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区域经济是某一特定区域内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生产发展综合体。沙河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良好,既有资源基础,也有政策带动,交通、旅游、矿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依然需要面对县域经济、环境治理、资源保护三大问题。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促进沙河市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沙河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交通运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成为了沙河市经济发展进程的号角,交通运输是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107国道成为沙河市振兴经济发展的一条纽带,国道沿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龙星化工、大光明实业、迎新玻璃集团为发展龙头,以玻璃、炭黑、紧固件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沙河市于2006年投资2020万元建成了连接西部山区柴关、渡口、孔庄的“三川贯通”工程,该枢纽北联邢台县、南接武安市,全长约35公里。2010年竣工的纬三路延至邢峰线工程是沙河市2009年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全长21.7公里,投资规模达到2.06亿元,东起沙河市金百家工业园区,西至邢峰线公路,与107国道、黄褡线、邢台钢铁路连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金百家工业园区新驻入项目有12个,总投资达46亿元,大部分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园区内入驻企业增加到108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沙河市西倚太行山脉拥有140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自然景观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独厚条件,位于沙河市西部山区的大秦王湖流域,拥有丰富的山林果木资源、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为人熟知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沙河市的生态制高点,也是沙河最具潜力的生态经济增长极之一,沙河市政府全力打造“大秦王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为提升沙河市的整体形象,实现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矿产资源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沙河市是河北省4个矿业大县(市)之一,是中国100个重点煤县(市)之一,目前已发现矿藏20多种,其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近年来,沙河市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冶金为三大主体的矿业开发模式,矿业产值占到区域内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0%,前100名的纳税大户中有42个是矿山企业。

二、沙河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沙河市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但是县域经济发展却与城镇化进程拉开了差距,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不到稳固的扎实、县域工业规模与环境尚未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培养依然不足。

区域内环境治理不容忽视。平原区的大沙河两岸因上游建坝的缘故,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植被稀疏,防护林体系呗破坏;工业化建设加快、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区域污染严重;城市内部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到位。

矿产资源只开采不保护。受到经济利益的诱导,“死啃资源”成为一些矿产企业的发展秘诀,生产形式单一、技术水平低下,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竭泽而渔”的企业生存发展模式阻碍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重点依靠资源的沙河区域经济带来了发展难题。

三、沙河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夯实农业基础。充分发挥沙河市区域的农业条件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区域内的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产品作为支柱,最大限度的开发农业效益。发展山区农业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和对农村的帮扶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

突出工业主导。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工业主导,抓龙头带产业,沙河市的迎新、恒利、大光明、兴达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重视人才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引进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深造,实施人才资源战略。配合奖励制度、培训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待遇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

(二)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区域自然环境治理。由相关风向频率和污染洗漱可知,沙河市区域全年静风较多,当地主要风向为S和SSE,污染最大方位在SSE,最小为WNW,将西北部工业区中污染较大的企业迁往东南部工业区;恢复植被覆盖、扩大绿化面积,以速生丰产林和防护林为主,结合绿化屏障,开展育林工作。

区域社会环境治理。规划区域内城市道路系统,清理街道,美化区域环境;设置垃圾处理厂,回收处理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开展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走循环型道路。实现矿业经济的额多元化发展,需要走循环型道路,即“以资源发展企业,以企业经济发展带动开采技术、保护技术的提高和矿山复垦”,将利用矿产资源得来的收益对矿山进行技术保护和改造,促进资源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进而调整矿产企业的经济结构,转变其粗犷的发展模式。

树立资源危机观念。“靠山吃山”的致富手段已经给经济发展来了巨大的威胁,树立资源危机观念,贯彻于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之中。对区域内矿产的开发加以节制,并对开采工作辅以科学的规划。

多元化发展新项目。转变矿产资源的利用方式,充分利用技术、信息、人才,开发高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环保效果良好的新项目。同时多元化发展矿产资源的利用方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再利用率,避免了由于经济项目单一而带来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广州;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1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联系问题

首先,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在与其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竞争互补的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阻力仍然存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以地方利益为出发点的行政壁垒对于珠江三角洲空间经济的联系和运行有着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发展的渐近化和趋同化[1]。因此珠江三角洲应当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实现广州与珠江三角洲腹地区域之间的错位经济发展。其次,应当积极重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内部分异趋势。广州与佛山以及肇庆等城市之间的经济互补相对理想,但广州与深圳、东莞、江门等城市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这不利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因此,要想实现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应当制定合理的步骤和进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例如可以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分解,建立“广佛肇”、“珠中江”、“深莞惠”的经济圈,以此来带动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后,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其与腹地区域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还有待提升,例如广州与中山的相对距离要大于空间距离更加远的深圳。因此应当积极加强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网络建设,从而加强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区域其他城市的联系。

2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珠江三角洲在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要想实现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二次发展,应当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

2.1发展问题分析

2.1.1内部问题突出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定位重叠问题较为严重,这就导致了其内部重复建设较多、产业结构同构问题严重、经济合作深入不足等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的城市彼此之间的整合不足,广州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地位虽然凸显,但广州也仅仅局限于点的发展,并没有形成拓展和辐射作用,从而限制了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延伸,降低了中心功能,城市认同感和凝聚力缩小。此外广州的经济贡献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来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2.1.2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传统的低水平、劳动密集型的外源型经济是当前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其虽在珠江三角洲第一轮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来看,资源环境的约束力增大,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严重,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滞后于当今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环境和状态[2]。此外,珠江三角洲以“成本指向性”外资结构为主,其十分依赖于廉价的土地、环境成本以及劳动力,但经过多面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资源已经频临匮乏,区域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同时其长期以来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这就制约了当前区域内稳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雾霾、酸雨等污染状况普遍,与自然的不和谐不利于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

2.1.3东岸与西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珠江口为分界,可以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分为东西两岸,东岸有广州、深圳、惠州、东莞四个城市,西岸有珠海、佛山、江门、肇庆以及中山等五个城市。就目前来看,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西岸的竞争力要明显弱于东岸,从而形成了东强西弱的局面。但当前东岸城市的土地资源已经十分匮乏,传统的依靠土地和劳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发展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二次创业”崭新阶段的重要趋势。

2.2应对策略探讨

2.2.1加强城市间的合作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现代城市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传统的“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应当加强珠江三角洲内部城市之间的互补、联系、合作、整合,杜绝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关系,通过板块式的经济形势将珠江三角洲做大、做强,实现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共赢和发展。具体来说,珠江三角洲内部应当积极打造“双核多心”的城镇中心体系,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珠江三角洲内部资源的整合。对于广州市来说,广州要定位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龙头城市、中心城市,不断加快自身的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强化自身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上的中心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将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珠江三角洲现代化中心都市。

2.2.2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珠江三角洲发展趋势,珠江三角洲区域应当以技术———产业创新为中心,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当坚持创新,坚持消化创新与集成创新齐头并进的方式,充分利用开放优势,吸引先进技术、消化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终实现技术出口,以此来培育本地企业成长,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

2.2.3东西岸共同发展首先,要积极兴建运输网络,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强调西岸城市的重要地位;其次,政府要合理整合优化东西两岸的资源,提升西岸边资源集聚的能力;最后,以广东为首的东岸城市要积极加强与西岸城市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优势互补,以此来促进东西两岸的共发展。

3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广州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地位,以及内部的经济联系问题,并针对广州市提出了具体建议。之后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整体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策略,旨在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协调、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雨欣.珠江三角洲地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分析与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篇3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可是,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等的差距随着整体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差距不仅开始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依然尖锐。几十年前,经济落后、技术落后……许许多多的落后,为了某些需求,导致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急剧恶化的社会发展局面的出现。现如今,经济总量已经是过去的许多倍,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仍处于高水平。环保技术、治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矛盾依然尖锐,这就值得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思考、研究、引导。

3.城乡差距加大,城市化进程依然高速前进。城市是经济的发展核心,农村是经济的基石,二者相互促进,是社会发展的伙伴。但是,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参与者,他们进入城市有着形形的原因,但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城市经济好,工资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二是城市的生活环境好,交通、银行、超市、学校等等均超过了农村;三是农村就业困难重重,甚至除了务农,无所事事,而城市有许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有的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诸多因素,造就了我国持久的城市化进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消亡。据有关机构统计,近10年,我国每年约有600个村庄消失,已经超出了社会发展的正常合理区间。究其原因,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许多多多的不良社会发展现象。虽然,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仍需在政策机制上进行约束与引导,以促进我国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下大力气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是中央和各级政府长期坚持的全部区域发展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基本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1.利用政府公共投资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公共投资一般被界定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由于有政府不能在微观层次上直接介入企业活动领域的特定认识,这些政府投资往往被限定在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中,因此这些资本被称为公共投资,也被称为政府投资。公共投资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政府公共投资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政府公共投资,可以给区域经济发展搭建快速发展平台,不仅使投资本身刺激消费需求,活跃经济增长,还能大大降低民间投资的风险,使其他的民间资本进入区域经济发展框架,多维度地促进经济腾飞。

2.实施政府优惠政策引导下的全民发展方式。经济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内存在和发展的,与政策环境密不可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当出台鼓励性的投资经营政策是各个国家经常采用的手段。在我国,有关促进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文件较多,但多是宏观指导性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漏洞。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可以参照我国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制度进行,享受优惠条件的企业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否具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否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企业总资产和销售额成长性指标是否呈现高态趋势等。在优惠政策上可以有地方政府的现金奖励,也可以有所得税常年减免;可以有增值税部分比例返还,也可以申请无偿研发经费补贴;可以在贷款或利息给予优惠,可以在购买土地价格方面给予优惠等。

3.优先发展循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一个行政的表述,包含着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经济增长本来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福利,是人本主义必然的逻辑,但是幸福、福利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局部和全局之别,持续和不可持续的不同,为了短期的利益污染环境是与绿色经济取向背道而驰的非人本主义的虚幻增加,可以把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称之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但两者存在正比例相关关系,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经济发展同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有的地方空气污染、水土污染很严重,几乎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优先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经济实体,让他们承担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健康的唯一出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