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财务风险管理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引言
营运资金的管理是公司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营运资金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营运资金管理的内涵是,将营运资金视为投入成本,用最少的营运资金来获取最大的营业收入。合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本文汇总了目前为止有关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基础,探讨营运资金管理对公司业绩和财务风险有何关联,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营运资金管理。
过去的研究表明:由于各个行业的交易方式不同、各个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不同、各个行业的资本结构不同,导致了公司所处的行业对其营运资金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即我国上市公司行业间的营运资金需求量及管理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当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性,因此本文只选择零售行业作为样本总体进行研究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业绩及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
2.国外文献概述
2.1 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及因素的研究
国外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19世纪70年代W.D.Kight通过研究改进了当时的存货订货量基本模型,他提出最优订货模型是在保险储备量下,如何使存货产生的订购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化的订货方法。保险储备量最优订货模型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Keith V.Smith(1979)提出:针对单独的营运资金项目管理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却没有什么进展,并首次探讨了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John J.Hampton和Cecilia L.Wagner(1989)在《营运资金管理》一书中从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方面考察,将投资政策(即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筹资政策(即相应的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观察和研究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1]。
2.2 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的因素研究
Andrew Harris(2002)认为从理论上理解营运资金管理比较容易,但实际操作上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人为因素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很难正确的实施营运资金管理,因此,在实施营运资金管理时必须将企业所处的行业位置和企业的背景归入考虑范围内,并据此作出合理的规划[2]。
2003年诺丁海姆大学商学院的Carole Howorth和Paul Westhead发表了《对英国小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文中对英国国内小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做进行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组合分析分析了影响小公司管理者对营运资金管理重视程度的因素[3]。
希腊马塞多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cedonia)的Ioannis Lazaridis教授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雅典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中,以雅典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31家上市公司2001-2004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营运资金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的相关性[4]。
Brian Flanagan(2005)在研究中认为现金流量是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的一种因素,表现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应该依据现金流量的环节,而且现金流量的合理调配也依赖于对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的调节[5]。
2.3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方面的研究
最初用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指标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或流动资产周转期,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只能帮助考察营运资金中流动资产的管理状况,丝毫不涉及营运资金的另一重要部分——流动负债。这导致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很难从整体上把握营运资金各个组成部分如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周转及变化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具体影响。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1980年Richard V.D.和E.J.Laughlin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指标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全貌。他们将现金周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修正的现金周转期模型,即加权现金周转期(WCCC)。该模型考虑了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企业流动资产项目占营运资金数量的差异,弥补了前述公式对不同流动资产周转天数的简单相加减[6]。
JengRen,LiCheng和HanWen Wu(2006)运用NLB(经流动性余额)和WCR(营运资金需求)两指标作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变量,以台湾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对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显著影响[7]。
2.4 营运资金管理方法
1973年KeithV.Smith总结了当时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最具代表性的方法:约束条件法(Constraint Set)、财务模拟法(Financial Simulation)、总体推断法(Aggregate Guidelines)、组合理论法(Portfolio Theory)、数学规划法(Mathematical Programming)、成本平衡法(Cost Balancing)、多重目标法(Multiple Goals)以及概率模型法(ProbabilityModels),这些方法在现代仍在沿用[8]。
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践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已明显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开展的对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的营运资金调查(The Working Capital Survey)。该调查始于1997年,每年一次年度调查报告,在2001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经济低迷时企业压缩营运资金周期(DWC)的能力需要客户和债权人(供应商)的配合,否则,可能出现负面影响。2002年的调查报告更是以“不要让供应链断裂”为标题指出客户与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性。2005年度调查报告又鲜明地提出压榨供应商问题并进行了讨论。
该项调查不仅分行业对所调查企业按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排名,还评述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热点和趋势,该项调查不但引导企业要从整体上管理营运资金,而且把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紧密联系起来,使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逐渐从单纯的数学方法摆脱出来,开始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这种转变同时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
3.国内文献概述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才开始起步。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主要侧重于强调资金安全、保证生产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降低企业资金的占用等方面。
我国营运资金管理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上都远远落后于国外,跟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相距甚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在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范围逐步扩大。从起初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研究到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收入管理(应收账款、订购程序、支付账单和收款)、供应链管理(存货和物流)、支出管理(购买和付款)、筹资管理等。使得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不再局限在资产负债表上,而是将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都归入营运资金管理之中。
3.1 营运资金管理内容的研究
国内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虽然落后于国外,但是从起步开始,研究的关注点就放在营运资金的本质,有学者认为:营运资金与净收益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营运资金的运转本质上是企业的净收益的运转,同时企业的净收益也成为营运资金的重要来源。(潘一欢,1993)[9]。
后来的企业实际运用中,有人提出了“零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所谓的零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的角度,在满足企业的流动资产的需求下,尽可能降低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并大量利用企业的流动负债进行融资提供企业的流动资产(刘向平,1997)[1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张,营运资金跨地区的管理成为好多企业面临的问题。2001年王竹泉探讨了企业营运资金跨地区管理的途径,这一研究成果促进了跨地区经营的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形成一种相互协作关系[11]。
由于跨地区销售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比较复杂,环节多、层次多,不利于企业管理,王竹泉(2005)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针对企业营运资金跨地区管理提出分环节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管理,一个创新的营运资金环节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整合了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渠道理论、客户关系管理[12]。2007年王竹泉再次深入研究以营运资金管理的重新分类为切入点,提出建立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新框架,开创了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新视角,为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研究创新奠定了基础[13]。
实践中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营运资金的短缺、营运资金管理薄弱且效率低等。经研究发现:将营运资金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是必然趋势,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重点分析对象有工期成本、企业建立成本控制运行机制(刘宁,2011)[14]。
3.2 营运资金管理实证研究
刘运国、黄瑞庆(2001)采用关于资产结构和资金来源结构的两个比例,对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1997年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对聚类所分的组进行盈利能力指标的方差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企业的收益能力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实行中庸型管理策略,即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现出同向变动;(2)即使被认为管理良好的公司,其流动资产比例普遍偏高,这将导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方面缺乏冒险和创新的精神,从而影响企业的成长性和最终获利能力[15]。
刘翰林(2006)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以上证180家指数成分股为样本,分析行业因素对营运资金需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行业影响因素包括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企业所使用的交易方式、企业所处行业的资本结构,而行业对企业营运资金需要量的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简单影响[16]。
王竹泉自2007年以来,开始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趋势及管理绩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明:1997年到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此期间属于不断提升状态,而且各个行业之间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17]。
3.3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的研究
以上总结以前学者不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进行探讨,并且结合实证探讨了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盈利能力的关系。然而如何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同样也是我国国内不少学者重视的研究方向。继而国内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层出不穷。
有学者强调必须从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两个方面评估企业的净营运资金状况。从风险的角度看,为了降低财务风险,企业一般会选择增大其流动性,即保留较高比例的流动资产,然而随着对流动资产投资的增加,企业并不一定能够获利,相反会削弱企业的投资收益。从收益的角度看,如果企业利用资本成本较低的流动负债运用到企业盈利能力较高的长期资产上,虽然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但企业的净营运资金偏少,企业很有可能面临无法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毛付根,1995)[18]。
有学者研究中利用货币资金周转期来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出货币资金周转期的公式:货币资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展延的应付账款周转期(刘向平,1997)
还有学者试图在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创建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来考核营运资金管理的总体流转情况(郁国建,2000)[19]。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购转销周转率公式:
购转销周转率=360/购转销周转天数
购转销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结合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2006年杨雄胜等人分析了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指标在理论与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指出周转额应是某一形态的垫支资金不断收回到原有状态的数额,同时提出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进行衡量[20]。
继而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层出不穷,有的建立了营运资金整体运作参考模型,即以现金流量周期模型的绩效衡量指标为基础,将营运资金活动看成一系列的流程,对企业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其特别关注成员企业对营运资金活动的流入和流出双方的绩效预期,是目前影响最大、理论上比较可行的评价模型;有点从企业营运资金占用比例、来源结构、管理绩效三个方面构建营运资金评价指标,重新概括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分别为:现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剩余日、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李文,2011)[21];有的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李争光,李萍,施鲁莎,2011)[22]。
4.文献评述
综合以上的文献很容易发现目前的文献在不断的强调营运资金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有的从企业收益的角度,有的从资产流动性,有的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的从资金的占用,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在少有的实证研究中,由于行业因素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很严重,为了有利于发现最理想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学者都首先排除行业的影响,选择一个特定行业,但是研究的内容更多的倾向于了解目前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各个描述营运资金情况的指标数据如何,没有太多更具有实用性的指导意见。
公司的成败说到底就在于公司的业绩,而营运资金管理跟公司业绩有着密切联系,很多公司也开始关注本身的营运资金管理,尤其是对资金最为敏感的零售行业。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营运资金管理的不同模式是否影响到企业总体的财务风险,若有影响,如何在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通过改善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来提高公司业绩,这将成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John J.Hampton,Cecilia L,Wagner.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The First Edition.Wiley:New York,1989(1):527.
[2]Andrew Harris.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Difficult but Rewarding[J].Financial Executive,2002(5):52-53.
[3]Carloe Howorth,Paul Westhead.The Focu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n UK Small Firm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4):41-46.
[4]Ioannis Lazaridis,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Athens Stock Exchange,2006(19):12-14.
[5]Brian Flanagan.Managing Working Capital[J].Business Credit,2005(9):26-29.
[6]James A.Gentry,R.Vaidyanathan,and Hei Wai Lee,A Weighed Cash Conversion Cycle,Financial Management,1990:295-299.
[7]JengRen,LiCheng,HanWenWu.The Determinant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J].Journal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Cambridge,2006:97.
[8]Keith V.Smith.Sate of the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Financial Management,1973(l2):3.
[9]潘一欢.净收益和营运资金的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1993(8):31-32.
[10]刘向平.浅谈零营运资金管理[J].财会月刊,1997(8):17-18.
[11]王竹泉.跨地区营销企业如何进行商流规划[J].经济管理,2001(11):44-47.
[12]王竹泉.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13]王竹泉,孙建强,逢咏梅.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66-68.
[14]刘宁.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探究[J].经营管理,2011(5):171-172.
[15]刘运国,黄瑞庆.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6-10.
[16]刘翰林.营运资金需要量与行业因素——基于上证180指数成分股的实证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85.
[17]王竹泉,刘文静,高芳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J].会计研究,2007(9):47-48.
[18]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38-40.
[19]郁建国.建立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流通经济,2003(3):45-48.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金融风险种类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最常见的金融风险种类,有些事因为企业集团内部相关工作人员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因素造成,将企业集团经营中产生的不确定风险传递给财务公司。另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给成员单位做出的外部担保也会导致这方面的风险产生。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认为误操作或者内部程序不完善或者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面对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更加复杂,操作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也成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应对的一项重要的风险种类。
3.流动性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一般指的是由债务以及资产在结构和期限方面错配而造成的,产生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是企业集团内部长远单位的存款,这种存款具有短期性,但是企业的资金贷款大多数是属于长期性的,这样会产生错配;二是由于有些企业集团把内部财务公司当做了资金融通中心,出现为了发放贷款向银行借资金的情况,而这些贷款主要为了内部成员资金的发放,一旦企业集团出现市场危机就会让财务公司产生支付危机。
4.体制性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所以企业集团的发展会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财务公司的经营决策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集团面临市场危机就会导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因为资产重组等影响出现债务违约、资产流失、转移等情况,这回导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体制性的风险,会面临信用、支付等危机。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要想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就必须从企业集团内部出发,站在集团高度来控制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及有针对性的规划并设置相应的监控体系。企业集团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并且能够通过现代产权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以此吸引外部投资者不断的加入。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保证金融风险管理科学民主的实施。而在企业集团业务操作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结合风险管理理念,明确企业集团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执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可以建立信息系统平台,有效的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操作进行有效监控和制约,从而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业务做到事中监控,事后控制的作用,利用企业信息系统平台还能够收集风险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以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2.拓展业务,增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抗风险能力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在当前业务前提下,不断的拓展业务空间,做好战略规划,根据自己企业的行业及市场优势和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财务公司的盈利,以此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除了自身不断拓展业务空间以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可以与外部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拓展能够促进企业发展,适应企业当前发展的产品,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与资金。除了与金融机构合作以外还可以与证券、基金进行合作,让中间业务也能够有效发展,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3.利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有效防范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利用要能够进行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不妨多利用一些风险管理工具,让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具备能够有效应用这些风险管理工具的能力。一方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能够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产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能够提高风险量化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会根据不同的经营活动来有效应用各种衍生工具,比如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互换等,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金融业务也在不断的创新 ,这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又带来了更多地挑战,针对当前金融风险种类,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拓展业务空间,增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借助风险管理工具来进行有效防范,不断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春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5,(12).
[2]张瑞君、杨柳.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之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J].财务与会计,2010,(09).
关键词:超声波果蔬清洗机;管理风险;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近年来,各种果蔬被爆出农药残留过度、质量不合格等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人们深刻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对于食用果蔬的洁净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超声波果蔬清洗机作为根治此类问题的发明,迅速的成长和巨额利润必将引起市场的关注,公司运营风险也由此产生。主要存在于管理,财务方面。
一、管理风险
1.技术人才流失风险及应对措施。技术是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团队是本公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企业,最严重的情况莫过于核心团队的流失。在本公司创业成立初期,邱亦睿教授及两位技术总监为技术团队的核心人物,以及后期逐步巩固庞大的新兴技术人才,肩负着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大任务,故保证技术人才为公司所用而不流失是极其重要的。若他们离职跳槽,或独立单干,都将造成技术外泄的重大后果,对本公司产品产生巨大冲击。可见人才留用对于一家科技公司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本公司设立了相应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1)制定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对于成功开发新技术或创新原有技术的员工,公司给予相应级别的补贴和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制定严格的入职、离职手续和签订严格的劳动合同,对于关键技术人员采取严格控制,降低人员流动性。
(3)积极建设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增强员工忠诚度,从而降低人员流动性。
2.技术创新风险及应对措施。作为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本公司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公司规模有限、资金有限,无法持续无条件支持技术创新,而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失败几率,故存在一定的技术创新风险。为此,本公司准备了以下应对措施:
(1)严格控制同项技术研发创新次数,有条件支持员工技术创新,并对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
(2)对于那些屡次失败的员工,公司不会有任何处罚,但会撤离公司的创新资助。
二、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
财务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受阻,直接影响资金偿还,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再进入,影响企业声誉。具体风险情况如下:
1.融资过程以及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虽然公司有先进的超声波清洗技术,产品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们为果蔬清洗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但是市场变化无常加上超声波果蔬清洗机的概念还没有广泛被人认可,风险投资会谨慎选择投资项目,因此初期公司在融资上存在一定困难。公司成型之后股权退出同样有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公司采取如下应对方式:
(1)公司成立初期注册资本为50万元。注册资本由创业团队成员,风险投以及学生创业贷款组成。其中,创业团队成员集资35万元(70%)、风险投资入股10万元(20%)、大学生补助5万元(10%)。上述投资均为实收资本。
(2)风险投资将在公司正式运营后第5年左右退出。这一时期,公司运营状况基本成熟,产品链大体形成,研发力量不断增强,已经占有一部分的市场份额,整体发展态势较为稳定;并已初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公司投资的收益现值将高于公司的市场价值,是风险投资撤出的最佳时机。
(3)公司为风险投资者制定了完整的风险退出机制,主要采取股份转让以及管理层回购方式实现资本退出。管理层收购(MBO)方式。管理层收购作为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能保持公司的独立性,避免因风险资本的退出给企业运营造成很大的震动。企业家由此也可获得已壮大的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但从较深层次上看,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监督方面也有很大优势。
(4)在引入风险投资资本时签署关于在一段时间后收购的协议。在协议中,风险投资能要求风险创业者列出其所拥有的权益、承担的债务等各项证明文件,同时制定管理层收购的条款。根据该条款,可赋予风险投资者卖出选择权,也可赋予风险创业者买人选择权,在适当时机收购回风险投资者持有的股份。
(5)本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可能是由创业团队的一个或几个、主要或非主要成员,甚至是新加入的高层管理者通过逐年增加股份比率的方式分阶段进行,直至其成为最大股东。
2.资金运营风险。一方面,产品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可预计的滞销或毁损,致使投入的资金不能收回;另一方面,资金收回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可能无法及时到位,出现坏账,影响公司资金周转。
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如下:
(1)吸引政府投资,得到政策支持,包括税收、土地、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生产高科技的新产品,扩大销售渠道,保证产品的良好销路。
(2)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控制系统,包括一套强有力的会计核算和报告系统,以帮助管理者确定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3)建立严格的现金和资金支出管理制度,每日汇报企业财务状况变动,及时地发现细微的异常情况并进行预防。
(4)公司的财务部门和市场销售部门共同建立对销售情况的监测系统,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生产,以需定求,将存货跌价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结语
超声波果蔬清洗机作为一种超前于人们观念的产品,面临的风险仍然很多。比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风险能够被正确看待并妥善处理,超声波果蔬清洗机行业也必将改善人们的果蔬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