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的课题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我校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研究工作从2014年12月开始,历时两年,其间我们开展调查访问、教学研讨、教学实践、资料整理等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乃至全县的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并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运用,不断完善。现就研究中的做法和经验做出如下思考。
一、开展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一)开展文言文阅读现状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以山河初中2015年九年级九班、十班,八年级九班、十班学生为对象,对学习中的动机、兴趣及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进行一些调查和探讨,共发放问卷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无效问卷9份(包括写姓名及答题不全两种情况)。通过入班无记名调查分析发现以下现象:(1)学生学习文言文目的动机较为功利:应付考试;(2)学生学习限于死记硬背,缺乏运用;(3)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但不够努力;(4)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对文言文课堂教学“不满意”的学生较多。同时发现,大多数初中生具有相当强的意志力,他们愿意克服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近距离接触部分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情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困生,发现这些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迫于外在升学压力,所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大打折扣。文言文学习使学生有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同时他们对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满意度不高,认为太难,老师要求过高。
二、对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创新教法来调动兴趣。(1)通过新颖奇特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兴趣。(3)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
(二)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多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时,可听录音,可教师范读,亦可组织学生齐读,或指定学生朗读,或小组竞赛,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进入学习古诗文的最佳状态,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朗诵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朗读比赛。在悠扬的古韵之中,全校师生沉浸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品味着唐诗宋词的思想之深刻,语言之优美,用词之绝妙。琅琅的吟诵声响彻整个校园,气势恢宏,催人振奋,使学生在受到诗歌语言魅力的熏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展开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试验及研究
(一)重视归纳、整合、延伸
要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探索、归纳古诗文语言的规律,领悟、总结解x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文言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对古诗词进行梳理,摸索规律,形成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据此,我们课题组编写了《山河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十五篇》《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命题分析》《山河初中经典古诗文朗诵推荐篇目》《经典古诗文中的人文教育研究》《文言文教学优秀课例》等校本教材,利用每周的师生共读课,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通过努力,学生的文言词汇积累、句子释义、质疑问难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评价措施。我校在学生背诵古诗文方面给学生划定了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并实行背诵等级彩色评定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开展各类文言文教学竞赛和知识竞赛
为充分调动教师教好文言文,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积极性,我们组织各类观摩课、公开课、同课异构活动,并于2015年5月组织了一次初中文言文阅读竞赛,由于组织严密,激励措施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录制了一部分效果良好、有推广价值的课例。其中古诗文活动课《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古文教学《三峡》在2015年全县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观摩大赛中分别被评为一等奖和三等奖。
(三)组织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教学论坛、论文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外出学习10余次,请名师进课堂授课,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组织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努力,论文《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策略》在2015年全省陇原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案例)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发表于《新课程》2016年5期。
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策略与做法,从2016年9月份开始,我校进入了“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的全校推广及实践阶段。截至目前,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参加与此相关的活动,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县教研室、兄弟学校及“陇原名师徐彩梅初中语文工作室”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可是,在农村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由于一些语文教师观念落后,认为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尚不能完成,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课外阅读,因此他们对课外阅读漠然视之,很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甚至不允许学生在课间读课外书。即使有的老师支持课外阅读,但是他们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以及阅读评价上缺乏适当的手段,致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多处于“自流”状态。当然也有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功利心太重,强调学生多阅读作文、诗词名句等对语文考试有用的内容。久而久之,老师的这些行为就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当然,家长的不支持也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原因。
(二)阅读氛围差,阅读不精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氛围主要指阅读的客观条件、环境。(1)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学思想没有紧跟时代的脚步,学校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无法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2)由于经济落后,在农村小学就职的老师水平并不是很高,他们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不足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3)由于农村落后,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空间。小学生阅读不精是指阅读得不细致,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老师的指导以及正确的阅读观,而且孩子天玩,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因此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将阅读做到“精”,他往往喜欢粗略阅读,囫囵吞枣,这样既浪费了阅读资源,又浪费了时间。
二、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在思想上认可课外阅读,给学生灌输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在他们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向学生灌输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其次,语文老师可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等,不要给学生过重的阅读负担,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很多时候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让学生无任何书面作业的“零负担读书”。最后,老师要与家长沟通,改变家长“课外阅读无用”的思想,鼓励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
(二)营造阅读氛围,加强老师的阅读指导
其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加强教学思想,紧跟时代的脚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其二,增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提升小学教师的师资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满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其三,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空间,以便学生可以进行丰富的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增加阅读量的一大渠道。图书角的图书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教师捐赠或借予、学生自带、图书室借阅。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阅读不如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老师在指导初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给学生推荐一些书来读。学生只有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他们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地应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这样的课外阅读也就更有效果,更有收获。
课外阅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它的作用是课内阅读无法代替的。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负起这份责任,面对农村课外阅读的现状,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而是应该打起精神,重整旗鼓,改变目前农村课外阅读贫乏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市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问题一:从课外阅读的地位看,“名重于实”的特点十分明显。
面对调查中“您认为自己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的力度如何”这个问题时,“大力支持”者占绝大部分,几乎所有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对阅读的重要性都持肯定态度,认为阅读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那么,阅读的地位是否真像所说的那样高呢?
1.资金投入
我们对154位家长每年购买或订阅课外书刊支出的情况(表1)以及家庭藏书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表2)。
在关于总支出的问卷中,有40名家长说不出所以然,以“很多”“极少”“没有统计过”作答,未计入统计。
在现今的图书市场,购买一本普通的少儿读物至少需要5元钱,订阅一份全年期少儿杂志至少需要70~80元钱,用上表数据中的金额,一年又能购买几本书籍?
在关于藏书量的问卷中,有32位家长以“不多”“很少”“不清楚”“很多很多”作答,未计入统计。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市区家庭的藏书量在50册之内。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阅读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家庭的读书氛围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2.时间安排
要读大量的书,得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共834人参与问答)到底用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见表3)。
值得回味的是,在回答“你每天读非卡通类读物的时间”这个问题,有4名学生没有使用已经给出的选项,而是自己在括号里添上了“没有时间读”(因而未计入统计)。
在问到“你们班有课外阅读指导课吗”这个问题时,参与调查的4个班级中,有2个班的学生回答“有”,另外2个班的学生回答“没有”;而前面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回答“你们班的课外阅读课是怎么上的”这个问题时,70%的学生选“用来阅读”,8%的学生选“用来做作业”,22%的学生选“随便安排”。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时间保证看,恐怕都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标准。看来,课外阅读的地位总体上还是“名重于实”。
问题二:课外阅读读物“瑕瑜共存”。
1.经典名著市场飘红,但不求甚解现象不容忽视
在问到家长“您一般推荐孩子读哪类书籍”时,“名著类”名列第一。对三、四、五年级学生家长的调查表明,认为名著对孩子帮助很大的家长分别为24%、31%和56%,觉得有一定帮助的为74%、78%和74%;能支持并指导孩子阅读的家长为74%、56%和60%,经常能陪孩子看书或借阅的家长为34%、31%和23%,因而,家长在这方面也相对舍得投资。但当我们追问家长“孩子是否能够对名著有一定的理解”时,多数家长表示没有考虑过。问到孩子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回答“老师(父母)叫我看的”。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晓云认为,许多名著是为成人写的,而对儿童往往有消极作用,并不是内容有问题,而是儿童不能理解,产生接受障碍;读不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书有可能使孩子少年老成、儿童成人化,使他们的语言、想象力以及看事物的眼光都发生变化。当然,对于适合少儿年龄特点的名著他还是赞成的。我们认为,儿童读名著自然不能反对,但必须加强引导,避免为读而读、不求甚解的现象。
2.儿童因为缺乏鉴别力而产生的盲目跟从现象令人担忧
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丰富的信息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拓宽“大语文”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学生浮躁的心态。在调查孩子拥有的书籍类别中,很多孩子选择了“其他”类书籍。“其他”到底包含了哪些书?调查中发现,奇幻文学等网络小说在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如《哈利•波特》《魔戒》《诛仙》等。我们对一所小学的三年级某班进行调查,全班52人中有38人拥有这一类书。一个书店老板告诉我们,这一类书籍的购买主体是成年人和小学生。由此可见,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小学生的思维和选择。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制作、出版、播放等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庞杂凌乱,甚至存在着许多低级趣味的内容,诸如凶杀暴力、酗酒吸毒、诱骗拐卖等,这些对判断力、分辨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3. 作文类教辅书长销不衰,但教条引导、机械训练的方法后患无穷
写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障碍,不少家长费劲心思、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书。更有甚者,不准孩子看其他的课外读物,逼着孩子天天抄背好词、妙句、佳段。从对书店的调查来看,家长到书店给孩子买书,不外乎两类:名著和作文类教辅书。那么,作文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作文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将描写人物、描写事物、描写动物的精彩语段分门别类;二是将好文章大卸八块;三是囫囵吞枣,标榜同步。这些作文书大多偏重于规范性、机械性的训练,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解决不了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诸如没东西写、没词儿用等实际困难,最终成为应付教师的工具,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制约。
此外,诸如卡通、漫画等也在儿童读物中占有很大比重,《七龙珠》《天眼》《乌龙院》等很受儿童的青睐。这类书读多了,是否会造成学生对文字感知与理解的消解,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问题三:从课外阅读方法看,“单薄无力”影响实效提高。
在回答“简单说说你对自己班上孩子的阅读如何进行指导、检查、评价”时,74位教师中有65位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另有9位教师交了白卷;65位回答的教师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是“采蜜集”或“摘抄法”,让学生边阅读边积累的方法有42位教师提到。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介绍了利用“写读后感”“通过语文课进行书目的推荐,讲述其中的有趣情节”“规定每天若干分钟进行阅读”“亲子共读作为起点”“写读后感”等指导阅读的方式。总体来看,多数教师知道阅读方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思考,举措上比较单一,再加上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所导致的知识积累欠缺、阅读内动力不足、阅读习惯尚未形成等特点,多数学生并未掌握阅读方法,阅读实效无从谈起。可见,阅读方法已经成为影响阅读实效的重要因素。
从“言传身教”的角度来看,许多教师的阅读层次不高、阅读量不大,很难对学生阅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回答“列几个您比较认可的优秀儿童文学家及他们的代表作”的问题时,74位教师中,1位教师交了白卷,11位教师列了1位儿童文学家,16位教师列了2位,其他列了3位及以上。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竟然给出了“唐诗宋词”“朱自清”“臧克家”这样的答案。很难想像,这样的教师能够担负起指导孩子阅读的重任。
问题四:从发行渠道看,“书源不畅”仍是最现实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目前市场上适合广大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明显不足。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努力给少年儿童提供更多适宜阅读的书籍。
从书的来源看,学生的阅读渠道仍然比较单一。“您孩子看的书大致来源于哪些地方”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买和借。从哪儿借?同学和学校图书室。而作为社会藏书最集中、最丰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却被多数人忽略了。在某地级市图书馆我们了解到,市图书馆现总藏书量为20万册,少儿书籍大约有3万~4万册。近三年以来,每年用于添置新书籍的经费为20万,10%用于购买儿童书籍,每年约2万册以上。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呢?儿童借书证也叫“少儿证”,适用从一年级到初一年级的孩子,自1999年以来全市范围内共办理“少儿借书证”近4 000张,但现在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再使用了。现如今,全市每周大约有500名左右的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另外,课题组到该市区一所街道办事处了解了社区图书阅览室的建设情况。该街道有4个社区,全部建有社区图书馆,合计总面积达到了360平方米,书籍约4万册,其中40%~50%是少儿书籍,但儿童借阅书籍的人数少之又少。
二、思考与对策
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结合调查,我们认为在总体思路上要切实把握好三个问题。
1.课外阅读的地位问题是根本
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实现课外阅读的全面提升,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摆上重要位置,抓实抓好。
2.课外阅读的目的问题是核心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从现实的角度解决好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问题,也就是要回答“阅读为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开展和推广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核心就是要实现“两个提高”,即围绕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水平、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两大目标开展课外阅读。
3.课外阅读的方法思路问题是关键
在重要性为大家所接受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推进课外阅读、不断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呢?从现实看,重点要在推进“三大阅读”上下工夫,即推进规模阅读、科学阅读和创新阅读。
(1)着力扩张阅读的量,推进规模阅读。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量为基础。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此种种,都突出了一个阅读“量”的概念。没有一定的量做基础,就无法完成必要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量做保障,就无法实现知识面上的拓展;没有一定的量做依托,就无法实现学习中的触类旁通。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学生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规模阅读中加快知识积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纯文学的书,还要读一些数学、自然、史地等方面的书籍,从而拓宽阅读面,夯实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