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

篇1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案例精选讲解、分析,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案例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和策划,并且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点、经验等相互碰撞,达到拓展思维、启示理论的目的。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所用到的案例不是编出来讲道理或者阐明事实,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通过在课堂中讨论与分析案例,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案例教学是依托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来拓展思维,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能够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对案例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气氛。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应该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优势,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达成。而案例教学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案例,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分析,对案例的问题进行解答,来获得一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知识点,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加开放,能够提高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谐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拓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在中学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方法,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比如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剧的案例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案例进行模拟还原,在心理剧的设定上,加入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设计相关的台词,尽量让整个心理剧能够还原心理事件情境。学生通过参演心理剧,来直接感受到案例,以及案例中的人物性格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并且能直观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习。

2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定位分析

2.1 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学定位要考虑到实际教学需求,要充分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准确的进行教学定位,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三者综合考量,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定位更准确,案例更客观合理,能够满足教学任务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不仅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2 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在进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时候,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对心理教育的教育案例合理化定位,选择具有实践性的案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方面角度入手,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比如可以采用团体训练、心理测验、沟通访谈等,摸清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内心想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面等都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以便于准确定位案例选择。

2.3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案例教学定位还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典型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整理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巧妙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选取的案例中,如果涉及到私人信息,应该遵循心理咨询师守则,对案件的当事人信息做好保密措施。教师的心理教学专业性也决定了案例整理的质量,专业的教师会收集不同类型的案例,当需要用到某种案例的时候,能够迅速取用,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查询,教师可以将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主。

2.4 案例教学定位注意事项

在进行案例教学定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几个事项。第一,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准确定位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点,确保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蛴τ玫浇萄е小5诙,教师自身要具备专业知识,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好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并且选择适合的案例方法,此外,要能够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熟悉案例,对于一些暗示性的信息、个人倾向性的暗示语言及情感要规避。案例教学定位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兴趣、实际情况等,准确定位选择,从而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提升。

3 结语

篇2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的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它是指运用一定的教学案例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许多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我国最早可在《史记》《春秋》等著作中发现,作者会借助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我国《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大中小学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课程教学计划,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贵州大学也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应该提倡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中的优势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案例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优势,它弥补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不足。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案例的呈现能够为大学生创建一种寓教于乐的真实情景,案例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案例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一些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知,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对提高大学生探究自省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达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二)促进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于具有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的角色特点,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解惑的情境,从多个角度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大学生阐述某些心理学观点时,应尽可能留些思考问题的空间,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如果发现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研究。由于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更有助于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允许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与交流。这种对话讨论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从大学生那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也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精选与慎选心理学案例

选择一个好案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案例时一定要精选和慎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学案例的典型与普遍性

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映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大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际环境中。贵州大学地处西南,四季如春,但冬天阴冷潮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的同学在生活方面很不能适应。其次,贫困生在贵大有一定的比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可小觑;最后,许多外省的高分同学调剂在贵州大学后心理落差很大,建议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前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案例调查,使课程中所列举的案例更接近贵州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案例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

(二)心理学案例的真实与时代性

案例应来自大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不同时代和地域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等都会发生改变。以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为例,虽然失恋、暗恋、如何表达爱、性与爱等是大学生困惑的问题,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其内涵有很大的改变,同性恋、网恋、裸婚、婚前、闪婚已是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案例不与时俱进,不能体现时代性与真实性,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

(三)心理学案例的丰富与多层次性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一定差异。据对贵州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明: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适应问题、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学习问题、情绪调节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表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既有共同的问题也有个体差异。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分配不平衡所产生的贫富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中也较突出,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会大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四)心理学案例的慎选性

大学生智力发达,思维敏捷,喜欢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变化,同时观察仔细、善于分析,但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加上阅历还浅,往往对心理学中的某个概念误解,喜欢往自己或某个同学身上贴标签。例如在讲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强迫症”或“抑郁症”时,许多同学会根据症状的描述往自己身上贴标签,班上一下子会涌出很多“抑郁症”和“强迫症”。所以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一定要讲清楚是“强迫症倾向”或“抑郁症倾向”,阐述清楚该症一定要通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要注意症状的程度、时间和对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等许多因素,否则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增加不必要的烦恼,没有心理问题上了心理学课以后反而有了心理问题。

三、多媒体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无法完成的要求多媒体却可以,许多视频、音频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需要电脑完成。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便于大学生思考和感悟。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案例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有关视频时可以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10-20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10-15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约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例如,在“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应对”的案例教学时,首先

(二)课堂中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要先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知道本次课的内容,也就是说不要马上呈现多媒体案例,而是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例如,在“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应对”的案例教学时,首先教师对挫折、升华、退化、幻想等概念做专业的讲解后才呈现多媒体案例,否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解读案例,起不到以新的思维来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在案例学习中提升迁移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传授人的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心理健康的维护等专业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一定要注意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才有助于将课堂中案例中的技能广泛迁移到现实环境。以“大学生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可以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列举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2-3个不同处理方式呈现,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大学生由于对人际矛盾的认知不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结果。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要多样,教师可以同时穿插讲授、提问、讨论等多方式进行,在呈现多媒体案例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学案例的讨论与反思

大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教师的总结是案例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进行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总结小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一)学生的分析讨论

看完相关的心理学案例之后,教师应就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给出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脱节。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每位同学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

(二)教师的小结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但由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不同,导致学生会依据自身的主观经验来理解案例,如此每个学生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等内容作为重心,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

(三)教师总结能力的培养

整个课堂教学总结许多教师不做是一个失败点,但总结能力驾驭不好更会影响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综合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可以用下表表示:

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主要是选出的案例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个别不典型但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反映出来。其次是教师由于能力问题把握不住案例教学的时间。最后是在讨论阶段容易陷入个别同学参与而大多数同学无事可做的局面。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课,完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世纲,李枭鹰. 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 教学与管理,2004(16).

[2]解春苓,金永涛;创新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探析[J]. 教育探索,2005(08).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篇3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