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民族音乐教学反思,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中国可考的音乐史有8000多年,中国传统音乐之广博和多样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戏曲剧种有394个,曲艺种类有400余个,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其曲目多达近万首;中国的民歌更是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约有45000多首。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近年来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强大的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以及其它种种因素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带来了阻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正在不断地消失,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二)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与其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的乏力
中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有近20万名音乐教师为2亿多大、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育,并由388所各类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着各类音乐教师。这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在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却不尽人意。根据实际调查,许多学生不熟悉、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却热衷于西方的流行音乐。
二、形成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
回顾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从20世纪以来史称“西乐东进”的发展脉络:最初在“学堂乐歌”中传唱的曲调,大多是来自日本和欧美的歌曲;20年代以后则是接受了德奥音乐的教育模式和音乐基础理论,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封建专制的一部分受到批判;50年代借鉴苏联的专业音乐教育模式;80年代引进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港台及欧美的流行音乐,也就是说,“欧洲中心论”占据主导地位,是近代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其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未能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推行民族音乐传承并非易事。
(二)现实的原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手段以始料不及的速度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接收与获得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价值取向对广大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形成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对美国大片、摇滚乐、流行歌曲、百老汇歌剧、电视片乃至各种期刊杂志、小说读物等等如数家珍,其影响可见一斑。大众传媒的市场化所带来的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更使流行音乐文化一时间泛滥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使得流行音乐文化对青少年人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体制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的民族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含各级文化馆站系统)来负责扶持;而学校音乐教育(包含高等师范教育)则主要以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因此没能很好地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没有很好地引进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再加上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巨大影响,都不能不认为是当下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淡漠、民族音乐口头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的原因之一。
三、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一)对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1.提出克服欧洲中心论的消极影响,呼吁学校教育重视民族音乐传承在展开近代中外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时,学者们发现找不到中国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20—30年代传入中国的“欧美式”,就是50年代传入中国的“苏联式”,而没有中国式的。种种现象使学者们发出“中国在哪里”的世纪之问,提出要从文化的角度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进行审视,指出“要把握中国音乐文化体验之核心,发扬传统,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
2.提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价值观念,要在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深入研究中,在与东西方诸民族及本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建立其理论体系;而“母语”体系的内涵将包括传统的、民间的、少数民族的、当代的以及民族审美心理历史积淀的等等。
3.提出让每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关注中国民族音乐本身的多元化问题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因此,不同民族自身的音乐文化、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随着对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的深入思考,学者们愈加关注中国音乐本身的多元特点以及多民族多地域特点。
(二)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探索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就已经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实践、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全面展开。
1.对教学大纲与教材的修订
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熟悉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部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规定音乐课教学内容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例与种类,为民族音乐在学校中的传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身体力行的探索——教学实践的展开
随着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各式教材的编撰出版,全国各地很多音乐教师身体力行,展开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探索。他们从学生最熟悉的本地或本民族音乐入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3.抓住关键环节——师资培训
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这些院校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使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素质。一些师范院校还开始了地方民族音乐师资培训的探索。
4.理论的支持——科研的推进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事实上,对近代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是随着学校民族音乐传承课题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因此,相关科研课题的展开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对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并具有了指导性的意义。
四、中国音乐教育当前的任务及未来的展望
现在已经有许多学者就“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设想与建议”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这些论述涉及到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当前的任务与未来的展望。
(一)充分认识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在反思近代以来的学校音乐教育以及探索学校在民族音乐传承方面做出的成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各级教育部门和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以及高师的教师们,开始重视和加强音乐教育课程中的民族音乐内容,而且事实证明,凡是朝这方面努力做的学校,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程度就有所提高。
(二)确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
确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是当前中国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建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呢?首先要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即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一方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