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艺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75-1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信息的载体。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两大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代表着中西不同的两种文化。在语言、文化、习惯、行为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说话习惯、行为看法有所不同。所以英汉互译时,一定要对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准确地把握英汉的语言特点及精神风貌,尽量把这种“特点”和“风貌”真实地反映到译文中。
二、语言特征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许多情况之下成了英汉互译的极大障碍。认真研究语言差异和翻译对策,对提高翻译水平是大有帮助的。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的重点放在“实用性”上,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语的差异
英语注重句子的形式,强调每个句子都要有主语(祈使句等有时可以省略)。汉语强调句子的内在逻辑,不强调句子有无主语,只要能将主题说清楚即可。
【例1】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the present era.
[译文] 在当今时代,学好英语极其重要。
[分析] 英语句用到了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结构;汉语显然是一个无主句。
【例2】We should keep increasing and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so as to create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译文]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分析]汉语句译为了无主句,意思表达很清楚。
(二)语态的差异
英语重物称,常采用无生命词汇作主语,所以英语中被动语态出现频繁,特别是信息性和理论性的文体使用被动结构的概率更高;汉语重人称,习惯用表示人或物的词汇作主语,大都采用主动语态的形式出现,被动形式用得很少,有时还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因此,在汉英互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态的转换,以使译文更加自然。
【例1】The peace talks were being held in Washington.
[译文] 和谈那时正在华盛顿举行。
[分析] 有些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必须译成主动形式。
【例2】Misunderstandings can be reduced through more exchanges
[译文]多交流可以减少误解。
[分析]被动句译成汉语时译成主动形式,符合语言的特点。
(三)重点信息位置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主次分明,先把主要信息以“主谓宾”或“主系表”的基本结构突出地表达出来,而后再运用动词不定式、分词短语、从句、独立主格结构或其它语法手段来表现次要信息。因此,一般而言,英语句子的重点信息位于句子前半部分。汉语句子因汉语的谓语动词往往出现在句子的后半部分,所以,一般而言,汉语句子的重点信息位于句子的后半部分。
【例1】We should be casual when we stay with these students.
[译文] 和这些同学在一起我们应随便一些。。
【例2】We cannot accept his findings without tangible evidence.
[译文]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能接受他的发现。
[分析]以上两个例句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重点信息的位置存在差异。
(四)静态与动态的差异
英语中动词使用频率低于汉语。英语在表达意义时,喜欢使用静态词汇因而叙述呈静态倾向,如名词(抽象名词)、介词短语、形容词等来表示动作意义;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因而叙述呈动态倾向。
【例1】That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
[译文] 这将证明它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
[分析] 以上两个例句的翻译很好地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性选择上的这一特点。
【例2】Mr.Smith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
[译文]史密斯先生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分析]英译汉时常需要把英语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转化成汉语动词。
(五)句法结构简单与复杂的差异
在句法结构上,英语讲究语法外形的完整,而汉语则侧重于表意,不追求外形的完整性。我们在汉译英时,常常要将汉语的几个意义片段用不同的关联词按照英语的语法关系将它们连结为并列句或复合句;而英译汉时,则需要将从属或修饰关系的英语句子,再根据时间的先后、逻辑的顺序、意思的主次把长句分切成若干个意义片段,用结构紧凑的汉语短句,层次清楚地依次译出。
【例】I believe equal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that Asian should increasingly unite and speak with a common voice.
[译文]我同样认为,亚洲应该更加团结,应该用共同的声音说话,这是符合全世界利益的。
三、结语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异。为了做好翻译,关键在于要不断探索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原因,把握两种语言不同的用语习惯,从而避免产生误解,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是积极正面的教育,是精心设计组织的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也正是我们对辽宁省实验中学60多年办学特色的总结与发扬。我们通过梳理校史,通过对实验中学校友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提炼“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在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个要素上的特征,最终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概括。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如何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提供抓手。
一、通过梳理校史,访谈调查,高度概括“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特征
在对校史进行科学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内涵有了适切的把握,对教育特征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纲挈领地把握特征的实质,我们约谈了老校长、教育专家及优秀校友,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价值维度上提出了“三个统一”,认为“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统一——既关注学生的三年,又关注学生的一生
高中阶段,学生在学校只停驻三年,但学校要力求既关注学生在校的三年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质量,又关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学习和事业;既关注学生在校三年身心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又关注在校三年为学生一生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要确立分数和能力不使偏废的教育思想。对分数负责,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良性发展,也是我们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必须履行的职责。高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是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平台的基础。对能力负责,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不让学生留有“高分低能”的遗憾,不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兼顾分数与能力,这是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更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负责。
其次,要明了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的关系。全面发展要求加强通识教育,学有所长要求有自己的专长,对于学生发展来说,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重视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有所长;既要重视通识的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的拓展;既要重视学生的视野,又要重视学生的精专。
(二)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有社会责任感
高中时期是学生志向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形成良好的人生规划,成长为志存高远的青年人。同时,高中时期又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青年时代就树立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高远理想。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价值维度上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既重科学精神,又重人文关怀
科学求真,利在成长,人文求善、求美,利在成人,二者不可偏废。如今的社会,“术业有专攻”者不乏其人,可社会各界都在抱怨人情的淡漠与疏离。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功利之心过盛,只重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因此,学有所成之人必须不仅要具有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要具备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益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文情怀。
二、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提炼“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访谈对象确定为实验中学毕业的历届校友,我们依据学校发展的四大阶段(1949年建校到1961年;1962年到1978年时期;1979年到1999年改革开放前期;2000年到现在),从每个时期的毕业校友中选取10人为访谈对象。在选取受访者时,我们尽量兼顾到受访者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地位。
访谈导入为“致校友的一封信”。第一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哪个人(或哪些人)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请受访者谈谈这些人身上具有哪些特质。第二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生活的日子里,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教育事件有哪些,并谈谈这些教育事件具有哪些特别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三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成长的岁月中,自己是怎样做的,才使其受到的教育内化成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积极力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者特征
1.思想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教育理念、思想开明,对教育事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一项的频次最高。科学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是实验中学多年来成功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2.注重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引领,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一项频次数与“超前的教育理念”一项并列第一。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一定是真正立足于学生本位,真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的教育。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才使得他们所实施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真正使教育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积极力量。
“教师对学生宽容、尊重、支持”、“教师注重引领学生认识人生意义”分别排在第二、三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更注重对学生人生发展规划的引领。在青春期这一人生转折的关键期,学生得到了老师及时、深刻而有效的教育,必定会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3.教育教学能力的卓越性。“授课生动、深入浅出、揭示本质、透彻非凡、课堂气氛活跃”和“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深厚”两项也获得了较高的频次。校友们对实验园不同时期的名师记忆犹新,这些老师“课堂设计严谨、教学语言优雅、思维敏锐、对问题犀利地分析解读”,“以辩证的思想将理论诠释得透彻非凡,深刻的逻辑思维的引领与推导,从本质的推演到联系实际的阐述,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总结”。
“教师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式”、“教师在班级内有感召力”、“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思考,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等项目都得到了校友们的肯定。
4.个性鲜明,品德高尚。“敢作敢为、正直”、“刻苦、勤奋、勇于奉献”、“严谨求知、专注、务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几项频次也很高。教师个性品质中正直勤勉、奉献务实、公平正直、严谨坦诚的特征,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由衷的钦佩和信服,具有这些品质的教师往往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措施特征
1.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一项频次数遥遥领先。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实验园开展的课外活动内容迥异,但宗旨却从未改变,那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文化课成绩曾帮助他们顺利走进知名大学,但在工作岗位上,帮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却是出众的个性品质和骄人的能力才华。
2.联系实际、注重能力的实践课程。“学科活动课、创新课”频次数也很高。校友们列举的特色活动课、创新课包括汽车的构造与驾驶、滑冰课、游泳课、军事课、阅读课以及一直到高三仍坚持安排的系统正规的体、音、美及综合技术课。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体验空间,大大缩短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也从实用的层面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受益匪浅,为日后在专业上的成长打下了难能可贵的基础。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实验中学一直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上讲台做小先生”的教学方法,到“课前即兴演讲、课堂课本短剧表演”的教学手段,再到“全班上阵、全员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园的每一堂课都在激发每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勇于质疑、积极讨论、充分表达、动手实践、科学论证。
4.“名人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与“自我管理为主”的班级教育模式。“名人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实验中学的优秀传统,校友们提到1961年在学校礼堂聆听雷锋同志的报告,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雷锋同志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思想和精神,曾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座右铭,长期鞭策着我们后来的成长和进步”。用英雄模范人物教育学生,是实验中学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可以作为特别值得肯定、值得借鉴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特色之一。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实验中学始终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办学特色。从实验园走出去的学生,到了大学和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突显出实验学子的优势,不仅成绩好,更主要的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展后劲十足,适应力强,有创新精神,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受教育者的特征
1.人生目标明确,积极、乐观、自信,对美好事物抱有积极追求的坚定信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会取舍”一项的频次数最高。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并不缺乏上进的活力,却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所以他们最容易彷徨、迷茫。而那些走出实验园,并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事业中获得成功的佼佼者们,都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这一过程。他们在实验园里最先学会了取舍,最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使得他们随后的努力和付出都更加专一而有实效。
1 引言
近年来,学生评价教师在国外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内高校中的研究与应用也开始逐渐普遍。但目前国内有关中小学生评价教师的实证研究仍较少。纵观以往的研究,不少早期研究者关于学生评价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教及其有效性与可靠性上,且普遍认为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评价教师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也有学者认为,“从心理发展角度看,中学生的评价能力已渐趋成熟”,并侧重于对中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研究。鉴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是多维度、多角度的,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学生的立场,评价出他们最喜爱的教师及其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不同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对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揭示中学生在评价最喜爱教师特征时可能存在的差异,为中学教师的素质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抽取盐城市J县城某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61名。共发放问卷261份,收回有效问卷244份,有效率为93.5%。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17人;初中生121人(初一42人,初二41人,初三38人),高中生123人(高一49人,高二47人,高三27人);独生子女152人,非独生子女92人;家庭所在地为县城的学生145人,乡镇(村)的学生99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问卷为笔者在参照本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采用5点计分:1―很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很重要。包括职业道德、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积极个性5个维度,共计21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详细的说明。并在施测前对学生进行讲解。
2.3研究过程
首先对各被试群体集体施测,问卷收回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根据要求剔除无效问卷,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职业道德、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积极个性5个维度上是有所侧重的。其中,师生关系和职业道德的均分值较高,分别为4.126和4.010,后面依次是教学能力3.710和学识水平3.522,积极个性的均分值最低,仅3.196。为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评价教师的差异情况,针对学生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的不同以及是否独生子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3.1学生性别与评价结果的关系考察
考察不同性别间学生的评价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在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积极个性维度上均比较稳定,在职业道德维度上男女生有显著的差异(t=2.427,p
3.2学生年级与评价结果的关系考察
将学生分为初中组和高中组加以考察,在“学识水平”和“积极个性”维度上两组的评价结果均存在着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学识水平”维度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第6项“学科知识渊博”这一子项目上,其中高中生的均分值明显高于初中生;而在“积极个性”的两个子项目上,高中生的均分值又明显低于初中生。
4 讨论与建议
4.1学生性别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总体来说,男女生对最喜欢的教师的评价结果在评价的几个维度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积极个性上评价结果比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评价的稳定性。但在职业道德上,女生显得比男生更为关注,主要表现在项目“从不体罚学生,不乱批评”和“耐心解答学生问题”上。这可能与男女生的个性特征与感受性有关。相比之下,女生比较敏感,更看重自己的公众形象以及教师对待自己的态度。在面对教师的公开批评或者教师的冷漠态度时,女生的挫折感与受伤程度均要比男生更为强烈。因此,他们会在这俩项目上出现显著性差异。换句话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能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那么他(她)会更容易赢得女学生的喜爱。
4.2不同年级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比较初中组与高中组最喜爱教师的特征的差异,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关注教师的学识水平,尤其是是否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初中生则比高中生更为注重教师的积极个性,譬如教师的言行生动幽默、仪表端庄等等。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征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在评价别人时开始趋向理性,逐渐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原则性,不再以外部的行为或效果作为唯一的标准。尤其是高中生,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他们比初中生更为关心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导致对教师的知识层面的关注更多。
4.3不同家庭所在地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无论是从评价的5个维度还是21个子项目来看,中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不同并没有影响其最终对教师评价的结果。这种情况概可以理解为与研究对象的选取有关。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同一所中学学生,虽然有些来自县城,有些来自乡镇(村)。但因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环境趋于一致,因此对教师评价结果并不会受到家庭所在地这一因素的影响。
4.4是否独生子女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影响
t检验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没有影响。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并不是本质性的。正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年龄”这一变量在决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性上,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在学龄中期特别是在青年前期和青年期。二者之间则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就为本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了依据。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