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学怎么提高转化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研究的背景及价值
随着高三复习的推进习题讲评课成为高三化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过习题讲评课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情况。一节有效的试卷讲评课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及时的反馈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习题讲评,想说爱她不容易。
1.现行课堂模式和学生需求之间有差距,学生兴趣低落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持久影响,现实中的习题讲评课随处可见教学的随意性,教学目标模糊,就题论题,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使习题讲评课更多的停留在学生“做题、做题、再做题”,而后教师“讲评、讲评、再讲评”这种教学模式。甚至更有“校对答案”、“就题讲题”、“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这样的习题讲评课学生一般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参与的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缺乏相互间的讨论、交流,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许能巩固一些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方法,但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心理疲软,觉得课堂枯燥、无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师生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学生再错率高
经历过高三的师生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节习题讲评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教师在那边抱怨“这类题明明讲了多次,怎么还是做错”,而学生则反映“课上听得懂,课后不会做”。师生们共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评,然而结果却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教学低效,再错率高。
由此,笔者认为,高三习题讲评中,在明确习题讲评课的目的和原则前提下,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课前自查错题提前订正,课内自说错题合作剖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成为习题讲评课中真正的主体,这对提高高三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习题讲评课中发挥学生自主性方法的实践
高三习题繁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上来看,一次一次的习题讲评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尤其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一道题一道题的讲,收效甚微,练习本身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高效的习题讲评课要注意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讲评课不但起到纠正错误,巩固知识,拓宽思路的作用,还起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统和能力系统的作用。
1.课前学生自查错题提前订正,教师精心备课同作准备
平时每次练习,要坚持及时地批阅、及时反馈。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内了解到自己做题情况,上课前就把批阅后的习题提前发给学生,利用学生对错题的关注,自动去查错。提倡学生先行订正错题,自我分析错因,必要时填写“错题诊断表”。一些难度低的题目比如马虎出错的题目学生一般都能自行解决,教师可以放心不必再讲;一些难度相对较大一些的不能准确把握答案的题目,学生自行通过互查,也可以知道答案,而且相互之间交流、拓宽了解题思路,实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对于一些重点疑难问题,他们是急切地想知道错误的原因,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求知欲及时进行讲评。对于一些较难的主观题教师可以把参考答案在课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参考答案诊断、分析细节,加深对答题规范要求的认识,减少再错率;并且制作“错题诊断表”达到自我诊断自我评价的目的 ,使今后的复习能“对症下药”。
错题诊断表1
题号 知识点 错误原因 正确解法 怎样避免同样错误
1
2
3
……
在学生做好准备的同时,教师自己先要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对习题首先应进行认真的分析,统计思路,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同学有启发性的问题。再在批改练习和统计学生错误的基础上,细致分析错因,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找学生错误率较高而本身又是主干知识的几个重要的典型错题,用于课堂上重点分析,借题引路,授生以渔。
2.课内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共同剖疑
讲评课如何讲评很关键,我的做法就是:突出重点,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共同会诊。习题讲评不同于新课教学,讲评的习题学生都已经做过,学生对题目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在解决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后,把教师选择的重要典型错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说题,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总结的思维过程说出来。最好的方法是谁错谁讲,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去伪存真,系统解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提高。
【案例】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Ⅰ:H>0,P2>P1
B.反应Ⅱ:HT2
C.反应Ⅲ:H>0,T2>T1;或H
D.反应Ⅳ:HT1
在对习题分析时,已经知道学生这道题的错误率达81%,该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C,大多数同学选B漏选了C答案,有一部分学生选了BD。在课堂上先请选了D的同学阐述自己当时的解题思路。
师:你当初选D的理由是什么?
生1:我纵坐标就看了个A就当浓度了。
师:哦,现在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生1:审题不够仔细,没有看清楚坐标。
师:你觉得解图像题的关键在哪里?
生1:要仔细审题,看清楚坐标。
师:嗯,我认为你这次错得值,这样的错误让我们知道审题必须要严谨,请你再分析不选A的原因好吗?
生1:我当时也把第一幅图的纵坐标看成了A的浓度,但A选项也是错的。图中有三个变量,当温度不变时,看A的平衡转化率随压强的变化趋势,从方程式分析压强增大,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会增大,图中P2应该大于P1;当压强变时,从图中可以看出A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明温度升高会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应该小于零。
师:分析得相当清楚。当图像中有三个变量,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生1:“定二变一”。
师:非常好。下面请选B的某某来谈谈你不选C的理由。
生2:其实我还是觉得C是错的,因为反应III的图像中,T2曲线的斜率比T1的大,说明在T2的温度下反应速率比在T1温度下大,所以T2一定大于T1。
师:大家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大多数同学还是觉得他分析的有道理)?选了C的同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生3:他这个明显错了,他认为斜率就一定代表速率。其实,反应III图像的横坐标表示加入B的物质的量,纵坐标表示C物质在平衡时的体积分数。图中的曲线表示的是在某一温度下随着B加入的物质的量不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达到平衡时C在平衡体系中的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其斜率并不代表反应速率的大小。所以H>0或H
师:嗯,思路非常清晰。大家漏选C是受了平常一些习题的影响,错误迁移知识,认为斜率就一定代表速率。从这个题目中大家体会到解答图像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了吗?
经过梳理学生归纳出解图像题应该看清坐标的意义,关注曲线的变化趋势,关注特殊的点。经过这样的讲评,学生对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对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因此无形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主人身份参与习题讲评,教师精心点拨,这样就形成了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局面,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从反馈情况看,大多学生喜欢这样的模式,认为将枯燥的讲评变成了有趣的智力游戏,在讲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和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很多学生感觉一堂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从后期检测看,通过学生讲题方式讨论过的题目,学生再次出错的比率总体上明显低于教师直接讲评的题目,可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习题讲评课效果明显优于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当然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加以指点。教师点评时可以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启发学生的思考。比如:要多从“为什么出错”“常见错误解法有哪些”“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想到要这样做”“改变设问后如何做”等入手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其思维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解答、指导,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
三、习题讲评课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策略
在习题讲评课中,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发挥良好的主体性,还要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习题讲评的同时,培养主动、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1.正视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及时讲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完成一份化学练习其过程是辛苦的其思维是复杂的,他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效是非常关注的,教师要抓住学生急切知道错题结果的心理,及时地进行习题讲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上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解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在习题讲评中更加蔓延。如果习题讲评没及时跟进,距学生完成练习好几天了,甚至等学生把做过的习题内容都快忘光了才讲评,这样会扼杀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及原因的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学生在习题讲评中自组性的发挥了。
2.换位思考,积极评价,形成和谐课堂心理
习题讲评课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是不安的,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正常性。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进行学习,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性评价,表扬完成情况优秀的学生,有显著进步或有一定进步的学生,以学生不同程度的成就感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做得不理想的同学也要理解和鼓励,放低要求,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表现出不满意甚至抱怨批评学生的情绪,使讲评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构建和谐的课堂心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正视学生的层次化,全面发挥学生效能
习题讲评课的重点对象主要主体是普通生但也不能忽略尖子生,要从不同方面发挥各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尖子生做过的试卷不明白的地方不多,教师如果在课堂中不注意尖子生,他们收获会很少。我们的做法是:有选择地让尖子生做老师,让他们承担思维推理性强的题目的讲解,或评价分析其他学生的错误解题思路。尖子生讲题或评价,可以让他们暴露问题,提供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机会。由于用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其效果有时可能比教师自己讲解要好。
总之一节有效的习题讲评课,要求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有创造性,可发展的人;给予学生自,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得到相互启迪。学生自主参与的讲评课,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发现,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1. 对比与思考
等效平衡不仅是化学平衡中的一个概念,更是比较转化率大小或平衡体系中物理量大小常用的一种思维分析方式。它对促进学生抽象建模能力和理解化学平衡体系涵义极其重要,但人教版新旧教材对该内容的处理各不相同。
从上表看出,新旧教材均无明确的等效平衡概念,但旧教材以信息形式给出了其“模型”,指出了其“核心”是“组成相同”,还用“实验证明”表明了此为经验规律。新教材对此无任何提及,是新教材暗指要舍弃掉该内容吗?如果不是,如何实施教学呢?
2. 问题与认识
课程标准在认识化学科学主题中指出:“认识模型、比较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在化学平衡主题中指出:“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STSE中的重要作用”。而等效平衡观念建立过程是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建模、比较等科学方法相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定量比较的思维分析方法,是不应舍弃的。它依旧是当前各级测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一线教师一直也没有放弃等效平衡教学。
二、现行教法的缺陷
当前教学基本是沿用旧教材信息呈现的方式引出话题,然后告知等效平衡三种类型后进行演练巩固。此法看似短平快,但学生只会僵硬地依葫芦画瓢,缺乏理性认同,故对“效”的含义自我感知不足,容易受其他物理量的干扰,解决起问题来也缺少灵活性,很多构造等同模型解题的文章也是对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
事实上,新教材引入化学平衡常数后,等效平衡的教学完全可以借助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将逻辑思维和建模思维相结合,推动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深入理解等效平衡的含义,在感悟基础上将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建模手段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三、等效平衡教学主要环节
1. 用化学平衡常数确立数量关系
请问:(1)甲和乙达平衡时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其体积分数,达到平衡的时间,热量变化有何关系?导学辅助:温度不变,则化学平衡常数不变,可利用“三步法”寻求突破。
(3)丁和甲平衡时为等效平衡,则c为何值?学生可自行解答。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感受到,新教材其实将等效平衡的法则隐含在了化学平衡常数意义之中,而化学平衡常数作为平衡体系的重要性质的功能,可能是受旧教材体例的影响,在当前教学中重视还是不够,依旧沿袭旧教材体例设计等效平衡的教学,学生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感悟,更缺少对构筑中间状态的体验,对概念和方法都自然颇感突兀和抽象。
也不可否认,为了计算方便,在上述计算中所用数据都比较特殊,如果完全把等效平衡问题转化为计算解决,显然是不明智的。
2. 借助平衡移动培养建模思维能力
上图侧重于展示过渡态的作用,即将甲和乙的平衡状态串联成连续变化过程,应用过渡态解题并非学生思维的困惑点,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解决上图中两个“?”。
学生经过计算感受和思维建模,能够认可并自我建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便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化过程。勒夏特列原理是定性的,其概括性比较强,综合应用起来比较抽象。用平衡常数定量手段进行过渡,通过数据感悟概念核心,借助数据分析从猜想到归纳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四、结束语
概念原理的教学,本质在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包括认知角度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上述教学过程通过计算促使学生体会等效平衡的这种数量关系特点,突出了如何运用新教材定量研究特点习得这种技能,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已知”、“能知”和“怎么知”的关系,相比直接告知成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多了点引导,便少了份困惑,更挖掘出了新教材变更的合理性。化学反应与原理是学生学习倍感困难的内容,如何破局,需要走进新教材站在学的立场实践实践再实践。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8~3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08-01
化学工艺题起源于广东、上海卷,契合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使实践和生活成为科学课程内容基本来源" 这一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新课改后的高考新亮点。化学工艺题是一种多溶质的混合溶液,其中的工艺流程(包括文字、流程图、表格、数据、坐标图等)是优质溶剂,化学科学的知识、方法、观念是溶质,将溶质结晶出来并加以识别、应用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以下基于化学工艺题的问题设置,谈谈在突破策略上的思考。
1 化学工艺题常见问题设置
2 化学工艺题的突破策略
2.1 重视教材基本知识的内化。
工艺题融合了元素化合物、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原理、物质制备和分离提纯、反应条件的控制、绿色化学等核心知识。应力求重温重点知识,以点带面,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开放的且不断生成的知识结构,力求达到知识的内化。
2.2 紧抓教材经典工艺的深化。
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化工生产有合成氨工业、合成硫酸、氯碱工业,硅酸盐,炼铁、炼铜、炼铝、镁的提取、石油化工、煤加工等。高考复习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工业生产流程,以生产原理、设备、生产流程中的除杂提纯、尾气的吸收与处理等热点知识为载体,联系新材料、新能源、环境问题。高考化学试题中流程题可能将课本中不同处的内容融合,可能会将课本知识延伸。这就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弄清书上每个重要实验和化工流程,并在练习中加以变通,这样才易于做好试卷上有创意的工艺流程题。
2.3 熟悉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操作。
⑴原料的预处理:目的是为了将原料转化为容易提取的物质,常用方法有粉碎、灼烧(焙烧)。如海带中提取碘,事先要将海带灼烧成灰。
⑵浸出:用浸取剂将固体物质中的主要物质溶解。浸取时常用浸取剂有水、酸、碱等。
⑶煮沸:目的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某些易挥发、易分解、易沉淀的物质。
⑷pH值调节:化工生产中为了分离除杂,常需控制溶液的pH值,调节的方法有加氧化物、酸、碱等。
⑸蒸发:为了将溶液中的溶质提取出来,常采用蒸发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溶质,蒸发的程度不同。
①所得晶体不带结晶水(如NaCl)时,一般蒸发至出现大量晶体,利用余热蒸干。
②所得晶体带结晶水(如CuSO4・5H2O)时,通常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⑹过滤: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常用"抽滤";为了防止溶质损失或杂质析出常用"趁热过滤";为了保持固液混合物的温度恒定,可用"热滤"。
⑺洗涤:为了洗去固体物质表面的杂质,常用蒸馏水洗涤,有时为了减少固体的损失,常用冷水或酒精洗涤。
⑻重结晶:为了将粗产品进一步提纯而采用的重复结晶的操作。
⑼干燥:晶体表面上吸附有少量溶剂,需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干燥。固体的干燥方法很多,可根据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及结晶的性质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空气晾干的;烘干(红外灯或烘干);用滤纸吸干;置于干燥器中干燥。
⑽氧化:加氧化剂,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易除去离子,如将Fe2+氧化为易水解的Fe3+。常用氧化剂有H2O2、Cl2、NaClO、KMnO4等。
2.4 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
绿色化学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化学工艺流程的可行性评价需要从 "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常常涉及工艺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节约成本(原子效率和原料的循环使用、节能)、环境保护等问题。
2.5 培养答题能力。
要想学生在高考中拿到一个从未见过、不太熟悉的工艺题不紧张,同时处理得游刃有余,需要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工艺题答题能力。
⑴明确工艺题答题的基本步骤
①完成"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探究过程
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引导学生理解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理解物质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内在联系。
②完成"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学生从技术角度分析从原料到产品关键进行了哪些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氧化还原、溶解度、溶液中的平衡)?关键操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最佳?除目标产物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杂质或副产物是怎样除去的?
使学生明确做工艺题不需要拘泥于每个细节,不需要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分析每步流程,只需把握大的方向即可解题。
⑵熟悉工艺题答题的基本策略
①给信息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基本步骤
结合物质的类别、化合价情况确认反应发生的本质;确定最关键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关键反应物和生成物;再根据守恒配平或补充其他辅助反应物和产物;依据题目信息写好反应条件;结合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所处的环境对各物质的存在形式、状态进行修正。
②基本实验操作检验沉淀是否完全。一般叙述为:取上层清液,检验其中含有的某一离子。
洗涤沉淀。如问洗涤目的,一般考虑除杂或减少原料的损失;如问如何洗涤,一般叙述为:往漏斗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以上操作2-3次。如问用冷水或75%的乙醇代替水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减小溶解度(用乙醇还有助于固体的干燥); 如问沉淀是否洗净,一般叙述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检验沉淀表面的杂质离子。
从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叙述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有时根据具体物质还应考虑抑制水解、趁热过滤等特殊操作。
③反应条件的选择
温度控制。经常从物质的挥发性、稳定性、副反应,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提高转化率。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
反应物用量或浓度。一般是为了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控制副反应等。
pH值控制。通常是为了促进或抑制水解,控制反应的进行程度。
④绿色化学。从原料成本及循环利用、设备要求、节能、环保等角度回答。
⑤化学计算。灵活运用观察法、比较法拆分与重组法、建构模型法、分类讨论法、守恒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平均化与极端化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⑶强化答题规范化素养的养成
"细节"决定成败,每年高考卷的典型错题分析都暴露学生的化学基础不扎实;在分析解答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思考问题不全面,思维欠严谨,实验探究能力和计算能力比较差,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强,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不准确。一定要强抓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和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引导学生从出题者的角度审视问题,抓好错题订正和消化,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化学学科素养。
突破工艺题这一富有挑战的新题型,应以《考试说明》为指导,宽基础、重素养,帮助学生练就"化学的慧眼和慧心", 答题时把握变中求不变,抓住一个关键点: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最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