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智慧城市市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电子政务也是个典型应用,让市民、企业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办理很多公共业务,或者大大简化办事流程,比如港澳通行证的签注由以往依靠人力耗费时间的模式简化成了一台自助机器---不得不说,这更像个反面案例,签注为什么不能在网上申请付费并且简化成机票那样的二维码传送到手机上呢?
有意思的是,城管也要智慧起来了。这个叫“智慧城管”的构想已经在国内的许多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比如北京城管在IOS和安卓系统上推出了“我爱北京 市民城管通”的应用软件,提供地图服务和违法违纪的举报服务。不过,对于如何文明有效地清除占道经营的无照小贩,还有待探索。
在某些城市,市民的所有信息已经被整合到一起---人的基本信息、工作情况、住址、银行的存款和交易信息、房产信息,等等,听上去似乎不新鲜,但细想一下,当这些分散的信息拼在一起---尤其是人与资产信息完整对位并保持更新,反腐监督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再比如说,智能公交站牌可以告知乘客所有途经的车次和信息,以及下班车大概何时到站,智能停车系统可以为车主探测附近一公里内的停车位,免得他到处打转。
你可以听到和看到许多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加速的城镇化进程中:环保、城市管理、灾难预警、资源集约利用、智能电网、繁忙却有序的交通、远程医疗,太多太多了。所有的这些,都在到处点燃城市智慧的火花。
如果拨开那些纷繁复杂的表象来看,智慧城市的内核是一个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高度有效运行的系统,这个系统实时在搜集这个城市每个个体的信息(通过RFID、传感器、摄像头等等),传输到互联互通的各个数据库,再经过分析(云计算和大数据),从而产生判断甚至预测能力,并且根据规则形成一定的处理机制---这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这大概就是智慧城市的理想型了吧。
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是IBM。在IBM的构想中,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这就是“智慧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智慧的IT科技(当然,最好是IBM提供的)将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可以尽享便利生活,并与环境和谐相处。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概念,有一个更宏大的原型---智慧地球。2008年底,那是个极为特殊的时间,当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蔓延至全球,而受到波及的中国将在2009年推出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IBM就在那时抛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每个人、公司、组织、城市、国家、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正在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获得更智能的洞察。
在IBM的理念中,“洞察”是智慧的体现---不是被动地应对,而是主动去预测。
关于这种“预测”,谷歌曾有过预测美国冬季流感传播的案例,通过观察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记录,可以预测到不仅是全美范围的传播,而且可以具体到特定的地区和州,其基础建立在对每天收到的来自全球超过30亿条的搜索指令的庞大数据的分析。
这也正是“大数据”的要义。
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让人一头雾水的乌托邦式的概念。而对IBM来说,这是一个宏大的商业计划,不能让自己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淖,同时巧妙利用各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政策及后危机时代的转型战略,为自己开辟新的市场和增长点。而现在,这已经不仅仅是IBM的商业机会了,神州数码、中科曙光、华为等本土企业亦参与到了这一轰轰烈烈的进程中。
“智慧城市”在中国广受地方政府欢迎---高科技、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改善民生,贴着这些和谐的标签启动投资是再合适不过的。因此,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各种城市智慧的碎片,除去开头所述的,还有太多太多。
这些碎片是缺乏顶层设计的表现。
中国的现实状况是,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多头推进。在国家层面,住建部推行的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已超过200个,科技部也在推行20个试点城市,同时,国家发改委正联合多部委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启动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组织10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在地方,包括各地发改委、经信委或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
Laura Rajaniemi:在芬兰,智慧城市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如果智能的解决方案没有被贯穿于该城市的发展始终,我们就不会认为这是一座智慧的城市。因此在芬兰,智慧城市等同于智慧的规划设计、智能能源和垃圾管理解决方案、智能交通以及最重要的智能生活的组合。通常我们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选择的智慧城市发展方案周期都在数十年以上。对于芬兰而言,智慧城市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智慧城市的发展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改善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智能建筑也是芬兰非常看重的部分,这其中主要包含了能源与材料的使用效率、集成方案与建筑自动化两个重要元素。芬兰有专家估算过,一个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中,设计费占1%,建筑成本占10%,其余部分都消耗在建筑的使用过程。因此,智能建筑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而不是短期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建筑节能。
《经济》:芬兰的相关理念、技术有中国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部分吗?
Kari Hiltunen:很多经验是可以通用的,芬兰并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我们不得不开发节约能源的相关解决方案,也正是这样在节能领域与能源使用率方面,芬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的数量和建设速度都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可以让城市建筑消耗更少的能源而提供更长的使用年限。
根据中国住建部统计,当前中国每年有超过80%的在建工程是非节能型建筑,这也就造成了建筑业与建筑相关行业的能源消耗仍占中国能源总消耗的47%。为此,我认为智能建筑领域是芬兰与中国最有可能合作的领域之一。
Laura Rajaniemi:事实上,中国住建部已经在2013年与芬兰环境部在智慧城市中的节能领域展开合作,并把相关内容写入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更加节能的智慧城市发展方案。
中国的智能生态城市正在以一个飞快的速度发展,目前住建部已经发展了超过300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很明显,中国的城市在未来需要变得更加智慧化。举个例子,我们在构建零能源消耗或者被动型的建筑过程中可以使用更好的施工方法,如预先浇筑建筑模块,这样就可以节省更多的能源,加快建设速度,以及提供建筑工地安全系数。
另一个例子是自动化部署工具与信息服务的组合,它能给组织公共交通提供新的路径,集成公共与私人车辆,并让基础设施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同时减少碳排放。
《经济》:您是如何理解智慧城市与信息化的?
Laura Rajaniemi:我相信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扮演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更加舒适,获取服务更加容易,让我们的城市可以持续发展。公共交通上链接WIFI、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读懂车流的智能交通指示灯等都需要通过ICT技术来实现。
《经济》:越来越多的智能应用也在信息安全、隐私安全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芬兰,是如何应对的?
Kari Hiltunen:今天的世界的确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进行联通,无论在芬兰还是在其他地区都是如此。今年是世界著名ICT公司诺基亚成立150周年,20多年前发明的手机让短信的商业用途得以实现;20年后,几乎90%的芬兰人都是通过手机来登陆互联网。今天在芬兰,我们也在积极开发云计算与数据分析业务,可以说ICT已经成为了芬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更加密集地使用网络一定会让人们对信息安全与隐私安全产生担忧,也让国家、公司和个人都更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生活,这也引发了关于自由与人权的新一轮讨论。
但是我认为,隐私和安全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可以相辅相成。重要的是,所有的公民、企业和政府能够信任被安全处理的数字信息。
《经济》:芬兰这方面有相关的法律或者条文吗?
Laura Rajaniemi:我可以给你几个芬兰的案例。首先,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潜在的风险与威胁,这样才能够对应这些问题。芬兰在发展国家安全战略方面走在欧洲前列。我们近期的指导文件――《网络安全战略》已经在2013年出版。按照《网络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要求,芬兰可以在管理网络上故意或无意地干扰以及应对、恢复这些问题。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到位,以确保健康安全的环境,以及规范监测和清晰地界定哪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依法进行监控。今年年初《信息社会公约》被写进法律。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重叠,以及简化阐述该领域琐碎的立法条文,其具体的功能有:简化现有规则,提高消费者保护,提高信息安全,创造更平等的电信市场。
Boonsithi的继父THIAM CHOKWATANA,即华人李兴添博士,他是协成昌的创始人,取名协成昌的意思就是“协助才能繁荣”。从1942年(佛历2485年)公司起步那一天起,以诚实公正为原则,使日用消费品的质量标准成为公司的生命。而在当时,泰国生产的头发油、拖鞋因为稀缺供不应求开始而假冒盛行。
创始时期的高信誉往往是企业血脉的沉淀。危机时期就能显现它的存活力。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就以泰铢贬值为起点,货币贬值意味着进入该国生产领域的财务成本降低,跨国企业适机涌入,联合利华(UNILEVER)和高露洁(COLGATE)在泰国加紧设厂。
同所有处于世界经济泡沫破碎后的其他企业一样,协成昌也压缩了一部分企业,其下属企业从310个削减到220个。却并没有裁员,实际上雇佣数量比97年金融危机前还增加了10000人(目前雇佣人数为80000人)。唯一有点麻烦的是消化库存的问题,如果斩杀价格,售出不成问题。Boonsithi的想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寻找供不应求的需求点。Boonsithi是一个信息技术的崇拜者,他说,“我们已经对商品生产线进行了电脑化动态管理。但更重要的是象那些西方大生产商一样,用信息技术直接同零售商联系,消除该死的库存目录管理,和我们的客户思想同步。”
Boonsithi把协成昌的组织结构形容为“小企业束”,就是说,生产的商品多样,不追求规模经济,强调领域之间的互补。分散的供需市场如果强烈依赖银行的话会造成资金的波动。发挥协成昌集团的资本效率尤为重要。Boonsithi已经做出承诺,五年内还清97危机时期的债务,这几乎是经历金融风暴后泰国企业最牛气的宣言。“去年是资本利用方面的里程碑,我们扩展了我们的生产能力,没有花钱新建工厂。”
泰国总统食品公司和泰国Wacoal 近两年来坐收的现金达几十亿泰铢, Saha Pathana Inter-holding 和 SPI都成功地发行了5600万美元的债券。
迷惑的是,银行和股票都对协成昌的商业计划反应冷淡。它们只看中一点,不奇怪,经历过97风暴、并认为家族作风资本主义裙带是亚洲公司大敌的思潮之后,信贷方还心有余悸。协成昌控制的18家10年前就上市的企业拒绝进一步提高它的流动性。这使它在资本市场失了点分,价值下滑,其中有15家企业据说是家族势力作梗。“协成昌还是有点让人不明白。”有人评论。
同日本公司的合作,协成昌感到很满意。三十年前李兴添博士与LION和WACOAL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今协成昌同日本公司合资成立了28个企业,Boonsithi开玩笑说,感谢日本执行了6年之久的紧缩政策,迫使国内资本外溢,和我们走得更远。日本Mitsubishi (泰国)公司的主管Taketoshi Arikawa赞赏地说,Boonsithi理解日本企业文化,可能他就是个日本人。Boonsithi也感觉同日本人合作更有稳定感,接受采访时候他说,同日本人的合作比较随意,像Lion牙膏厂和Wacoal内衣厂,在泰国做的非常好,我要求占51%的股权,日本人占49%。对于出口到日本市场的企业,如Gunze外衣厂,我们只占30%,其余都是日本伙伴的份额。我很容易理解日本人的方式,很好协调,西方人喜欢把企业看作商品,只要价格合适,象帽子一样随时可以扔掉。但日本人不这样看,他们总是倾向于用长期的眼光看待企业看待商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