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全球经济走势

全球经济走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全球经济走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国速度舒缓全球滑坡

报告称,2007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各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工业生产增速普遍提高。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

经济学家表示,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快、自身出口结构升级等能力,以及通过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均可化解美国次级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

报告预期,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缓解发达国家经济所出现的问题。但世界银行提醒中国,要警惕经济过热。

二种猜测

――油价回落通胀忧心

“由于创纪录的原油价格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今年国际油价可能缓慢回落。”

世行是在评估全球通胀时作出上述预测的。由于能源价格大幅飙升,2007年全球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胀。据世行估算,2007年发达国家平均消费价格涨幅为1.8%,发展中国家平均涨幅为5.9%。

报告指出,去年发达国家通胀压力处于可控状态,为各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情况差异较为显著。其中,中东、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通胀压力有所上升,而东亚、南亚、拉美、中亚等地区的通胀水平虽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

“从需求层面来看,高油价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世行发展预测组全球趋势小组负责人汉斯・蒂莫称,“在高收入国家,实际上原油需求已经不再增长。”高企的油价以及各国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将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欧佩克及非欧佩克产油国不断增加原油开采投资将促进原油产量的提升。世行表示,从长期来看,油价有望逐步向每桶50美元左右水平回落。

尽管如此,蒂莫指出,原油市场非常不稳定,“任何外部震荡都可能导致巨大变动”。

三大风险

――全球经济恐将软着陆

美元走弱、美国经济衰退幽灵不散、金融市场动荡增多,这些都会给全球经济的这种软着陆前景带来阴影。这些风险会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资本流入,降低他们境外美元投资的价值。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组和国际贸易局局长尤里・达杜什说:“总体来看,我们预期发展中国家的增速会在未来两年温和放缓。然而,美国出现大幅放缓是一个实际的风险,可能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中期前景。”

汉斯・蒂莫说:“从贸易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强劲有助于保持全球增速。由于美元贬值,美国的出口迅速扩大,有助于缩小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减少全球失衡。”

发展中国家近期的强劲增长推动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明显的有石油、金属、矿砂等。这使得许多大宗商品出口国得益,从而造成一些较贫困国家需求增长强劲。然而,近期粮食涨价部分原因是由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产量增加,伤害到城市贫民的实际收入。

四倍差距

――发展中国家技术扩散

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为副标题的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快速技术进步帮助提高了收入水平,使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29%减少到2004年的18%。尽管成就斐然,但富国与穷国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经济体采纳新技术的能力依然薄弱。”

世行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伯恩斯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比发达国家快40%至60%。然而,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采纳的技术含量只达到高收入国家所采纳的1/4。”

尤里・达杜什表示:“与高收入国家贸易和投资接触增多,移民团体往往起着推动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光靠开放还不够。要继续迎头赶上,各国还需要强化教育成就,加强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移民团体的联系。”

五年增长

――拉美抗风险能力渐强

世行预计,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2007年GDP增长率保持在5.1%,依然保持连续4年的较高增速。

报告预计,该地区2008年经济增速将会放缓至4.5%,其中,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增速都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其他国家,如巴西等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同时墨西哥预期将会走出2007年的弱势,出现反弹。

报告指出,尽管美国次级贷危机范围扩大和美国经济的衰退对拉美以及加勒比海等地区的发展前景确实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可以看到,该地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非常强,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依旧会保持强势。

巨额外汇储备、持续贸易顺差以及整体经济基础的强大,这些都使得该地区经济出现反弹。尽管在2006年,智利由于受货币紧缩的延迟效应、采矿业中断、能源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但随后经济出现回升。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智利的经济增长率达到5.7%。

六难保持

――欧洲中亚难抵“厄运”

报告指出,2007年欧洲及中亚GDP的增速达到6.7%,预计2008年将会下降至6.1%,2009年更会滑落至5.7%。本次减速不但会加大该地区金融市场危险性,同时也会直接间接地引发需求量外流。

此外,报告还分析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特别是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出口量在今年将会出现下滑。因此,对欧洲金融机构来说,欧洲及中亚地区面临的困境将继续延伸。

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土耳其这3个国家将会幸运地逃出经济减速的命运。由于阿尔巴尼亚的国内需求非常强盛,因此,预计2008年该国会经历一个高速度成长阶段。需求量增加了公众的投资热情,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能源短缺所带来的压力。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国内环境的改善给市场带来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给需求量以另一个支撑点,这些因素都会使GDP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增长范围。

报告显示,尽管欧洲和中亚地区外部需求增加,同时国内需求也有相应提高,但预计到2009年,该地区经常项目赤字还会继续恶化。

七点要求

――点亮中东与非洲

报告预测,中东和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将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的新亮点。

中东和北非地区GDP在2007年略有放缓,数值为4.9%,2008年借助高油价可能上升至5.4%。创纪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该地区、充裕的资本流动性,以及强有力的本土需求都支撑该地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中东地区发展中国家前景光明,预计2008年和2009年GDP增长将达到5%。值得一提的是埃及,世行报告把埃及列为2007年度全球“最佳改革国”之一,名列178个国家的第26位,在中东仅次于阿联酋和以色列。

篇2

笔者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原因有五:其一,一系列支撑上半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复苏的短期利好因素正大幅减弱,前期扩张性政策的刺激效果从高峰转向低谷,再库存力度也逐渐降低;其二,财政巩固计划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并将在短中期内逐渐加大,根据IMF的最新研究,每降低1%的财政赤字GDP占比,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在两年内累计下降1%,失业率则可能上升约三分之一个百分点;其三,全球经济复苏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危机前显著下降,进而限制了内需的恢复力度,根据笔者的测算,201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失业率同增长率之比为3.06,2011年则将上升为3.76,均大幅高于1980年以来2左右的正常水平;其四,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全球范围内投资水平恢复趋缓,企业将流通现金转化为投资的动力不足,居民也相应减少固定投资和购买耐用品,截至第二季度,美国企业固定投资、库存投资和消费者耐用品支出之和在GDP中的占比仅为20%,远低于24.8%的历史平均水平;其五,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增强金融稳定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增长成本,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17个经济体的研究,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未来几年GDP水平下降约0.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同时,复苏的差异性也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区域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且更趋复杂,在新兴市场领先发达市场的大背景下,不同市场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周期差异性有所加大,重要表现是美国已率先遭遇复苏动能明显下降的挑战。

复苏动能下降和复苏差异性进一步加大共同导致全球范围内对复苏利益的争夺更趋激烈。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复苏利益比作蛋糕,那么各经济体发现,蛋糕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样大,而且实际上也正在缩小,获得更大更多的蛋糕是其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目标,而饥饿感的差异决定了其争夺迫切性的不同,自身经济特征的差异则决定了其争夺蛋糕手段的不同。

从全球范围看,应对复苏动能下降的挑战,各经济体有三种政策工具可以应用: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汇率政策。鉴于欧洲债务危机刚刚企稳,即便不排除各经济体陆续出台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手段的“二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其政策规模也将显著低于首次刺激政策。因此,为进一步夯实复苏基础,争夺复苏蛋糕,各经济体可以应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宽松政策基调得以确立,并通过“拓展剩余空间+延长持续时间+重启量化宽松”的混合方式进一步增强,全球货币政策博弈更趋复杂;在汇率政策方面,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发达经济体则拥有较强的货币影响力,因此大部分经济体均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对汇率走向施加一定影响,汇率干预时有发生,汇率争端不断加剧,竞争性贬值现象初步显现,保护主义渐趋泛滥。

篇3

综合考虑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各种因素,我们继续维持之前的判断,预计二季度及未来六个月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变化将更多地受欧美经济形势与政策左右,很可能继续围绕100美元/桶震荡,短期内大幅上升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都不高。

国际能源署下调全球原油需求

高油价正抑制原油需求增长。5月12日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月度原油报告将全球原油需求的平均增速从2010年3.3%的年化增长率(相当于87.9百万桶/日)下调至2011年1.5%(相当于89.2百万桶/日)。

利比亚战事导致原油供给下滑。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4月份全球石油供应减少5万桶/天,至87.5万桶/天。受利比亚战事持续的影响,4月OPEC原油供应下滑23.5万桶/日,至28.75百万桶/日。IEA希望产油方增加原油供应,避免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球失衡加重,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等消极后果。

通胀压力增大 美国货币政策面临转向

美国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3.2%,环比上升0.4%。核心CPI环比上升0.2%,符合市场预期。受能源价格走高推动,美国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升0.8%,核心PPI同比上升2.1%,是继2009年8月同比上升2.3%以来的最大同比升幅。

6月份,美国QE2计划到期,根据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美国进一步实施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较小,货币政策将逐步正常化。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基于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美联储自次贷危机以来第一次将货币正常化问题摆上议程,这将助推美元重拾升势。

欧元区短期无意继续加息 欧元对美元走弱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4月份欧元区通胀率较今年3月份的2.7%进一步上升至2.8%,是自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也是欧元区通胀率连续第五个月高于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持物价稳定所设定的2%的警戒线,并且有持续上升的势头。

鉴于4月7日欧洲央行启动了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加息,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1.25%,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无意在6月份加息,导致欧元汇率大幅下挫。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欧猪五国先后爆发债务危机。5月20日,惠誉、标普再次在欧元区成员国负面评级,将希腊评级下调至“B+”,前景展望为“负面”,将意大利评级展望自“稳定”调降至“负面”。西班牙执政党工人社会党在地方选举中遭遇惨败,西班牙政党的更替让政治风险凸显,给西班牙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数据显示,西班牙经济体规模超过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的总和,欧债危机有扩大和波及欧盟核心国家的趋势。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货币正常化日益临近,助推美元重拾升势。5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上升已经超过4%,突破76点整数关口,强势美元给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市场造成重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