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公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公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公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篇1

1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概况

龙东格公路包括过境一级线公路、龙东段二级公路及东格段二级公路组成,处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处云南高原北部边缘,位于北纬25°40′~26°33′、东经102°48′~103°28′,区境东邻会泽县,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邻,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江相望。

该公路是GD213线昆明龙潭立交经东川、格勒至巧家公路(简称龙东巧公路)中间的一部分,而龙东巧公路是云南入川和四川入滇的一条重要省际公路,全长约157km。

龙东格公路所处东川地貌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类型。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占2.7%。

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西,最高点火石梁子海拔4344.1米,最低点小河口海拔695米,高差3649.1米。

由于地质侵蚀强烈而加速地貌变化,形成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的显著特点,大于35O的陡急险坡占全区总面积的29.1%。

同时龙东格公路属东川小江深大断裂带区域,两岸地层发育,风化严重,岩体异常破碎,多为强风化浅变质破碎片岩、灰岩及白云岩,间夹第四系灰红和灰黄红粘土、亚粘土、亚砂土或洪积砂砾石等地层构造,暴雨时期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及冲刷,导致区域内泥石流、滑坡、塌方现象严重,公路病害多。

2龙东格公路病害影响因素

由于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地形、地质复杂等特点及公路本身设计施工的要求,该公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公路所处东川区域处于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深大断裂地震带上,由于多年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自然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从而引起水流(雨水)冲刷侵蚀土壤,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泥石流频发,河道阻塞,水流被污染,农田经常被泥石流冲毁,公路常常被阻断。

东川的蒋家沟泥石流为世界第二大泥石流,大白泥沟泥石流和小白泥沟泥石流都是大中型泥石流,这些都与区域地形地质及不重视环境保护是密切相关的。

见图1、图2。

(2)公路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大,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即使在较短的路段内,路基的填挖情况、岩质和土质及水文条件都可能有较大差别,从而使公路路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该区域又是一个雨量充沛、河流众多的区域,若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对环境保护不加以特别重视,就会引起大量的水土冲刷流失,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陷等自然灾害。同时,这些自然灾害反过来作用于所修建的公路工程,它们之间的相互不利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若不加以即时治理,其害处将更显突出。

(3)由于自然地面的起伏不平,公路路基形式有填方路堤、挖方路堑、半填半挖路基等三种基本型式,在纵横向均存在填挖交界过渡区,容易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不均匀的沉降就会导致路基开裂。

(4)由于地形变化复杂,公路修建处于山岭区,不可避免地将出现深挖高填,这将导致打破原来的自然土体平稳状态,若公路工程在修建中处治不当,滑坡、崩塌等公路周边的灾害和病害将再所难免。同时公路路基边坡高度和填挖高度相差较大,在路线跨越深沟时常常出现高路堤,且不可避免在存在陡坡、斜坡路基及路堑高边坡。由于填方段下边坡及挖方段高边坡的出现,雨季时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雨水冲刷问题,若如边坡处治措施不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大。

3龙东格公路修建对环境的影响

3.1公路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是逐步显现出现的。高填深挖诱发了地质病害,防护加固加大了工程费用,植被破坏及水系破坏导致了冲刷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进一步严重。公路对所经过地区的土地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隔,施工中的大量挖填方也可能引起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造成植被破坏及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建设引起的环境破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冲刷流失、植被破坏与减少、占用耕地、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及占用等;

二是大气污染,主要为粉尘污染、机械尾气污染及氮化合物污染等;

三是噪气污染,主要表现为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

四是水源污染,路面径流水的污染及车辆所带来和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公路附近水流的污染;

五为固体废弃物污染,指在公路附近弃放的各种生活垃圾污染,特别是塑料生活垃圾,其很难降解腐蚀掉,它会引起土地的硬化,对环境影响特别严重。

3.2公路修建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公路修建极大方便了大众的出行及经济的发展,但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污染,为了解决好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的协调发展,那加强对公路周边环境的保护就是显得十分的重要。公路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为公路沿线的环境质量、水土资源、路域生态环境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文价值景观等。

因公路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只有在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好、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人文和谐。因此,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最优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质量,最终达到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4 龙东格公路采取的防护处治措施

龙东格在施工中对地面扰动类型多,山体高处要开挖、削坡,低处要填高、沟河道处要架桥,有的河流要改道等,故它对原来的自然环境干扰是相当大的。公路施工战线长,弃土、弃石、弃渣数量巨大,在雨季时水土冲刷流失严重,会给公路周边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故公路建设要防治水土冲刷流失,保持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公路周边生态环境,处理好公路周边局部治理与全线治理,单项治理措施与综合治理措施的关系,相互协调,使施工及运营过程造成的水土冲刷流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公路建设周边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发展。因此,对于龙东格公路的防护处治措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排水工程

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公路冲刷、沉隐、坍塌都不同程度地与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侵蚀有关。稳固的路基对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应对排水工程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公路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包括了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大部分。地表排水设施主要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位置的选择与处理,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及冻结等现象。地下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暗沟、渗沟、渗水隧道、渗井、仰斜式排水孔、检查疏通井等,其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确定,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排出流向路基的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

排水工程应防、排、疏相结合,遵循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少占农田、环境保护的原则,与当地排灌系统协调,保证公路不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

4.2绿化防护工程

公路周边的绿化一般采用种草、铺草皮、植树三种基本形式。为了改善公路两侧景观生态环境及防止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全线路堑边坡、路堤边坡、分车带、中央分隔带范围、土路肩、碎落台、生活服务区以及取、弃土场等都应进行绿美化工程。

绿化防护工程一般分为植物防护与骨架植物防护,其中植物防护分为植被防护、三维植被网防护、湿法喷播、客土喷播,骨架植物防护分为浆砌片石或砼骨架植草护坡、多边形砼空心块植物护坡、锚杆砼框架植物防护。在公路及公路周边范围内,无论采用哪一种绿化防护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美化公路周边环境与减小水土冲刷流失的目的。

4.3路基支挡防护工程

公路路基支挡防护工程是保证路基稳定,防止水土冲刷流失,改善环境景观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路基支挡防护工程种类繁多,有些设计施工简单,有些设计施工非常复杂。如抗滑桩,其设计时不仅要进行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还要进行受力分析及应力验算等。

路基支挡防护中的边坡防护形式多样,一般采用植物生态防护,浆砌片石防护、素喷砼、挂网喷锚、边坡锚固、土钉支护等形式。在公路支挡防护工程中,挡土墙也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防护处治措施之一,它包括了重力式挡土墙、加筋挡土墙、衡重式挡土墙、桩板式挡土墙等多种型式,其主要作用都是起到支挡土体、,防止水土冲刷流失等。路基支挡防护工程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与施工,不仅能起到保护路基稳定的作用,还能给公路周边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4桥涵工程

龙东格公路所处区域为泥石流众多,山高谷深,河水涨落,河床淤积冲刷,周而复始。该区域修建公路,必须要跨越河流和沟渠,那就需要架设桥梁和涵洞,桥梁建设时考虑充分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因桥梁修建而引起对山体的大填大控,从而导致生态植被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失衡。

特别在雨季时,大量的泥沙就会冲刷流失,从而引起河流水源的严重污染。桥涵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运输的便利性,使所选桥型充分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舒适、经济性好、施工养护容易和造型优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使修建的桥涵为一座座充满人文色彩的生态桥涵。

5龙东格公路环境保护治理实例

在东川泥石流区,龙东格公路K88+500~ K98+500上大白河一级支流吊戛箐河流路段内,防水冲刷处治措施――上、中、下游多级拦砂坝群所产生的效果分析。

由图3上可知,在吊戛箐河流上游第一道拦砂坝建成6年后,周边的生态环境已趋于良性变化,植被已基本上得到了恢复,上游的冲刷得到了扼制,水土得到了保持;吊戛箐河流中游设置拦砂坝6道,6年来河流的冲刷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治理,拦砂坝内已积起了大量的淤积泥砂,水流的流速已趋缓,生态植被基本上存到了一定的恢复;吊戛箐河流下游共设置三道大型接砂坝,拦砂坝内拦截了近百万方的废方,同得水流流速已趋缓,两岸生态植被正在恢复之中。

吊戛箐河流通过在上、中、下游设置有效的防冲刷处治措施――多级拦砂坝群,总的拦截公路修建所带来土石废方近百万立方,大大有效减缓了对大白河、小江、金沙江的淤积影响及严重河水污染;各段拦砂坝群有效改变了该河段水流流向,有效保证了河岸植被生态良性发展,避免了新的山体滑坡发生,保证了原有山体滑坡逐年趋于稳定。下游拦砂坝群中的第一道已绘制出其设计图,见图4,

拦水坝墙体采用7.5#砂浆砌片块石支砌,其中每延米块石数量为4.68m3,片石数量为16.42m3。为了保证拦砂坝坝底不被水流冲刷掏空,在拦砂坝前面基础顶面高度处采用宽2.5m、厚0.25m的C20#砼防冲刷铺砌浇筑,其每延米数量为0.7m3。其它拦砂坝群的设计图可参照该区设计好的下游第一道拦砂坝图,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等因素,可对拦砂坝的尺寸进行合理调查,以便于起到相应部位拦砂坝的最优效果。

6结语

本文深入阐述了龙东格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及各个领域,从而经系统地分析后,提出了许多合理实用的处治措施。只有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好、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人文和谐。并结合最优工程设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质量,最终达到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希望该思路能对“长江环境防治保护工程”所属区域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

篇2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的养护工作也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规范化,而公路养护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应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近年来,因公路养护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如:下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流失、噪声污染等,对此相关的养护单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力度,以环境保护促进公路养护的和谐发展。本文从公路养护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发,详细的分析了公路养护施工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和公路养护中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

1、公路养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公路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公路的建设和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变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其破坏直接影响到了生态的平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公路养护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以达到两者共存和谐发展的目地。公路养护和环境保护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绿化保护将直接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如果没有进行绿化保护,道路的使用年限也将大大缩短。公路的周围环境是公路安全的根本保障,尤其是沙漠和冬季满长的地区,如果不注意周围的环境因素,公路就无法保障行驶车辆的安全,同时也不能保证道路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说公路养护与环境保护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公路养护施工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

公路养护应以大修、小修、改建、保养为主,其技术难度和施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确保公路使用和设施完备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能力,从实际的养护情况来看,虽然公路得到了养护,同时也给养护沿线的周围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1 水土流失严重

在公路改建中因交通量和载重车辆的需要,部分公路改建项目改变了以往的路形和路基,新铺筑的公路路面扩宽,极大的提高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同时因路面加宽施工中经常会因占用土地、弃置土方、设备用地而砍伐路边的树木,这改变了周围环境的天然排水系统、水域面积、地下河等,严重的破坏引发了植被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环境会越来越恶劣,如果遇到雨季会发生泥石流或水毁现象。

2.2 随处开采石料问题

公路养护工程中需要很多的石料做为施工用料,为了节省投资成本,施工单位有时会就近取石,这不但节省了施工用料,同时也节省了运输费用,但养护人员从来没有考虑到随处开采石料对周围景观的破坏。开采过程中的炸石对山体和绿化都存在着一定的破坏,加之在路边作业,导致周围自然景观与公路养护的不协调。

2.3 加热沥青对环境的污染

公路养护中会使用大量的加热沥青,其热度和散发的气体对周围环境都会产生破坏,尤其是对人和环境的危害最为严重。公路养护中为了使路面更为平整,更为耐用,养护中对破损或改建的路面会采用热沥青进行施工,其气体会散发到空中,对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自然环境来说是极大危害,同时对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4 粉尘对环境的影响

粉尘主要是在公路养护土方施工中所生的,首先是在砂石路面施工中产生粉尘,砂石路面施工中路面会存有大量的小沙颗,在经过汽车碾压后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经周围行车和风的带动,粉尘就混入了空气中,同时飘散在各处,这严重的影响到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居民;其次是在汽车运送沙石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主要原因是在运输过程中汽车没有对沙石做好遮盖,行车产生震动引发沙石和粉尘的掉落。特别是公路两侧区域的土建工程施工,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地面,经行车碾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3、公路养护中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

3.1 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

公路养护机制中缺乏环境保护制度,这制约了公路养护的良性发展,同时也给公路的养护环境制造了一定的障碍。公路养护项目应与公路的日常管理相结合,设立公路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规范,通过制度完善来带动公路养护方可改变公路的周围环境,促使公路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提高了公路的养护效果。在公路环境保护制度建立上,应从公路养护的特点出发,从公路的总体功能入手,通过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交通流量、季节变化来制度养护环境的管理目标,并改变养护作业方式,强化环保设施维护,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3.2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是强化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公路水环境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植被控制、湿式滞留池、湿地、渗滤系统进行水环境的改善。公路养护中无论是施工废水,还是生活污水都是暂时性的,防治过程可以通过简单又经济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排水与农田用水结合、生活污处及时处理、施工废水设小型蒸发池收集等,对于沥青、油料、化学用品,不堆放在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在洪涝期要加强公路水污染防治,一旦发生后应及时组织抢修,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3.3公路空气污染防治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有:采用新的汽车能源,采用新燃料,对现有燃料改进及前处理,改进发动机结构及有关系统。在发动机外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控制油料蒸发排放,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同时,应建立地方法规,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标准值或强制性规定加装排气净化装置等。实行汽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另外,公路养护中,沥青烟也是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对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场的沥青烟散发可用吸附法、洗涤法、静电捕集器和焚烧法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田园.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设计[J].防护林科技,2007,4.

篇3

【摘要】公路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会对沿线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引发一些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分析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高速公路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高速公路;设计;环境保护;方法

Basedonthedesignofmountainoushighwa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LvHong-hong

(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ofChangAn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75)

【Abstract】Highwayconstruc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butitwillcauseacertainimpactontheenvironmentalongthelineandcausesomeenvironmentalproblemsintheconstructionprocess.Inthispaper,combiningwiththe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ousexpressway,Theauthoranalyzestheinfluencefactorsofthehighwaybetweendesig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proposestheprinciplesintheprocessofdesign,andputsforwardspecificmeasurescombinedwithhighwaydesig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soasto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highwayconstruc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Keywords】Expressway;Designmetho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1.引言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因而山区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受纵、平、横三向的限制,这就需要对山体大挖大填,从而引起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另外,在对高速公路进行养护维修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当地的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的生产活动。山区高速公路环境问题,不但与我国环境状况密切相关,还与当地的旅游业有一定联系。因此必须将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结合起来[1]。本文阐述了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分析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结合方法,以实现保护高速公路沿线环境的目的,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高速公路设计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

2.1土地及耕地的占用。

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及地质条件,一般来说,高速公路大都建设在经济发达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这样才能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公路的建设还受当地的地质、地形、水文及投资金额等因素的限制,所以,高速公路大多建设在排水条件良好且地势平坦的土地上,而这部分土地通常用于种植业,例如农田、果园及林地等等。要想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占用部分农林用地不可避免,这就会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稀少,修建山区高速公路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基本国情,要确保农林用地的占有率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山区水土保持。

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如果选线设计不当,就会产生大量的挖填方,这不仅会破坏地表植被,还会造成土体移动、变形及破坏,导致边坡及路基不稳定。在雨季极易使坡面土壤受到侵蚀,造成山体坍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及水污染等等。山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主要包括纵面、平面及横断面的设计,在进行设计时,要能够从减少挖填方的角度来设计方案,这样才能够将周围天然植被及地形地貌的破坏减少到最低。

2.3生态敏感地区。

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应该避开珍稀动物及植物资源密集的地区,例如: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与使用都会对这些区域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占用动植物的栖息地,对生态系统稳定造成一定的破坏。高速公路会破坏动物栖息地的整体性,缩小动物的活动范围[2]。因此,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必须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纳入考虑范围,尽可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3.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结合的基本原则

要想有机地结合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及环境保护,必须充分把握好两点:第一是工程造价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二是技术标准与地形环境相协调。

3.1增加环境保护的费用。

随着社会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公路周边环境的要求也在提升。目前来看,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关系,公路建设设计长期受经济思想的影响,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大填大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阻碍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山区的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如果在建设山区高速公路时,仍以“经济思维”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不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对环境造成的弊端将会逐渐显现:例如高填深挖造成的地质病害、引发水土流失等等,这都会对公路的正常使用及使用周期造成严重影响。

3.2促进技术标准与地形环境相协调。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与通畅,实现公路路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必须要以最大限度保护周边环境为原则,合理设计公路的路线走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公路设计的影响,从而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技术标准。例如可以通过穿越、绕避等方法来克服地形、地质上的障碍;在确保路线连续性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桥梁隧道来代替路基,从而减少路基填挖,降低其边坡高度。通常情况下,需要确保路基边坡高度低于20m,尤其要避免设置长距离的路堑高边坡及高填方。据实践结果分析,当路基边坡高度大于20m时,路基填挖土石方量及防护排水工程量的造价与采用顺沟设桥方法所用的费用相接近,且大量开挖山体会造成山坡失衡,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病害。

4.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4.1地质选线。

(1)由于山区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都比较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在高速公路设计时,要以系统综合、整体最优为原则。山区高速公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控制与工程地质选线,这样才能够避开地质较差的地带。由于地质问题大多是隐蔽性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并在施工中暴露出来。地质选线要对施工地质及运营地质提高重视,要能够熟练动态的思维观念。在山区地形及地质较为复杂的地段,高速公路往往要跨越两条河流直接的分水岭,因此,山区高速公路选线主要包括越岭选线及河谷选线,在选线时还需要考虑越岭垭口的位置、高程及隧道长度等。

(2)山区河谷纵向坡度较平缓,有利于农业发展且具备良好的公路运营条件。山区河谷选线需要结合当地水文及地质条件,综合对比分析两岸的地质条件,首先需要做好左、右岸的比选,在确定线路在同岸后,可以再对比局部换边。其次在对比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不良地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岭顶的长隧道、沿分水岭两侧河谷向下游的引线及谷底桥梁共同组成越岭线路。在山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中,合理确定越岭标高是关键,越岭标高与隧道长度等密切相关,这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比选。越岭路线的选线的方法主要有实地选线法与航测选线法,前者较为原始,后者主要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来进行公路选线设计[3]。

4.2科学的选线设计。

(1)选线设计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中,必须要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综合对比方案。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线路评选是极为必要的,这是保护山区脆弱生态环境,有效防灾减灾的根本途径。要想有效结合高速公路设计及环境保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高速公路设计需要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先为基本原则,在线路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循环境治理与评价程序,从而做好公路选线设计工作。第二,在环境保护工程方面,例如净化池、绿化工程及勘测设计等,都要能够综合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将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2)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横断面设计使用缩距法:路堑、路堤的填挖高度与路基边线宽度相关,因此纵坡拟定可参考横向边沿的最佳宽度;第二,平面设计使用避让法:除了考虑工程造价与技术标准,还需要避开动植物资源密集地;第三,纵断面设计使用设置变坡点法:如果纵断面变坡点设置不合理,就会造成大量挖填方,不但破坏植被,还会影响边坡与路基的稳定,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尽量减少填挖方量,是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交通建设、经济发展、国土开发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设计工作需要严格遵循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促进山区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公路建设单位需要做好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来促进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山区高速公路的综合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