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

篇1

资本寒冬之下,转型正成为互联网医疗界的关键词。

在微信和微博上与朋友比拼行走步数,用公众号和挂号平台挂号,或者直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药品快递到家……然后,我们还能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健康做点啥呢?

当前,一些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不断与线下医院对接试水创新应用;移动医疗应用也颇受资本市场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数百家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都走在融资的道路上。2014年到2015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分别为29.5亿元、42.7亿元,增长率为44.7%。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25.3亿元。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互联网为医院插上翅膀,也是深化医改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能够放大优质资源效应,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但在另一面,前途并非一片光明。包括电子处方在内,一系列政策并不明朗,使互联网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仍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而在医院之外,使用频次低,用户黏性差,也使大量移动医疗应用“胎死腹中”,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显示,仅今年之内,就有将近40家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相继倒闭,春雨医生、丁香园、杏树林等知名应用也开始战略转型。

以挂号与支付起步

从8月9日开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支付宝中的服务窗向用户开放,它不但能实现在线预约挂号,还是全国首个应用“防黄牛模型”的医院线上服务。蚂蚁金服医疗行业总经理王博介绍:“利用实名信息,支付宝能精准匹配挂号人和就诊人。通过对用户的身份信息、行为特征、关系网络建立多维度的层次化体征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和建模,有效识别出黄牛身份,为医院建立‘黑名单’库。”

在线挂号正是“互联网+医疗”的绝佳“破冰”入口。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卫计委此前出台了多项措施:2016年底前,北京市属22家医院将全部取消现场放号,改为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等,而预约的最主要途径就是互联网。在支付宝服务窗之外,腾讯同样在微信城市服务中,与包括“微医(挂号网)”在内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统一挂号开放平台。据介绍,迄今为止,微信的挂号平台已经在60多个城市落地。

而在实现挂号预约后的下一步,则是支付。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卫介绍说,从今年6月起,深圳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互联网渠道完成医保移动支付的城市,参保人通过支付平台绑定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后,就可以在全市17家试点医院一键完成医保与自费的移动支付。“接下来深圳还将逐步探索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包括生育保险、大病门诊、住院、社康门诊、药店取药等,更加方便群众就医。”

开通医保的移动支付功能,不仅意味着提高效率,还意味着患者就诊流程的创新。如支付宝已能实现“当面付”“扫码付”,也有“诊间代扣”和“实时支付”,甚至对特定用户推出了“先诊疗后付费”模式。

尽管在线挂号和在线支付已经是“互联网+医疗”中相对成熟的模式,但这些环节仍需细化完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三甲医院医生告诉记者,“非急诊全面预约”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操作仍要考虑到医院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上周末系统出错,我们科室就多挂出了20个普通号。再比如过去预约挂号过时不候,但现在迟到半小时还可以来就诊,结果造成就诊秩序混乱,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得不到保证。”

硬件连接的慢病管理

通过智能硬件,糖尿病成为“互联网+医疗”目光聚焦的新热点。9月20日,腾讯糖大夫二代智能血糖仪,新一代血糖仪不但支持WiFi无线连接,甚至支持联通3G网络。腾讯腾爱医疗总经理吴波说,尽管通过硬件来获得用户并不是特别有效,但其获得的用户数据质量不错。

而在此前一周,专门从事糖尿病监测产品研发的进口品牌拜安则与阿里健康携手,宣布将拜安进智能血糖仪作为阿里健康“智能关爱计划”第一期的旗舰产品。阿里健康资深总监蒋b介绍说,患者每次的血糖检测数据会自动上传至云端,最终形成患者的个性化血糖趋势报告。

硬件厂商和互联网平台关注糖尿病,正是由于患者的血糖测量能够形成稳定的数据源。为了鼓励患者上传数据,阿里健康甚至表示,在现阶段,患者只需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上传7条有效血糖数据,就能获得拜安进血糖仪购买费用近70%的现金返还激励。而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的“糖小贝2.0控糖保障产品”也在其奖励机制中规定,糖尿病患者每天测量血糖,如果测量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则“奖励”200元保额,而如果每周测量少于1次,则将扣减200元保额。

规律产生的健康数据意味着连接,更意味着互动和黏性。而这些都是互联网慢病管理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糖尿病的数据化也成为互联网慢病管理的试水之举。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表示:“互联网慢病管理有3个要素:一是要能收集数据。二是要能互动。比如患者可以收到微信提醒最近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或者中秋节前提醒患者不能吃月饼。三是并非所有慢病都适合互联网管理,要挑选那些能管好的、容易的采集数据,能拉动互动的慢病先作探索。”

“互联网+医疗”对慢病管理的热衷,其实也正是寄托着移动健康医疗应用的转型渴望。此前,移动健康医疗应用往往只选择轻医疗、轻技术领域,比如切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健康保健和寻医诊疗两个市场。但实践已经证明,不解决患者“痛点”和“刚需”的产品,难以建立盈利模式。“慢病管理跑起来后就会发现可以拉动保险、制药、设备等企业一起参与,蕴含丰富的商机”。

互联网医院未来之路

2015年12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心血管专家王建安教授,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网上平台,为杭州患者黄女士开出全国首张在线电子处方。随着这张电子处方的开出,“互联网医院”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截至今年7月,乌镇互联网医院在线接诊量每天已超过2.1万人次;预计到今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日接诊量将超过8万人次。

“‘互联网+医疗’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单体医院信息化,和单个实体医院通过互联网手段拓展服务半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后,第三阶段则真正进入‘互联网医院’。”39互联网医院执行院长庞成林说。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开业,也让国内互联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4月,微医、好大夫在甘肃、宁夏上线互联网医院;随后,七乐康与广州市荔湾区中心医院达成合作;6月,阿里健康网络医院落户甘肃金昌……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国互联网医院试点已达35家。

篇2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算是真正给了互联网医疗一个“名分”。政策在先行,但互联网医疗服务并未形成主流。据金蝶医疗总经理尹治国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平台在线问诊规模仅为线下门急诊人次数的3.1%。

从线上线下的角度来讲,目前互联网医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医院为主的互联网医疗,另一种是平台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型互联网医疗是以医生个人为主体,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上进行问诊的一种医疗行为。它在诊断依据上存在患者信息片面,诊疗信息不足等问题,同时它没有实体医院可进行延续治疗。而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则是以医院为主体,为患者提供完整治疗闭环的一种医疗模式,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简单便捷且可持续性的就医保障和就医体验。金蝶医疗的核心业务定位就是构建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内容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0阶段,主要对就医流程进行互联网化,包括智能导诊、诊疗支付、预约挂号、院内导航等;其次是2.0阶段,主要对问诊服务进行了互联网化,包括在线咨询、电子处方、慢病管理等等,这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最后是3.0发展阶段,是构建以中心医院为主体的医联体互联网医院。金蝶医疗运营中心在3.0发展阶段中除开提供IT信息化技术支持,还将协助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业务流程、运营体系流程。

金蝶医疗目前这一业务模式的发展情况,据尹治国透露,截至2018年6月,金蝶医疗已和超过500家医院共建移动互联网医院,用户数超过2600万,交易次数超过6000万,交易金额超70亿元。

实践落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

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看来,信息化建设是医改浪潮下医院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医院要拥抱互联网+医疗,将云计算、健康大数据、临床决策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实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闭环管理、医院财务与运营的闭环管理,最终达成院内互联、院际互联、第三方互联和大众互联。

会上,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院长王勤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陆兆辉、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主任金洪长作为贯彻互联网医疗的实践创新者发表了演讲。

篇3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03-03

“Internet+ medical” mode: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s of E-health service system

WANG Miao, YU Guangjun*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medical” mode is a general trend. Medical service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the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has been changing,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mode and the new ecology of more advanced, more rational and more scientific health care system is quietly form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health service system, which would be solved by strengthening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and policy guidance and developing a scientific regulatory system. So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edical” system can be promoted in this way.

KEy WORDS E-health; medical service system;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互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产业形态。传统产业依托或联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完成转型和升级已是大势所趋。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将大力推广在线医疗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体系。“互联网+”在经济形态变革中的优异表现,尤其是在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发挥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为革新传统医疗模式、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破解看病难和体验差等医改顽疾提供有效路径[1]。同时,与经济领域的变革一样,在迎来医疗新生态之前,注入了互联网活力的医疗领域必将面临一场深刻、甚至颠覆性的变革,医疗服务体系从宏观到微观都将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和升级[2]。

1 对宏观层面的影响

1.1 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

我国长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各级卫生机构协同性差等问题。碎片化的供给体系既无法提供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又造成了资源利用的重复和浪费。构建基于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可促进医疗服务供给的一体化。

协同医疗是远程医疗的升级,以“区内集团化”和“区间对口支援”为目标,通过在区域内整合各层次医院资源和区域间对口支援医院资源,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建立医疗服务的联动机制。此外,互联网技术助力医保异地结转、资金统筹、信息连贯等也可提高医疗服务供给的办公效率,为实现全国医保联网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产品可建立在线问诊(全科医生)和远程会诊(专科医生)的工作模式,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推进分级诊疗的实现。同时,通过基于数据库设计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工具可完整保存患者的在线就医记录。美国医疗体系中的家庭医生接诊过程就通过互联网技术进一步简化了预约就诊流程。在线学习、远程教学还可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知识更新的便捷途径、提高各协作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缓和医疗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为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均等化创造条件。

现阶段,以公立医院占主导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过分依赖政府,不利于激发市场和社会的调节作用,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互联网+医疗”时代,移动服务商、应用开发商、互联网巨头、风险资本、数据公司、保险企业等纷纷涉足医疗领域,将竞争机制引入医疗服务行业,产生了注入医药电商模式等新的供给方式,推进了医疗服务产品的升级。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众筹、募捐、救助等慈善功能,激发医疗服务供给中的社会力量,为医疗供给体系提供了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专业性以及患者对医学知识和信息的缺乏,医生在医患互动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患者则相对弱势,很难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信息事先进行了解而获得判断能力。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医患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有所平衡。姑且不论互联网上医疗信息质量的良莠,其信息海量、方便易得的特点就使患者有了充分的健康控制感,自我诊断能力也增强。患者在互联网上获得更有效、更准确的医疗信息的能力正随着“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而迅速提高,传统的“医―患”两维关系正逐渐向“医―网―患”三维、甚至更多维关系转化。

能获得更充分的医疗信息这一事实标志着医疗需求方正在医疗供求关系中逐渐掌握主动,催化着患者自我主动角色的发展。此外,借助互联网实现更方便、快捷的咨询、预约、随访,借助可穿戴设备实现更丰富、准确的健康数据采集和预警,借助新媒体和社交网络获得其他患者的治疗经验和疾病体验,新时代的患者在面对自己健康方面已更积极、主动并更具合作性。

医疗服务利用与传统商品消费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效益外溢性,即治愈有可能对患者本人以外的人群起到保护作用和产生正效益。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中,这一特点将得到新的诠释和强化。互联网给患者间、医患间带来了新的交互方式,他们可在虚拟空间里互动并分享患者的体验和医者的经验。在浩如烟海的求医网站、病友群、虚拟社区中,这种自由规避了患者在现实中分享疾病信息的尴尬和紧张。

2 对微观层面的影响

2.1 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以医院为主要场所的服务模式正逐渐向虚实结合的方向过度,即转变为“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 O2O)医疗服务体系。“互联网+”的核心本质即连接,O2O是其具体体现和突破口[3]。

O2Ot疗服务体系是要使移动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将线上的信息资源优势与线下的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重构患者就医方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最终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流程医疗服务闭环――医疗服务、医药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

互联网医院是医疗机构在O2O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具体实践。线下的实体医疗机构负责对医生、患者的准入,为线上诊疗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而线上平台可是一家大型医院,也可是由大型医院、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三方机构等组成的医疗联合体,可实现门诊、住院、检查的预约,开展远程会诊、康复随访、医学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

2.2 对医生的影响

在医患信息不对称时代,占据了医疗信息控制权是医生掌握话语权的根本原因之一。当这种信息控制权被新媒体逐步瓦解时,医生们首先感到的是一种新的压力,这使一部分医生对互联网产生了排斥心理。“魏则西事件”的发酵揭开了虚假医疗信息的黑幕,此让医生们更加担心如何面对一个已求助于互联网并获得了不确定的医疗信息的重病患者。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家长―孩子”式医患沟通模式早就不再适用,即使最近提出的“合作伙伴模式”都难以抵御权威受损带来的“危机”。

不过,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发生。有研究证实,互联网并没有颠覆原有医患关系中的权利结构和医生权威[4]。也就是说,这种压力可用更积极、主动的方式予以化解。在线沟通能显著改善医患关系,而鼓励患者利用可穿戴设备链接医学数据库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新的有益尝试。

与抵触互联网的医生相比,一部分对互联网持欢迎态度的医生已明显从中受益。他们借助第二代互联网带来的全新传播理念,通过在自媒体和虚拟社区中积极的谏言和互动,抢占了互联网中医疗信息权威的高地,即从纷杂的互联网信息中夺回了话语权。他们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表达方式,或与患者分享医院趣事,或向大众传播健康知识,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有了一大批在个人魅力感召下而非医院名气吸引下的忠实拥趸。部分医生甚至已跨出了体制,在好评如潮中完成了O2O的华丽转身――一批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医生集团、个人诊所、专家品牌等应运而生。

“互联网+医疗”也为医生从定点服务向多点执业转变提供了多种可能,医生的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医疗服务变得更在线化,越来越多的医生利用碎片化的业务时间在虚拟的第二执业点提供咨询服务,实现医学专业知识的即时变现;另一方面,远程技术将多点执业变得更便捷,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读片等都提供了在固定诊室完成多点执业的可能。

互联网技术还为医生们高效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知识爆炸时代,一名合格的医生应有更快、更多、更便捷的渠道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行业知识[5]。医生们可通过互联网建立起自己的行业性垂直社交网络,基于第二代互联网的交互性社区网络为医生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医疗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分享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医生的整体医疗水平。

2.3 对患者的影响

“互联网+医疗”对破除传统排队就医模式的“三长”弊病有显著作用,这得益于患者就医行为模式的改变:以网上自助预约挂号破解“挂号排队长”,以分时段预约就诊破解“候诊时间长”,以移动在线支付破解“付费时间长”。目前,购物、物流、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已初步实现了对现代人消费行为模式的重塑,而患者就医模式的互联网化也已是大势所趋。不远的未来,患者将可通过家中就诊、远程会诊、网上预约和预诊、网上支付、网上随访、全程监测等网络手段完成从被动就医到主动参与诊疗全程的转变。

高质量的患者就医体验是优质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医疗服务业有别于其他任何行业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医疗服务发生时,被服务对象也就是患者属于心理高度敏感群体。患者就医体验的好坏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即疗效、流程和信任。在传统就医模式下,医生和患者往往都更关注疗效。而在互联网时代,患者越来越重视全面的就医体验,即有效的诊疗结果、合理的临床流程和富有安全感的诊疗过程。这些体验有可能被发至新媒体上进行分享和评价,并在患者之间达成“共情”。

我国已越来越重视慢性病的预防和干预,互联网技术将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患者从初次网上预约就诊开始,全部的医疗记录都保存在个人健康档案中,同时移动设备也可对如步行距离、热量摄入、睡眠等个人日常健康信息进行监测和记录。这些数据会方便患者对自己健康状况的管理,并协助医生进行全方位的干预。

3 问题与挑战

3.1 行业标准问题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完善的行业标准作为支撑。由于医疗服务行业的本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相关规范缺位带来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例如,目前很多“轻问诊”模式的平台提问方式多为患者主诉,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容易造成咨询医生的诊疗方案出现偏差。

3.2 监管机制问题

互联网医疗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容易引发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良后果。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的监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和通信管理部门共担[6],的相关法规由于时间较早,主要用于规范线下行为,而对在线诊疗中的身份确认、沟通方式、电子处方流转等都无明确规定,存在相当的滞后性。

3.3 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是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必备基础,随着互联网与线下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融合,原本仅在内部运转的医疗数据已难以保持完全的封闭状况。另外,随着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其平台上也积累了巨量的医疗健康数据。这些数据的信息安全都存在一定的隐患。

3.4 隐私保护问题

所有的医疗数据和健康管理数据都是个人的健康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个人隐私。然而目前我国在隐私保护方面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个人健康信息的过度采集、擅自披露、非法买卖等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

4 小结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互联网+医疗”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在互联网的渗透下发生着变革、升级和转型,医疗新生态正在悄然形成: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纵向整合和均衡;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注入和激活医疗服务行业;原本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开始主次颠覆;医疗机构逐步向O2O模式D型;医生在新的压力下更重视个人品牌的塑造;患者就医行为模式和评价模式正在改写。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互联网+医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呼吁,加强互联网医疗相关的立法和政策引导,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以促进“互联网+医疗”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广军, 杨佳泓. 医疗大数据[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

[2] 李华才. 互联网思维与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同频共振要则[J]. 中国数字医学, 2016, 11(11): 1.

[3] 孙俊菲, 陈敏. 基于云平台的O2O医疗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 36(6): 49-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