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语文课程性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97-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单独存在,因此学习外语就必然要学习该国的文化,而文化教育也必须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地理环境、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国的文化是“貌合神离”的。因此,在高职日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要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的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类院校日语专业中的基础主干课程《日语精读》,是日语专业课程中课时比重最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趋势下,众多的高职日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一、高职《日语精读》的教学现状
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是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课程要求而言,这门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的课程。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一直影响着日语教学的发展,特别在《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运用单调的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并认为只有扎实的基本功,能灵活运用语法结构,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从而忽视了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却未能把自己的意图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会犯下严重的语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日文化差异以及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足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在背诵教科书上的语句,十分完整,却说不出感情和韵味。还有的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很流利但说得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
以上说明了高职《日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这些都与高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悖,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学到的纯语言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中日文化差异主要体现的三大方面
(1)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用坦率、自信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喜欢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
(2)行为方式的差异。若要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国人习惯绝对的看法和说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辞、委婉地表达,让对方去揣摩他们的想法。
(3)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与属于大陆文化的中国相比,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定义或描述也会不同。
2.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入日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或语法结构,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虽能说一口流利日语,却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日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教学的导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认知的能力。
(2)近年来,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来华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来华投资的日企数量大幅攀升,随着中日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也随之日益增多。从而,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也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日语教师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中日文化差异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满足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日语教学,特别是《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这会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可以将中日文化常识融入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点。
三、结束语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截然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纳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如果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完全将语言和文化分割开来,只注重教授语法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而忽视中日文化差异教学,将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日语。因此,将中日文化差异的教学融入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75-02
[Abstract]Due to the educational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 ut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 the graduates are required to obtain the co-capability “FL+Professional Skill” to win in the sharp job hunting situation. It is urgent that the course corporate culture should be arranged in foreign languag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ecause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the main carrier in social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he course, easy to carry out, is important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ld strengthen the talents of faculty,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centre and the interactive educational“Booking Pattern”to accelerate the course corporate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major teaching.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Foreign language majorCorporate culture educationSignificance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与社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专业的应用性在于学生不需要掌握丰富的语言理论知识而是要掌握专业技能,具备“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知识。由于企业文化在社会组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影响,外语专业学生从事跨国商业交流的需要,在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专业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企业文化的课程教学。
一、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专业开设企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文化素质教育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特性。高职高专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职业目标,即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高专的教育方式不局限于校园和理论教学,而是与行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实际相结合。因此,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知识还包含体现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实际文化的众多方面。这些文化的集合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紧密相连,能揭示不同岗位所在的部门文化、企业文化。新时期,鉴于企业在社会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其吸收的社会大众和高校毕业生的庞大数量,企业文化已经是社会组织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把培养社会综合文化素质作为目标的高职高专就必须把企业文化教育融入教育中,体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信息快捷、科技发达,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战略差异化,突出地表现在企业文化的竞争上。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与企业相互依存,有鲜明国别文化特点。外资、合资和民族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浓重的本土文化色彩,而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国际化、本土化、多元化、人性化。入世后,跨国公司大量涌入,需要有大批既懂企业文化又掌握外语工具的专门人才在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国际化、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中国企业已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起步晚,民族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外语专业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差异,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重要性,对迎接就业挑战是大有益处的。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培养精通企业文化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外语专业。于是,能让企业员工、学生主动将吸收的外国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融合;对企业而言,可以进一步宣传和培育新型企业文化。
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与具备语言和其它多重技能的毕业生的竞争中失去优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专业淡化,外语类专业淡化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高职高专外语类专业必须加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开设跨专业课程,在加强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外语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成为“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开设企业文化课程,使外语人才具备一定的企业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外语+企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并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拓展专业技能,在国际间商务活动、文化交流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课程对高职高专院校外语系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学科。企业文化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内在驱动力,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形成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高职高专院校外语系专业开展企业文化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契合点。
首先,企业文化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强调人的作用,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重视对人进行激励、培训、考核、任用、晋升和奖惩等措施。这种人文教育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懂得:人在企业中处于首要地位,企业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学习企业文化,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间接了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尤其能具体感受、认识蕴含在企业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一个企业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精神。因此,学习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扩展知识,还可以提高科学素养,充实和拓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其次,企业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外语专业学生对现代企业性质的认识,增强高职高专外语专业毕业生对任职企业的文化认同感。高职高专外语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对任职企业文化的必要认识和认同,有了这种文化认同感,就能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使自己尽快融入新的组织中,适应新的环境,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而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为企业文化建设作贡献。
三、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企业文化课程教育的途径
1.开设企业文化必修课程,聘请教师专门从事企业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并支持教师的行业历练和进修。此外,尽可能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授课。专家讲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后,感知企业文化个性的行业共性、地域共性和企业个性,将经验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2.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进而开展企业文化课题研究。外语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能使师生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企业的文化状况有感性和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师生学习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此外,也可结合所学专业确立著名企业的文化研究课题,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挖掘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分析成功的经验,提炼企业文化的特点,验证企业文化具有的功能。
3.建立实训基地、模拟公司企业文化。为了与专业教育有效整合,学校应在校内建立模拟企业文化的公司,实施企业文化模拟系统。该系统要在学校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设,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建立模拟公司企业文化要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实训基地的环境形象、成员形象、领导形象、社会形象等进行设计,建立一整套仿真文化。
4.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通过专业实习这个渠道,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到企业及其生产实践中,认识实习企业的文化,可以使专业学习和企业文化学习合二为一,实现有效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师生在实习中彻底转换角色,使自己成为企业中的一员,和企业员工融为一体。
5.积极拓展“订单”培养模式,在与企业的长期互动中优化企业文化教学。以培养合格的“订单”人才为切入点,促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优化组合、促进高职高专“订单”学生摆正位置、经受锻炼、参与企业经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高职高专院校要定期获得企业各个部门对毕业生的评价。在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要把毕业生与企业相互适应的状况作为调查内容,以期在今后的学校教学中能更好地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订单”企业,力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王超逸、李 庆.企业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
2 刘慧清、李宏高.浅谈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摘要:语文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研究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研究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但教的效果如何、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多远等这些问题,就需要课程评价来回答。语文课程评价是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具有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现实中主要是围绕着高考来,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评价依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明确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程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研究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研究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但教的效果如何、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多远等这些问题,就需要课程评价来回答。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特征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可以从内容上充分体现出来。语文课程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重视阅读与写作,还应对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作出评价。这样才能对一个学生作出完整的,比较真实客观的评价。同时,整体性还体现在学段评价的衔接上。高中语文课程要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相应在评价方式上,也是衔接对应的,具有整体性。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积累性与创新性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看,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阶段评价中,也要重视学生各种知识的积累。例如近年来高考中让考生默写名家名篇中的句子,以及在高考中考查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就是对学生平日语文知识积累的评价。但是,仅仅是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语文知识的积累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拥有。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目的,只是途径,通过积累语文知识,让学生有培养语文能力的可能性。高考中文言文翻译地考查既是对学生文言文综合积累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
二、新课程背景下下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问题
当前我们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性质要求在对其评价时须体现质性和量化的统一,但现代语文课程评价过于偏重量化,加之语文课程中许多因素难以量化,显然偏重量化的语文课程评价是不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定量评价成为主要评价方式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承担了比其他学科更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其提供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表现着作者的追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采取单一定量评价的方式很难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就会有所失衡。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感悟是无法简单地通过定量评价来考查的。而当前高考改革依然是定量评价的方式,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努力程度、情感体验、素质形成很难再一份试卷上体现出来。
(二)终结性评价依然是普遍的评价方式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侧重于甄别和选拔。作为终结性的评价方式,高考是一块具有强大牵引力的磁铁,让师生将所有的语文学习内容指向高考。虽然需要通过高考来诊断学生高中学业成绩,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无法通过终结性考试评价出来。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富有诗意的、充满审美情趣的、极具震撼力的魅力,体验不到整体语感,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虽然已指出:“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现行评价方式:高一、高二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高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直至最后的高考,学生在考试上疲惫不已。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在现实中很难贯彻下来。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对策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定量评价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以选拔、甄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但无法展现定性评价所能考查的“质”的分析。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语文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要促进学生发展语文课程评价就不仅仅是得出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形成对自身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二)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统一
形成性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共时性评价,教学和评价相互交叉和融合,教师、学生互动和协商,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地肯定学生的进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评价”,也称“档案袋评价”。它通过记录学生某一项学习任务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中主要活动的档案袋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由于在实际中,评价方式的探索很难前进,因此找到适合全面考查学生的评价方式仍需要广大教育界研究者及第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反馈。
反思
课程评价的目的应该与课程的目的一致,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评价的起点正是对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程度的考查,进而检验和反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更好地为课程的实施服务。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在未来将继续随着时代、社会、教育坏境的变化而变化,而高考在短期内依然会直接影响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方式,而国家教育部也正在改革高考,相信未来会有更全面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杨启亮.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11.
[4]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