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职业困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并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就业政策下,高校大学生的择业观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因受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新旧择业观的冲击和人生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使其自身的择业观更加复杂。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学校、家庭、政府必须面对一个迫切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困惑
当前应届生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那么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大学生是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毕业之前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是真正临近毕业,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有些同学则感叹:世界之大,却无我容身之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
曾几何,大学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着较高知识层次道德素养高的群体,但如今,大学生随意毁约、任意跳槽的现象经常发生,不少大学生签一家谈一家,更有甚者,在履历上作假,使得很多用人单位不敢受用。
(三)优生不一定有好岗位
在大学里面老师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总是说品学兼优的学生将优先推荐好的岗位,但是在实际推荐过程中,企业也不是按好坏优先来的,但是学校在推荐学生时,则通常将优秀的学生先推出去,导致“好”学生不一定有“好”岗位,“差”学生不一定就是“差”岗位,这样就容易导致教育和实际结果的差异化,自然使得课程的说服力降低。
(四)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
目前大学生在面试时,经常会听到招聘人员问:“你有工作经验么?”相信这个经历,很多大学生都面临过,而且每年还在上演着,在目前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想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工作经验这一要求放宽是很难的,毕竟没有多少企业愿意拿自身的效益让你作试验的,那么关于经验这块唯有从自身找办法了,所以,许多大学生在寒暑假的实践中选择了做家教、去商场搞促销,这些虽说有点“花拳绣腿”的感觉,但是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毕竟是社会经验的积累。
(五)大学生期望值较高
我们应该承认,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充满着抱负的,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愿意做,整天怨天尤人,一副不得志的样子,平时“纸上谈兵”“口若悬河”,但是一旦做起实事,则一筹莫展了。
(六)社会歧视严重
以下一幅图为近期网上流行的一幅图,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女大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男生,部分公司还存在歧视乙肝携带者,这些现象都严重伤害了求职者的感情,这些人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手段
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首先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建立适应就业的指导机构,指导形式上要以指导课程为主,并经常邀请招聘专员介绍用人政策,请往届毕业生介绍他们工作创业的历程,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挫败教育,培养坚强意志
目前大学生都是90年代的,都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一旦处于挫折中可能会出现堕落的现象,则需要各个高校加强学生的挫败教育,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这就要在进行就业指导中明确学生的人生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确定具体可行的近期目标,教会学生能够直面挫折并学会自我调适。
(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他们职业人生的第一步,在我们一年级开始,就应该设立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掌握规划自己职业的方向和技巧,建立大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使大学生清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明确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帮助自己就业,走进企业,走向社会。
(四)加强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给学生适时提供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成为了社会的一个重要服务,就业指导网站的建设时加强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广大的毕业生、应届生建立与国家指导网的链接,与各地区人力资源、企业进行信息交互来缩短用单单位与毕业生(应届生)的时空距离感,从而无形之中激活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提供了快速、及时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三、总结
“就业为民生之本”,只有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确保我们社会不断蓬勃的发展,作为当代社会的领军群里的大学生更该做好就业指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而职业核心能力不足
受从众心理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认为社会普遍追寻的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适合自己的,对于就业的期望值难免过高。她们大多抛开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等实际,盲目地将就业目标定位于中心城市、机关事业编制单位、高薪岗位等所谓“体面工作”,而不愿意到中西部偏远地区、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然而,那些“高大上”的工作往往对女大学生的现代职业核心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储备好,动手实践能力欠缺,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产生。
(二)就业公平意识增强而性别自信不足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公平的性别待遇是其中之一。随着教育公平的发展和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觉醒,当代女大学生除了担负必要的家庭责任外,也渴望在职业领域竭力争取公平就业机会,主动承担起社会使命与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社会“女不如男”的刻板性别印象不仅已深入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在潜意识中强化着这种错误观念,对于自身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较好的记忆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认真负责的态度、较强的自觉自律性等性别优势显得自信心不足,在求职中表现为性别自卑、在与男性共事时畏首畏尾。
(三)初具冒险精神而抗压、抗挫心理准备不足
当代女大学生追求真知,成就动机和成才意识强烈,渴望在社会职业领域里大展拳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部分女大学生已初具冒险精神,愿意奋斗拼搏,尝试新兴行业,挑战高薪,也有着吃苦耐劳的初步准备。但就业的过程并不一定是顺风顺水的。女大学生社会历练有限,对求职就业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艰难性、持久性,以及可能引发的挫折与需要承受的压力的预估和容忍能力不足,部分可能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自卑与依赖等消极情绪,这不仅会对成功就业产生阻碍,同时不利于女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引导策略
(一)重视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女大学生过硬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素质是其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女大学生不是不可以对就业抱有高期望、高要求,而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应当协同相关部门,调动专职任课教师与教辅人员全员、全过程参与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学伊始,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学生专业培养结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计划;不仅帮助女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帮助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识职业,明确职业定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和自己适合什么,从而在大学有针对性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相关职业素质,勇闯就业难关。
(二)重视女大学生性别教育,提升性别自信
男女性别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受传统观念及鲜明的性别特征等所引起的男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学校“无性别差异”的就业指导教育不仅使女大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结构构建上与男大学生雷同,而且强化了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心理压力。高校应当通过针对性、系统性的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在承认性别差异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客观评价自身性别优势及相对应的就业优势,充分挖掘职业潜能,从而在求职中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就业目标、成功就业。
(三)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助力从容就业
当代女大学生成功、成才意识增强,但受传统观念及自身局限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就业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攀比、自卑、依赖等就业心理问题。高校相关部门不仅要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指导与追踪,必要时还应采取专业的心理干预措施,矫正各类消极心理,增强抗压、抗挫能力,使其敢于竞争。这不仅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建立就业信心,还能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也将为其未来职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当代大学生价值困惑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首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惑。他们一方面觉得集体主义应该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接受个人主义,排斥集体主义,在究竟应该以个人优先还是集体优先问题上,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不是很坚定;有的时候强调个人主义,有的时候强调集体主义,动摇不定;观念上承认集体主义,在实际行动和现实选择中,时常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知与行不一致。其次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但是他们又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于是,当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经常被到底重在物质还是精神所困扰。再次是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大学生有许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百姓安居业,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于是,当两者发生碰撞时,他们很困惑,不知是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还迎合现实。在职业价值观上,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择业面又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择业者选择外资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企业。在道德价值观上,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对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行为规范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崇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
2.大学生出现价值困惑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价值困惑,肯定有原因。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学校原因和家庭原因四个方面。
2.1 特定的社会背景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刻,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传人的价值观念、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多元化的价值观既给大学生多种选择,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困惑:究竟应该选择哪种价值观?
2.2 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1)生活经验阅历不足。当今的大学生,虽然念了不少书,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其体了解,缺少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同时,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能力不够,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困难,例如,想做一个高尚的人,但难以自律;想参于社会,但缺乏政治素质;渴望成才,但缺乏学习毅力等。(2)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而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2.3 家庭德育的缺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德育和做人的启迪;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甚至只是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庭关系欠和谐的家庭给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缺乏良好的家庭德育,大学生有了价值观上的困惑,不能在家里得到很好的讨论和引导。
3.采取措施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困惑是一种客观乃至必然的社会现象。然而,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化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分歧,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更不利于人生的完满。因此我们不能漠视它的存在,更不能任其发展。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困惑,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工作要做。
3.1 对大学生价值宽容的同时必须重建高校的核心价值体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马斯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3.2 搞好价值示范
价值规范是价值的理论规则,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价值示范则是价值的实际表现,说明着价值的现实规则,指示给人们实际上是怎样做的。
参考文献:
[1]魏元栋.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状况分析及调适[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