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学习的重点

语文学习的重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学习的重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文学习的重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其焦点问题莫过于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学过程作用于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从课堂教学的根本上来讲,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的有效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

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精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参与等等,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要从课堂教学环境着手,及时排除影响学生的环境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默契的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没有度过叛逆期,往往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这个特殊时期,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需要,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进行,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具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方面也得到愉快的体验。这种情感可能是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产生的,还可能是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

这种问题一般体现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透彻的理解,没办法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情感表现,特别是对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表现,以作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另外,对学生的写作也要格外地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真实反映,学生在写作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对修辞的充分把握,是一种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还能让自己从写作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享受。而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并且在语文学习能力上较写作水平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的写作内容平淡,有时甚至还会认为写作是一种负担,他们从写作中所体验的情感就谈不上愉快了。

针对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察觉,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认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还是学习能力上的培养,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动起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做好课文的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语文学习的奥秘。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爱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规范指导,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要及时纠正。例如,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没有一个提前的了解,以至于学生在听课中找不到重点,精力不能集中,对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足够地关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的配合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从情感上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察觉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排忧解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篇2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虽然手段多样化但是主流教学手段仍是老师以课本为中心,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是学生通过记忆背诵来掌握知识点,这样的方法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这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学生的语文抄写作业过多。老师认为只有通过抄写才能是学生达到反复记忆的目的,所以会布置很多抄写作业,使学生晚上七八点还在抄课文或者古诗之类,这种行为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反而越抄越厌烦,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与老师的教学初衷也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乏味沉闷,课堂不活跃,死气沉沉,学生又由于对抄写的反感使得对语文的认识变的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语文的乐趣,老师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就会变差,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所以应该从根本出发,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根源入手,找到关注重点,对症下药,才能使小学语文恢复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重点分析

小学是学生培养语文能力和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的目的不是学到知识而是培养习惯和提升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语文的关注重点就不言而喻了。

1.?x书是语文的根本

想要学好语文就离不开读书,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这些话充分印证了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理解能力和知识面的广阔度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如何读书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精读,反复的读。现在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的已经很少了,只等着老师上课讲,这是无法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课本上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认真挑选的文章,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精神的熏陶有重要影响的。所以老师需要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反复的对课文进行精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提升自我。

第二方面,让学生拓展课外书籍阅读量,课本的内容虽然精但是少,这种局限性会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所以需要学生课下广泛涉猎,读一些有内容的文章,感受与作者思想的交流,提升阅读量和阅读品味,慢慢的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样就会提升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

如果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能够体现一个人文学素养的主要方式,那么阅读就是提升这两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够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2.重视语文日常积累和习惯养成

一个人的谈吐和修养能反映出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这种高低是和文学积累的丰富与否有关系的。听,说,读,写都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记录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后期复习巩固。学生在动手记笔记的同时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理解,对文学积累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新学到的汉字,词汇,或是一些优美的诗句等等,在提升词汇量和阅读量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是有帮助的。并且,积累的意义在于日积月累,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所在。真正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的人,并不是在最后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人,而是能够通过每天的坚持,日积月累,将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的人,这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而在积累的同时督促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吸??速度,学生在运用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做到不将知识还给书本。

3.实践才能出真知

何谓语文的实践?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即运用的实践。这个道理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假如学生记住了一个单词,但总不去用,也没有在阅读中见过,那么时间久了还是会忘掉。语文也是这样,学到的词语和新字不去用是无法深刻的记忆的,而具体运用要从说和写这两个方面着手。

篇3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