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初中生当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
1.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
由于刚刚才结束小学的学习,初中生刚踏进中学的校门时多少会感觉到不适。这个时期,初中生受到父母和学校的双重压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甚至要求孩子达到不可能的目标,无形中为孩子增加了很多压力。而学校课业繁重,再加上此时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水平远赶不上生理的发展速度,使他们面临更复杂的考验以及更大的压力。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暴风雨时期。
2.当代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改革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导致了新一代继承人出现不能吃苦的毛病。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尤其遇到困难时,不能积极应对,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者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会失去信心,破罐破摔。
3.初中生存在着逆反心理
初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学生要经历从小学闭锁期到开放期的一个巨大转变,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不稳定。而此刻随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意识也在逐渐改变,逐渐脱离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能够对身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成人意识与独立意识都在迅速强化。自尊心在此时会变得尤其敏感。很多初中生在此时会变得烦躁不安,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出现不合群、意志消沉、理想泯灭以及学习被动的现象。
二、利用体育课提升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几种解决方案
1.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初中生减轻压力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为缓解初中生压力,体育课程可以合理增添体育课程,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调整教学模式。对于压力大的初中生来说,应参加一些运动量小,缓和沉稳的运动项目,比如慢跑、打太极拳等,能使心情平静下来。同样也可以引领学生参加一些以集体配合为主的运动,比如篮球、排球、毽球等,通过这些运动在集体协作、默契配合中享受愉悦快乐的心情,使心情得到排解。
2.体育课能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部分体育教学目前都是在室外,学生上体育课要经历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体育竞赛,如足球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等,呈现出竞争的态势,吸引学生参与。在进行运动技能的练习时,他们要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并应用自如,同时他们也要承受肌肉酸痛以及身心疲惫的不适,无疑这也能使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吃苦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体育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比赛的过程中,努力的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并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体育竞赛从来都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强化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3.教师需要注意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
首先,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不能仅仅只是枯燥的练习,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来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将学生从“不练”转化为“多练、爱练”。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被当众批评,所以教师的言语不能太过打击学生。最后,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质身体素质知识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制订目标。
三、关于体育教学的结论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生物教学十五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1.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2.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善于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创新后收获的快乐。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多学生的生物成绩不好,主要原因是对生物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用本学科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当然,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地训练。
生物课堂中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让生物回归生活是学生学好生物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成长,只有这样,生物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对于初中学生的生物创新学习,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在教学中重点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才能。让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发挥主导作用,把大家很好地组织在一起,把握好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主动学习。
一、 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生物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可以从生物的实际应用或者生物的发展史或是生物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生物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生物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生物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对生物概念和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此处的“强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应促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生物概念和知识都不是静止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例如C60的发明说明碳元素不仅仅只是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其二是应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不是干巴巴的定义,相反应是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煤气中毒事件的屡屡发生、生物污染屡禁不止、亚硝酸钠误为食盐的多次中毒事件的发生、毒奶粉事件的出现等等,不能不说是生物教育的悲哀!
另外,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时地将生物家的远大理想、爱国事迹、顽强拼搏精神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生物教育靠实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