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篇1

达•芬奇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想要在直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加强学生对地理方法的熟练运用,最为便捷也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在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美国《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994》以及印度、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均体现了地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1956年《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要求“在初中一年级中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积极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地理观察、调查、观测等活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中不难发现我国对地理实验教学的接纳和推广。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将地理实验教学纳入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激发兴趣,奠定基础。

“孩子求学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这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观点。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地理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地理实验收到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快速达到的。因为地理实验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各种有趣的地理实验让他们兴趣盎然。尤其当下的学生厌学情绪浓重,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导致其厌学的重要因素。地理实验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其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内驱力,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稳固的基础,也让地理教学和学习进入到良性循环中。

(2)转变方式,提高能力。

有一句古老的教育谚语“:告诉我,我忘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可见,在过去单纯靠语言、文字、图片、模型等手段对地理现象讲解的教学方式,虽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积累知识和经验,但是遗忘率极高。而且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形同虚设。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地理实验教学强调参与度,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研究过程中改变被动的接受方式,进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地理实验又能培养学生组织、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让学生在真实客观的学习环境中,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认知、构建认知,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解放天性,促进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年曾指出:“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到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初中生好动、好奇、喜欢探索、兴趣广泛的心理特点,要求地理教师除了在课堂小天地中系统地、稳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地理实验中去“做”“观察”“思考”“探究”“总结”,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能和特长,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初中地理实验类型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总会在适宜自己的实验中,让自己的起点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

(1)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地理教师实验教学素养的高低、实验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可是长期以来,地理学科被视为边缘学科,导致地理实验一直被忽视,因而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很薄弱。尤其在农村初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为地理学科常被作为临退休教师的“福利课”,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无法保证,更别提实验教学的开展。地理教师自身都没有相应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又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又何谈地理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训练,探究和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自己操作、指导能力,主动实验,让地理实验成为常规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如订阅专业的地理书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与本校、本县同组教师以及各级教研员的联系,相互交流,平时多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做新时代的研究型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

(2)科学组织,主动参与。

地理实验教学不是教师的单人脱口秀,而是要通过教师创设趣味性、民主性、目标性、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全身心地沉浸在实验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提高操作、观察、创新等能力。由于地理学科严密,逻辑性较强,学生一直把它当作包袱,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局面,我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按照规模、人员构成、学习能力高低、性格、各自长处等因素进行分组,促成组内成员间的协作和配合默契度,进而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3)明确目标,培养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只充当看客,原因有学生轻视该学科、无好的学习习惯、不知如何观察、逆转和跳跃性思维太差、教师实验过程不清晰、器材不适合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调整了实验教学的思路: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问题,安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比如,讲解地球自转,之前我只是用地球仪边转动边讲解地球自转的方、产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结果出错率高,学生认为太抽象、难度大,学不会。后来,我用一根细钢丝穿透乒乓球当作地球仪,把乒乓球的一半涂成黑色,有钢丝的两端贴上彩带。并且明确提出以下问题:转动过程中,乒乓球的黑白两部分如何变化?两端的彩色纸条又如何转动?这种“有意识的注意”让学生观察目的明确,不再做一个匆匆过客。实施实验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步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4)走进生活,开发资源。

农村初中的教学和实验条件虽有较大改善,可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比起来相差甚远。为了解决农村初中地理实验器材匮乏的问题,地理教师要认真思考,从生活中开发所需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滔滔黄河”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引起的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我准备了一块木板(一半木板用泥沙覆盖,另一半用挖来的草皮覆盖),一个喷壶,一个透明塑料水盆(中间用厚纸板隔开)。实验开始:喷水壶向木板喷水,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以下问题:1)喷水过程中,木板上的草皮和泥沙两部分有何变化?2)水盆里厚纸板两边的沉淀物一样吗?3)以上实验过程说明了什么?整个实验过程所用到的材料都是农村中随处可见的也是学生熟知的,它对实验探究内容的学习作用是直观的、一目了然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乐趣,培养了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亲身实践,加强理解。

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时,新奇感和好奇心很强烈,若没有及时满足,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地形”知识中涉及到山地不同部位的判别,由于农村学生抽象、立体思维欠缺,再加上该知识点较难理解,因而很多学生开始放弃地理的学习。于是,我就告诉学生用水将泥巴和好,做成山谷、山脊、盆地、山顶、鞍部的模型,然后晒干。学生完成之后,我再让学生展示并讲解山地模型具有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学习和切磋,并且会再次弄懂、理解知识,使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地理实验让每个学生动手学习、主动体验、探究的学习机会平等,而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师要掌握地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教学打开地理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顾娟.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初探[J].中小学试验与装备,2006(06).

[2]范敏.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实验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2

一、找准教学难点,寻找设计平台

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找准难点,把难点讲透,对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而寻找合适的教学平台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全面解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讲解地球经纬线分布及特征的教学过程中,设计演示地球经纬线分布及特征,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这个实验环节,只有在师生之间找到良好的互动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地球仪给学生演示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形状、特点、方向等,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了经纬线,并且一目了然明确了经纬线的作用,难点的疑云被打开。对于这样一个知识点,需要找到难点的突破口就是辅助教学工具,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问题讲明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例如初中的学生对于一年四季很熟悉,但对于地球旋转的原理、四季形成的原因等不容易理解,同样的旋转为什么会产生季节的变化?这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的优势,把地球自转与公转问题联系起来,用图片给学生展示出春夏秋冬的美,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激活学生思路,规划设计实验

“教会学生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初中地理的实验教学要有具体的实验设计规划,而实验设计规划的出发点就是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激活学生的思路,教会学生学习,以求获得最大的实验效果。

例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七大洲地图的地理实验。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用剪刀剪出七大洲的轮廓,贴到吹起来的气球上,写好各洲名称。当设计制作完成后,引导启发学生组与组之间互相展示、评比,指出对方的优点在哪,有哪些缺点,等等,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全过程进行点评。在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激活学生的思路,用生动的语言把七大洲描绘得形象一些,利用学生对地图的感官认识,吸引学生动手、动脑。这种地理实验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设计来进一步加深对七大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学习过程中没有想到的问题,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识别能力、空间能力,等等。

三、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验新意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创新地理实验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就近有效的开展,并赋予实验新意,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实践中,才能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例如,设计到室外进行地理方向辨别的实验,这是一种观察类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太阳照射的情况来辨别时间、方位;或者在晚课时,组织学生到室外通过观看北极星等星宿来辨别地理方位;还可以借助指南针来确定所处场所的方位,等等。根据这些室外的地理实验教学,学生提出质疑、分析判断,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获得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把一些常规的教学经验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来,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去大胆创新。其实,室外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本身就属于一种创新的行为和设想,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想办法、想方案,看谁的方法更科学、更有效,教师再作具体的点评,这样实验教学的创新效果就得以体现。

篇3

现象

地理实验教学可使那些不易想象,无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和动态化,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疏通和引导思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并为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感知地理现象。

例:季风成因的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有体会到“沙和水在中午与夜晚不同时刻的温度差异”吗?让我们持续三天做一个气温测量实验吧。

材料:两个透明食用5升或更大的油壶、两支温度计、沙和水、一把剪刀等。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将油壶上端(尖小部分)剪断,一个装上沙,一个装上水。把装好沙和水的油壶放到教宝向阳的窗台上。(鼓励学生在家里在露台上或屋顶天台上,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2.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入两个油瓶中。(要固定)

3.每天记录测量的温度两次,分别是中午12:00和傍晚5:30,由地理科代表持续记录三天。测量情况填在下表中。

4.思考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5.拓展思考:①沙和水在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规律,与亚欧大陆及其东临的太平洋在一年内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否一样呢?②同学们你知道:夏季陆地升温快为热低压,冬季陆地降温快为冷高压,这就使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强大的海陆热力差异。③风是指空气的流动,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体会我们生活的城市冬、夏季风,风向的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从准备实验材料到实验观测、记录和思考、分析,使地理学习的实践性从课堂延伸到课间和课外,从测量沙和水的温度在正午和傍晚直观的区别,引申拓展思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很直观地感知季风成因。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观察、思考、分析、总结中获得新知,呈现地理实践性课堂内外的灵动。

二、实验教学的通俗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

规律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通俗或身边的实验教学,如果学生有发现和思考的过程,有解决问题的“阶梯”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解疑析难的充分体验。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大规模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理知识。

例:火山喷发实验。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和烧杯水煮有点裂痕的鸡蛋,特别注意观察鸡蛋裂痕处的变化。(实验过程中要防止烫伤学生)学生可清楚地看到蛋白还带着一小点的蛋黄从裂痕处挤出。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蛋壳、蛋白、蛋黄的组合结构与地球的结构很相似。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地幔温度大约1500摄氏度,这里的熔岩处于高热状态,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突破口,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便是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用通俗易懂的实验不仅降低新知识的可理解度而且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从有趣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思考其内在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作用,呈现了课堂的灵动。

三、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归纳地理

特征

“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在教学中用实验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把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自流盆地地形”时,可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先在黑板上画三幅图,依次是皮管水平状,皮管向上拱起,皮管向下弯曲。起先学生对图感到莫名其妙,沉默不语又充满了好奇,课堂出奇的静。然后老师拿出一根装满水的皮管,当教师说:“在针头把皮管戳破的瞬间,黑板上三种状态的皮管哪支的水会射出来?”顿时课堂热闹起来,学生积极思考,争论不绝,完全沉醉于讨论中。然后教师演示一遍,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了结论,也分析出了原因。联系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学生自然得出“大自流盆地”的成因。学生这一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教”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结果。通过活动将静态的地理知识“活化”,呈现了地理课堂的灵动。

四、实验教学的参与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实践

能力

地理实验教学从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对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有重要作用,符合目前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例:如何控制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