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数字经济社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03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的物质财富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物质资料也越来越容易获得。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稀缺的并且难以短期内模仿的优势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就是这样一种资源,它通过社会网络和联系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日益成为企业绩效差异化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内容,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资本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企业社会资本是将社会资本的研究主体从个人扩展到企业衍生出来的概念,因而在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之前,有必要在此介绍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Pierre 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历经三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众多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对社会资本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解释和分析,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种典型的观点:资源观、能力观和社会规范观。其中,支持资源观的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包含在社会网络和结构中的一种资源,通过拥有这种资源,行为主体可以获得利益和回报,网络、信任、规范等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构成要素(Bourdieu,1986;Nahapiet and Ghoshal,1998;Lin,2001)。
本文在界定企业社会资本时,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所拥有的无形资源,这种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要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至少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企业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
社会网络越大,主体间的联系越紧密,合作的时间越长,企业社会资本就越多(Paldam,2000;Durlauf and Fafchamps,2003)。这种社会网络、联系和合作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与各利益相关者建立起相互信任与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
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部分可能会通过好的声誉表现出来,通过好的声誉,促进企业与他人的合作,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Lin,2001;边燕杰,2004;石军伟等,2007)。拥有这种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但有可能带来的利益不是直接的和当期的,而是间接的和具有延迟性的。
(三)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信任
企业社会资本之所以能够存在于主体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主体之间相互信任,信任是他们进行合作和信息交换的前提和基础。而信任产生于为对方利益和责任的履行,并相信对方也会履行对自己的责任,即他们遵循着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并不一定追求短期内利益的实现,而是相信即使短期内自己可能是有损失的,但从长期来看,对方会帮助自己实现利益要求。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
从前面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可知,企业社会资本由资源、信任、网络、关系等抽象概念组成,企业社会资本真实存在,但却无法直接从社会中衡量。从当前的文献看,企业社会资本的衡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和内涵的分析,设计能够反映社会资本概念和内涵的题项来测量社会资本的拥有情况。如:Peng and Luo(2000)、Collins and Clark(2003)、Acquaah(2007)使用企业管理者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来衡量社会资本;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用企业法人代表的纵向、横向和社会联系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资本;陈晓红等(2007)在衡量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时主要衡量了企业家的教育背景、行政级别、获得的荣誉奖励以及企业家个人的社会关系等。上述文献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衡量的实质是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
应该说,用管理者或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来代替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是不全面的,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只能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一部分,企业社会资本还应该有企业组织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因而,后来的很多学者在衡量社会资本时,不再只包含企业家或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还考虑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如,石军伟等(2007)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把企业社会资本分成三部分:一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其实质是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二是企业的社会网络资本,实质是企业组织的声誉;三是企业组织的特有关系资本,指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网络、企业的销售网络等。周小虎和马莉(2008)的企业社会资本衡量指标包括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企业与上级领导的关系、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关系等。沈艺峰等(2009)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把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高级管理者和企业股东的个人社会资本,包括任职期限、学历、工作经历等;另一部分是企业组织的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与银行的关系等。蒋天颖等(2010)将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社会网络、信任和共同愿景3个维度,既包括管理者个人的社会资本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社会资本。赵瑞和陈金龙(2012)在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时,没有使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而是使用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和数据,把企业社会资本看成企业的一种能力,具体分成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衡量的内容既包括管理者个人社会资本,也包括企业组织本身的社会资本,并构建了企业社会资本评价指数,用财务指标来表示企业社会资本,有一定的创新和可取之处。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经济后果
Habisch and Moon(2006)认为,社会资本像地球的重力一样,虽然你看不到它,但它却真实存在。社会资本的核心就是信任和网络。因为这些信任和网络连接,产生了相互的信任和合作,消除了交易成本,从而促使信息或知识的共享、创新,促进了团结,提高了企业的绩效。
(一)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企业要想在竞争过程中比其他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就必须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的资源或能力。企业社会资本之所以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就在于企业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获得其他竞争者难以获得的信息、资源,通过这些短期内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社会资本的运用,企业可以在组织内部以及与各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基于信任的高效的合作模式,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良性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财务绩效(Oh et al.,2004;边燕杰和邱海雄,2000)。张其仔(2004)在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指出社会资本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把社会资本分成短期和长期,认为短期内的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扩张业务和规模,而长期社会资本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这对于新生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资本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资源匮乏是它们的一个共性,且由于信用和声誉的缺乏,创业初期的企业难以在公开市场上自由建立资源渠道或进行资源交易。此时企业拥有的网络资源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信用担保,融通资源、拓宽资源基础,对于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创市场非常关键,是影响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Li and Atuanene-Gima,2001;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温素彬,2014)。石军伟等(2010)把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等级制和市场制两种,等级制主要指企业与政府、银行等行政主体的关系,市场制主要指企业与竞争对手、上下游等主体的关系,并认为它们分别影响企业绩效的不同方面,等级制主要影响市场的占有率等,而市场制主要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等。
(二)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
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常常拥有不同的资源和技术,在社会交往和联系不通畅的情况下,互相之间不能很好地互通有无,因而不利于资源和技术的交流和扩散。而企业社会资本存在的目的就是加强和促进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扩散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中(Chaminade and Roberts,2002;吴晓波等,2004)。Tsai and Ghoshal(1998)研究了跨国企业内部资源和技术流动的趋势,认为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是大型跨国企业之间资源交换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Yli-Renko et al.(2001)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因和条件,认为新兴技术企业与外界客户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新兴企业获得最新的知识,并通过这些关系和知识有效实施新产品开发和销售。我国学者王霄和胡军(2005)研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认为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以及社会联系和网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Cooke and Clifton(2003),张方华和林仁方(2004)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企业与外界之间的广泛和良好联系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Chang et al.(2010)根据2007 年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1 000强企业的331份调查问卷数据,证实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新产品创意和营销计划创意,而新产品创意和营销计划创意都能显著地提升新产品优越性。Pirolo and Presutti(2010)在研究社会资本对初创企业绩效增长的影响时指出,社会资本中的强联结和弱联结在新创企业从新建到发展初期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创新有不同的影响,对于财务绩效而言,强联结和弱联结都是有用的,而对于创新绩效而言,弱联结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强联结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负向的。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员工绩效
Leana and Van Buren(1999)认为社会资本影响了员工的职业发展、工作绩效与组织产出,并且在创造利于员工发展和增强组织忠诚的工作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Dess and Shaw,2001)。因而Luthans and Youssef(2004)认为组织应该重点发展一些潜在的资源,比如社会、人力和心理资本,去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Shub and Stonebraker (2009)认为,强调组织结构、文化和授权的关系型管理战略可以促进员工忠诚,从而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长期友好相处。Ellinger et al.(2012)通过对服务行业顾客和员工的调查研究认为企业应该重视组织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管理,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工作表现和组织人际关系。周小虎和马晓莉(2008)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源,为了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使得员工愿意留在企业工作,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秉持合作互利原则的行事规范,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研究评价
由上述文献综述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更明确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内容和本质;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经济后果的研究,更加意识到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和作用的发挥。
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影响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仍存在一些有待于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一)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问题
当前实证研究中常常采用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出发,结合本身的研究目的,设置有针对性的题干,从而获得特定研究所需要的企业社会资本数据。这类度量方法仅适用于特定的研究目的,普适性和客观性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定量研究。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建立企业社会资本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拓展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的范围,揭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财务绩效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二)关于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问题
企业社会资本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资本是否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等经济后果方面,对于影响社会资本形成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更不用说具体的形成条件和环境。因而,开展企业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开展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具体条件和环境的研究,对于企业积累社会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M]. In John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 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1986.
[2] Dess G. G., Shaw J. D. Voluntary turnover,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3):446-456.
[3] Lin 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42-266.
[5] Oh H., Chung M., Labinaca G. Group social Ccapital and group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Iinformal Ssocializing 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6):860-875.
[6]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7]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36-146.
[8] 蒋春燕,赵曙明.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06(10):90-99.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大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干净、舒适的城市环境对于我们每一个居民甚至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何等的重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以及广告更是比比皆是,“追求环保是你我的心愿,参与环保是你我的责任”,“环保重在一点一滴”等广告语早已经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石家庄作为省会,早已经提出了“三年大变样”的口号,保护环境当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应该尽力去贯彻这一口号。
在学院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与城管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想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真正走进城市,响应“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口号,贯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行为准则,靠自己的双手为美化城市献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
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着我们的城市,他们用心去照顾我们的生活环境,他们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清洁、优美、文明、和谐城市环境的权利,当然也有维护城市市容的义务。其实,我们在平日里看到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张贴的传单等东西都是不符合规定的。这些传单不仅不符合我们的“低碳”理念,而且违背了我们“让城市更美好”的行为主张,甚至还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等等。工作人员说,我们都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因此,这一次我们活动的内容就是:铲除传单,美化城市!
起初,我们都觉得这个任务确实简单,以我们的热情很快就可以交差。于是,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指导下,拿着工作用的铲子,兴高采烈地开始了我们的工作。炎炎的烈日下,单调的工作,密密麻麻的传单,没有尽头的工作范围、、、、、、不一会,我们的热情便像即将熄灭的小火苗一样大小,反复问带领我们的工作人员:“何时才到头呢?”他们笑着说:“不远了,不远了,我们每天都要这样呢。”突然间,意识到这么不起眼的工作,竟然需要他们每天日复一日的工作,如果没有这些传单,他们大概就不会这么累吧。这样的工作我们只干了一会就没有什么耐心了,但是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这样,不能抱怨,更不能退缩。
我们大家好不容易坚持到活动结束,高呼着终于结束了这种苦日子。工作人员告诉对我说:好好学习,以后就不会像我们这样辛苦了。这里面包括着他们对我的祝福,当然也包括着他们对生活心酸的无可奈何。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大家的一小步,就能让那些工作人员省去好多步。我们走了,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他们的工作还要继续,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 短短的几天时间,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小小的工作,也需要大大地能量;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也需要很多的耐性,虽然很是辛苦,但是也会有它存在的意义。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伸出自己的双手,需要我们时刻谨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
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正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重点改造生产领域高能耗、低效率、环境污染现状,及消费领域中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其二,目的是缓解我国经济建设中,能源需求增长与自然资源短缺,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两方面矛盾。其三,核心在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指合理利用稀缺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约束,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小康社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意义。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环境压力和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从多方面努力,其中技术生态化是一条重要途径。技术生态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技术生态化可以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有效地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社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投人最小、收益最大,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1 技术生态化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技术生态化的概念,对其理解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技术生态化是技术同生态学的接近、融合,是生态学向技术的渗透过程。他认为技术生态化具有层次性,即生态学对技术的渗透融合不仅包括在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应体现出生态学原理,还包括宏观的技术政策,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中也应融合有生态学思想。有学者认为,技术生态化就是生态技术的实现过程,是按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设计和使用技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思想,以可更新资源为主要能源和材料,力求做到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态负效应应最小化。
技术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技术生态化要求用生态技术代替传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
第二,技术生态化应力求通过原材料的最充分利用来降低消耗,通过运行过程的生态化循环控制来避免或减少污染,通过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和开发来获得最大整体效益。
第三,技术生态化是实现技术系统整体功能的生态化。技术系统是由技术主体,技术客体和技术中介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技术生态化不是单纯的哪一个要素的生态化,而是在技术发明和应用时都应体现生态学思想,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要考虑生态影响: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技术中介以及对技术客体的操作(包括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等)要应用生态学规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应用及最小的生态负效应。所以保证系统各要素的生态化转向是实现技术系统整体功能生态化的必要条件。
第四,技术生态化具有层次性。有人认为技术生态化层次性包括宏观层次的国家技术体系生态化、中观层次的区域技术系统生态化和微观层次的企业技术生态化。因此,其层次性决定了技术生态化是在国家宏观科技发展政策上的生态化取向;在中观层次上科技发展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具体的生态化发展方略:从而保证微观层次的具体的生产部门或企业在加工工艺。生产设计及管理诸方面的生态效益。另外,技术系统不是孤立和封闭的,需要与环境(包括人、自然生态、社会)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因此,在注重技术生态化对自然和社会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伦理道德和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2 技术生态化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支撑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全社会的多方努力。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生态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技术生态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将为逐步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各项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物质和能源减量化。技术生态化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减少对水、煤炭、木材、石油等能源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新材料技术,加强新型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木材,以及各种金属矿物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中优化工艺流程,减少能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费,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产中实现物质能源减量化,合理利用资源,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从而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第二,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生态化有利于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态负效应最小,实现废弃物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在孤立的或非循环的生产中,会产生大量本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不仅产生环境污
染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循环经济改变原有“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过程,从而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转化,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物中蕴含的巨大财富,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生态化。因此,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具有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双重功效。
第三,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社会消费的节约化。生产和消费之间具有互动关系,生产的发展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又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一种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基础。随着技术生态化的不断发展,生产中将逐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最小化,生态技术在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这些生态产品在功能上能够满足由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普及和不断深化而在社会成员中形成的节约消费需求,而且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3 我国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途径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技术生态化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社会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无形而且巨大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行技术生态化,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将有助于促进实现技术生态化。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时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反映,是伴随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在社会已进人生态文明的今天,当人类不得不合理地解决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等难题时,必须深刻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生态意识这一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念,并赋予它以深刻的时展的内涵。生态意识的确立和生态科学知识的日益推广普及,有助于人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应通过信息媒体、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等手段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宣传,提高社会成员的节约意识,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社会风尚和评价机制: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公众责任:改变传统观念中对自然资源肆意开发利用、盲目追求经济价值、无视生态污染的价值观:使生态伦理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伦理标准;使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注重生态影响,让实现技术生态化成为自觉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监督者。总之,如果全民动员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必将对企业技术生态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大力推广生态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通过技术生态化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技术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技术,主要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等技术体系的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保证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量最少,产生的废弃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废弃物利用技术保证在生产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处理成为下一个生产过程、下一个生产部门或行业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术则保证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暂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
要制定和实施发展生态技术的科技政策,加大对生态技术研发所需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明确技术生态化方向。
第三,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要想继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必须将社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一起纳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去,树立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观念。在生态化观念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强调以较少资源投入和较低成本创造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它将集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于一身。技术创新生态化要求技术创新的目标由传统的单一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技术创新生态化是技术系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既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基础,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之一。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重要源泉,生态学、化学、动力学、能源科学等研究成果对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甚至可直接转化为生态技术或环保技术。另外,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主体,企业不仅应是创新投入的主体,而且要具有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能力,使生产流程、加工工艺、产品的生态化成为其技术创新的目标。
第四,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现阶段。我国的技术还主要以传统技术为主,许多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工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量都要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很多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环节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在治污和防污问题上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传统技术系统由于生态学这一构成要素的缺失,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不平衡性。只有通过对现有工业技术的生态化技术改造,才能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生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势在必行。
第五,加强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我国目前主要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作为获得经济增长的手段,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并严重威胁着资源的可持续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无价或低价,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我国传统发展模式中对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的资源开发以及资源使用中的巨大浪费的作法。所以要强化政府环境管理的经济刺激手段,促进技术生态化。
技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在内的政府行为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如何实现技术生态化、技术生态化进程的快慢、技术生态化的目标状态等问题直接取决于政府的管理作用。
为了给企业技术生态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政府应从宏观层次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技术生态化的目标导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引人生态化思想,调整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保证工业和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环境污染少或无污染的第三产业,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②政府应通过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实现技术生态化建设等手段,有效地应用生态技术,而且有利于生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