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42-2
土地规划就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确保最佳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整治保护的安排。我国现阶段的土地规划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国家、省、市、县、乡。不同层次的规划所要求的内容与方法也是不同的。土地规划的意图是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状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规划是项目逐渐增多,也渐渐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规划的滞后性
目前所用的规划方法都是延续上个时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所采用的方法,整个过程明显滞后于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主要就是以主观的经验来判断,然后稍加客观事物观察,进而进行综合研究讨论,然后订立规划指标。基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再加上土地规划涉及到经济和社会问题,单纯的依照传统的规划方法,容易在长期的时间下形成极大的误差,严重滞后。再加上一些规划缺乏新颖,无法体现出先见性和预见性。特别是现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这种规划所形成的滞后性很大,很难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需要[1]。
1.2土地规划实施问题
这是目前我国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土地规划的特性,在制定了规划之后,实施确跟不上规划。做一个土地规划是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然后实施却跟规划相互脱节,造成一个极不稳定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民主意识不强,整个过程缺乏透明度,整体给到民众是毫无头绪的概念,专业的知识水平匮乏,咨询意见较少。
1.3经济发展与土地规划之间存在的矛盾
一般来说土地规划是一项长期的项目预见性规划,年限至少达到5年,或者10年,甚至更长的有20年。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所以的事物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可能几年内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然后土地规划是一个已经停止在那不动的一项指令,这造成经济发展很容易与土地规划形成矛盾或者冲突,无法做到一致性。如果想要保持经济和规划的一致性,那么土地规划就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不断修改规划案,这样规划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附属结果,这又显得土地规划没有严肃性;然后要是不修改土地规划,这又会显得土地规划与现实经济发展脱节,从而使得规划毫无用处,没有预想达到的使用价值。这个问题说明我国目前的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预见[2]。
1.4规划方案不够严肃,随意修改
在很多地方存在一种现象,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吸引好的投资商到他们所在的地区投资,往往违背土地规划上的要求,给与他们超出范围的优惠政策,根据投资者的意向更改规划制定的选址,面积,造成规划混乱,无法进行合理管理。虽然在很多当地的群众看来,这是为他们当地谋发展,使民众也得利,完全都是一个好的出发点。但是这显现出来当地土地规划的不够权威,也说明了土地规划的预见性不强。
1.5对于农村的土地规划重视度不够
目前对于城市规划是比较火热,然后农村规划却在缓慢进行。其实现阶段的农村也发展比较迅速,城乡一体的目标也在不远处。但是农村在发展的同时,对于农耕地没有一个保护的概念,道路的修建也不合理,若是土地规划把这些制定到规划中,这样就会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1.6土地规划缺乏专业人员,管理水平不够高
目前我国土地规划缺乏现代化专业的技术知识人才,工作效率不高,专业性不强,不能够有较强的科学预见性,以确保规划的合情合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的要求。整个管理系统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对土地规划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了解土地变化。管理层之间缺乏沟通,对下级管理缺乏科学性。多方面出现不协调的现象[3]。
1.7土地规划与其他部分规划衔接不够
由于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分点不同,所以规划范围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两种规划之间衔接性不够好,没有一定的交流沟通。两者有时会存在一些矛盾关系,各方都考虑自己所定的目标去实施发展,各层次关系理不清楚,这都是规划之之间的衔接度不够。
2针对土地规划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2.1变更规划方式
首先将定性分析改为定性定量综合分析,其次将原始的静态分析改为冬天哎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多数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然后对某一事物做出一些预见性判断。可以用语言或者数据来表述,都是定性分析。要是把分析的结果用数字关系,模型等展示出来并且进行推算分析,这就是定量分析。由此可知定量分析是根据定性分析来演算出来的,算是两种分析的结合体。静态分析是对一个事物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地点做出的预见性判断。然后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土地规划也是变化的,所以土地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事物的分析。然后土地规划只能有一个最终的数据,这让动态分析可操作性比较小。因此可以把规划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指标,这样实施动态分析法来就比较容易了。更改规划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土地规划严重的滞后性,导致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4]。
2.2土地规划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损坏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在土地规划的过程首先要考虑是否影响自然环境,不可以随意决策,要经过多方面的检测和验证,不在损坏大自然的前提下无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人鱼自然要和谐相处。
2.3增加土地信息系统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是针对各个地区,各种不同特性的规划的一个系统数据管理,建立一个系统管理数据库,可以随时查阅规划地区的土地信息,人文特性,以及一些土地数据统筹,方便,快捷,便于管理和查阅,还可以做数据系统分析,了解土地规划的趋势,适时做出一些调节和变更,以适应这个发展迅速和多变的经济社会。目前有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管理的地区已经有明显的成效,工作效益大大提高,并且专业有科学性。
2.4土地利用规划要坚持不断创新
当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坚持的可持续发展道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这也要求土地规划也需要新的方法,新的制度。利用创新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性,科学性、可行性。保护农村耕地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更好的发展,考虑多层面,多方位的利益,把农村耕地问题加以创新规划,深入研讨。利用科学,学习科学,不断创新,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5做好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衔接
做好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衔接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建立一致的规划空间,相互协调共同需要,一起努力,再次充分了解各自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找寻共同目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最好培养一批既了解土地规划,又了解其他规划的多种专业的人才,以更好的促进土地规划和其他各个规划之间的衔接。
2.6提高全民规划用地管地的意识
土地规划局在制定修编土地规划和实施土地规划的时候进行大范围、大力度的宣传推广,让全民了解更深入,并且自觉去遵守和执行。在土地内部规划的要重视小的细节,认真严谨,针对现实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也要推行公众参与的制度,避免少数人决定规划方案,使得土地规划有大多数民众和社会的支持,同时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1]赵小敏,郭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05).
[2]唐强权.浅论土地总体规划理念创新的必要性及实施.科技资讯,2009,(21).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ity of the process has been accelerated. This makes people focus on agricultural land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but the face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damage,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land plann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planning in China,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 agriculture; strate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步伐。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关于农业土地规划的相关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良好的农业土地规划不仅能为广大的中华人民带来充足的粮食,也会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农业发展也不例外。对农业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加强相关的保护措施,制定科学的规划,这些均对我国农业土地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关于我国农业土地规划的问题
1.1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就目前一些农业土地规划来看,总体规划对于农业土地规划来说的重要程度过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体规划比专项规划以及详细规划更具有强制性。忽略了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些地区仅仅是把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当作是总体规划的补充说明。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使得政府的管理级别设置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对农业土地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体系设置的总体规划是五级,但每一级的控制指标和口径基本上是一样的,从上一级传达到下一级时,一般都是将土地规划进行简单的传达,没有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明细条文规划。
1.2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
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县乡两级的国土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农村农业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管理,但在编制以及实施时由于相关的一些制度,还涉及到县级规划管理的一些部门,这就使得乡镇农村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编制实施的监管力度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工作人员对其负责。由于土地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往往对于土地规划仅停留在文件的传达,并不能将文件上的内容落实到实处。
1.3信息化在规划管理中区域差异较大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村镇。而由于我国一些经济条件和技术方面上的制约,使得村镇的信息化程度远不如一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在相关的组织建设、专业人员数量、项目资金以及硬件设施的配备方面都有所体现。这就使得村镇的农业土地规划的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现有的农业土地数据库的内容上,使得信息与实际情况发生一些不符,容易在制定相关政策上发生偏差。
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导致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不同地貌条件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呈现不同水平,西部地区农业土地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南方发达地区,使得西部地区农业土地规划的相关工作不能有效的利用科学信息技术进行较为科学的技术指导。2、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策略2.1完善已有的土地规划管理体系众所周知,严格的土地管制制度和专业的规划人员是保证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管理能否实施的直接因素。这就意味着,提高规划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对农业土地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证规划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满足相关工作需要,能够从宏观以及微观出发制定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土地规划。
在地方制定相关的农业土地规划的同时,也应该处理好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因为农村发展地方工业经济以及其他经济利益较大的项目而大量占用耕地土地。要做到统筹兼顾,在不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前提下转变土地利用类型,做好规划。农业土地规划体系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相关部门应保证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完善当地的农业土地规划制度,对农业耕地进行严格保护。
2.2加强农业土地的整理工作经济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城市化建设,从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也大大提升,这就造成了对一部分农业土地的占用。当地应该加强土地整理的相关工作,使得当地能够维持农村农用地总量的基本平衡。一些地区的土地因为种种原因而被破坏或闲置,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些土地的维护工作,使之能够为民所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利益。
加强土地整理的工作还能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一定的贡献。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加快,一些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土地整理工作,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废弃物的直接污染,还对农业生态稳定,减少水土流失等做出一定的贡献。2.3 加强农业土地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工作
由于我国各级规划编制的一些制约,土地规划的制定一般是自上而下进行执行,区域规划、行业规划以及其它的专项规划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导致规划间不协调和不衔接,严重削弱了规划的整体功能,使得制定的农业土地规划不能发挥其应该起到的作用。所以当地相关部门在制定农业土地规划政策时,因注重相关政策之间的衔接,以防止规划间脱节,充分实现各规划间的协调。2.4 确保当地农民经济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已经对资源的配置进行了无形的分配。而中国的一些工业将厂址选在农村,对当地的农用土地进行非法占用,不仅对农民的居住环境造成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经济利益造成了损害。相关机构应该改革现存的政府强制征地的法律体制,严格制定规划出征地范围,使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推动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机制。
但是,如果政府对新增城市土地的使用以及农业用地转换为市场用地具有绝对的决定权,那么强制性的土地征用现象就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也就会对农民自身的利益造成伤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对农业用地转换为市场用地的垄断,同时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3、总结
随着人们对于农业的关注持续增加,农业土地规划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农业土地规划不仅能为广大的中华人民带来充足的粮食,也会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做出巨大的贡献。对农业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加强相关的保护措施,制定科学的规划,这些均对我国农业土地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相关部门要想我国的农业土地规划达到其应展现的作用,不仅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体系,还应该加大对农业土地监督力度和土地合理利用宣传力度,改革土地收益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也在不断的被利用。 土地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想要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的规划。
一、我国土地规划发展现状
( 一) 规划制定不完善。
在土地规划制度逐步受到重视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凸显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土地规划的制定不完善,与贯彻执行脱节。通常,一个完整的土地规划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编制,当规划取得进展后,往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执行过程中通常有很多现实的阻力影响预先编制好的规划,致使土地规划形同虚设,造成大量的浪费。这种情况出现有很多主、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规划制定不完善、政策整体性、连贯性差、土地规划权威性不高、公众参与度低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土地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 二) 规划方法单一。
我国制定土地规划一直以来采取静态的定性研究法,而非动态的定量研究法,这种单一的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规划的局限性。定性研究法凭借规划者的经验判断,通过客观事物的观察为导向,进行综合测量判断,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指标,最后经过数据验算、推理达到综合平衡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土地规划越来越受重视,如果依然沿用这种定性的单一方法编制土地规划,势必会影响土地规划的准确性,难以建立严谨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难以促进我国土地规划的飞速、稳步发展。
( 三) 规划可操作性低。
由于国情的需要,我国土地规划过分重视农业用地的评价,却忽视了我国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空间布局。通常,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某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观点缺乏创新,土地规划方案的执行力度不够,无法体现出土地规划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缺少创新能力,只是在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下执行实施的。而且,土地规划中重复问题严重,地方实施土地方针政策缺乏地方特色,甚至出现土地规划雷同的现象,这些我们都要引以为戒。
二、我国土地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土地用途不合理。
当前,我国土地用途规划的不合理,往往由于领导权威过高、公众和专家参与度较低、现实与规划脱节、制定前期实地调研不到位或不准确等原因造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恶化,在土地规划编制前,必须对规划范围及其周边用地的实际情况加以详细调研,在合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政府、环境、当地实际等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 二) 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
当前我国仍有许多土地规划未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规划目标不科学,方法不得当,体现不出地方土地规划的特色,从而使得土地规划与市场经济发展背离。此外,有的土地规划制定的方案单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修改、调整,导致以前的规划作废,浪费人力、物力。
( 三) 规划缺乏动态性。
我国当前土地规划方法单一,基本上采用静态的定性分析方法,从地方的经济发展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再进行各种数据的分析、运算。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和土地的自然属性等方面缺少全面细致的分析,容易导致土地利用问题过于简单化,造成其指标准确度的下降。另外,由于规划本身的约束性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随时调整或者更改,使得之前的规划方案缺乏动态性,需要大幅度修改,造成了重复的劳动。这种缺乏动态性的规划使得土地规划成为一种僵化、固有的模式,导致了土地规划工作与现实脱节,削弱了规划指导的控制作用,与实际脱离。
三、促进我国土地规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建立健全规划制度。
为了尽可能避免土地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我国在现有的土地规划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包括土地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土地规划的公示等,并对现有土地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另外,我国政府应加强出台关于土地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并逐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及约束机制。通过对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审批的严格管控,推动土地规划的全面执行。
( 二) 完善土地规划编制方法。
我国当前土地规划方法过于单一和局限,必须对土地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可以通过完善土地规划方法,采取将定性分析改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由于土地的利用开发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仅仅凭静态的角度分析,难以全面掌握,很难作出合理、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了达到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同步这一目标,并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均达到最大化,必须采取动态的方法进行土地规划编制。
( 三) 深入规划体制改革。
为了将土地规划的基本宗旨充分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就必须不断加大对规划方案的改革力度。一是应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让各级领导树立起规划管理的意识,明确土地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相关部门在规划执行过程中的自觉性。二是土地规划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实施,必须深入改革规划体制,减少规划数量,加强规划的衔接力度,严格界定规划范围。三是建立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以市场经济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补充,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 四) 建立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
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计划编报程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进一步推动土地规划实施。相关土地规划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实时更新国土动态,通过部门间学习、省内学习、国内学习等途径,不断深化专业及相关法律政策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确保规划水平的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土地规划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编制水平。
( 五) 做好土地规划的实施工作。
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善于在实际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解决问题,从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做好。不断创新土地规划理念,尽可能避免规划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地规划的制定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就必须建立一个系统性和完整性较高的土地规划方案。 在土地规划实施的问题上,需要冷静认真地考虑,发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做好。 不断创新土地规划理念,尽可能避免规划中各类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土地规划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文章. 关于我国当前土地规划的理性思考[J]. 江西建材,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