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01: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

篇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集灵慧、痴情、率真于一身却偏偏命运多舛的惹人怜爱的林黛玉形象。林黛玉,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为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小说中不仅写出了她的不幸生活,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示出率真自我和封建制度的碰撞。林黛玉的悲剧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必然。

一、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已渐没落的封建家庭。祖上曾封列侯,但到她父亲一代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林家支庶不盛,人丁单薄。林黛玉独自一人,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因此,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较少,她保留着纯真的天性。可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得她不得不去依靠外祖母,在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贾府中的人对林黛玉的评价是“行动爱恼人”。这正是由于她强烈的自尊心,她执著地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心,不容别人一点轻视和亵渎。这反映到生活中,就是大家公认的“小性儿”,体现为说话刻薄、挑剔,不好相处。而这一性格的背后都是源自过分自尊、自伤自怜的焦虑情绪。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林黛玉不能够清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状况,从心底没有接受父母双亡投奔外祖母的处境。她自尊心和敏感都超出常人,且多愁善感,导致了她在大观园中没有结交到知心好友,不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进行沟通,并长期积压在心底,不能够及时将内心压力舒缓开。这些都是她在生活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感受,不考虑得失后果,警惕戒备,心理素质不够强硬的原因。

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贾府对于林黛玉来讲就如同一个冰窖。但是偶尔的机会,林黛玉遇到了热情诚恳的贾宝玉,且在接触的过程中在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经过多次的试探之后,得到了贾宝玉发自肺腑的诺言,进而与贾宝玉相恋。林黛玉刻骨铭心的痛就是没能和与她痴心相爱、知她懂她的贾宝玉结为眷属。这不仅是她人生中诸多不幸中最大的不幸,更加是读者心中最深的遗憾。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深沉而执著的爱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祝福,却反而遭遇狂风暴雨,雪上加霜。贾宝玉受到欺骗,娶了自己不爱的人,林黛玉则在贾宝玉成亲欢天喜地的礼炮声中绝望而死,深怨贾宝玉没有遵守诺言,含恨而终,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林黛玉为爱而生,与贾宝玉相知相爱,时时为爱而忧,却最终没在一起。她这种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震撼了读者。

林黛玉没有受到封建淑女、大家闺秀教育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叛逆精神,与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相悖,在心底还期盼婚姻自由、彼此知心,追求个性解放。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沉于诗词,才华横溢,在贾府中可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她沉浸在艺术的美好境界中,不懂人情世故,蔑视封建女子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恋违背了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不顾“金玉良缘”的言论,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执意相恋,无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三、林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从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分析,贾府是一个传统势力十分顽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贾府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各样不堪入目的事情。而黛玉坚持本性,“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肯融入大染缸,对黑暗的社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使得她性格上与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在奢华的贾府寄人篱下生活,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而她又要用过分的自尊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林黛玉的“小性儿”说到底是她对现实生活中伤害的防御。

林黛玉既没有薛宝钗的金玉缘,也没有史湘云的金麒麟;既没有薛家那样家道殷实的家庭做坚实后盾,也没有史湘云那样身居高位的叔叔作为依靠,这使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符合整个家族的现实利益。这些客观条件阻止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恋,更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贾母不是不心疼体弱的林黛玉,而是她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者,不得不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孤傲的品行以及私订终身的行为都得不到贾母的认可,更不会考虑她做贾府的孙媳妇。追根溯源,悲剧的源头不是贾母、元妃或者是王熙凤某个人,而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以“夫贵妻荣”的封建思想为基础的,追求的是生活上的富足与荣誉。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却打破了常规,追求恋爱自由,这是与封建的爱情婚姻背道而驰的,成为他们爱情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

四、结束语

林黛玉的悲情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描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她悲苦的人生是由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心性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还是一个爱情悲剧。这两类悲剧,进而衍生出了恒久的人生启示,向我们展示出率真自我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现实对人性的磨砺和摧残。

参考文献:

[1]唐小晶.浅论林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J].现代语文,2009(17):34-35.

篇2

1.引言

由荷兰设计师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设计的巨型黄鸭于2013年5月来到维多利亚港口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大黄鸭放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从其引起的社会效应和公众参与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视之为公共艺术作品。由于尺寸巨大,加上惹人的外表,我们可以称之带有“趣味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从大黄鸭引起的社会风潮来看,其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说,大黄鸭的艺术接受是非常成功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大黄鸭的艺术接受有着重要的意义,受众的参与会赋予艺术品以新的意义,而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审美期待和审美视野,而不能完全地从个人私人经验出发,应该考虑到受众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能力。

大黄鸭是由小的玩偶鸭子,按照一定比例放大的黄色巨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现成品艺术”,从其社会属性来看,它置放于社会公共空间,与观众产生互动,我们可以将其视作公共艺术作品。

2.中国社会需要趣味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作品或者包含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或者脱离受众的审美水平和理解能力,或者仅有宏大叙事却忽略了趣味性。像公共雕塑作品《深圳人的一天》,这件作品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现代社会压力下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但是,这件作品的潜意识里面是在告诉公众应该向雕塑里面的人一样,以雕塑为榜样,每天如此快节奏地生活和工作。这种教化式的公共艺术作品,虽然有着正能量,但确夹杂着沉重。在如此繁忙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使得自己身心放松的环境,而不是每天提醒你要努力工作的警钟。中国的公共艺术作品,或者具有意识形态,或者是充当教化者的身份,或者是单纯美化环境的作品,而很少出现像大黄鸭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的意识形态在里面,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趣味性给人带来生理和感官愉悦,还能给人精神愉悦和无穷回味。而大黄鸭的作者首先就讲自己的作品定位为公众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就考虑到了它的艺术受众,没有任何的艺术使命在里面。里面包含的是作品的游戏性或者童年的趣味。这只大黄鸭的原型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儿童洗澡时的玩偶――小鸭子,所以当我们看到这只大黄鸭的时候,就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联想到那只属于自己的小鸭子。而作品最成功的的地方在于它作为公共艺术作品的趣味性。

3、大黄鸭艺术接受分析

3.1唤起受众介入,大黄鸭作为艺术品价值生效。

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就获得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艺术家所塑造的大黄鸭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一形象不仅用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意图,更能够引起接受者的共鸣,唤起欣赏着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带给接受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每个人都会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虽然都有童年,但每个人的童年又是不一样的。大黄鸭的欣赏主体的每一次观看、欣赏行为都是对大黄鸭这件艺术品的一次审美创造行为。

3.2艺术接受受众接受心理过程描述

3.2.1对大黄鸭的艺术感知

艺术接受者首先对艺术作品的最直观外在的层面――物质媒介层面的信息。大黄鸭,这一现成品放大的艺术,首先以它巨大的空间体积感强烈吸引欣赏者的视觉,从视觉出发,艺术欣赏行为开始。这一层面,是艺术欣赏心理的第一个层次,即感觉。这是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第一印象,级大地构成了接受者的审美期待,每个欣赏者根据自己平时的体验、经历、艺术欣赏习惯等等来对一件新的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

3.2.2由大黄鸭引发的想象和联想

当获得关于大黄鸭的任何有关的物质媒介层面的信息之后,欣赏着会不由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再创造。而作为普通的艺术欣赏者来说,很容易就会产生联想。联想是由作品中的直接形象引起的,基本离不开作品中形象太远的一种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睹物生情”、“触景生情”就是联想的一种表现方式①。大黄鸭这件充气装置作品,原本形象就是根据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小鸭子放大制作的,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小鸭子这一形象,基本上都是关于童年、关于玩偶、关于幸福等元素的融合,通过将这一现成品放大,这是对每个接受者幸福回忆的放大。霍夫曼本人所要传达的价值就是“童年的记忆放大了,整个世界就变小了”。

3.3当下艺术接受浅尝辄止,更多地停留于表层

作为普通的观众(大众消费时代,艺术接受的主体已然是普通大众),对于大黄鸭的心理接受基本上也就停留在从感觉、知觉到联想、想象等感性的阶段。而至于艺术接受过程中的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也许有极少的有丰富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感知的欣赏者会有,或许极少。

3.4大黄鸭艺术接受的群体交流效应

大黄鸭之所以能够如此受欢迎、认可,有着这么多的粉丝,本文认为,这跟大黄鸭所形成的群体交流效应分不开。艺术接受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所有的接受主体都是社会中的人,他们会相互交流。大黄鸭的群体交流效应,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更多地得以于网络传媒的力量。这些得益于网络媒体力量的群体交流的效应,大大地促进了大黄鸭的艺术传播和艺术接受,也正是这种群体交流,产生庞大的阐释群体,不断地赋予大黄鸭以新的意义,使得这件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活力。

4.展望和启示

首先,大黄鸭的成功,在于其没有任何的“艺术使命”在作品中,没有企图反传统、反体制,也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没有批判,没有社会指向性。其次,艺术形象的选取是非常成功的,作者没有选取观众都不熟悉的艺术形象,也没有采取陌生的形象,而是采取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并且在创作中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能够保证公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最后,网络传媒力量对大黄鸭事件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大黄鸭的走红,逐渐形成的以大黄鸭为中心的群体交流效应,对大黄鸭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观众的介入、讨论都赋予大黄鸭以新的意义,使得大黄鸭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所以,艺术家尤其是公共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受众的因素,而不是纯碎的个人经验的表达,更应该选取观众所熟悉的艺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流行,当下社会更多地充满着消费性、娱乐性和商业性,公共艺术家不应该迎合这种消费和商业文化,但是,公共艺术家可以稍微增进作品的游戏性,从而给大众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大众的需求,要进行适当引导,防止娱乐至死!(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日]中川作一著,徐萍,贾晓梅,赵秀侠,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16.

[2]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审美方式与意义的嬗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06).

[3] 潘朝臣.从审美走向消费:艺术接受的当代嬗变[D]2008:26.

[4] 彭昆彭.“趣味性”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研究[D].2012:16.

篇3

同时又拥有某种特定主题思想和地域文化内涵,更多的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景观空间价值的提升。主题公园的视觉性建设作为一种独特的实体空间,给人带来视觉感受上的舒适美的同时,也触及景观学科的根本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鉴于此,以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作为研究主体开展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视觉性调查分析,希望对于未来主题公园如何去增强景观的视觉性体验提供有利的借鉴参考。

一、主题公园视觉性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关于视觉性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是视觉文化的研究先驱,在其撰写的《视觉文化导论》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视觉文化理论,为视觉性学术领域提供借鉴。英国西蒙·贝尔编著的《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对视觉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史蒂芬·梅尔维尔的《视觉与文本》艺术中,涉及到视觉可视性问题,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分析绘画中的“见”与“视”的关系。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编著的《视觉文化转向》一书中,从艺术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视觉文化含义进行相关概念的解释。北京大学陈永国教授编写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从不同的角度以视觉性文化作为研究焦点,详细阐释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对与视觉性理论发展的特殊含义,其研究具有集中性和前沿性。基于以上主题公园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分析发现都是对“视觉性”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视觉性研究热点大多数集中于史论、平面和传媒等领域。就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将景观和视觉性艺术结合对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大多数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效果较差,存在视觉形象内容、观景空间体验性弱,主题没有吸引力、静态观赏性项目过多。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升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进行深入探讨,为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研究的保持、延续和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发。通过视觉性环境分析主题表达、视觉环境的形态构成要素、视觉元素提取及视觉表现、视觉性评价及设计思考等多个方面对主题公园的视觉性进行研究。

二、城市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主题表达分析

视觉性环境在主题公园景观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视觉美学意义之外,还与主题精神的表述、文化意蕴、环境氛围营造等休戚相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主题公园的类型多样,对主题的表达形式也大不相同。因此,主题公园的建造应该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1]。“海丝艺术公园”位于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与以往主题公园不同的是“海丝公园”既结合了具有现代设计思维的景观设计方法又遵循了传统历史文化的表达手法。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景观设计要素进行“抽象表现”“景象重现”“直观传达”“隐喻阐释”“象征处理”等手法进行视觉艺术化处理,体现了泉州的人文特征和地域性表达。城市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主要涉及主题要素和形态构成要素两个方面[2]。泉州“海丝艺术公园”的主题要素主要包括:“海洋文化、地域文化、异域文化”三种类型。

(一)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要素分析

主题体现了设计者对设计作品的观点和想法,设计者从设计场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历史文化、时代的审美性等方面分析从中提取出主题设计的思想,是设计者对现实条件的主观上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上的认知表达[3]。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要素的展现主要通过地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特色、异域文化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叙述、总结。场地以雕塑、建筑、小品、水景和光艺术生动描述了闽南地方文化特色和丝绸之路沿途异域风情的场景,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历史魅力。1.地域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缔造不同的地域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的建设也反映了当地的生态、民俗、习惯等地域特征。闽南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闽南风俗文化、建筑文化、海商文化、农耕文化等几类。“海丝艺术公园”作为闽南地域文化主题公园代表之一,其场地紧扣闽南地域特色,用现代造景的艺术的手法和材料对“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合理的景观规划下激发传统文化的活态性,打造出具有“闽南地域”和“海丝”特色相融合的主题公园景观。(1)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的体现首先表现在雕塑上,“丝路盛景”是一组长达百米,运用人物、植物、建筑造型等组合雕塑。在表达形式选取典型的海丝元素和泉州当地特色建筑景点——泉州双塔、古厝、开元寺、朝天门、清净寺、承天寺、船舶等造型作为叙事背景,结合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繁荣景象,雕塑造型新颖,精美多彩,立意有章,既强调雕塑本身的叙事性和感染力,又体现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闽南传统文化,同时还兼顾当代公共艺术的功能性特征。从内容延伸到形式都完美的切合地域文化主题氛围。(2)红砖文化。红砖文化发源于福建泉州。是由于闽南地区特有的黄、红土壤易烧制红砖且坚固耐磨、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与闽南潮湿、多台风的气候相适应,成为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标志和象征。红砖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与闽南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2.海洋文化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地理位置蕴含深厚的海洋文明,为发展海上交通、对外贸易、航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形成了以海洋为载体进行商业贸易交流的“海洋文化”。园区以海洋文化为依托进行设计,大量运用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对空间造型进行视觉设计并着重突出海洋文化的特征,展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昔日繁盛的景象,并充分的把海洋元素合理应用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以此来传达和讲述海洋文化。(1)“海丝漫步”地景浮雕,整幅石刻地图如实复原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地图标注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国家和城市的中英文名称,利用地面铺装直观表达出“海丝”主题,既提升了对海洋文化的认同感,又增强人与景观的互动性。(2)“海之梦”主雕位于公园中轴线,整体造型以帆叶、船体的虚实结合,悬浮与海面之上。水镜广场的水雾开启后,白色的“海之梦”雕塑在水雾间若隐若现,犹如穿梭在海洋之中,整体造型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实体材料呼应“海洋文化”主题。(3)“福船”选用具象“船”造型元素,雕塑立面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连接了闽南地区人民进行海外贸易、面对海浪凶猛、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以及沿海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向往,直观的使观者感受闽南地区海洋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3.异域文化“海丝艺术公园”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堆砌出东南亚各个国家缤纷异彩的地域特色,以直观的设计语言展现出东南亚国家的多元文化盛景。以环状的叙事方式将这些异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运用雕塑展示、铺装展示等手法,向游客们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国家的互通、融合和共荣的文化碰撞。(1)东南亚风情群雕“东南亚风情”群雕直径为11米,高为5米,大量运用花岗岩和青铜材质。以空间序列展现的形式,把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动物、植物、海岛风情、多元文化用传统雕塑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借以东南亚特有异域特色建立起人和场地的纽带,增强公众对与“海丝”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又体现了异域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2)南亚群雕“南亚群雕”长63.4米,宽40米,高8.6,材质为花岗岩、镍白铜。雕塑群根据所处地域特性,以廊桥、平台的方式使群雕坐落于湖面水域与湖心岛相连,选取了最具南亚特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宗教和地域的建筑为背景,讲述了《宴请交流》《文化交融》《南亚风情》《工艺互通》等场景,以具象写实和当代雕塑创作中解构与重组艺术的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在不同领域的文化、贸易的交流与互通,使得观者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又能近距离触碰“海上丝绸之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3)西亚组雕“西亚组雕”长50米,宽13.8米,高8.8米,雕塑材质为花岗岩、镍白铜。整体雕塑采用具象写实的线性叙事手法对西亚典型伊斯兰建筑造型进行创作,通过人物间的交谈、货物运输等场景再现的讲述,展现了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角色和文化魅力。

三、“海丝艺术公园“视觉环境形态构成要素分析主题公园中视觉环境艺术的形态要素由空间要素、造型要素、色彩要素三部分构成。

(一)空间要素

公园景观应通过良好空间造型要素,创造出独特且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以赋予景观好的形象视觉特征[4]。园林景观空间中层次感、序列组织感、造型、周围环境、对人的视觉感知的塑造有着紧密关联。空间要素则包含空间意象的营造、空间序列的规划以及各功能空间的组织等方面[5]。“海丝艺术公园”整体景观布局为“一脉、两湖、四区、五湾、八景”。所谓“一脉’,即公园内一条联系东西方向的生态景观脉。“两湖”为逐浪湖和海月湖。“四区”即东亚主题表现区、东南亚主题表现区、西亚主题表现区、南亚主题表现区。“五湾”,即沿环状湖岸设置的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五个景观水湾,分别是:月蓝湾,观澜湾,追风湾,渔人湾和流霞湾。“八景”为月之岛、灯之港、帆之滨、舵之向、思之源、风之子、浪之花、绿之林。“海丝艺术公园”的流线布局从整体上来说以环形动线为主,整个园区以大面积水为构图中心,空间组合关系上以区域性轴线为主。轴线连接主入口、水镜广场和园区主要雕塑“帆影”,开放的广场空间与主节点的标志性构筑物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性景观系统,全方位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风貌。

(二)造型要素

主题公园视觉性环境造型要素要考虑整个公园主题文化精神,造型要素的呈现主要反映在建筑造型、雕塑小品造型上。通过对“海丝”文化的剖析,可以从中提取出视觉造型元素并应用于主题公园设计中,具体视觉造型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船”“船帆”“水”“海上贸易交流场景”“异域建筑”“异域植物”“人物造型”“闽南传统建筑”“闽南非物质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各种视觉造型元素映射在不同的载体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观感,而设计者应充分根据其本身特有的性质将两者合理地结合运用在场地中。通过实地调研作者得出的“海丝”视觉造型元素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如表1。园区内雕塑群,采用叙事性的传达方式,背景造型借鉴闽南当地及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建筑、船、船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以较为直观的手法呈现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昔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往、文化繁荣的盛况。通过人物场景叙事造型的故事传达,唤起公众对“海丝”文化的记忆并产生共鸣。建筑造型上,将泉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场地设计中,延用闽南传统民居“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大体量且具有当地闽南特色的庙堂建筑、“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和砖砌工艺。建筑外形以古老建筑拆卸的瓦片堆砌出“海浪”“岛屿”等造型,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展示了闽南民居的独特韵味。

(三)色彩要素

在景观设计要素中,色彩不仅对人的视觉会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主题公园中景观的视觉色彩表达主要是由色彩载体来传达美感的,根据载体的不同传达出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海丝艺术公园”景观色彩要素主要包括植物色彩、建筑色彩、雕塑小品色彩、水体色彩、道路铺装色彩。1.植物色彩植物是景观场所视觉性营造的关键,“海丝艺术公园”在植物造景方面,围绕中心湖打造滨湖景观,结合其地域特征主要运用了群植的种植方式。主要以棕榈科植物为主,且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形成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绿化植物配置以常绿阔叶树为主,配置木棉、广玉兰、腊梅、杜鹃等,不仅具有东南亚热带风光魅力,又突出“海丝”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异域特色。2.建筑色彩由于闽南地处滨海,民居建筑大量使用红砖红瓦与石混砌、建筑色彩装饰华丽,再加上当地人视红色为喜庆的颜色,因此把红砖作为建筑主材。把红色作为标志性景观色彩元素融入场地,视觉上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被藤曼植物覆盖的园林式建筑“绿房子”,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意向,垂直绿化设计手法,行走其中给人一种漫步迷宫深林的错觉。绿色植物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既满足功能又统一形式,形成整体和谐的视觉性景观。3.雕塑小品色彩园区内的雕塑小品为了呼应“海洋文化”主题,整体色彩基调以白色为主,搭配黑色进行故事场景塑造。雕塑的白色与水体、植物、红色建筑建筑交相呼应,增加了视觉感官冲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又切合闽南地域文化特点。4.道路铺装色彩在“海丝艺术公园”铺装设计中,集散性空间——水镜广场规模较大,根据广场的景观和空间活动特性,选取了海丝地图为主的铺装形式,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国家,增强其文化代入感。整体材质为花岗岩,选材则是依据耐久性、易于后期运营维护等原则,颜色为米灰色以典雅、朴素为主显得空间更加稳重。其他功能性节点空间则跟随场地的主色调白色,材质上小型广场多采用花岗岩与卵石、透水铺装相结合;亲水空间使用防腐木铺装,基调为红色;儿童活动空间运用大面积亮色增强场地活力,材质上大面积选取塑胶平整铺砌,提升安全性。

四、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分析及设计思考

(一)“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表达充分但雕塑小品类型过于重复

“海丝艺术公园”将当地文化与景观环境相结合,视觉上加强了游客对“海丝文化”的了解,对场地本身进行视觉深化设计的同时,又展现闽南地域特色和“海丝”文化底蕴。从公园的整体性来看,场地运用了大量的“海丝艺术”和闽南当地的地方特色元素来展现场地性格,做到了主题性的统一。但是,从视觉性设计思考方面来看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园区内景观雕塑小品类型过多重复,一定程度上给游客带来视觉审美疲劳,影响文化景观视觉效果,带给观者较为单一的欣赏和体验,缺乏长久吸引力。

(二)“海丝艺术公园”注重文化内涵但功能节点单一

公园以尊重原场地条件为前提,以大众在游览中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所产生情感共鸣为设计重点,结合“海丝”设计背景文化内涵和传播当地“海丝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呈现,烘托浓厚的主题文化氛围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价值的主题公园。但场地景观功能分区节点单一,可提供给游客娱乐活动的选择性较少,只单纯的设置休息功能,缺少吸引游客的表演和参与的活动项目,应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功能。例如可以将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设计结合,增设海上丝绸之路3D技术艺术品展厅,或露天剧院,手工艺制作坊等文化特色体验项目,提升人与场所的互动性,创造多种体验的空间环境,激发场所新活力。

(三)“海丝艺术公园”设计表达独特但导视系统较弱

在植物配置设计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进行植物种植选择,满足了基本的植物景观效果;铺装的材质和样式多变,贴合文化主题;景观小品也融入了闽南、异域文化等;利用光元素等媒介手段都为主题公园视觉性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了借鉴作用。就场地内的景观环境视觉导视而言,应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景观导视系统除了具有引导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外,也是场地地域文化建设和视觉性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景观空间都应具有完善的景观导向系统,适时适地的出现,轻松地为游客获得明确的引导信息。调研发现,园区内导视系统较不完善,指向性不明确,设计形式单一、且导视不明显、不能够清楚地引导游客通往园区内的各个景观节点。应从造型、色彩、图案、材质等多个维度提升视觉导视与景观视觉的感官冲击,且不能仅停留在功能上,应满足人心理需求的同时增强导视设计的情景感、功能感及故事化展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