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理学科教学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学科结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创建的,是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学科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学科结构理论认为,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科结构的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即为结构。学科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征。整体性是指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充满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科教学中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不只是了解概念、规则和原理本身,而且要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则之间以及与事实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构建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克服离散性。这样就既易于学习,也便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因为学习材料纳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之后,可减少复杂性而易于恢复,便于提取。层次形是指学科知识由于观念的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具有层次性的金字塔形的结构。而处于塔顶的就是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基本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与这些基本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就能起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在学科教学理论的启示下,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学科基本理论对学科教学的启示是:学科教学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整体系统地构建教学框架。教学工作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系统分析学科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编写完整系统的结构提纲,然后再根据结构提纲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在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系统分析了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整体构建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地理学科结构的分析与认识
1.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系统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整体和其中各个要素,主要讨论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区域地理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两类知识的关系是:系统地理是在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又成为理解区域事实和区域特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掌握系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诸多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而学习区域地理中各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又是形成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解系统原理必需的感性认识基础。由二者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由系统地理知识组成。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界定
在中学的地理教学内容中,系统地理知识主要由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两大部分组成。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对哪些是地理学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界定。以下是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
(1)地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地理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故在地理概念中可分为地理类别概念和地理区域概念。前者反映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后者反映一个地区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如热带沙漠、中国人口等。地理类别概念属上位概念,其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强;地理区域概念属下为概念,一般包含在地理类别概念当中,如气候这一类别概念包含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一区域概念。从以上分析可知,地理基本概念主要指地理类别概念。
(2)地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地理基本原理包括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两部分。
地理特征 地理事物是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构成地理环境的物质系统,不论大小地域的地理事物,都有各自地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或相对显著的性质。这种形象和性质的概括,就成为地理特征。由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处的环境有同有异,致使其出现多种多样的地理特征。从大类方面来说,有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特征,有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语言等。从地域方面来说,有某一高原,某一流域或某一城市的特征等。从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看,地理基本特征主要是大类方面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地理分布中的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气温气压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等是基本的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地理演变是使人们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节奏性,如水土流失过程,城市化进程、造山运动等。地理成因是指任何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出现,都有其某种原因存在,或者说都有其某种因果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因素方面,通常称之为地理成因。地理成因是理论地理学的一项研究目标,在于揭示地理因果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分析。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有两种形式,两个层次。一是同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地理位置主要有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构成,而经纬度位置又由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构成;要了解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又必须学习地理坐标的有关知识。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相对来说较单一,层次较低。二是多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网络错综复杂,是在同类概念、原理基础上建构的较高层次的联系形式。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具有这种多类概念与原理的联系网络。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实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同发展的基础。由地理学的基本研究目的可以得出,地理概念与原理联系的交结点是区域,区域由地理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景观。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区域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掌握分析方法。而实施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在对地理学科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结构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结构如下:
1. 自然地理
转贴于 2.人文地理
3.区域地理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上的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生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得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区域地理的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事实材料很多,教学中记忆的负担重,利用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仍以地形为例,地球表面的地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地形分布的一般规律,就能分析推演出局部地区的地形,而不必逐一记忆。学科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凡是二者之间有相同或相识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迁移有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技能方面的迁移,是用于具体的个别的技巧。普遍迁移是指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遍迁移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从学习过程来看,一开始,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去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识,对遇到的新问题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如学习了农业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后,学生就能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分析理解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农业生产状况。所以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要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只有精通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做到,而且“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他对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他还强调指出,通晓某一学科基本结构,不但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研究这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学科结构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知识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独立前进;你无需为了知道各事物的属性而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认识是个巧妙的‘策略’,借此,你能够获得许多的大量情况,纵然你头脑中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不多。”
4.学习了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间歇。因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虽有难易之分,但根本性知识一致的。如初、高中所学的气候知识在基本概念、地理分布及成因上是一致的,只是高中的知识更加关注气候的成因分析,抽象知识与逻辑推理的成分加大,也使学习的难度加大。但通过对气候基本概念与简单成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气候知识,也能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明远 . 国际教育新理念 . 海南出版社 ,2001
2. 李建刚 . 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褚亚萍 . 地理学科教育学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现在初中学生读书能力很差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阅读一段教材不知道叙述的是什么;其二是老师给出问题让学生在书中找知识点,不知道哪句话是正确答案。可见,我们学生连读书能力都没有,谈何创新能力呢?培养学生学会读书是第一步,也是关键。具体做法是:
每节地理课前我会将地理自主学习卡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照自主卡,先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对照预习题纲,阅读课本内容在书中找到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我把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前后排为一组。在学生自主完成预习题纲之后,我会拿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对预习题纲部分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等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我会让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并评选出最优小组和最差小组。这样,每个组的每个成员都认真讨论,生怕给自己组丢脸。例如初二地理《黄土高原》一节讲到,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我就问学生,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我让同学们分组相互讨论,找出措施,同学们讨论气氛热烈,纷纷踊跃发言,提出了好多有效的措施。如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能力培养的二次飞跃。
三、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8-02
进入高中,学生们将会面临更加沉重的学业负担,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科目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每一科目的学习难度也会增加。而从高中开始学生就要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地理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完整详细的地理知识,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而提高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规律的探寻,还渗透了大量的政治、历史、社会等人文地理知识,学生们只有全面了解并掌握与地理相关的学科知识,才会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在宽度和长度两个层面提高地理修养。因此,地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加深对地理课程的认识,突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重要性,通常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可以借此学习地理学科常识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大纲,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以期培养他们对我国及世界地理的关心和热爱。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是朝着丰富性、多样性以及趣味性的方向发展,学生们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会逐渐深化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进而体现地理学科的直接教学意义。
首先,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通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地理教学对地理常识的认识也会不同。在自然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地理教学内容编排和设计的好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收获地理知识的强度。因此,一方面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们加强对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根据课本教材内容中对自然地理教学重难点分布的不同,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习得基本的自然地理知识。
其次,在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学生们通过自然地理的学习,小至某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大至整个世界的地形、气候的变化和演变都会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学生们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直接推进和深化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练习和探究;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建立全面综合的人文地理理念,丰富对国家和世界地理的认识,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强度。高中生正处于知识学习获取的重要阶段,全面的人文地理知识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拓展他们对国家以及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段落里会做详细的阐述。
2.学生可以借此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高中生在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下,主要会习得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知识,进而为更深层次地理修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意义,除了地理学科内容的直接传授以外,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着高中生们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从自我做起,为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做出努力。
首先,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从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知识中,探究地理演变的利弊之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而树立正确的地理观。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摸索和探究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人类文明的形式呈现出大自然的智慧与魅力。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探究地理知识时,应该始终秉持着认真敬畏的心态,热爱大自然,尊重人类文明。及时认清当今时代对地理的发展利弊,根据教师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对地理常识的认识和感受,总结出最恰当的地理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在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之后,还应该意识到地理观念落实的巨大意义。地球属于整个人类和动植物,学生们要想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好地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到地理环境中,真实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以一个专业的地理人的身份和眼光去保护地理环境,并通过若干行为逐步带动和影响其他人的地理观,提高地理学科教学的总体质量,实现高中生对地理的长远学习和发展。
3.学生可以借此优化其他学科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导学生们全面丰富的地理知识,树立正确地理观念的过程中,还能进一步优化学生们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由于地理学科亦文亦理的特性,学生们在学习和掌握地理常识的过程中,会逐步锻炼人文和理性思维,这就直接推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实现学科之间的教学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