计、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共鸣,就是成功的开始。同时还应注意多种导入方法交错使用,使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亮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3-02
一、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任何智能物体间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鉴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设置的“物联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笔者所在的大学还未申报物联网专业,但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支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及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导论的公选课,学生选课非常踊跃,170人的选课规模每次都爆满,从这可以看出当前本科生对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笔者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社会科学类学生,选择了周洪波博士所编写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此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物联网世界,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2.严格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不仅是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依据,也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讲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让同学们明白物联网技术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战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让同学们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分别为RFID从业人员、传感网从业人员、M2M人群以及工业信息化人群;其次,着重讲述物联网产业链,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层系统,或者也可称之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通讯与连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长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短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和长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方面,通过物联网在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让同学们对整个物联网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
物联网是个实用性很强、发展前景很广的技术。将来物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的科技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和学生互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去描绘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既有讲述的环节,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希望此课程是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途径来呈现物联网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课程生动形象,对错分明,环环相扣,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然,这种讲课方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也即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4.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强调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发展前景设想,同时考查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学生的成绩由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讨论报告、出勤率和最终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讨论报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终课程论文占6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
三、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技术,笔者依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物联网专业设置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摸清了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协作能力,能够畅想未来,把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新挑战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康晓慧、罗霄凤、张梅等.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225~122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75-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the quality of modern citizens. In the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o it is the key to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 that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upgrade is not exactly equal to the training of software operation ". In this paper, 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through a number of perspectives,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trying to find a way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curriculum.
Key words: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information literacy
普高信息技术课上什么内容比较合适呢?
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各路名师畅所欲言。有的观点认为应该教软件应用,让学生能够用软件解决身边实际问题;有的教师则认为应该学习编程,从基础讲起;也有折中路线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在教软件应用的同时,揭示软件背后的工作原理,通过程序教学,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观点众多,不一而足。
虽然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概念不断涌现,但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缓慢的新学科,犹如一个胖胖幼儿,虽然肉多,但骨骼尚未健全。个人罗列了几个影响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原因,请大家多多指教。
1 世俗观念对教学内容影响巨大
从最早的打字班、电脑课到信息技术课,我们经历了WPS,BASIC编程,OFFICE培训到多媒体软件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在变化。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多姿多彩,教师也变成多面手,软件样样精通。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各类APP层出不穷。友好的图形化界面使“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大众百姓都可以轻松使用信息技术满足个人需要。比如,原先需要长时间学习的Photoshop软件,基本上已经被各种“美颜相机”所取代。
在这种背景下,普高信息技术学科何去何从呢?有的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要取消了。因为学生都基本会了嘛――上QQ,发状态,拍照、修图、上传一气呵成。有的老师说可以讲一些更专业的软件,如3DMax、Premiere;有的老师认为加深知识点难度,比如Flash的Action Script;也有老师觉得应该回归最初的编程。每个教师的位置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观点有差异也是自然的。
从世俗观念的角度来说,如今的外部压力相对较小。相比以前,家长(或者说社会)对普高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变低了。这得益于电脑(或者说智能设备)的普及,同时也让一线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有机会从学科本位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
2 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广泛,但仍需提炼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是应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从学科论看,作为教育的一种组织形态,信息技术学科明确了自己研究对象――信息,确立了它的研究范围――信息的采集、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并应该由此而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呈现出由一定知识组成的统一的逻辑系统。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类软件层出不穷、更新不断,让一线教师疲于应付。大家普遍表示,不能把信息技术课堂变成“软件操作培训班”,纷纷发出感慨“应该教学生原理性的内容”。然而如果追问“什么是原理性的内容”呢?老师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
这反映出我们的教学内容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但仍需提炼。在教学中没有强调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以及之间的联系,缺少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框架结构。“信息的定义”、“编码”、“存储”、“压缩”、“信息的传送”、“信息的表达”等关键概念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我们用各类软件的实际操作来代替概念的讲解。仿佛是先做了众多实验,然后再跟学生讲一点原理,有的教师可能连原理都没有讲。
普通高中是与大学教学相衔接的重要学段。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课,普高信息技术学科应更侧重信息与信息技术理论,为大学各相关专业奠定基础,而非深化特定软件的学习,尤其要避免在必修模块加深特定领域软件的操作。个人以为,这一点与职业高中的教学还是有差别的。
3 信息技术学科覆盖面大,教学面临多种考验
从信息技术的定义来说,信息技术学科应完全覆盖“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这就涉及很多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方面。以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信息的获取”为例,课本主要通过“搜索引擎的使用”来体现信息的采集,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网址、文字、图片等信息。这固然是信息的获取的一方面,然而从信息技术的定义来说,我们也很难回避“传感技术”。从搜索引擎中获取信息,其本质不过是在他人的数据库中进行了一次检索,并非直接地从自然界中采集信息。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范畴远远大于计算机技术学科。如果严格按照信息技术定义来进行教学,那么我们的师资、教学装备将面临不小的考验。
4 信息技术学科背景复杂,从业教师知识背景各异
本人曾就“普高信息技术课应该上什么?”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位师范大学的教授。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但他表示大学中暂时还没有一个专业叫“信息技术”。高中有物理,大学有物理专业;高中有化学,大学有化学专业。高中有信息技术,那么大学里有什么专业与之对应呢?是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是电子通信,还是现代教育技术等其它专业呢?
这让我联想到初中的科学学科,到了普高,就变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个人以为,普高信息技术学科也是众多大学专业的整合体,学科背景复杂,内容较多。
当我们从另一个方向――师资――考虑时,这一问题就转变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背景?”从早期的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到现在的计算机专业、电子通信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等。由于一线教师的知识背景各异、经历不同,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方向的问题上,观点各异,较难形成一种主流的思想。
5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思考信息技术课程
作为信息技术工作者,应当抛弃“培训班”式的思S模式,以学科的视角去观察课程内容,思考教学核心。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同样,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科学的引导。将信息科学中的基本原理融入教学,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认识信息世界,这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极有帮助的。
信息科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是从“信息”的维度对“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通信科学”等多门基础学科的综合。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直接学习“信息科学”是有难度的。因此,在信息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通信科学”等多门学科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进行拓展与延伸,以较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达成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6 结束语
课程是一种学习活动,它的内容来自学科。只有先把学科的知识结构理顺,课程的开展才会有条不紊,不随波逐流。学科的建设依赖于高校的理论专家、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广大的一线教师。这也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不断完善,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所谓的“副科”,时间可能更长。然而时不我待,浙江新高考方案已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推上舞台。如何让学生、家长、社会认可“信息技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10.
[2] 王吉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0(1):58-61.
[3] 董玉琦.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2):25.
[4] 钟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31.
[5] Papp F,刘武.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1.
[6] 李泽清.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D], 沈阳: 东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