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巨大,农村老龄化程度快速强化。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人,其中1.05亿人是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85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二、农村老龄人口对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影响

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表明,我国流动人口从2000年的1.2亿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2.2亿,增幅高达83%。流动人口规模扩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6.22%,2010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49.68%。中国人口流动主要流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而且转移速度在不断加快。

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所吸纳的劳动力主要发生在城市部门,而城市劳动力供给越来越依赖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速度的减缓。特殊的赡养结构导致进入城市的劳动人口钟摆式流动,成为劳动力彻底转移的一个间断,同时大大增加了交通运输等各种社会成本。所以,如果不对农村老龄人口问题加以重视,那么不断增加的农村老龄人口必将影响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速度,从而阻滞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村老龄人口对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影响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由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这一阶段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7600万;200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接近1亿,2005年达到1.7亿;2007年,约有2.3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或外地转移。

大量农村老人将是最后进入城市的一个群体,将成为迟滞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下,农村老龄人口增加意味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人口最终会减少,因为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可知,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5亿,而农村所占比重为58%,即0.9亿。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白发老人,而年轻的人口却不断减少,相伴而出现的是劳动力因不断减少而显得不足,劳动力流动数量减少,流动规模大大缩小。

劳动力流动性下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在行业间、区域间流动性的下降。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技术进步加快,新行业、新职业和新工种不断涌现,对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和区域流动提出更高要求,而另一方面中老年劳动力转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跨区域间就业的意愿下降,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流动受到限制。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土辽阔、区域跨度大、区际间发展差异大的国家,由于跨区域就业成本更高使这种影响会更直接和更强,我国出现“4050”人员现象和近年来沿海地区“用工荒”不断强化,充分表明了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老化导致劳动力流动下降,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变动。

四、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合理有序地进行

第一,要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力度,大力加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步伐,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大量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把交通、金融、通讯、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重点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第二,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把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即对人力、资本和技术等优化组合,城市的技术交流、资金交流要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成为城镇的主力军,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根据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供给规模变化不大,但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问题较为严重。要解决劳动力老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增加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适应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大,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鼓励和引导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昌彩.农村老龄人口:影响、特点与对策[J].开放导报,2008(3):28-32

[2]陈社英.21世纪的中国与老龄化:研究与实践的挑战[J].人口与发展,2011(2):20-32

篇2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福建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必然产物。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变革带来深刻和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对农业发展不利的一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1.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结构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查阅福建省统计年鉴,2000~2010年,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196.3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了2025.59元,贡献份额达48.27%,而农业收入增加了1279.42元,贡献份额仅30.49%。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已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2.加快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入,一部分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纷纷在城镇安家落户,这客观上促进了城镇消费需求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增加和建设规模的扩张,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了空间。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3.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一是减少了依靠土地养活的人口对土地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推动了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事实上,随着耕地资源的减少和农村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增加,在耕地资源极度匾乏、人均占有量过少、加之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的情况下,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非常排斥,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很低。通过转移富余劳动力,人地矛盾得到缓解,从而突破传统的分散经营和粗放经营的方式,农业规模经营成为可能。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自福建农业劳动力发生大规模转移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主力军,他们不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强者,而留守劳动力多为妇女和老人,于是劳动力转出的农村家庭缺乏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一是劳动者年龄结构偏大、劳动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加剧。二是留守的绝大多数是女性劳动者,男女比例不协调。

2.农地资源利用率下降。通过查阅福建省历年的统计年鉴,发现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均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面积从2001年的1625.72千公顷下降到2011年的1226.79千公顷,下降了24.5%。非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1089.52千公顷,下降到2011年的1001.41千公顷,下降了8.1%。劳动力转移后,农业生产劳动力大幅地减少,土地利用水平逐年下降,出现农地抛荒、耕地锐减的现象。农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加剧威胁着福建省的粮食安全。

3.农业技术推广受阻。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相对而言大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而留在家里务农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弱残者,他们的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接受科技成果的意识淡漠、积极性不高,并且学习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也有限,他们宁愿因循守旧以求稳妥,也不愿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效果。我国目前大约有70%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文化素质过低。

参考文献

[1]邓楚雄.劳动力转移下沪郊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1135户农户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08,(8):41~44

[2]张思军,吴仁明.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2,(1):36~39

篇3

中图分类号: F84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43-04

养老,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考虑的重大问题。老年人能否“老有所养”,享受到应有的养老保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世纪末,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老年人口的增多,意味着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规模在持续扩大,养老需求也随之增强。

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1]同时,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使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但是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如何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窘迫境地,尤其是劳动力大量外流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留守老人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推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但这种发展并不平衡,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城市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农村不能企及的。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为了务工、求学以改善自身生活状况,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尤其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明显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40.8%,比1978年的70.5%下降了29.7个百分点,1978年~2007年约有2.28亿名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实际转移出来的人数要比上述数据大得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17省区2,749个行政村2005年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在农村劳动力中,有21.06%从事本地非农产业,26.51%外出打工,只有52.43%从事传统农业,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比例比国家统计局数据低17.61个百分点。[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清醒的看到,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推行,家庭结构向着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家庭成员相比以前大大减少,农村老年人越来越难以得到子女的照料与陪伴。这种情况下,农村出现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2011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9%。而其中近60%分布在农村,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农村留守老人身边少有子女照料,生活大多比较困苦,其养老状况堪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面。在农村,“老有所养”不仅仅指经济上有所保障,更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关心与照顾。一方面,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留守老人身边缺少了子女的照料,个人健康状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一旦老人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法及时得到子女的照顾与陪伴,以致身心出现更大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都拥有一定土地,劳动力的流失自然而然将耕种土地的负担转嫁到了留守老人身上,留守老人不仅要耕种自己的土地,还要照看子女的土地,大大加重了老人的劳动负担。此外,部分留守老人还要肩负起照顾、教育孙辈的任务,这无疑使本不富裕的留守老人生活更加拮据,身心更加疲惫,生活水平每况愈下。[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