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交媒体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事实上,在和解前,双方已没有什么可争的了。这有助于理解雅虎和Facebook和解不包含任何现金协议。不仅如此,双方还在列文森主动调整后走近了。走近的含义是:互联网2.0模式(SNS)与1.0模式(网络大众媒体)抱团取暖。形成的新概念,被业界美其名曰“社交驱动的媒体”。
雅虎、Facebook、谷歌、Twitter四家对“社交驱动的媒体”概念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雅虎的需求是战略性的。因为汤普森出局传出的信号是雅虎不想向数据化方向进行转型,但停留在1.0媒体,又受到市值和现金双重压力。与Facebook闹一场下来,虽然没得到利,但加入SNS概念,可以得2.0的名,算是对市值有所交待;从阿里巴巴脱身,又可缓解来自现金的压力。综上可以看出,雅虎当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应付状态,顾不得长远了。不要说对谷歌构成威胁,能自保就不错。
Facebook与雅虎的和解没有太大意义,而合作则是一种权宜之计。Facebook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是大数据,但他为什么此刻要向传统方向(1.0媒体相对纸媒先进,但相对2.0媒体传统)后退一步呢?原来,Facebook前一段时间颇为难受,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收入结构单一的指责,分了他的心。雅虎市值不佳,但收入却颇丰。Facebook与之合作的战略意图显然是先稳住收入再出击,这好像在打拳出击之前,先把拳头收回来。
中图分类号:G206;G2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方式和共享手段逐步发生变化,由以往的面对面交流逐步过渡到依靠诸如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新型社交媒体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虚拟创新团队的运作形式逐步取代了实体创新团队,成为当前技术创新团队的主要形式。由于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新型社交媒体刚刚问世不久,部分创新团队成员还不能接受、或不能熟练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本文将对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制定提升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提供良好的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概念有社交媒体,虚拟创新团队和知识共享。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网络关系的用户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在我国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这些社交媒体不仅快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步进入到虚拟创新团队工作过程中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逐步得到虚拟创新团队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虚拟创新团队是指在实际科研工作中,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所临时组建的以团队成员所掌握的知识为核心资源,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新型社交媒体)为沟通手段的分布式、临时性的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是指虚拟创新团队中的个体、团队通过各种交流手段彼此共享知识,通过知识转化、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等方式,实现组织知识的增值。知识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共享才能得到发展,知识的共享范围越广,其利用、增值的效果越好。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型社交媒体对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制约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的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并找出原因是利用社交媒体提升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1.团队成员间缺乏信任
基于社交媒体组建虚拟创新团队,跨越国家和地区搜寻创新需要的成员组建创新团队,由于成员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加之彼此文化、等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首先,团队成员对这种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的研发团队运作形式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受,而且一些无法用语言、符号表示的隐性知识能否在团队成员之间共享导致团队成员对虚拟创新团队是否能有效共享知识产生一定的怀疑;其次,团队成员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会对自己是否能在该虚拟创新团队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创新知识有疑虑,因此会对团队成员间的信任程度带来较大的影响。
2.内部凝聚力不足
虚拟创新团队的科研创新必须要有内在动力,而内在的动力来自凝聚力。创新团队缺少深层次的合作理念,减弱了团队的凝聚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创新团队的知识共享。团队合作理念薄弱,导致团队成员缺乏共同的目标,内部缺少知识共享的氛围和学习创新的动力。创新团队缺乏旗帜性的领军人物,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不够,难以产生具有威信的科研带头人,无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内部凝聚力。
3.激励方式单一
激励机制是科研创新的外部动力,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科研创新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目前,我国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形式单一,主要是建立在团队绩效简单量化的基础上,如论文的篇数,所获奖项的个数,所立项目的个数等内容。这样的考核内容只考虑到了科研人员的外在的研究成果,而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的隐性成果,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其次,目前奖励机制缺乏多元化,动态化,以物质奖励为主。科研人员属于知识型团队成员,不仅仅需要物质奖励,更需要的是对其价值的肯定。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容易使团队成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下降,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4.社交媒体需要的技术支持满足不了需求
利用社交媒体组建虚拟创新团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是有些虚拟创新团队成员所处的互联网环境较差,网速较慢,Wifi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无法保证音频、视频等知识的实时传输。其次是新型社交媒体对硬件设备及移动存储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虚拟创新团队成员更新硬件设备和移动存储设备。
5.隐性知识共享难度大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有利于难于用文字和符号表达的隐性知识的共享,而借助于互联网和新型媒体技术的虚拟创新团队中,有些团队成员由于地域关系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只能借助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实时交流、演示等,将隐性知识在团队成员间传递和共享。由于互联网环境较差等原因实时传输的数据可能会发生“变形”,传递的信息和知识有偏差,不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同时,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和特殊性的特征,也会影响到虚拟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
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上述五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需要针对五方面问题及成因制定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对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撑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王秦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0024)
摘要:就信息内容而言,社会媒体与此前大众媒体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大量进入了传播领域。个人资料、个人体验与个人生活等三种主要的个人信息类型,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与传播分别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作用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并最终促进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
关键词:社交媒体 个人信息 社会资本
社交媒体是一种web2.0技术的应用,是指“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1],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就其传播内容而言,社交媒体与此前大众媒体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大量进入了传播领域。尽管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巨大风险,人们还是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传播个人信息。根据隐私计算(Privacy Calculus)理论,个体在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时,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当个体认为披露信息的总体收益超过,或者至少相当于所感知到的风险时,他就更有可能披露个人信息。现有文献表明,用户之所以愿意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个人信息,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户认知到这些网站是(有用)的,能够满足人们在娱乐、人际交往、信息获取以及消磨时间等方面的需要。本文以“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为视角,对个人信息分享给个体带来的价值予以分析。
“社会资本”是由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理论概念,由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在90年代前后的著述《创造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等,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纳入到主流社会学的研究视野,而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则将这一理论引入对媒介使用的研究之中。尽管对于什么是社会资本,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看,这一概念的着重点是指通过社会联络而获得各种资源或利益的能力。
普特南在2000年出版的《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崩溃与重现》一书中将社会资本区分为连接性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和团结性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前者是指“弱连接(Weak ties)”提供的有用的信息以及角度,但不包括情感支持;后者则是指家庭好友等“强连接(Strong ties)”提供的情感支持或对稀缺性资源的获取。密歇根州立大学的Nicole B. Ellison等人又提出了维持性社会资本(Maintained social capital)这一类型,即一个人在经历生活变动时维持有价值的关系的能力[2]。这三种社会资本的划分同样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私信息传播价值的维度。
我们首先对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根据其包含的内容,我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个人资料(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籍贯、曾就读学校等)、个人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感悟等)与个人生活(个人经历、生活细节等)等。我们认为,这三种信息的分享与传播分别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作用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并最终促进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
表1 个人信息类型与对应的社会资本
个人信息类型
包含内容
产生效应
社会资本类型
个人资料
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籍贯、曾就读学校、工作单位等
公开、真实
连接性社会资本
保持性社会资本
个人体验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感悟等
亲密
团结性社会资本
个人生活
个人经历、生活细节等
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