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白银地区初中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北师大版的初中教材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课文按主题组合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单元中的所有课文都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所选取的,这样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2.突出“同类比较”。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较阅读,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
3.突出“自主性”。北师大版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性探究的深入。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了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4.突出“独特体验”。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二)高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富于立体化。教材编排内容注意了学习思维的各方面训练,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展现了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等多维一体的学习内容空间,使学习内容富于立体感。
2.多元训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关注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训练与形成、文化积淀与素养修炼。课前的提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课外的延伸提高,相关的知识连接,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收集、调动知识来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3.重实践探究性。整套教材编排体系,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鉴赏部分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在表达交流部分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法练习;在梳理探究部分里,课外延伸训练;在名著导读部分里,思考与探究,这些内容,无不有效地培训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突出了教材编写重难点,体现了时代精神与要求。
4.开放互动性。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学生在学习必修的同时,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时,又要充分地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互助合作下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这样开放性多元学习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教师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新教材的内在价值。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通过研究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对新课标精神的贯穿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致的,都比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毕竟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有着各自不同的编排体系和特点,加上初中生和高中生各自的特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怎么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以来,高中语文课改的呼声日隆,很多教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让人侧目的成绩。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跟进,在高中语文新课改标准和新教材全面推广使用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从开始的意愿抒发为主流向群体创新实践方向寻求突破,虽困难重重,但已是大势所趋。当前,掣肘高中语文的因素很多,但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梳理,还是可以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寻求防线薄弱处突破,以点带面,就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取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现实资料和宝贵经验,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交流。
一、持续更新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标准提炼高中语文教学思想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破土萌发初长成”的态势。这与高中语文教师持续更新自身观念,深入贯彻新课程教育方针是密不可分的。多年以来,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的套路、模式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要空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在这种固化、单一的传统模式下,就像木偶人一样目光呆滞、神情游离。而且,教与学长期处于两张皮状态,即教师在台上口感舌燥地指点江山,学生则在台下昏昏欲睡,梦会周公。陈旧刻板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当前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高中语文改革迫在眉睫。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它起着导向和过程性保障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更新应该具有持续性和永久性。
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多接触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现代教育书籍,用发展型的现代教育观武装头脑,结合课程教学深入探讨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把握新课程教材的思想精髓,用新课程标准做教学实践的标杆,将外延阅读的教育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提炼,浓缩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对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思想,大胆进行高中语文课改的理论尝试,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将外延思想、新课程理念、教学实践三者结合起来,使高中教师变身为具有前沿教育思想、课程改革能力强的新型科研型教师。
二、适当调整高中语文知识体系,构建既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又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的高中课改方案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经过各教育专家学者的缜密研讨最终成形,并广泛应用于各高中学校,各地反响不一,成效各异,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契合实际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教材虽然带有明显的权衡各方因素的迹象,但各地校情、学情迥异,并不能面面俱到,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带有明显的“一刀切”色彩。教材是教师施教的立足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基于此。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为参照,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利用已经成形的现代教育思想大胆进行课程知识体系的调整,以适应瞬息万变、潜移默化的教育发展新常态。新课程教材作为全国材,在内容编排上单薄统一,从高一到高三,内容大体相当,没有循序渐进的梯度感,与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文化视野脱离。语法修辞等多种手法在教材中的穿插配置,让学生感觉不到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使得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尚未构成基本轮廓。而且,教材各单元之间没有知识互补或相互支撑性的联系,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学习完一个学段的语文教材后没有较初中语文学习的厚重感,好像与初中区别不大。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增强高中考察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
高考是全国性大考,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反观其今,虽然有关高考改革或存废的信息甚嚣尘上,但当前形势下高考制度仍然在推行。尽管“一考定终身”存在很大弊端,但它的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目前,围绕高中语文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或行为都是指向高考的,也都是以高考为中心的。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过于单一集中,不适合当前中国人才发展和培养的需要。如何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增强考察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值得每位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令人可喜的是,高考语文命题已然先行,体现了“与教材千丝万缕粘连,重点附着能力考察”的命题理念。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导向。对此,教师要敏锐捕捉新动向,及时调整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把知识型领会为目标向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升转变,既服从高考选拔大局,又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果能使两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和促进,使之协调发展,这便是真正成功的语文教育。在高考内容考查方面,要把握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能力考核动向,将高中语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梳理,明确重难点,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记忆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语文教学的知识面,重点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考核内容科学性上,应遵循高中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人成长规律,不以单纯的基础知识领会和记忆为目标,从而影响日常教学效果,使高考考核内容向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倾斜。
总之,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既要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还要多措并举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运转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不应定势的作为统一标准,而应该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适当做一些调整和更换,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重能力培养的大势。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迎合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语文知识教育和语文素养教育来开展的,倡导师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语文学科作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典学科,其中涉及的语言、情感、审美、传统文化等内容对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隐含在新课程改革背后的内容,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发掘,发扬光大。
二、开发新教材,利用新教材
1.落实语文知识教学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突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因此,课堂教学时间、课后作业时间、学生自习时间一再减少。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忽视自身语文知识的完善,片面追求语文学习的实践化、自由化。很多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为了突出语文课堂的新课改氛围,往往会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越是新课改,越要突出语文传统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知识是学生理解我国传统、学习我国经典的首要途径。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一系列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常用词、一词多义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2.强调语文课堂效率
新教材删繁就简,将语文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传统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兴趣爱好,顺应时展潮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可选性和自由性。对于必修学科,按照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三部分实施教学。阅读鉴赏强调语文知识教学;梳理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思维逻辑性;名著导读提高语文教材的趣味性。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不仅在教材编写体制上,而且在教材的文本结构安排、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还在口语表达、写作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机,实现语文专项教学。每周的作文课、口语训练课、社会实践课等,都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3.拓宽语文教学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