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

篇1

一、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由多种艺术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始终的广义的艺术观念,不是人为物质环境诸如建筑、室内空间、室外空地等的补充设计。环境艺术在对象、空间、时间上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具有许多其他艺术门类不具备的特点,它不同于某种单一艺术,也不是单纯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绘画等的机械合成,具有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循环特征,受到环境的限定和制约。

环境艺术最大的特点是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是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它需要设计师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进行创作,但又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本体,而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环境,成为融会其中与之有机共生的艺术。环境中的“艺术”是指人为创造的艺术环境,是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环境中的融合体现,用以美化环境和愉悦工作生活在其中人们。

二、环境艺术的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功能

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功能已经开展了很多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多种不同的定义。本文提到的功能是指对象(产品、工程或劳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属性,即它的作用或用途相对于使用者的符合程度。环境艺术的功能是指环境艺术项目能满足工作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需求的属性。环境艺术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项目及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艺术的功能需求和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不能机械的理解功能的含义,需要因地制宜的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取舍或侧重。

2.环境艺术的功能类型

为了便于理解环境艺术的功能,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进行功能分类。从实用与美学的角度分为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从作用发挥的角度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从质与量的角度分为功能类型与功能水平,从面向顾客或面向设计施工单位的角度分为整体功能与设计功能,如图1。本文重点探讨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

三、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

环境艺术实用功能是指它的实际用途、特定用途或使用价值,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实用功能是环境艺术项目设计里最基本的层次,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与社会制度、传统历史、民族习惯、科学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环境等有密切关系。环境艺术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因此,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硬质景观设计上,即环境景观设施给人提供的实际用途或使用价值。

例如,休闲座椅多位于步行街、凉亭、林荫道,实用功能是满足行人休息。它必须通过与环境精心的配合,安全地服务于人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满足人的需要。交通管理设施包括交通标志和导向性的中央分隔绿化带,以实用功能为主,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安全设施包括护栏、护柱、路墩等,实用功能是对车辆进行拦阻。夜间照明设施的实用功能是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路灯是城市中心环境中一个重要的景观设置,它不仅为夜间照明提供了方便,也能反映城市中心的面貌。卫生设施以卫生箱、垃圾箱为主,实用功能是收集垃圾。

2.环境艺术实用功能类型

环境艺术包含内容极其丰富,实用功能类型只能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讨论。此处以我国城市中的环境艺术为例,其实用功能一般包括日常游憩、文化教育和生态保护三大类。

(1)日常游憩功能

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游憩活动一般分为动、静两类,动的活动又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通常,青少年多喜欢动的游乐,老年人多喜欢静的游憩活动。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身体素质的增强,中老年人选择动的游憩活动也不少,例如:散步、太极等。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多方用户的使用功能的需求,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详细设计之前,要进行功能分区的原因所在。

(2)文化教育功能

环境艺术注重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等实用功能的设计。人们在游览园林绿地过程,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景点,可以普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使人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乐。例如,园林中的纪念性雕塑等以纪念某个时代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人或有纪念意义的事。如杭州西湖的岳庙、南京中山陵、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墓等。同时还可以使人们了解植物学动物学方面的知识,并展览书法、绘画、摄影等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陶冶情操。园林绿地同时是开展旅游及休闲、疗养地的重要基础及组成。

(3)生态保护功能

在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艺术为了改善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而产生,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环境艺术生态功能的核心载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绿化植被,另一方面是通过景物设计规范人类的行为。

环境艺术中绿化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可以浓缩自然、引入自然,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倾心热爱。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绿化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人类为了追求舒适生活其许多行为是不断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一方面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还要尽力作出对生态的补偿,人工绿化可以算是补偿措施之一。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漂亮的大草坪的供氧量远不如草地、灌木、乔木相结合的立体绿化;自然或人工的湿地又远比山水园林强。

四、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

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也称品位功能、美学功能,它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上世纪初,著名的德国制造的代表人物穆台休斯提出“设计的精神方面的重要性超过物质方面,即使功能、材料与技术掌握好了,而形式不佳,我们仍然生活在粗鄙的世界之中”,他强调标准化,但设计者务必把标准的定型做得十分完美,这正是讲究艺术功能。

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根植于生活又反过来影响、作用于生活,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艺术――艺术创作――艺术感知整个艺术产生的全过程来影响、作用于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从另一个侧面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是指通过对景观设施的设计,起到对环境的衬托和美化作用,即装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的艺术处理;二是与环境特点相呼应的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一般说来装饰是环境设施的第二功能,然而对某些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环境设施则又是第一位的。

2.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类型

环境艺术包含内容极其丰富,艺术功能类型也只能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讨论。此处同样以我国城市中的环境艺术为例,分析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类型,一般包括认知、社会、审美几个类型。

(1)认知功能

环境艺术能激发人类的精神潜力和加强认知共同感,环境艺术可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使人们有可能认知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他们很远的历史和民族经验。环境艺术沟通信息的可能性比通常的语言更加广泛,例如通过建筑、雕塑传达信息比用语言传递信息更能被人们接受,更容易为其他各国人民所吸收。此外,环境艺术的沟通质量也比较高,因为环境艺术语言较文学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比喻性、灵活性、寓意性更强,在情感上和审美上也更加丰富。

(2)社会功能

环境艺术涉及范围很广,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细分,如社会组织类环境艺术,心理与生理类的环境艺术等。

社会组织类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作品能够使感受者获得在情感、观念上“群体性”的认同功能,从而产生出一种共同信念的凝聚效果和集体化的、积极的、付诸以实施的实践活动。孔子曾经阐述艺术所具有的“光、观、群、怨”四大功能,其中的“群”就是指艺术的社会组织功能。所谓心理类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具有协调、净化审美主体心理的功能。环境艺术不但对人的心理产生协调作用,还能影响人的生理,它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刺激作用。如果对这种刺激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整,则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甚至使某些生理疾病得辅的治疗。

(3)审美功能

环境艺术的审美功能必须包涵环境艺术作品中美的存在及能够唤起美感的功效,本质上也是艺术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环境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美感内容是艺术家运用艺术形式来再现生活、抒发主观情感并发挥作用于社会的实践活动,而接受者的审美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情感和对社会、人生的感情等则是艺术的审美功能在起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环境艺术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审美,其他任何本质只有在审美本质的基础上才能存在并得以发挥。

五、KJ00厂泄洪沟案例实证

KJ00厂位于北京昌平区,专做国防军品维修,属军工企业,工厂背靠大山,厂中有个自然形成的天池湖。工厂分为三个区:生产区、行政区、生活区,生产区与行政区、生活区由天然形成的泄洪沟分割开来。生产区是厂区的主体,由工业厂房、库房、动力供应等建筑组成;行政区位于厂区的核心位置,由生产管理办公楼、科研办公楼、集中绿地或广场等组成;生活区是厂内职工的生活、休息场所,包括家属公寓、职工宿舍、食堂、职工活动场地等。

1.KJ00厂泄洪沟景观设计

泄洪沟是天然形成的厂区排水渠道,泄洪沟两侧分别是生产区与行政区、生活区,自然而然地起到了分割的功能。另外,泄洪沟承担着疏导山洪,保护KJ00厂生命财产的重任。每逢雨季,山上来水经由泄洪沟注入天池湖。泄洪沟由于长久不加治理与日益改善的厂容厂貌形成极大反差,也给工厂职工生活工作往来造成极大不便。因此,泄洪沟改造治理成为KJ00厂景观提升工程的重点。

景观设计公司提出的方案由明渠工程与绿化工程两部分组成。明渠工程指加宽原有泄洪沟,建设如图2所示。绿化工程是指在明渠两侧地面铺装、栽种植物和布置点石,建成后效果如图3所示。泄洪渠平时拦坝蓄水形成水景,雨季时开坝放水用以泄洪。

2.泄洪沟景观功能分析

上述泄洪沟景观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明渠工程包括混凝土铺底,两侧夯实,石块砌面;明渠两旁,加装护栏,铺装走廊,两侧上部预留绿化区。混凝土铺底和两侧夯实、石块砌面旨在保护沟渠,防止经水浸泡、冲刷后两侧泥土滑坡;明渠两旁加装护栏起防护作用;走廊道路铺装属于明渠工程部分,是起实际用途的工程。绿化工程是在道路两旁进行绿化种植,不仅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在方案的景观表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美化环境作用。因此景观公司提出的方案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

参考文献:

[1]郑曙: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篇2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艺指技艺,包括艺术。“游于艺”,指的是艺术家将自己置身于六艺的活动中。因艺是通于道的,故要“游于艺”。事必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要弄清楚艺术的改造功能,我们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艺术?

艺术总是与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哲学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我们来看几种关于艺术的几种说法:一是,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一是,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审美能力和技巧的创造性劳动。还有一种是认为“艺术即力量”。

一、关于艺术的改造功能

通观中外艺术领域,我们可以知道,艺术定义错综复杂,不断更迭,各家各派说法都不一样,但大体都是关于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在此我们并不过多的探究艺术的定义及艺术是什么?主要的论点还是放在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的关系上面。

艺术的改造功能,从艺术家的作品来说:艺术作品总是在有形或无形之间给艺术接受者以改造教育。这里我们以“图画”为例,来探讨艺术的改造功能,虽然有其狭隘的一个方面,但是,从绘画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来讲,局部构成整体,有了局部的渺小的改造,才构成了艺术整体的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造人的功能。

南齐谢赫《画品》中记载:“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句话向我们讲解了绘画的目的。三国时期曹植的《画说》中记载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强烈的教育意义及改造价值:人们在有形的绘画的形式下,认知不同的人物,三皇五帝、三季异主、篡臣贼嗣、高节妙士、忠臣死难、放臣逐子、夫妒妇、令妃顺后,对不同的人物及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或仰戴或悲惋或切齿或忘食或叹息或侧目或嘉贵。“鉴戒”在这里起了一个榜样的作用,用人物来教育,改造人。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有形的呈现形式中给人们以无形的改造,警醒人们应该仰戴、学习的正面榜样是谁,痛恶、切齿的反面教材是谁,使善者更善,恶者向善。

艺术的改造功能,从艺术接受者的角度来说:艺术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接受者突如其来的震撼,使接受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收艺术的改造,心灵受到慰藉,精神境界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改造人们的行为举止。艺术能够“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在艺术接受者措手不及地情况下教化人、改造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艺术是涵养人格至善之要素,足以振奋人们的精神,足以教育人们向上和前进,足以丰富、滋润人们的生活”(刘海粟《海粟自传》卷一稿)。观高山而知崇高,见大海而知远阔,在崇高的山体和辽阔的大海面前,人们无不感慨自身的渺小,在内心中激励自己去追逐更高的艺术境界,更宏伟的目标。在享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时,在内心中接受着大自然这个艺术的源泉的改造。从现实社会方面来说:艺术服务于社会,促进现实社会的升华提高。西方美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异于现实,它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另一个的世界。

从对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者、现实社会的分析来看,艺术的改造功能总的来说是潜移默化的改造,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社会、自然,需要人这个中介来操作、实践。

二、关于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

“坐而论道”,出自《抱朴子・用刑》:“通人扬子云亦以为肉刑宜复也,但废之来久矣,坐而论道者,未以为急耳。”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辞海》中释义为坐着空谈大道理,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坐而论道”在这两个地方的解释都偏重贬义的解释,我们应该注意,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并不是单一的向着一个方向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看到“坐而论道”的缺点,也应该去探讨分析看到“坐而论道”的优点长处,发掘它的褒义:学习文化知识,要做到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借鉴,又注重实践活动的积累。“坐而论道”相互学习彼此之间的理论,加以分析和判断,学会取长补短,这样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当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结合在一起,应该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牵制与补充。“坐而论道”谈的是理论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艺术观点,然后互相借鉴学习,以期最终达到艺术的改造功能的最大化。聚而坐之,彼此之间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坐而论道,学习和探讨关于艺术的理论文化,然后深入大自然,深入到生活中,用实践来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二者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像古人学习,古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学习,但更加注重实践活动。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探索很重要但应该更加的深入自然去探索去发现收集素材,理论只有上升到实践的高度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

篇3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78-03

西方艺术史在本质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为社会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属于功能艺术,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或者帮助社会秩序的建立。因此,该时期的艺术品都是功能优先,服务社会,然后才是审美;二、为宗教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艺术品都是为了宗教而服务,宣传教义、维护宗教统治;三、为艺术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本质是审美、表达情感,为了纯粹的艺术而艺术;四、为人生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是为了追寻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而艺术的。随着历史的推进,艺术精神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道德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从物质精神转向为精神的精神。

一、功能艺术的艺术精神

西方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演变总是永不停息的。在不同的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宇宙的逐渐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逐渐发展,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最初以求生存为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原初的艺术意识形态开始,其艺术精神就已经萌生了。艺术精神的变化一直是依附于历史变化之上的,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样会在相应时代的艺术思想上得到体现,并衍生出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体现了相应历史时期的艺术精神。物质生活的变革必然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精神的变革。原始人为了生存,希望征服一头野牛,在付诸行动之前,他们一般是通过在石壁上描摹野牛的形态来得到精神安慰的。原始狩猎人的这种把野牛的模样栩栩如生地在石壁上描绘下来的事件,已经是在对原始艺术的发生和艺术精神的产生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他们自以为最成功的表达手段。但是,一开始,原始人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应该用何种风格、思想和精神来指导自己去描绘野牛的形状。因此,原始艺术的产生,是由物质状态决定的,一开始的艺术形态的发生总是以功能为主要目的的,他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适用的。所以,我们不能指责原始人没有思想内涵,也不能贬斥他们技术粗糙。

当艺术的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后,就渐渐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从西方艺术史的演变过程来看,艺术精神的转向是在颠覆与传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中世纪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颠覆,文艺复兴是则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传承和对中世纪的颠覆,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等一直都是在颠覆与传承中向前发展的。但是这些不同时期的艺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是以功能为目的的艺术,他们的内容或者本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其艺术精神都反映了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有了神的概念,他们都以受到神的庇护为最高宗旨。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往往以神和英雄为主要对象,其精神也具备了神的意识。到了中世纪,受基督教的统治,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为主的,其艺术精神反映了基督教统治者的思想。而文艺复兴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巴洛克、洛可可时期表现了皇家统治者的意识。直到浪漫主义的出现,艺术才逐渐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从功能性向表现性的转变。

二、表现性艺术的艺术精神

浪漫主义产生后,其艺术作品都以表现情感为主要目的,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依然以模仿自然为主要手段;印象派时代,画家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没有真正的突破性变革。他们的画面依然尊重画家的眼睛,把眼睛的所见所感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没有渗透进多少主观理念。印象派其实是对古典传统的延续,而到了后印象派才真正开始在艺术精神上叛离了古典传统。后印象主义者高更曾如此评价:“印象派是眼皮底下的东西,不是心灵深处的神秘的东西。”“他们只注意眼睛,忽视思想的神秘核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科学的论证。”“今天的印象派画家们坐在一条摇摇晃晃、百疮千孔的船上,这种十分浅薄的艺术,完全是纯物质的东西,其中毫无思想。”[1]

黑格尔(1770-1831)曾论述,“绘画内容的核心是艺术家的心灵”。他还说,“绘画固然通过外在事物的形式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可关照的,它所表现的真正内容却是发生情感的主体性……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名的画家往往选用人类的外在环境,例如山、谷、草地、溪流、树木、船、海、云、天、建筑物等作为绘画的题材,而且卓有成效。但是在这类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的核心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正因为这个缘故,题材在绘画中才显得无足轻重,而开始突出地显现为主要因素的是题材所体现的主体性……”[2]黑格尔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镜子说”,即模仿说,或者说他把“镜子说”的意义作了一个跨时代的延伸。黑格尔强调了主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也谈到了主观精神的体现是必须通过描绘外在形象来实现的。黑格尔的艺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精神已经从模仿自然性精神转向了表现情感性精神。

当然,艺术精神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宗教等原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传统艺术审美习惯的厌倦,以及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出现,艺术精神开始和社会历史的演变相互交错,相互衬映。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社会性,所以艺术创作有着天然的社会性质,始终不可能脱离时代而产生。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艺术现象,艺术现象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古埃及因崇敬“神”和“来世”而出现了严格的“规范”和“秩序”的艺术,所以,古代埃及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社会宗教性质,是埃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拜占庭艺术的产生则源自于中世纪对基督教的吹捧与迷恋;洛可可正是顺应了宫廷贵族们追求奢华、享乐的需要而盛极一时的;大革命的风暴时期,大卫的艺术恰好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精神需要。马克思说:“在罗马的古典严肃的传统中,资产阶级的斗士找到了理想与艺术的形式。”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变与社会历史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上这些艺术都是以“写实”为准则的,当写实达到尽善尽美之后,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改道,放弃写实,着手变形写意,甚至进入抽象,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意义”,而我们把这变化了的艺术称之为西方现代艺术。即西方艺术真正步入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进入了“精英艺术时代”。

西方艺术自塞尚后就完全进入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时代,其审美标准不再是“像”。弗莱、贝尔等艺术理论家提出了形式主义理论,格林伯格提出了“形式主义”的艺术评判标准,凡是不符合他们的标准的艺术都不是艺术。在此时期,艺术完全由艺术家自身主导,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可以尽情地表达情感,反映自身观念,用完全非具象的元素来表达画面,如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至上主义等。也就是在此时期,艺术不再是大众的艺术,而是少数艺术家的艺术,是少数精英阶层的艺术。他们反映的是少部分艺术精英阶层的意识,是他们的精神体验。

三、观念艺术的艺术精神

现代艺术的诞生让渴望自由的少数艺术家们欢呼雀跃,但是由于种种规则的限制,现代艺术无法满足大部分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的愿望,所以,新的变革很快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如果说现代主义是艺术精神从功能到表现的一次转变,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对这次转变的又一个全新的升华。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突破,是对现代艺术的冲突,艺术家们绞尽脑汁,希望找到新的艺术形式来反驳现代艺术的标准,他们认为“艺术是大众的,无别于生活的”、“摒弃个性和自我,抛弃技巧的复杂性、多样性”等等。总之,后现代流派的目的是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艺术发展至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虚无”的境地,在思想上似乎又折回到了其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以前的年代,他们的主张和作品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现代主义追求表现自我,而后现代主义却有意识地避免表现自我,他们最终进入了一个可悲的状态:失去了理想、动摇了对艺术的信念。他们的艺术主张为他们打开了无数条道路,以致于找不到一条真正的道路。就像一条湍急的河流突然涌进大海,河水变得平静而无方向。

在西方艺术史的演变中,后现代主义艺术只是一个过渡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又一次改道了,往一个全新的方向去了。这个全新的方向不是关于要写实或者要抽象,而是关于要艺术还是要生活的选择,即艺术要大众化、平民化,要“人人皆是艺术家”,要“为人生而艺术”。这样的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缘起是对现代艺术的颠覆,是对现代艺术的反对,是“反艺术”。现代艺术所形成的一系列准则在当代艺术这里被彻底颠覆了,甚至连表现形式都被改变了,其所采用的呈现的形式只是用来展现艺术品。但是,有一样东西被传承了,那就是“精神”――现代艺术的精神。现代艺术是通过形式的变化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的,这种精神是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是艺术家内心的渴望、心灵的感召。但是,这种精神是与形式相冲突的。艺术家的精神是无形的,是空寂的,是无限的,但是现在艺术的形式标准却是有形的,是束缚的,是有限的。通过这种矛盾的冲突,现代艺术展现给观众,其形式的精炼化造就了精英艺术,但是却束缚了艺术家的心灵,限制了艺术品的受众。当代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激化到爆发的阶段产生的,它使艺术的心灵得以解放,艺术品直接呈现艺术的精神,直接走进大众生活,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概念,使艺术可以承载艺术家的心理,追寻自我,寻找幸福生活,实现理想人生,彻底“为人生而艺术”。从这一点上来看,当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传承。

在全球化的时代,受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中国的当代艺术动荡不安。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当代艺术是“拿来主义”,还是“民族融合”?中国的当代艺术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文化的侵蚀,面临着“失语”的危机。

四、小结

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向历经了千万年,从模仿客观世界发展到表现观念,艺术已经远离其产生时候的意识形态了。原始人用衣物来保暖遮羞,而到现代人这里则发展到了装饰、审美等更高层次的作用。原始人不会想到,他们生产的赖以生存的东西是所谓的艺术,而且在千万年后被职业化了,会受到如此的重视,甚至被视为谋生的手段。然而无论艺术精神如何变化,其形式和功用如何变革,它的精神内核和本质都在不断地被艺术工作者们所追问和研究。高更曾如此评价原始艺术:“原始的艺术从精神出来,利用着自然。所谓精致化了的艺术是从感官的诸感觉出来,服务于自然。因此我们堕入‘自然主义’的错误――我们只有一条合理性的道路:回到原始……我是一个孩子和一个野人……艺术家丧失了他们的野性,因为他们不再有本能了。原始自然的画家具有朴素性、暗示性的僧侣主义,笨拙不灵活的天真精神,他是通过单纯化,通过许多印象的概括来造型、服从于一个总观念。高贵的和单纯的!太大的用笔灵巧只能损伤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因为它强调着那素材的东西……。”[3]高更对艺术本质的追寻,也是我们现当代对艺术精神追寻的一个指引。面对当代艺术,其精神实质到底为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参考文献:

[1]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72.

[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8-2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