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力状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B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状况。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参与率。
一、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 年龄、性别因素
从性别上看,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远低于男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地承担了家庭中子女的抚育责任和更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上劳动力雇佣方对女性劳动力的歧视普遍大于男性。随着六七十年代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适合由女性从事的职业逐步出现,才使得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偏低的局面有所改善。
在劳动力参与率的性别差异中,两者之间相差的程度还呈现出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往往有着不同的劳动偏好和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参与率各不相同。
2. 教育发展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使得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市场竞争的激励,企业对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要求的提升,使得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竞争的激烈使得更多的劳动者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含量,这就推迟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而降低总体的劳动力参与率。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受教育者的比例有所升高,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增大,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3. 收入增长因素
收入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劳动者单位就业收入的增加会加大闲暇的机会成本,从而诱使一些原来没有加入就业队伍的人开始选择工作,促使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的人来说,收入因素将会是决定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就是收入增长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另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又可能会使得一些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劳动者退出劳动力队伍,从而降低劳动参与率,体现出收入增长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收入的增加对个人劳动力参与抉择的影响是相反的,这两种效应对个人影响的强弱将最终影响个人参与劳动的决策,从而影响总体的劳动力参与率。
4. 产业结构因素
在宏观经济中,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之一。由于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最大,因此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比例也决定了劳动力参与率的大小。在60-70年代西方各国的高速增长时期,各国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带动了这些发达国家总体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
劳动力参与率这个衡量指标,体现出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反映出人们参与劳动的状况。它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因此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可以说,劳动力参与率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示器。偏高或偏低的劳动力参与率,都表明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相应的问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男性人口还是女性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均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不仅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近些年来,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劳动力参与率逐年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城市劳动参与率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然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教育机制的不合理,应试教育体制的实行使得许多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劳动力素质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造成了失业率偏高与劳动力参与率偏高并存的局面,加重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形成了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二、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的成因
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的现状,是由我国的工资和福利政策、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决定的。
1. 工资收入偏低,扩大了家庭对社会的劳动力输出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起飞和快速增长,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点较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资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就使得家庭中需要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社会劳动来维持家庭生计,从而扩大了家庭向社会的劳动力输出。
2. 投资市场不完善,劳动收入仍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投资市场尚不成熟。中国股市弱有效性,使得居民在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时仍然较为保守谨慎。在这样的投资环境和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收入仍然以工资为主,劳动收入仍然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这就加大了人们对劳动市场的依赖性,提高了劳动力参与率。
3. 就业关联型社会福利政策增加劳动者就业意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就业、工资、福利三位一体的政策,劳动者只有就业,才能享受公费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措施。在农村,虽然实行大病医疗保险项目,但是农民自己分担的份额仍然较大,并且小额医疗费用无法报销。这种福利措施与就业状况相关联的制度,无疑加大了劳动者参加工作的意愿,促进了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4. 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育普及程度还较低
我国虽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在农村,失学问题更为严重,且女生的失学率高于男生。这就直接导致了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不仅如此,在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大多没有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这就使得参与劳动的劳动者素质仍有待加强和提高。教育水平的落后,使得许多青少年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5. 工资与工龄挂钩,劳动者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目前我国在计算工资水平时,由于普遍与工龄挂钩,因而人们往往选择提早就业以增加工龄,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在这样的工资政策中,许多劳动者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增加了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加大了就业压力。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未成年人也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之中,使得就业情况更为严峻。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使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但实际上,仍然有许多企业不顾规定擅自雇用未成年人。这不仅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而且侵占了成年人的就业岗位。
6. 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这就使得许多老人不得不走出家门,二次就业。退休人员的二次就业虽然可以为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却挤占了成年人的就业岗位,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三、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的措施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各方面制度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仍然总体偏高。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对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改善目前我国失业率高的现状,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1. 完善投资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合法非劳动收入
目前,我国投资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投资收入尚不能成为居民的主要收入。通过完善投资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投资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从而增强居民对投资市场的信心,减少对劳动收入的依赖,降低劳动力的参与率。
2. 调整工资政策,工资与绩效、能力挂钩
与工龄挂钩的工资政策使得劳动者往往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对工资政策实行调整,将劳动者薪酬与劳动者业绩、能力相挂钩,鼓励劳动者提高绩效,并自觉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自身技能。这种与业绩、能力相挂钩的新的工资体制,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且,对劳动者能力的肯定和鼓励也能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从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
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50%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长此以往,将积聚大量初中以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低素质劳动力,对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而劳动者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一部分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岗位却空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通过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改善农村青少年失学的状况,并且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迟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据测算,如果延长教育年限,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由16周岁推迟到18周岁。今后几年我国每年就可以少安排上百万新增劳动力就业。不仅如此,这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使他们做出更为理性的劳动力参与决策,通过劳动者自身进行理性选择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盈缺情况。
4. 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年龄实行限制
青少年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或是退休人员的二次就业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参与者人数较多,加大就业压力。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年龄为16~60岁。如果我们延迟青少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同时提早老年人的退休年龄,那么就能大大降低劳动力参与率。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年龄实行严格的控制,并通过相关配套措施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严格控制劳动力的就业年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适龄就业人群的合法利益就能有力保障。
5. 调整完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福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减弱福利制度与就业状况的关联性,从而使得福利政策对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减小。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退休人员再次走出家门,二次就业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得退休人员“老有所养”,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环。
与去年年底相比,从城市数量看,增加了27个城市;从人口规模看,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总体而言,2002年全国89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全年总体状况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求人倍率为0.79.分季度看,其求人倍率从2002年一季度的0.73升至四季度的0.89.
2.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基本稳定。
2002年监测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9%、27.2%和70.9%,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就业需求格局基本稳定。与2001年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1.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需求在原比重较大的基础上基本持平。
3.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占据主体,制造业需求有较大增长。
2002年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为32.4%、21.7%和19.8%,三者合计约占总需求近3/4.
与2001年相比,三大行业需求增长了7.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4.2个百分点,其次是社会服务业,增长了2.3个百分点。
4.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据主体地位,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61.9%.
与2001年相比,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增长了7.8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需求比重仅占12.6%,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3.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私营及个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用人需求的呈现上升态势;而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呈现出逐季下降的趋势。
5.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两大类职业的需求比重和求职比重分别是69.2%和59.1%.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关系相对缓和一些,其求人倍率分别为0.9、0.85和0.7.
6.在所有求职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69.1%,是求职主体。
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5.9%,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1%,其他失业人员占12.5%,下岗职工占10.6%.其他类型的求职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占21.2%.
与2001年相比,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的比重增长了8.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失业青年,分别增长了7.5和6.7个百分点。
7.分文化程度看,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主要集中在高中文化程度。
从需求看,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41.9%,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2.5%,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比重为35.7%;从求职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5.2%,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了总求职者的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比重为26.2%.求职人员文化结构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除硕士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以外,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状态。具体而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0.86;高中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0.81;大专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0.67;大学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 0.77;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1.26.
中图分类号:C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38-02
劳动力人口素质是一种智力资源,并通过教育得以提升,所以世界各国的竞争核心无非是教育、人才的竞争。贵州作为2012年国务院二号文件针对的主要省份,劳动力人口素质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贵州省劳动力素质状况的整体水平和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所以,认清贵州劳动力人口素质现状,弄清其存在的问题,寻找出相应的合适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劳动力人口素质。
一、劳动力人口素质
劳动力人口是指“劳动力人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②。可以从微观劳动力人口素质和宏观劳动力人口素质两个维度来理解。本文中劳动力人口素质的论述倾向于劳动力人口的结构素质。主要包括像年龄结构、城乡结构、行业或产业结构以及职业结构等这样一些衡量指标。
(一)劳动力人口微观素质
“劳动力人口微观素质包括劳动力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③。首先,身体素质包括躯体和大脑机能的运行。一个人躯体机能状况运行良好,便具有抵御疾病的能力。大脑机能运行良好,其处理事情上更多的讲求迅捷性及灵活性,因此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其次,文化素质是指劳动力人口所掌握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所具有的劳动技能。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人口占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从而促进经济进步。最后,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拥有先进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劳动力人口,对世界有着辩证的认识,因此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能够以道德为基础,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劳动力人口宏观素质
劳动力人口结构素质包括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行业或产业结构、职业结构。首先,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与非劳动人口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年龄上的偏差会影响整体劳动力素质状况的,从而影响就业情况。一个地区的就业情况与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是有密切联系的。其次,劳动力人口城乡结构是劳动力人口资源分配在城市和乡村的比例大小。劳动力人口的城乡分布差异会影响劳动力质量的高低,进而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再次,劳动力人口行业或产业结构,不同行业和产业对于劳动力人口素质的质量和数量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人口素质的要求普遍偏低。劳动力人口素质数量和质量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工种与各个行业间、产业间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最后,劳动力人口职业结,在具体职业结构上的区分,可分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通过相同人数中两种职业类型劳动者所占的比重的比较,能够普遍反映出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
劳动力人口素质概念的界定在本文中主要就是通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进行解读。宏观素质主要是从结构素质的层面从年龄结构素质、城乡结构素质、行业或产业结构素质以及职业及结构素质四个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下面本文将在对劳动力人口素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分析贵州省劳动力人口素质现状。
二、贵州省劳动力人口素质现状
(一)贵州省劳动力人口微观素质
1.贵州省劳动力人口身体素质。贵州省劳动力人口身体素质改革开放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同时仍然存在问题。以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为参照,2010年死亡率为6.55‰,在全国相比较而言居于较高的位置。同时,2000年的预期寿命比较中,贵州男性预期寿命为64.54,女性为67.57。而全国平均水平男性为69.63,女性为73.33。可见,这就反映出贵州省劳动力人口身体素质相对全国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贵州省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从2000年到2010年,贵州省劳动力人口中上初中的人数增加了9.3%,上高中、中专的人数提高了近1.7%,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数增加了近3.4%。有进步的同时也存在问题。例如,在每十万人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较中,在各个学历层次上,贵州都处于全国仅次于的倒数第二位的排名。这种差距不仅制约了贵州自身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3.贵州省劳动力人口思想素质。文盲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和2010年,贵州省文盲人数分别为490万人和304万人,文盲率分别为13.89%和8.74%。由此可见贵州省劳动力思想素质是呈逐步提高的态势。但是,全国文盲率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6.72%和4.08%,所以,相较全国而言,贵州省文盲率还是很高的。所以贵州省劳动力人口的思想素质较全国而言除了高于和青海之外还处于低水平。
(二)贵州省劳动力人口宏观素质
1.年龄结构。通过对同一年龄段内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比较能够得出劳动力年龄结构素质的不同。在青壮年劳动力这一群体中,“在全省387.1万未上过学的劳动力中15-19岁年龄段占全省的2.8%,60岁以上占全省总劳动力的1.9%”。④由此说明,贵州省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普遍较低的状况仍会长期存在并急需改善。
2.城乡结构。通过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可知贵州省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为36.04岁,其中城镇劳动力人口占25.51%,农村劳动力人口占74.49%。并且有数据显示,在城镇劳动力就业人口中,学历为初中和小学的人数居多,分别达到32.17%和31.27%。高中以上学历人数所占比重达到24.08%。但是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中46.74%为小学学历,17.95%为初中学历。但是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所占比重仅为2.31%。计算出城镇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8年,但是农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71年⑤。所以不难看出,学历层次越高,城乡差距越大。所以,要从根本上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而提高劳动者素质。
3.行业或产业结构。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第一产业人数居多,农、林、牧、渔行业,达到高等教育程度的比率仅为1.78%,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却高达27.35%。在受教育年限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平均达到了13.45年,但是农、林、牧、渔行业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仅为5.18年⑥。所以,不同行业、产业间的劳动力人口素质有很大差距。这与科技投入要素有重要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往往进入科技要素占主导的行业和产业。这就要求合理安排就业机制,充分保障脑、体劳动者有充分的岗位。
4.职业结构。不同职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不同的劳动素质。全国从事农、林、牧、渔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员,53%为初中学历,但是贵州省48.84%的相关从业人员仅为小学文化水平。同时,同为专业技术人员,全国有30.9%的劳动力人口为大学专科水平,但贵州省的相关人员所占比例远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例不仅低下而且受教育年限仅是12.4年⑦。
三、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措施
(一)针对微观素质
1.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应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师资办学力量的注入,才能为基础教育做好基础工作,才能使基础教育真正实现受教主体的广泛性和效用的实际性。但关键是要切实将每一个有关基础教育的措施施行到位。其中尤以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2.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发展高等教育。相较之全国30%多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在高等教育水平以上,贵州省应着实发展高等教育,其中对于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使社会财富有所积累,只有培养专门型人才,才会使社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
(二)针对宏观素质
1.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务中介,完善职业准入制度。对不同的工种设置不同的考核机制,对相关领域劳动力人口的进入设置准入评定标准以此来提高劳动力人口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的职业技能。这不仅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从业人员的行为也可以对未达到一定要求的劳动者设置了限制,从而提高劳动力人口的整体就业素质。
2.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不高的事实,可以通过多种就业机制进行改进,例如,教育培训、科技示范等。同时,扶贫开发、科技下乡等多种惠农措施也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措施。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可以作为推进农业从业人员提高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3.加大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形成终身教育制度体系。同时,通过对培训体系的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的完善,职业教育终将会发挥巨大作用。劳动者知识的更新与劳动观念的改变可以通过职业培训进行有效引导。这对于从业者在该行业做精,做专都是必要的。
注释:
①作者简介:曲秀丽,系贵州大学马列部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方向.
②③聂笃雄:《贵州省劳动力人口素质研究》,贵州大学,法学院,2006级.
④聂笃雄:《贵州省劳动力人口素质研究》,贵州大学,法学院,2006级.
⑤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11.
⑥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11.
⑦张羽琴:《贵州劳动力就业与教育发展研究》,理论与当代,2007.5
参考文献:
[1]刘祖春,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2009.
[2]宋其超,失业及其治理[M].北京,2004.
[3]张羽琴,贵州劳动力就业与教育发展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7,(05).
[4]聂笃雄;杨昌军,贵州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03).
[5]许丽君,贵州喀斯特地区劳动力素质的初步研究[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