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体育发展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基本情况
彰武县共有24个乡镇林业站,在林业建设中承担着政策宣传与教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林政执法、生产组织、林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为本地林业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1机构情况
全县24个独立林业工作站,为股级事业单位。现有编制122人,实有人数118人。大专以上学历97人,中专以上学历22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9人,初级职称55人,专业技术人员并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职工平均月工资2800元,由县乡两级财政全额发放。
1.2资源情况
乡镇林业站辖区内土地面积34620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96408公顷,有林地面积76986公顷,森林覆被率22.2%。活立木总蓄积3981957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60147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2.4%。
1.3林业站站房情况
乡镇林业站站房总面积3582平方米,平均站房面积149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2799平方米,平均办公用房117平方米。有独立站房的林业站8个,无独立站房的林业站16个,站房产权归属于乡镇政府的18个,产权归属林业站的6个,没有站房产权的林业站占75%。
1.4林业站办公设备情况
乡镇林业站现有摩托车19辆、固定电话18部、电脑36台、多功能一体机24台,林业站实现电脑办公的达到了100%。工作机械主要有GPS 36台,数码相机7台,风力灭火机56台,测高仪12台。
1.5林业站职能作用发挥情况
2013年,乡镇完成新造林面积12853公顷,其中:重点工程造林7497公顷。育苗面积490公顷,封山育林4766公顷,抚育作业面积3178公顷,采伐设计面积1621公顷,各项营林生产任务均完成上级下达指标。受委托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林业站10个,协助受理林政案件5起,林业承包合同纠纷8起,参与调处林权纠纷26起,各类案件和纠纷调处满意率达到98%以上。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4066公顷,防治率达到90%以上。全县3个乡镇林业站有站办示范基地18公顷,87%的林业站没有站办示范基地。
1.6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情况
组建专业协会9个,专业合作社23个,社员达到500人,带动农户3000户。主要经营项目有:树莓、大扁杏、林果等涉林树种的栽培,技术指导、服务、咨询和苗木销售。
2 问题分析
2.1管理体制不顺,业务职能发挥受限
由于2005年机构改革之后,乡镇政府直接管理林业站,林业站开展工作必需以乡镇中心工作为核心,而使林业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一部分时间不能从事本职工作,不能充分发挥部门能力和作用。
2.2人员配置不合理,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林业站人、财、物全部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只是负责业务上的指导,无权干涉专业队伍人员调配等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结构配置上出现各种问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知识滞后、专业水平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和指导,影响和限制了林业站职能作用的发挥。
2.3工作繁杂量大,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林业站平均4-5个人(包括部分临时工),身兼多职,支撑造林育苗、科技推广、产业项目、经营设计、护林防火等整个林业工作,起早贪晚,非常艰辛。有的乡镇林业站人员流动较大、岗位交流频繁,培养新的技术人员还需要知识的学习和工作积累,致使很多林业站工作力不从心。林业站中坚力量的巩固是林业站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的有力保障。
2.4工作经费不足,工作效率不高
基层林业站属于公益林性管理服务部门,但由工作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乡镇林业站每年都有数万元的缺口,导致工作环境较差,办公设备不足,特别是对电脑办公设备应用,还不能达到基本合格的水平。些工作开展不起来,如:科技推广等,这些事实问题使得林业站工作效率较低,削减了林业站职能。
3 分析评价
乡镇林业站是最基层的林业单位,千条万线集结在林业站。造林绿化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果,使得乡镇林业工作在政府部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办公环境的改善,职工工资足额发放,激发了林业站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但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管理体制、人员配置、经费纳财等问题凸显出来,滞约了林业站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4 几点建议
4.1理顺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推动乡镇林业站向“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垂直管理体制转变。
4.2保持林业站机构和队伍稳定,加强林业站建设,提高林业站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农民 农村体育 河南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已成为河南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随机抽取豫东的商丘市、豫西的平顶山市、豫南的信阳市、豫北的焦作市以及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农民,调查涉及15个县、20个乡(镇)、35个行政村,18岁以上的自然农民2536人,其中男性1452人,占57.26%;女性1084人42.74%。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在2004年3月-2005年1月对河南省的商丘市、平顶山市、信阳市、焦作市、郑州市和开封市的15个县(区)20个乡(镇)35个行政村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2660份,有效问卷2536份,有效回收率90.57%。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本研究的需要。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体育协会及体育场所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各地的体育协会及民间组织的发展极其不平衡,通过走访了解到,河南省各乡镇均设有分管体育工作的办公室,一般都是挂靠在文化站下面,但具体工作主要是负责当地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也就是应付上级对当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检查工作,真正对当地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所起到的作用却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当地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无力投资,再加上当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分管领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各乡镇文化站就成了空头衙门。表1显示,乡镇拥有体育协会的数量,平顶山和焦作最多,但拥有率也仅为31%和25.5%,商丘最少拥有率还不到10%,农村体育协会的拥有率和村体育活动场所的拥有率最多的分别是焦作、郑州和平顶山,他们的村体育活动场所的拥有率则高达81%、60%和52%,而商丘和信阳两地的村体育场所拥有率才只有24%和26%。
(二)对农民锻炼次数及形式的研究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将每周参加2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定为经常性参加者即体育人口,平均每周参加1次锻炼者,定为参加者,平均每月锻炼1~2次者定为偶尔参加者,平均每年参加体育锻炼不足10次者定为很少或不参加者。由表2显示,河南省农民中体育人口的比例仅占6.4%;每周进行1次体育活动的为13.5%;每个月进行体育锻炼1-2次也仅占31.2%;每年进行体育锻炼不足10次的竟然占到48.9%,由调查可知,郑州、焦作、平顶山三地区的农民体育开展的相对较好,这与当地经济发展和政府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但总体来看,郊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高于偏远农村农民的次数,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广10周年之后,2004年又被命名为“农民体育年”,河南农村体育的开展竟然如此不尽人意,不能不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注意。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民间体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它既能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增进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开展群众体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由于延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民族民间体育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陕北秧歌及陕北“三鼓”,即安塞腰鼓、宜川胸鼓和洛川蹩鼓,其中以安塞腰鼓最具民族特色。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男耕女织的原始劳作向现代农业转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向现代旅游等方向转化。这些生活方式是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着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决定了民间体育的发展前途与方向。本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现状,了解该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的开展状况,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体育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宝塔区的兰家坪卷烟厂广场、罗家坪、凤凰山旧址、王家坪革命纪念馆、体育场、解放剧院、南桥7个群众聚集地每个聚集地随机抽取30人,共21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91人、女119人。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发放210份调查问卷,回收207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现状
2.1.1 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目的
从调查得知,有48%的群众选择以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可见民间体育活动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已成为一种丰富业余生活的形式与内容。有26%的群众是因为民俗习惯来参加民间体育活动的,这是是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也成为群众生活的一种习惯。除此之外个人喜爱、促进交流、强身健体等目的。总体上,丰富业余生活和民族习惯是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个人喜爱、促进交流、强身健体也体现出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多元化特征和功能,它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身体锻炼活动,它同时更是一种特殊民族文化的展示。
2.1.2 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与项目
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由调查结果知,有37%的社区群众喜爱参与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间传统活动项目陕北秧歌;另有25%和23%的群众选择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和柔软细腻的武术太极。这一结果说明: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武术太极在延安市宝塔区民间体育活动中深受群众喜爱。同时,跳绳、踢毽子等其它项目也开展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2.1.3 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
从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调查了解到,群众参与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宝塔区的兰家坪卷烟厂广场、罗家坪、凤凰山旧址、王家坪革命纪念馆、体育场、解放剧院、南桥等几个比较固定的群众聚集地,这几个地方已形成群众进行民间体育活动的氛围,场地开阔,参与人数的规模较大,主要以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武术、太极为内容。还有少部分的群众以跳绳、踢毽子锻炼为主,则选择在居住小区附近进行锻炼。
2.1.4 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频数
调查数据显示,宝塔区群众以每月参与次数来统计,1~3次的排第1位,以每年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统计,排在第一的是每年6~11次,平均一月一次都达不到,反映了宝塔社区群众在整体上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并不频繁。如按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加以衡量,宝塔区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离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群众并不经常参加民间体育活动。
2.1.5 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资金渠道
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资金来做保障,在调查中有36%的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主要资金渠道是自我筹集;有23%的群众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而通过社会捐助的有16%,其他渠道的有15%、商业化活动收入有10%。可以看出,宝塔区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自筹经费的比例较高,而社会赞助很少,商业化活动收入很低,这说明经济水平直接制约着民间体育活动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2.2 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趋向
2.2.1 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的趋向
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其以后能否得到发展。调查得知有64%的群众认为应该在保留民间体育内容的同时进行适当改造,以便于保留民族传统文化,有18%的群众认为应该进行全面改造;而顺其自然与完全抛弃的只占极少数。说明大多数群众认为民间体育活动应进行保留和继承,在保留和继承鲜明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的基础上对其适度改造,以便于在新农村建设中使民间体育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
2.2.2 民间体育活动开展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有58%的群众认为民间体育活动应与生活娱乐相结合、走健身娱乐之路,说明大部分群众更愿意把民间体育作为日常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从而既保留了文化传统与习俗,又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其次是依照不同项目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开展形态的为15%。选择发展为本地区商业与旅游等活动的重要内容的比例为13%,说明群众对发展旅游等商业经济有一定的意向。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群众认为按照现代体育比赛进行改造。总的来说,民间体育活动最好的开展方式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才能利于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
2.2.3 民间体育活动的传承方式
由调查得知有42%的群众认为民间体育活动的传承方式是节庆活动,有22%的群众是在日常生活娱乐中传承民间体育活动的;还有18%的群众认为是依靠政府组织推动才将民间体育活动得以传承,还有群众认为是伴随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传承的。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民间体育活动的主要传承方式应为节庆活动和日常生活娱乐,但需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对民间体育活动的传承也起一定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宝塔区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丰富业余生活和民族习惯,但个人喜爱、促进交流、强身健体也体现出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多元化特征和功能。
(2)宝塔区民间体育活动与延安地理环境紧密相联,项目以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武术太极等活动为主,场所主要集中在宝塔区几个比较固定的群众聚集地。
(3)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并不频繁,群众并不经常参加民间体育活动,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自筹经费的比例较高,经济水平直接制约着民间体育活动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4)对于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趋向,大多数群众认为民间体育活动应适度改造进行保留和继承,开展方式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主要传承方式应为节庆活动和日常生活娱乐。
3.2 建议
(1)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民间体育活动的重视和投入,加大民间体育活动的宣传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2)应重视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创造条件集中群众进行集体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3)加强对民间体育活动的宣传,组织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进一步加强民间体育与旅游、商业活动的结合。
(4)根据群众的意愿,以科学和健身的原则对民间体育活动进行适当改造,在保留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增强其健身性、娱乐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