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存在的问题

1.1回乡创业的农民主要开办小型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有限

(1)回乡创业的农民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这些回乡创业的劳动力,其主要创业资金来自前些年其在外地打工积蓄下来的钱财,个人资金毕竟有限,再就是向亲朋好友短期拆借,以这种方式筹集的资金规模也很是有限。

(2)宿松政府对农民回乡创业认识不足,没有把服务于回乡创业放在重要位置,仅对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园区企业进行大量的财政税收支持,只停留在讲话、邀请等表面功夫上,缺少具体有力的举措。在有些得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地区,其扶持政策也存在滞后现象。

1.2开办的服装厂、羽绒厂规模不大,发展前景不太乐观,无法形成品牌效应,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更大吸收。

(1)外出务工归来的农民技能有限,在这些小企业中,技术好的工人一般没接受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同时,创业人所聘请的工人中,很多还是临时的学徒工,在此种情况下,自然无法设计出款式新颖、追赶时尚潮流的服装。

(2)无论是远去的服装厂、羽绒厂还是农民工自主创办的类似企业,创业者均缺乏品牌意识,所生产的要么为简单款式的运动服,要么主要承接订单,为别人工作。目前,在宿松地区,至今未形成属于宿松自己的品牌服装业。这种生产方式极不明知,一旦东部等发达地区的服装、羽绒业受挫,将会导致宿松地区此类企业倒闭或规模缩减,对于宿松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也是一种潜在威胁。

1.3工业园区数量过少、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的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的企业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地域效应、规模效应,阻碍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1)企业的创办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的企业主要使用政府补贴的公共用地,但农民自主创办的企业很难申请到公家用地,一般落地于自家的荒山或荒地,由此便造成了三种企业的隔离状态,从而劳动力不能很好地享受各企业问的就业信息,同时,各企业问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

这是由宿松地区的资源分布特点决定的。

(2)由于宿松政府对园区大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大于农民在乡镇地区创办的企业,同时,由于各种企业不论在资金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小型企业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抗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投入资金有限的小企业在园区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唯有和实力强大的企业相隔开来才能保留住在农村地区的市场。

2进一步推动宿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建议或措施

2.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知识与技能

首先,政府必须重视对宿松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县政府应根据宿松的具体情况,成立专门的创业培训小组,制定宿松农民创业培训指导方案,组织发放有关水稻种植,牲畜养殖,培育果种,农产品加工与运输的教材;根据宿松产业发展状况,围绕宿松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利用市场引导,政策宣传等手段,向主导企业,龙头企业及广大农民宣传创业知识,增加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创业知识的兴趣与自觉性;在乡村地区安装广播,刻送光盘等手段,随时随地地向农民普及知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的资金力度,农民忽略创业培训,很大一个原因是用为资金问题。同时,农民自身也要认识到知识和科技对于自主创业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相应的只是与技能是必须的。在宿松,不乏创业失败的案例,张某养殖数量很多的猪,因为不够了解专业的养殖方法和技术,结果很多牲畜不治而亡,损失惨重。所以,农村劳动力如果想在农村自主创业,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知识技术方面的不足,放眼于长远利益,主动积极地参加创业培训。

2.2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和园区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品牌效应

篇2

1.引言

北京市作为中国特大城市的代表之一,其经济发展在全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北京也是农村劳动力净流入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北京市经济增长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非常明显。本文研究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上将更好地推动运用经济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模式,在现实上也能为特大城市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定义为: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向新兴的二、三产业。包括农村就地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口和流向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将特大城市的定义为:根据《国家中长期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标准,市区常住非农业人口规模超过5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将经济增长的定义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标志。

2.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均有相关研究。

在国外,刘易斯(Lewis,1954)在农业部门劳动无限供给和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描绘了二元经济下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经济增长情形;乔根森(D.W.Jogenson,1967)认为工资率是随着资本积累上升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的。他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工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影响城市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利利安(1982)在其提出的部门转移理论中强调,产品市场上消费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波动,会引起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差异,进而促使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Poirson(2000)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要素的再配置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人均GDP的贡献率为年均0.75%;世界银行(2005)估计,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再配置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如有1%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地区,则导致总体经济增长0.5%。

国内学者谭崇台(2001)和刘怀廉(2004)则从著名的“推拉理论”来解释农村人口流动这一现象;李培林(2003)也指出由于农业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在农村甚至出现农业收入负增长态势,这使得农民对种地愈发失去兴趣,农民便离开土地流向城市;蔡昉(2005)证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会缩小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在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方面,刘乃全(2005)从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资本和技术要素效应、就业替代效应与竞争效应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崔传义(2010)则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效应。

3.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在1978-2011年间呈现出上升态势,根据人口的具体增长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4年。此阶段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略有上升,但整体增长缓慢。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大城市经济辐射能力虽增强,但是受户籍制度等行政制度的制约,人口流动依然存在较大阻力,故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长幅度缓慢。第二阶段:1995-2000年。此阶段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在波动中快速上升。其中,1995-1999年有一个小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亚洲经济危机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愿也因此受到冲击,人数略有下滑;1999-2000年是快速上升的一年,由于经济危机的缓和和新千年城市经济的重新复苏,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二、三产业转移。第三阶段:2001-2011年。此阶段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迅速提高,增长速度空前。尤其是2009-2010年,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直到2011年城市资源初露饱和现象时才开始放缓。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2》

另外,根据图1还可以看出,北京市1978年不变价GDP从1978年至2011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9年。此阶段北京市经济增长较为平缓,从1978年的108.8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445.1亿元,平均增速在7%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刚开始显现,经济增长加速尚不明显;第二阶段:2000-2011年,此阶段北京市GDP增长速度加快,从2000年末的507.6亿元增长到2168.5亿元,平均增速为14%。这十余年间的高速增长表明,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策稳步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净化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了北京市经济在十余年间的高速增长。

4.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定义变量

本文用1978年不变价GDP来衡量经济增长,记为GDP=北京市历年国民生产总值。用Immigrate表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记为Immigrate=北京市历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

为了减小原始数据的波动性,将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变量设置为lnimmigrate和lngdp。

4.2 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对Immigrate和GDP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原始序列的检验结果均没有拒绝单位根假设,故可以认为,Immigrate和GDP二者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二者均拒绝单位根假设,说明一阶差分变量是平稳的。这说明上述两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的。对于非平稳的经济变量。对于非平稳变量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其之间的相关性是不可取的,应采用协整方法进行分析检验。通过E-G两部协整检验结果可知,文中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出于文章版面要求,相关检验结果没再文中列出。

4.3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两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证明变量间存在确定性的相互影响关系需要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行。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Immigrate)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Immigrate)也是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理论上证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北京市作为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其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所作出的贡献。

4.4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gression Model,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变量间共同变动的关系,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它常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因素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根据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和SC(Schwarz criterion)法则判定滞后阶数为1,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如下所示。其中,( )内为标准误差,[ ]内为t检验值。

4.5 脉冲响应分析

为讨论变量间关系,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即通过比较不同变量的脉冲响应,来判断变量所受冲击效果大小,进而判断变量间互动关系。

根据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对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始终为正,且呈上升趋势。说明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对北京市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在前4期推动作用相对较弱,自第5期开始作用逐渐增强。同样,北京市经济增长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吸引作用不断增强。

5.结论

第一,北京市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增长呈显著正相关且是其单向格兰杰原因。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吸引作用相对较小,随着期数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吸引作用不断加强,并且始终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第二,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呈显著正相关且是其单向格兰杰原因。由于受投资等原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如后者对前者的作用明显,但趋势是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加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增长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持续且正向的。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许学真.北京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2011.

[3]郭志仪,赵小克,刘那日苏.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3,1.

[4]蔡昉.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

[6]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7.

[7]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10.

[8]周晓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篇3

据统计,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且呈现着逐年递增趋势。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小且地块零碎,但是瞻观目前农村耕地现状,有大量耕地被闲置,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为了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便是其中之一,其实现必然需要依靠农村劳动力,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在劳动力转移中,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相关资料统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几乎占78.2%,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使农业开发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这也是农业内部无法有效容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原因。其次,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偏低,加上农民尚未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解放出来,使得非农产业在人力、资金、技术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发展水平较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再次,由于相关制度建设落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过程中转移成本加大,而土地流转制度以及不明晰的土地产权关系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移,以某省农村为例,该省并没有建立起全面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土地是其生活来源和养老保障,一旦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进入城镇就业面临失业情况的可能性非常高,进而失去生活保障,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永久城市居住权,最终造成循环流动现象的形成。

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在土地流转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口头协议、私下流转现象严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只是农民的自发行为,无法有效实现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速度慢且流转规模小;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给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土地流转始终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在土地流转中,农村劳动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的存在问题,明确两者关系,找出合理化对策,以有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

2.1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而土地流转则能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分配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闲置、零碎、分散的土地能够得到集中开发和经营,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以及科技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这样以来,土地可进一步向具备较高种田能力的农民集中,并将符合转移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将这些劳动力推向非农产业,所以说土地流转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部分农民能够外出安心打工的保障。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着土地流转。随着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差距的日益加大,很多农民希望走进城市或在镇上进行务工和创业,这样以来,农村家庭从事农业的人数就大大降低,而由于投入农业生产的时间有限,很多土地资源被闲置下来,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很多农民都会自发地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所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对于加速土地流转、扩大流转规模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的生产效益。

2.2有关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和两者的关系,国家应当更加关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基于此,国家、政府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发展城市群,优化产业结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合法的流动,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自己的土地资源转让给具备种田能力的农民,同时将自己的经济资源带入城镇,这样既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还能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劳动力转移中劳动力担心的问题,进一步弱化生产者同农业生产资料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而对于那些具备农业生产能力、不愿离开农村的农民,政府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加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结语

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国家应更为关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和其生活水平。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村劳动力是生产主体,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应当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解放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这两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并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激活劳动力转移,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