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使学生学会安全生产的方法,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我们在钳工实习教学中应结合锯削、锉削和钻孔这三个方面去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安全操作规程。
一、锯削
锯削时常见的安全事故就是锯条突然折断、失控,使人受伤,为了防止锯条折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锯条安装松紧应适当,太松或太紧都会使锯条容易折断。
2.工件装夹要牢固、装夹位置要正确,防止因工件松动或抖动而使锯条折断。锯缝歪斜后可以适当纠正,但不可强行纠正。
3.锯削速度一般以每分钟往复20—40次为宜,锯削行程应保持匀速,返回行程可以快些。如果运动速度过快、压力太大锯条容易被卡住而折断。
4.新换锯条时,在老锯缝内要先慢慢锯削,否则会因卡锯而使锯条折断。
5.工件将被锯断的时候要减慢锯削速度和减小锯削用力,否则会使手锯失去平衡而折断锯条。
另外,在工件将要被锯断时应减小压力,左手要拿住将要脱落部分,以防止工件断落时砸伤脚。
二、锉削
锉削时常见安全事故是锉刀折断伤人以及锉屑划伤手指或者锉屑飞入眼睛里,为了有效避免上述事故,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锉刀柄要装牢,无柄、破损的锉刀不能用。
2.不能将锉刀当锤子或撬杠使用,防止锉刀折断伤人。
3.锉屑嵌入齿缝时,必须用钢丝刷沿着锉齿的纹路清除,不能用嘴去吹铁屑或用手去摸锉刀及锉削表面,防止手上皮肤被划伤及锉屑飞入眼睛里。
4.锉刀放置不得露出钳台边,以免掉下砸伤脚。
三、钻孔
钻孔的时候要用到台钻或者立钻,刃磨钻头的时候还需要在砂轮机上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砂轮机时的注意事项:
(1)砂轮机的旋转方向要正确,只能使磨屑向下飞离砂轮。(2)砂轮机启动后,应在砂轮旋转平稳后再进行磨削,若砂轮跳动明显应及时停机修理。
(3)砂轮机托架和砂轮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3毫米以内,以防止工件扎入造成事故。
(4)要配备好防护眼镜,女生还要配备工作帽,在操作前穿戴好。
(5)磨削时要站在砂轮的侧面,约成45°,不要站在砂轮的正面,以防砂轮崩裂飞出撞伤。
(5)砂轮在运转时不能撞击砂轮,以免砂轮碎裂飞出伤人。
(6)在磨削过程中要集中精神,以免因开小差而磨伤手指。
2.钻孔时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钻床操作规程,严禁戴手套操作,袖口必须扎紧,女生须戴好工作帽。
(2)工件必须夹紧,特别是在小工件上钻较大直径的孔时装夹应牢固,孔将要钻穿时要减小进给力。
(3)开动钻床前应检查是否有紧固扳手或楔铁插在转轴上。
(4)钻孔时,不能用手和棉纱或者用嘴清除切屑,必须用毛刷清除切屑。
(5)操作者的头部不可与旋转着的主轴靠得太近,停车时应让主轴自然停止,不能用手接触还在旋转着的部位,也不能用反转来制动。
(6)严禁在开车状态下装拆工件、检验工件和变换主轴转速。
1、新工人和变换工种人员在上岗之前,没有接受全面的、系统的安全技术培训。职工在不熟悉生产工艺、设备、作业环境特点和操作技能的情况下上岗操作。
2、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的时间不能保证,岗前培训只讲安全注意事项,限于会背操作规程,缺少现场岗位培训,以及职工应急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安全培训与技术培训脱节。职工对本岗位的生产工艺、安全问题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技术规程不能认真正确执行。
4、车间培训、岗位培训流于形式。大部分车间主任、班组长对新上岗的职工只讲一般的安全注意事项,抄一份考卷就算培训,而对本岗位的重大危险源和安全技术操作没有交待清楚。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拟定“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大纲和考核标准,规定讲课内容及课时。具体的做法是:
一、厂级教育厂级安全教育以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教育为主,结合本厂生产工艺特点,讲解一般性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理论学习结束后,受训人员实习时间以7天至10天为宜,每天都要和当班的专职安全员一起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专职安全员必须对其讲解各个工作岗位的生产工艺、危险因素辨识和对违章操作人员的纠正、批评和处罚。其目的就是增强受训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养成职业的安全习惯。
二、车间教育受训人员在达到厂级安全部门理论、实践要求后下到车间,车间教育以安全生产知识教育为主,结合本车间特点和生产工艺、生产任务,讲解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事项。每天要和车间主任一起参加派班、班前安全对话、下现场检查工作,时间以3天-5天为宜。其目的是增强受训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所在基层状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三、班组教育班组教育、岗位培训以安全生产技能教育为主。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指定有经验的老工人和受训人员一起工作,其目的是学会事故应急反应和标准化操作的技能,时间视工种而定。
通过上述“三级”教育安全生产培训,职工应具备:
1、较高的个人安全需求,关注生命,珍惜生命。
2、较全面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能掌握于本岗位有关的安全知识和危险因素识别方法。
1、新工人和变换工种人员在上岗之前,没有接受全面的、系统的安全技术培训。职工在不熟悉生产工艺、设备、作业环境特点和操作技能的情况下上岗操作。
2、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的时间不能保证,岗前培训只讲安全注意事项,限于会背操作规程,缺少现场岗位培训,以及职工应急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安全培训与技术培训脱节。职工对本岗位的生产工艺、安全问题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技术规程不能认真正确执行。
4、车间培训、岗位培训流于形式。大部分车间主任、班组长对新上岗的职工只讲一般的安全注意事项,抄一份考卷就算培训,而对本岗位的重大危险源和安全技术操作没有交待清楚。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拟定“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大纲和考核标准,规定讲课内容及课时。具体的做法是:
一、厂级教育 厂级安全教育以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教育为主,结合本厂生产工艺特点,讲解一般性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理论学习结束后,受训人员实习时间以7天至10天为宜,每天都要和当班的专职安全员一起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专职安全员必须对其讲解各个工作岗位的生产工艺、危险因素辨识和对违章操作人员的纠正、批评和处罚。其目的就是增强受训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养成职业的安全习惯。
二、车间教育 受训人员在达到厂级安全部门理论、实践要求后下到车间,车间教育以安全生产知识教育为主,结合本车间特点和生产工艺、生产任务,讲解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事项。每天要和车间主任一起参加派班、班前安全对话、下现场检查工作,时间以3天-5天为宜。其目的是增强受训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所在基层状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三、班组教育 班组教育、岗位培训以安全生产技能教育为主。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指定有经验的老工人和受训人员一起工作,其目的是学会事故应急反应和标准化操作的技能,时间视工种而定。
通过上述“三级”教育安全生产培训,职工应具备:
1、较高的个人安全需求,关注生命,珍惜生命。
2、较全面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能掌握于本岗位有关的安全知识和危险因素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