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的解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节日形成阶段所遵循的自然节律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由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主导,经过千百年民众生活实践,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被提炼和固定下来,它们已经从外在的时间点进入我们民族的“内在的时间意识”,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
发现传统节日习俗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能力
一般说来,理想状况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在节日民俗中,节日活动或仪式中的各种行为建立并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系统,因此节日习俗本身就成为民族的文化载体,民俗节日于是成了某种文化的代表。可以说,节日是“镜子”中的某些传统文化现实,从中可以发现如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大型的民俗节日,这种节日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全景展示和独特表演,它们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中华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文化传统深厚,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传统节日的这个性质决定我们要高度尊重自己的节日传统,继承和发展这个传统,坚持自己的拥有连续文化基础的民族身份,全面进入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各种现实关系,实现自身价值,达到民族的振兴与进步。
传统节日对应着一种持续的传统社会基础,它是维持社会结构的和谐、推动传统社会前行的动力。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处境艰难,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矛盾。
事实上,没有通过对哪一种文化事项的强调就能够解决国家、民族、人类内部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社会的变迁,个人或某个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全球和谐发展,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与人类精神需求的稳定与规范,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与人类的自由需求、欲望等等矛盾,仅靠民俗节日全部去面对并成功地解决,是不可能的。但我们需要从这个视角考虑问题,以便发现传统节日习俗在这些方面的种种能力。
需要从多元文化视角来关注民族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无论作为文化载体还是作为民族精神需求的表达,都构建了一个人文群体的观念和民族政治的观念,明确表达出一个民族对它的文化集体的自我认定。这个认同既包括文化认同,也包括精神认同。所以说,一个理想状态的传统民族节日可以作为民族文化身份的展示形式之一。
这需要从多元文化视角来关注民族传统节日,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大环境是否和谐、公正,因为这是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遗憾的是,这是一个理想的环境目标,达到这个目标,人们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
具有强烈人道主义和民主色彩的多元文化意识对应的是现代国际社会文化交流机会不平等的事实。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影响在不同发展状况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并非是对等的,在全球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文化权利上的差别。有的文化群体享有主动权甚至霸权,占据战略性的优势,有的群体则处于劣势。
然而,尽管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经常是不对等的,文化的相互交流也发生一些积极的创造性反应。我们看到不同文化以其不同的思路来处理全球化方面带来的外界威胁和机遇,不同国家和地区以日益增加的多样性方式适应、抵抗或转变全球化影响。单向性的全球化导致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同质性增加,但也刺激了文化的多样选择增加。
在这种全球化的潮流中,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采取了自己的形式予以应对,进而导致千差万别的全球化解释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创造性地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提升能力,代表了不同文化面对全球化同一化趋势和压力而展现的进步。不同文化以其正当性和历史进步冲击了全球化的统一模式,增强了以民族文化方式回答现实困难和危机的对应形式。
目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正在活跃地运作,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互动的世界之中。所有的社会都在经历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日益成为无所不在的特征。各国政府必须找到新的社会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坚持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决心的前提下,为文化的多元性表达创建机制,使得人们和谐共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多元文化互动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机遇
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待传统民族节日的生存和发展,便会发现其中具有十分活跃的生存空间和现实功能。
首先,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在增加,它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面对这种世界性文化的大交流舞台,如果你消极,你的文化就会遭受损失、变得贫困,你的文化适应和反应能力就会迟钝,你的文化创造性锋芒就会锈滞。如果你积极,一切都会不一样了,你对民族文化就会有信心,你的下一代就不会与社会传统隔离,你的参与全球文化进步的权利就不会被剥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民俗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它是让自己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你、尊重你的必要渠道。
其次,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文化多样性强调,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地、更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入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45-02
传统大众媒体的消亡论一直在业内被广泛讨论,挑动着媒体人的神经。而其中,地市级媒体无疑面临最大的冲击,既无法像央视那样动辄用大手笔拍出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论吃的热潮,也无法像卫视一样用层出不穷的创意搞出一档又一档的吸引眼球的选秀、相亲和跳水节目。地市级媒体争取收视份额的法宝与5年前10年前一样,依然是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方言类新闻节目。虽然在此类节目的细节上也偶有创新,但总体上,它们的形式还是犹如大多数主持此类节目的主持人一样,稍显老迈。而靠一二档方言类节目撑起地市级媒体收视份额和广告承载的一片天,难免会出现受众审美疲劳,难以为继的一天。
地市级媒体的节目出新很难,尤其是文化类节目,受制于题材和电视单位整体水平限制,难以在规格和品质上于央视或卫视抗衡,这时候,贴近性再次成为了地市媒体的一档法宝。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都市生活频道的《360行》栏目是一档典型的此类“接地气”节目,而且在温州当地取得了不错的口碑。本文试图透过对该节目两期特别栏目的观察解读,对此类介绍行业文化的电试节目的传播学特点稍作归纳研究。
一、节目内容介绍
在2013年3月27日播出的《360行》,介绍的是刮痧技师行业。刮痧是对古往今来中国中医理疗方法的传承,其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受到了强大的中医文化背景支持。针对刮痧行业进行电视探访和解读,也可谓是充分地“接地气”。本次邀请到的节目嘉宾为享有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第二轮首席技师”称号的高级中医按摩推拿师——陈爱国,节目通过嘉宾介绍了刮痧的行业背景、历史变迁等知识。然后节目主持人在嘉宾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刮痧工作的辛苦与乐趣。节目时长为15分钟左右。
更早一期的节目,是2013年3月20号播出的温州传统手工业瓯绣行业。这个行业可以说是温州的特色行业,由于瓯绣是温州地区独有的一门行业和技巧,在“接地气”上更加贴近本土,在选材上十分有地方特色。节目嘉宾为专业从事瓯绣艺术,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工艺优秀作品奖的工业美术师邹绳珠。由于嘉宾本身可以说已经代表了温州瓯绣行业的最高水平,所以本期节目在介绍行业发展现状的时候更多的通过嘉宾本人的平台予以展示。节目中展示了多幅由她创作的得奖作品,并通过嘉宾讲述创作过程的心得,侧面展现出了行业的艺术性特点。
二、节目的传播学特点
1.以主持人第一视角为镜头
由于节目采用的是单一主持人的形势,所以一集节目中有半数时间镜头定位在主持人第一视角上面,展示主持人所见即观众所见。第一视角(POV)的拍摄手法,例如:冰与火之歌系列中出现的视点角色。POV即Point-of-View的缩写,是一种故事叙事的写作手法,决定着将从哪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马丁在写作中一直严格地坚持着第三人称叙事,每个不同的章节读者们都可以随着一个特定人物的想法和动机去感受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品味着他在这个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然而却不会看到其他角色的想法或是发生在这个人物视野之外的事情。故事的进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各个不同角色的多种角度相互拼成的一幅幅画面,从而更深切地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整个故事[1]。这种方式强调突出了节目的观赏性,画面简洁明了,观众也易于理解节目走向,配合主持人不时的出镜旁白,节目走向一目了然。受制于节目时限,此类节目也难以设计出节目的点,整体上稍显平铺直叙。相对于目前流行的外景主持人成对甚至成群的形势,节目在叙述把控上有优势,而在节目营造欢快热闹的气氛上面则有所不如。节目更多是把时间留给了嘉宾展示自身的行业水准上,符合节目的定位。同时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感更贴近访谈类节目的质感,一问一答,能够最大化的将行业文化传递给观众。
2.以主持人体验为主要内容形式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体验式营销,因为营销学的观点认为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比重在增加。而电视观众的情感诉求一直很高,电影电视类节目中观众的情感变化来源于带入剧中的人物。而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若要让观众形成对节目的共鸣,都要寻求创造出节目的受众代入点。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突破了以往唱歌类节目更注重演员和舞台效果的传统,导播更多的将镜头给了受感染程度高,面部表情丰富的观众,以此塑造出电视机前观众的情感体验点。
在行业文化介绍类节目中,惯常使用的观众体验方式是以主持人体验为带入点,当完成了第一视角的部分拍摄后,节目就转换到了主持人体验部分。在这样类型的片子拍摄出呈现给观众以后,主持人的作用就好比一条纽带连接起了幕前的观众和幕中的故事。如果把主持人比喻成一支小舟,那观众就是波涛翻滚的大海,它可以载着小舟向前航行,也可能把小舟撕成碎片,沉入大海。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最现代、最直接的传媒,其超强的影响力,给主持人带来了空前的声誉,主持人成了电视系观众最直通的桥梁,最紧密的纽带。主持人在屏幕上一个短暂的精彩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差错,都会影响他(她)在观众中的形象。
央视的大部分外景类行业介绍节目,也会出现此项环节。通过主持人亲身体验一份工作的乐趣与艰难,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行业特点与蕴含其中的文化,从而引发观众对一份新奇的职业的兴趣与热爱。
3.选材上以传统行业、特色手工业为主
《360行》作为一档周播节目,采用了一期一行一嘉宾的节目形式。而在选材上,为了凸显节目的文化特色,则多选取了传统行业与特色手工业为节目题材。如本文选择作为观察内容的两期节目,就是两个这样的题材。这是因为,传统行业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背景,其中也往往蕴含较为丰富的行业文化,选择此类题材有益于提升节目的整体品质,突显出节目的深度。而像瓯绣这样的行业,不仅是温州当地的特色行业,符合三贴近和“接地气”原则。同时瓯绣作品作为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进一步提升节目品位。当然笔者认为,即然节目名称叫《360行》,在行业选择上也就不能一味的选择主流正面行业。事实上,一些社会接受度较低的行业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兴趣,也更容易做出精品节目。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讲,越是基层和看上去不起眼的工作,越会有少的人认知和了解。近日,见网友发帖说,见两个拾荒者为个塑料瓶子打得头破血流,觉得这么一个破瓶子也能引起一场干戈确是少见,可见社会底层(拾荒者)见到瓶子就像见到一碗饭一样,在你眼里不是什么,在他的眼里就是什么!由此可见大众百姓更愿意和容易去了解最大众化最普通而自己本身却从未接触过的行业。如《南方人物周刊》在2009年12期上登了一个《寻找殓尸人》的专题,当年也是好评如潮。不过这也是纸媒的优势所在,在特殊行业的深度挖掘上,值得电视人借鉴。
4.迎合受众的求知欲
文化类节目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满足群众的求知欲望。满足各种形式的欲望是受众看电视的主要动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求知欲作为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其激发过程远比激发其它本能类的欲望艰难,这也是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提出“拷贝的支配”的原因。然而大众传媒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决定了媒体不能一味的追求满足受众的低级趣味,而要适当的承担传播知识与品位的社会责任。文化类节目正是承当此种责任的排头兵。《360行》定位于此,所以在内容的选取上,会优先选择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出行业文化内核的题材,让节目的整体知识性更强。
5.单向传播
当然,单向传播是传统的大众媒体的共同特点。同时文化类节目在互动性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娱乐类节目,因为前者在地市级媒体中往往承担着争优创优的重任,不向娱乐类节目一样完全以收视率为指标[3]。不过,在受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大众传媒开始从各方面向新媒体取经,因此越来越注重提升自己的互动性。如广播的直播节目加入电话热线,可以有效的增强节目的即时互动感。而电视节目因为以录播节目为主,所以不太容易引入场外的互动因素。惯用的弥补方式依然是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如开通节目的微博账号,微信账号,用线上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而这种方式缺乏时效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事前事后和目标受众的交流,离真正的互动还有距离。技术层面的发展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7月华数传媒正式宣布要和阿里巴巴共同推出互联网盒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电视这一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只能单向传播的问题能得以改善。
三、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文化类电视节目也渐渐改掉了以前老气横秋的电视节目特点,在传播的特点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一部分是电视媒体人尝试创新的结果,还有一部分则受益于新技术的到来。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电视媒体人内心有着求新求变的动力,电视节目的质量就能够随着受众水平的上升而不断提升,相信电视媒体会一直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modern interior space all sorts of modelling, decoration, display, etc are all show people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and desire. These different style of the modern interior desig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culture and art as the conno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t often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spirit. These elements of culture rooted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the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unavoidable manifestations in people's liv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ior design; Modelling; adornment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2.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3.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必然会遵循“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无论历史上或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受其影响。
1. 儒家之中庸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首先,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并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一些品牌的房地产室内设计,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运用人力巧夺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亲、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次,儒家这种中庸的思想,在装饰文化中也得到了应用。比如家居,不做任何装修,会显得简陋、落后而无生气,雕琢过分又显得俗腻。恰到好处的装修则爽心悦目,既能鼓舞精神,利于身心,又能端正心态,克制欲望,不做过分地奢求,使景情相生,物界上升为精神境界。
2. 道家之玄虚飘逸
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的“道”呈虚空无名之状,不是逻辑、理性、语言可传达的,它超出人的各种感觉和语言世界之外,它所借重的不是语言,而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所以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而道家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门窗,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通过传统的用色手法、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3. 佛教之禅中沉寂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最近几年,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中,具有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利落的线条、纯净的色彩,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禅意家具其材质以胡桃木、樟木居多,有的桌面再辅以玻璃、石材等材质,并在陶皿中放置些佛手瓜、柑橘。深色木头配上浅色布质、皮革、石材或玻璃的家具销路不错,略带沉稳却又不显老气的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1. 传统符号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符号主要有 :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 ;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传统符号,有的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与智慧的累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移植与嫁接,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借用外来文化中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于一体。
2. 色彩与光的处理
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但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来说非常重要。
处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如黄和橙,紫红和紫,蓝和紫绿(青)等。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将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红花绿叶愈见娇艳,这是因为两者互为补色的缘故。
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