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公共管理重点知识

公共管理重点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共管理重点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公共管理重点知识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重点

Key words: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quality;management;focus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39-01

1以现代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开展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关系到施工企业经济利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建筑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其科学的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必须以现代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通过严格的事前控制减少和降低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以此达到预防施工质量通病发生的目的,有效减少企业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科学的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严格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效保障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重点

2.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作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前,施工企业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并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明确施工各部门、人员职责,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明确造成的推诿现象,提高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效率。通过根据自身管理结构与工作流程特点的、工程实际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适用性。避免照搬其他企业或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造成的质量管理工作不能适用于实际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2.2 施工材料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施工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首先要注重进场材料的检验与检查,确保进场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另外还要加强施工材料的存放管理以及使用前的检验,对于受暴晒、雨水影响较大的材料要采用覆盖等方式保障其不受日晒雨淋的影响,确保施工用建筑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2.3 科学设置施工质量控制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质量控制点是为了保障工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控制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换件。其科学的设置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企业要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工程所在地域的气候特点及季节、工程特点等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以此保障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各个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以此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在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点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施工企业要通过对工程设计方案、图纸的深入分析后,将影响施工质量的承重部位、操作技术参数及施工环境等设置成为质量控制点,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点进行检查与验收,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4 施工质量监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施工质量的监控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其通过对施工质量控制点的监控以及对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隐患的因素控制达到质量预控的目的。通过严格的施工质量监控能够使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应着重对施工过程的操作进行监督与管理,避免由于操作不当或不按规定操作造成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过程的巡检与旁站,以此提高现场质量监控力度,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工序交接过程的检验管理工作,避免事后补签交接记录等情况的发生。以严格的交接检验确保上一工序的施工质量不会对下一工序造成影响,避免质量隐患治理与返工等成本的增加。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对于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各项技术参数等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以施工人员培训为切入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人为因素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过程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人”这一要素。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与责任性的提高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开工前的重要工作。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设计方案以及质量控制要点等技术文件,对施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以及质量管理人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控制要点与注意事项,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施工管理体系中明确的职责、权限,促进施工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对施工人员的培训能够有效的促进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施工人员对自身工作中质量相关工作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施工过程中农民工施工技术的提高,促进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需要施工过程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其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注重自身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有关人员的培养,以此作为基础开展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并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有效提高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效果,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赵龙.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建筑资讯,2009,10.

[2]刘立峰.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管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J].工程监理,2009,12.

篇2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管理过程,首先审查承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队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工程材料、设备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针对工程特点和合同中签订的质量等级,业主的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情况,确定监控目标和标准,确保监控的内容和各自的职责、权利,订出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做到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化、正常化、正规化。

二、质量监控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

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及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的特性,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检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将钢筋焊接半成品的质量检查作为工作的重点,采用目测和检测相结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然后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进行验收。对于工程使用最普遍、工程量较大的混凝土工程中的材料质量监理细则要求施工单位保证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满足质量要求,有试验报告的前提下,再审核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否正确,校核各种计量表具、量具是否准确、齐全。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是否可行。工序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质检人员组织整改,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三、加强质量意识,实行“三检”制

在工程施工前,召开技术负责人、质监员及有关各工程队组长质量会议,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且有质监部门专职质监员签字验收。然后交监理人员验收、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监员签字,不得报送监理人员验收。另外,质量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监,随机抽查的方法,待进行完“三检”后再进一步验收,消灭工程中质量问题。

严格把好隐蔽工程的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提出整改。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各层标高、轴结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要求承包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监理工程师检查。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是现场管理与质监部门的重要不同之处。对工程管理工作认识不多的同志往往认为管理只是在现场转一转、看一看,验收时检查工程是否按图纸、规范、标准进行施工。这样往往使一些质量问题已经出现,甚至还要返工。技术管理人员应在质量控制中是改静态检查变为动态控制。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

1.加强管理力度,全天候旁站,对于每一位现场技术员应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做到“五勤”:即眼勤;要经常到现场了解施工情况,多看施工图,熟悉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常记,处理哪些问题要有记录;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口勤,对于施工队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对施工队要经常交底;脑勤,熟悉图纸,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

2.在工作方式、深度上要求做到“严”(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检查把关)、“准”(处理问题要果断、准确,要以数据为说话依据)、“细”(工作中细心,自理事情要细致)、“实”(做到一件事要实实在在,亲自去做,去检查,遇到质量问题要做实质性处理,不能找理由推脱,要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难题)。

3.对于重要部位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部位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应时常跟班,及时处理问题。浇筑砼时,技术人员要亲自在施工现场测定砼坍落度是否稳定;试块抽取、制作是否符合要求,亲自取样;监督后台上料的计量,工人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施工队整改,消灭质量隐患。

四、工程中抓“第一”、“重点”、“临界”项目

1.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技术人员管理的重要部位。当施工现场浇筑第一根框架柱,绑扎第一道梁钢筋、第一道墩柱筋,支第一根柱模、梁模时,技术人员要到现场去检查,复核轴线及标高,测量构件、结构的尺寸,称计配合材料重量等,对于工程重点部位,如框架梁柱节点处、悬挑结构、结构错层标高、偏轴线等部位,要认真细致检查,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验收。对临界项目,则要求施工队进行“三检制”,实行对工序交接检查,避免不同工序、工种交接时,将质量问题和隐患带入下一道工序中。

2.通过现场巡视,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如轴线、标高有误差,轴线偏多少,标高低还是高;钢筋绑扎少了几根,规格绑错多少,砼浇筑完后蜂窝、孔洞各多少,蜂窝多大、孔洞多深,在什么部位等。

当分项、分部工程或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后,技术人员及时按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方法,对所完工的工程质量进行自验收。

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通过事后验收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处理。及时补救完善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检。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针对重要分部工序,根据施工工艺画出流程图,标明施工顺序,便于验收时出现质量事故时进行原因分析。产生质量事故或事后问题,对质量问题进行实质性处理,及时提出合理可行的处理意见或方案,提高工程质量。

4.现场管理正是通过抓以上四个环节进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创优质工程,赢业主的赞誉,树立技术管理人员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篇3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基本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它对各个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施工系统的庞大的因素,总结下来,水利水电施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水电的施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所需要的技术工种也是多种多样,另外,严重的环境告饶和高强度施工的需要,都要求必须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探讨和论证,务必考虑到施工的过程中会遇到以及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实施的顺利。

2、水利水电工程的选址通常为偏远的山谷地区,这些地方的交通较为闭塞,所以对于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运输成本和投资会增加。

3、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地点,通常是在沿海、湖泊等水域进行,依据工程的施工建设,综合考虑水流的自然条件,必须对水下作业、截流、施工导流等进行实施,但由于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

4、水利水电工程的任务是泄水、蓄水、挡水,这就要求建筑物在水下具有抗裂、抗冻、抗冲、防渗、稳定等性能,并且还要依据工程的技术规范,对可靠的施工技术和方法进行实施,从而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5、水利水电的施工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危险作业,包括隧洞开挖、石方爆破、高空作业、水上施工等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作业。

6、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工程重要方面,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更是如此。项目的效益是由工程的投产时就决定的,所以对工期的要求会比较紧,这就无法充分的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二、现在水利水电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方面有很多,很容易收到来自自然条件和人文等方面的影响,现阶段重要存在的问题有:

1、在清理坝基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除,平整压实的效果也较为欠缺,容易出现弹簧土、松土等严重现象;填筑的碾压促进了弹簧土等问题的发生,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2、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并没有通过严格的监测和筛选。水泥没有良好的安定性;选择混凝土配合比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混凝土的配置强度有所影响;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引起裂缝活强度不够的现象;在浇筑混凝土时,拌合的混凝土并不均匀,对于坍落度的控制,未依据浇筑方法和运输方式进行实施,由于不到位的振捣促使了蜂窝问题的发生;天气的高温或低温对工程的施工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运输混凝土的工具,没有对保温设施进行设置,对混凝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浇筑混凝土后并没有通过平仓进行振捣,振捣的时间也不规范,使欠振、过振问题发生,同时没有连续的进行振捣;对于混凝土施工缝的问题,并没有依据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3、在深层搅拌桩防渗工程中,运用的机具钻头如果直径偏小,就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桩距的控制有所缺失,且成墙的厚度没有得到良好控制;桩体的垂直度存在一定的误差,对桩与桩的搭接造成影响。

三、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严格控制质量,并建立质量追责制度

虽然工期很紧,但是对质量的控制也要同样严格,这就需要对质量建立施工的分配制度和质量的追责制度。对施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有这明确的分工,这就为以后的质量追责建立起了保证。质量责任制的确立,主要是对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方进行确立的。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各部门以及个人都应该对相关的任务和活动进行责任的承担。对每一个人员进行责任和权力的设定,使每个员工都能够承担相应的质量职责。这样没一个人的任务和责任都是明确的,每一件事也都有相应的人进行负责,构成了较为严密的管理工作,具有较为广泛的责任网。在施工质量的管理中,预防的实施是主要的,同时还要对检查的方法进行结合,当出现施工质量的问题时,就要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清查,促使相应措施的有效实施和问题的良好处理,进而增强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2、更加科学和标准化工作流程的建立

为了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分工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对工程施工进行的管理,就标准化流程而言,其综合性较强,但是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它的设定,能够将复杂的管理工作转变为简单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组织工作,并且对工程的施工有着高效、准确的保障效果。在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是标准化的主要对象,其中包括“事”、“物”两个方面。“物”即设备、材料等有形的事物;“事”即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无形的事物。依据标准化原理,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实施,利用标准的形式对“事”和“物”进行统一,以此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准则和依据。这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非常的有效,能够促使管理工作逐步合理化,进而促进工程质量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

3、实施计量管理,提高施工的效率

工程质量的白标准和统一,即需要计量这一项重要的技术,从而促进基础工作的有效实施,其特点是法制性、标准性、一致性和可行性。通过技术与管理的相互结合,促进了计量工作的形成。建设工程项目中,项目的策划、采购、设计、施工、使用、竣工等过程中,计量工作能够在确保量值统一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提供,以促使其准确度,其主要手段包括技术文件、制定标准、测试技术等。通过这样的手段,工程的建设才具备可靠的数据分析,一方面能够促使工程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还能够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对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把握质量管理,确保工程管理

质量管理的资源和依据即质量信息的总称,质量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质量策划、工程质量改进等。通过质量信息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够促进对质量信息的分析、整理、反馈及利用。为此,就必须确保质量信息具有一定的正确性、适应性和价值性。只有对项目的质量信息系统进行完善的建立,促使存储、报告、分析信息的组织体系的有效构建,才能在质量管理中发挥质量信息的重要作用,同时这对决策的迅速决定和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较为复杂,涉及的内容比较的广泛。为了促进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就要从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工作的加强,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和防范,消除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实施。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