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0 10:13: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艺术教育行业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提升环保创作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潜力、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等方面出发,对于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
1、增强创新意识培养
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艺术的天赋实际上是很难从书本中学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只能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和顿悟,以及参观别人的艺术作品,从中领悟出来。其次,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以还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与素质,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在生活中学习并且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最终起到在创作中成长的效果。
2、提升环保创作意识
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离不开对于学生创作意识的提升。艺术学生在经历实验创作时应当努力的在这一过程中思考、发现、感悟,最终能够获得顺利的创作灵感并且能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其次,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使实验教学安全有序地开展,则应当合理的培养学生安全环保意识,并且将安全环保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在提升学生的环保创作意识时应当一方面根据不同功能实验室的要求来以学生乐意接受的图式方式,并且以有趣的表达进行环保艺术教育。在改变了以往刻板僵硬的说教的同时,更加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自觉观看,有意无意中接受和培养了环保意识。
3、注重激发学生潜力
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过中应当合理的利用学科优势来营造出一个朴素、优美、自由的艺术学习氛围,然后让学生在这一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就有助于其激发出自身的艺术学习潜力。其次,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过程中应当以轻松。生动、自然的课堂教学来让学生的创新潜力迸发出来,这不仅仅能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获得,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着重动手操作,最终也能够促进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得到合理的提升。
4、学生成本意识培养
跨域融合理念还应当做好学生成本意识的培养工作。教师在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于不同艺术材料的性能和表象、材质进行合理的讲解,让其理解到不同材料的不同成本与不同使用效果。其次,教师在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当让其结合自己设计和创作的要求来自主的选购适合的材料,从而能够在合理地节约艺术创作成本的同时更好的达到自己的设计创作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限制成本的艺术创作锻炼来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利用材料行创作设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成本节约意识,最终提升了学生艺术创作的综合性。
二、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
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需要提升学生在艺术方面不同的能力,以下从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积极性、确定艺术实践标准、优化艺术教育流程等方面出发,对于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进行了分析。
1、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的第一步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教师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以更加全面的艺术训练来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进行培养。其次,艺术教师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应当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艺术教师可以通过立足学生的方案或项目的设计创意来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艺术天赋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此同时,艺术教师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还应当让学生对于好的灵感和创意进行发挥,最终能够让其在艺术实践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践。
2、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积极性
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艺术教师在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积极性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伴的影响下合理的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实际操作运用。通过这一实践模式学生不仅仅能够巩固艺术知识,并且还获得了在面对创作瓶颈时的解决策略。其次,艺术教师在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积极性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艺术体验和感悟来使其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风格,最终能够促进其艺术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
3、确定艺术实践标准
跨域融合理念的艺术教育需要建立在确定艺术实践标准的基础上。艺术教师在为学生确定艺术实践标准时应当持续的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时代同步。其次,艺术教师在为学生确定艺术实践标准时还应当坚持与市场共舞的艺术实践原则,从而能够在于行业互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实践改革。例如艺术教师应当更加密切关注市场经济和行业部门的需求,并且及时分析不同行业的行业标准,以此确定学生实践能力的标准,然后将这些标准分解于实验项目中,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明了行业标准的要求,领会行业标准执行的要诀。与此同时,艺术教师在为学生确定艺术实践标准时还应当努力的让学生适应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与该行业相匹配的职业能力与执行能力,最终能够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相应的工作,并且提升艺术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成功率。
三、结束语
跨域融合理念对于我国艺术试验教学的改革和艺术人才的培养都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艺术教育只有在育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教学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陈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7(30):51-54
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07-0-02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对影视产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一、影视艺术教育实践方法革新的背景
(1)影视作品创作类型多元化。“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院线电影、电视作品,网络电影、微电影、短视频、自制剧等类型作品层出不穷。
(2)影视作品的创作内容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日益明显。
(3)影视作品创作主体多元化。除了院线电影制作公司、电视台为领军的创作主体外,一些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影视传媒公司和草根制作团队(非专业制作团队)也逐步成为创作主体。
(4)影视作品创作模式的转变。大数据背景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發,实现产业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一)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如果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够根据时代变化的特征来不断地扩充自己,难免会在时展的洪流之中销声匿迹,同样的影视艺术行业的也应该积极展开双创工作,并围绕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这两个方面展开,制定符合大数据时代特色,且更具有创新性的学科教育及实践创作体系,提高艺术创作人才对经济市场和影视行业市场变动的感知能力,提高对影视艺术元素捕捉的敏感度,推动影视行业创新和发展的内力。
(二)具有敏感的数据分析能力
时下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对影视艺术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体现时代背景。被大数据充斥的影视行业,需要具有大数据概念、理念的新型专业人才。
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应具备敏感的数据感知及分析能力。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获取受众观影内容喜好与需求、受众观影心理、观影趣味、观影行为等多方面的信息数据,保证创作的针对性。从传播角度而言,对于数据信息的掌握是有效扩大受众面,占领观影市场的有效手段。
(三)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是融合性艺术,影视艺术创作者,应是具备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杂家”。影视艺术创作是集体创作,是多种学科、行业的交叉融合,创作者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多重能力的并行塑造,可以使创作者从大数据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将其在作品中合理化呈现。此举不仅能够促进影视艺术行业的正向发展,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
三、影视艺术教育实践的“大数据化”革新举措
(一)“点式教学”向“线面一体式教学”转变,重构“大专业”
大数据时代“融合”大于“割裂”的专业形态日益凸显。影视艺术专业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融合。新形势下,影视艺术教育理应转变教学立案,打破学科框架与界线,构建“大专业”,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是针对创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点式教学”,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知识点。实践时,缺少了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应用,导致作品整体质量不高。大数据时代的大专业建设,归于教学其本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将传统的“点式教学”向“线面一体式教学”转变。
一是,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的搭建。实现“采”“编”“播”“摄”“录”“演”“服”“化”“道”“音”“美”“照”多专业技能知识的“一体化”教与学。二是,专业内涵知识体系的搭建。实现影视艺术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树立跨专业、大学科意识,利用大数据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
(二)“模拟实践”向“项目化实践”转变,实现专业实践路径的大数据化
“模拟实践”时代,是单纯完成练习,是以“作业”形式检验学习成果,老师是唯一评价主体,虚拟成分过重。“项目化实践”则是具有市场检验性的实践创作,需要具有创作规格“作品”,是来自于社会、市场的任务单,是具有“产品”价值的成果。其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评价结果通过大数据检验,更具有说服力。
实践创作路径的大数据化,有几点特色:首先,利于实现专业(学校)、行业、企业三者之间建立大数据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提高有效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其次,通过来自市场(企业等)的实际项目能够不断拓展创作实践的多维空间。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和学习潜能,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企业,提升专业能力,使“作业”变“作品”,使“作品”变“产品”。第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的“项目化实践”方式,利于专业的对标建设,成果转化,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Art and Design
XIA Qilei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impact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problems conduct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 and professional art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s to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work continued to develop.
Key words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kills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建设,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并制约着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面认识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推进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1 取得的成绩
通过各高职院校十余年来的不懈努力,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专业课程结构渐趋合理。经过多年的建设,各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不断优化整合,尤其对基础课程的整合引起了更多重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2)实践课程比重逐步增大。实践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实践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程比重逐渐增大。
(3)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从事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明显。
(4)教学组织形式走向多样。根据专业特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采取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还有近年来不少学校推行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 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职业特点不强、课程标准建设力度不足、实践教学综合强度偏低和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1)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足。还有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在不自觉中还存在着向职业艺术家培养模式看齐的状况,在教学中把艺术家的技能表现、艺术形式的外化表达以及艺术类职业的职业能力三者之间简单地划等号,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专业课程带有了明显的艺术学科化倾向,把艺术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代替艺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并非培养专职的艺术家,而是培养社会及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艺术家式的学科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不能适应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
(2)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力度滞后。2012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稿),艺术设计类53个专业中的7个专业有了相关教学标准,而大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文件。更多的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使用本校制定的教学标准,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艺术设计专业采用若干年前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或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艺术专业的相关课程标准来替代。没有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广泛代表性的用于指导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造成教学组织随意性强,同类专业之间横向沟通难,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施难,制约着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专业实践教学整合程度不够。各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现有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特定课程或者某一课题而进行的实训或实习活动,实践教学的目的比较明确而单一,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缺乏必要的整合、没有适当综合内容的实践教学,虽然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技能训练的实际问题,但对于艺术设计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落后。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研究不够深入,对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评价标准建设不足,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落后,对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无序,对人才培养状况的反馈信息收集渠道不畅,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状况和人才培养状况缺少定量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判断,不易进行有效的全面把握和综合比较。
(5)社会行业参与办学程度有限。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在一个封闭性较强的学校内部环境中进行的,与社会行业的双向沟通还不是十分畅通;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大、动力不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十分有限。虽然有一定的阶段课程是在企业进行的实习等的实践教学,也有一部分专业是企业订单式的培养,但在总体上来看,学校和企业尚未在这个环节形成稳定而有序的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
3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起步晚,对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规律研究不够、对专业特点把握不准确的原因,也有观念落后、开放意识不强的原因。
(1)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上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阶段内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特征。无形中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使得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中仍然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学科化的倾向。
(2)对培养艺术家的教育和艺术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艺术家的职业表现形式和艺术学科的外化展现形式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艺术专业的教学和艺术家培养有很大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说,造就艺术家的教育就是艺术的学科教育。因此,很容易把造就艺术家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等同起来看待。
(3)对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保障作用认识不足。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较多关注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过程等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认识还停留在要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学习者遵章守则阶段。没有认识到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应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求学就业需求、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
(4)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契合点尚未大力发掘。传统的高等教育多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较少考虑外界因素的介入。这种传统造成当前我们进行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学校开放办学力度不够;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红利,造成参与的动力不足。
4 改进的探讨
(1)面向职业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对本专业面向的社会职业岗位做详尽的调研,深入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期望和要求,紧紧把握社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职业需要的艺术设计技能养为出发点,构建课程模块。构建以职业化的艺术设计技能养成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力求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需求之间形成较强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与岗位的关联度,同时力求精简学时、提高效果,进而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以达到“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2)根据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规定各科课程各方面基本要求的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在紧紧把握社会对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基础上,深入研究课程模块的特点。根据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依据社会对职业的素质期许、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整体特征等几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必须能够反映专业特点才能具备实际使用价值,避免过度拔高或降低标准。
(3)紧扣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尚情操和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技能提高与锻炼的良好平台。除了针对某门特定艺术课程进行的较为单纯的技巧性训练之外,更要加强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在加强融合、突出素质、协调适度的原则下系统设计,打破相关艺术门类或课程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应于教学模块,建设一批综合性强、能对职业技能进行多维度训练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把握行业需要完善教学监控。要在培养的艺术设计职业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可这一基础上,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观。学校应该积极开放办学,推进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要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来自社会的监控与评价,通过建立社会化的诊断预警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结语
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机构和社会行业共同合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机构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只注重学校内部体系的局限,更多地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教育主管机构为指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广泛参与为补充,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推进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便华.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