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环境防治措施

环境防治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防治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环境防治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82-02

奶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内蒙古奶业在政府的支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区奶牛存栏240万头,牛奶产量260万吨;奶牛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1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和小区奶牛养殖存栏比重从2008年的不足7%,提高到40%以上。奶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确保农业增效。但是,奶牛养殖业也是众多畜禽养殖业中产生污染物最多的产业(每头奶牛年粪便排放量大概9吨左右)[1],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水源及空气的污染,以及传染疾病的流行,恶化牧区的环境和生态,限制畜牧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及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奶牛养殖户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原因,提出保护环境的防治措施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选取内蒙古作为调查区域,在2012年12月-2013年2月,由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对呼伦贝尔、土默特左旗、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盟市的六个区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共收回调查问卷180余份,剔除出现关键错误以及问卷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62粉。调查问卷涉及奶牛养殖户2012年全年农业生产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奶农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奶农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养殖模式等,第二部分是对养殖废弃物的处置情况,主要包括粪便的处理、污水的排放、奶牛场消毒情况、奶农环境意识等。

二、内蒙古奶牛养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对废弃物的处理有限,对环境带来挑战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等废弃物若不经过沉淀或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还田作肥,将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形成沉淀,影响作物生长。不经过任何处理,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养殖场周围的空气造成极大的影响,对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调查显示,农户对废弃物的最终处理方式上,采用沼气池处理和用污粪处理设备处理的用户有103户,比例为63.58%。仍有51户农户采用直接集中还田方式处理废弃物,比例为31.48%,且有8户农户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占比4.94%。

通过对不同生产组织模式和规模的养殖户进一步调查发现,采用集中还田方式和不做任何处理的,主要集中在小规模的散户,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场、奶联社、企业自建牧场等大规模的养殖户主要采用沼气池处理,说明粪便作为一种制沼气的新能源,得到农户的充分重视。但随近年来不断加快奶牛改良,强化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进程不断扩大,规模化在促进奶牛业发展的同时,也使粪污的排放更为集中,奶牛生产所产生的粪污与沼气池的处理能力不能相匹配,处理难度加大。

2.污水直接向外排放,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用水安全

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奶牛排放的尿液和冲洗牛舍的废水,小而分散的散户养殖,所产生的养殖污水数量少且容易在养殖场周围消化,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小。集约化、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所产生的污水无法在养殖场附近地区消化,也没有成熟的利用方法,因此出现了大量养殖污水乱排放的现象。调查显示,直接排向农田沟渠的农户占40.74%,排向野外湖区、河流的农户占了12.96%,排向野外荒郊的农户占了37.65%。大量污水直接进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大量水生物死亡,直接带来生态灾难;高浓度的污水排向农田沟渠,会影响作物生长,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孔隙阻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另外,我国北方多数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本来就匮乏,奶牛用水和污水的排放在严重污染着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类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

3.奶农消毒意识淡薄,环境卫生意识薄弱

奶牛养殖场疾病中疾病繁殖、炎发病率、腹泻、蹄病等发生率最高,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奶牛养殖环境卫生密切相关。对牛奶场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粪便、污物的及时清除出场,进行堆积发酵、消毒处理是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的162个样本奶农中,36.42%的奶农采取定期消毒,采取偶尔消毒和不消毒的奶农为63.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环境卫生意识相当薄弱,不能常年保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

三、奶牛养殖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废弃物清洁处理技术的普及有限,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薄弱

在我国颁布的畜禽养殖业最重要的三部环保管理条例中,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废弃物清洁处理予以了技术规范。调查显示,农户对这三部环保管理条例,只有4.37%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3.7%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仅有3.09%的农户了解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95%以上的农户的了解程度属于“了解一点”和“不了解”,说明整体水平上,废弃物清洁处理技术的普及有限,养殖户对相关环保法规的了解程度不够,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薄弱,这些因素限制了养殖户在废弃物处置方式选择等治污工作的改进。

2.奶牛养殖户对废弃物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较低,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奶牛养殖户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农户对养殖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认知较低。由调查可知,只有12户农户认为“奶牛养殖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例为7.41%,60.49%的农户认为“奶牛养殖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轻微影响”,仍然有32.1%的农户认为“奶牛养殖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说明奶牛养殖户的环境认知程度较低,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3.大部分奶牛养殖户受教育程度偏低,治污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调查样本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样本数量占25%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样本数量占45.40%,说明大多奶牛养殖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难以全面掌握像微生物发酵、清洁生产这样的高新技术,对污染治理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为部分治污效果好的技术普及推广的设下障碍。虽然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已经建成了一些污染治理设施,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在设计、技术管理及运行方面存在问题,造成许多治污工程处理和净化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根本无法正常运转。而且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奶牛养殖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饲养技术、卫生防疫方面,对治污技术的专业培训过少也是导致治污技术推广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四、奶牛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1.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

工厂化、规模化的畜牧业,是造成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导致畜产品重金属残留、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难以持续发展。以畜牧养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配置种植业、无污染处理业等,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低成本地解决规模化养殖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紧密结合,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我国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高效、科学、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2]。

2.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倡导适度规模、科学养殖

一方面,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另一方面,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由小变大,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约,饲料管理方式向立体高密度机械化方向转变,使粪尿及污水量大大增加,若污物排放超过土地的自然净化能力,若奶牛生产所产生的粪污与沼气池的处理能力不能相匹配,就会污染附近土壤水源等形成公害。因此,转变养殖模式,应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和载畜量,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适宜的适度生产规模,载畜量一定要与当地的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壤消纳能力相匹配。

3.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培训,提高奶农治污整体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污染物治理整体水平,除了加强对奶牛养殖疾病防疫、饲料搭配等技术培训外,对养殖户还应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的培训,包括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内容,适度规模养殖的理念,规模养殖场干粪堆码场、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及污水分流等设施建设标准和污染物处置技术等。此外,为了规范奶农养殖行为,政府可以合理引导奶牛协会或者奶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奶业合作组织的影响、示范和标准作用,间接倡导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提高奶农整体治污水平。

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奶农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

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环境价值观缺失,农民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无法认识到不健康养殖行为对环境的污染,无法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我国存在的普遍现象。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奶农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提高奶农的环保意识,让奶农了解奶牛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让奶农认识到控制养殖污染的重要性,调动奶农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28-1

环境保护某些物质进入大气或水体中会对人类和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这些物质被认为是污染物。引起大气污染的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来自自然界,如狂风席卷的沙土,火山爆发喷出的灰烬和二氧化硫,森林大火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碳氢化合物,雷电产生的臭氧等;其二来自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气体。

1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等。

1.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应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

1.2氨氧化物(NO)

大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氮氧化物)表示。NO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

1.3粒子状污染物

大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排出的烟尘、工业生产过程小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

1.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小于5.6,降水即为酸雨。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水酸度pH

2治理措施

我国正处于工业现代化阶段,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这些综合防治措施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2.1改革工艺和设备

首先考虑采用无害工艺和改革设备结构,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质。例盘lll,钢铁工业中炼焦生产,以于法熄焦代替湿法熄焦,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娴尘对大气污染和废水排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回收余热发电。过去氯乙烯生产采Hj的是乙炔与氯化氢在催化剂氯化汞作用下的加成反应,现在则大力推广应用以乙烯为原料的氧氯化法,以避免汞污染,并减少氯化氢的排放量。氯碱厂液氯工段用冷却法液化时,必须排放一部分惰性气体,其中含有一定数量氯气,造成大气污染,现可采取以吸收和解吸方法代替冷却法米减少污染。

2.2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以及改善燃烧方法我国煤炭生产已有一定的洗煤能力

民用炉灶和没有脱硫设备的工厂。燃烧低硫、低灰分煤将对环境保护起到很大作用。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达到燃料低硫化,正在推进煤的气化和液化以及重油脱硫的技术开发。围内针对民用锅炉和中小型采暖锅炉燃烧型煤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燃烧型煤不仅可以降低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还可以提高燃烧效率,节约大量燃料。

2.3开发废气净化回收新工艺,化害为利,综合利用化害为剁,综合利川是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方针。

一般说来,排放的有毒气体都是有价值的生产原料。可足由于排放的废气量大、浓度低(与原料气相比),净化回收在技术经济上有一定困难,因此,废气往往被排放掉。生产设备的密闭操作或采用新的废气净化同收工艺流程可为综合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2.4采用高烟囱排放

由于向大气排放的方式不同,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虽然高空排放有毒气体可以降低地面上的浓度,但它并不能减少大气中有害物量。改善烟气扩散的具体措施是建造高炯囱或增大烟气的出口排放速度,从而把有毒气体送至高空进行扩散稀释。当前,对于某些低浓度废气,从技术经济上分析.采用高烟囱排放以减轻大气污染可能是实用、经济的方法。

2.5城市绿化

众所周知,植物在保持大气中氧与二氧化碳的平衡以及吸收有毒气体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球上绝大部分生命依赖大气才得以生存。绿色植物是主要的氧气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地球上大气总量约为5Pt,氯气的60%来自陆生植物,特别是森林。1万m常绿阔叶每天可释放700kg氧气,消耗1000kg一氧化碳。按成年人每天呼吸需要氧0.75kg,排出二氧化碳0.9kg计算,则每人应拥有lOm树林或者50m长良好的草坪。植物还有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可以吸收不同的毒气。

3结语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礼会造成问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南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所以对大气污染应该进行提前防治。

参考文献

[1]贺彩霞,冉茂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区域差异研究冲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篇3

现如今农药使用较为广泛,大量农药施入土壤中,除了少部分与作物接触之外,大多数还是残留在土壤中。如果说施加的农药属于高毒高残留型,它将长时间滞留于土壤中,造成土壤长时间地污染。化肥虽然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帮助,但是不规范的使用,也造成土壤营养化、非营养物质积累、重金属渗入等问题的出现。

2、养殖产业中禽畜污物排放

目前农村规模养殖场很少配置污水处理设备,很多禽畜的粪便直接被排放到农业生产环境中去,适量可做有机肥使用,但是量多后户直接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水体恶化、水体营养化等问题的出现。

二、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及建议

1、加强对“三废”污染的治理和无公害化处理

加强“三废”污染治理,是做好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参照国家有关环保制度标准,淘汰经营生产中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项目、机械设备,勒令禁止重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蔓延,确保农业生产有一个“洁净”的环境。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尤其是做好农村经济产业中工业企业排污减排工作,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监管规章,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最后推进农业“三废”集中处理工作进程,根据地方环境承载能力及工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合理规划,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引导地方企业向城乡集中,集中监管生产排污情况。

2、加强对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的防治工作

防治农药污染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农药使用,积极探索使用综合治理措施。在病虫害的防治上,要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同化学农药防治有效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还要积极研发低毒、低残留、高效新农药,并加强使用指导。此外,还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用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范围和标准。早在1982年,农业部就颁布实施了《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在规定中明确将农药细分为高、中、低三类。在规定中,明确指出符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品种,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对于控制农药残留,防治农药污染效果较好。防治化肥污染要将有机肥和化肥使用有效结合起来,尽量不要在同一地方长时间使用一种肥料,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技术,避免过无节制使用化肥,造成化肥流失污染环境,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在推进测土配方技术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扩充地方作物种类。此外,在加强化肥污染和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加强对规范用药和合理使用化肥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引导农户科学合理用药,规范有效施肥。

3、加强对禽畜污物的防治工作

养殖业污物处理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在防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无公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进行。对于养殖舍内的粪便要及时进行清扫,清扫后要进行冲洗,冲洗后要严格消毒。对于收集的粪便要集中处理,可采用厌氧发酵的方式,一方面有节能功效,另一方面可获得沼气,开发农村沼气产业项目。也可将收集粪便集中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