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环境保护的对策

环境保护的对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保护的对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环境保护的对策

篇1

Abstract: Adopted by the Plenum of the Party's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roposal put forwar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to properly protect the natural ecology.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eriod China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We must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ollution prevention should be control, protect the ecological, the fundamental improvement environmen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目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1、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1、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2、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3、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1、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

2、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3、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四是要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

(三)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并抓出成效。

2、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

3、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4、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

5、在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对环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5-12-02(6).

[2]编写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5:112-123,137-144.

篇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把农村环境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及早规划、及早防范、及早治理。要把农村环保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探索农村环保工作规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

性运行。

一、农村坏境污染类型

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在一些农村,炸山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乱砍树木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经济指标,以不惜牺牲农村土地为代价,肆意开采矿产。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这不仅使农村土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

旅游业对农村造成的污染。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很多城市的周围的农村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村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

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养殖业也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污染源。

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

农村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则因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放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等,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就不再过多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较少。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投融资机制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为突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差。环境保护教育已开展多年,但这项教育对农村的环保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教育普及覆盖面还很狭窄,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体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人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农村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不健全。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有关专职人员和设备经费等都十分短缺,对农村环境还没有形成常规监测。

三、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

加强农村自身的环境规划。农村自身还应进行因地制宜的进行环境规划以实现生态效率最大化。农村土地整理就是其中主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使生态布局合理化"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可以围绕以下领域展开。村庄兼并走适当集中的道路。土地置换。按照生态适宜度的要求安排农村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应退出占据的良田使用劣质耕地道路电信以及供电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尽可能集中使用"以节约能源。生态活动合理布局使垃圾实现集中处理或者实现再循环。

加强对农村的环保投入。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是主要被关注对象。国家绝大部分环保资源都投入城市。农村环保投入则严重不足,而且渠道也不畅通。这造成了我国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表现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缺失与空白状态。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监测。农民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得到预防预警。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保护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组织。

丰富环境管理手段。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还必须丰富环境管理手段。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好坏与否,与环境管理手段的运用是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在城乡环境管理中,我国比较注重强制手段。强制手段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对于我国情况复杂的农村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广泛运用各种环境管理手段对新农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利用经济手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在利用强制手段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手段利用利益机制调动相关主体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强制性管理对污染排放集中的点源污染来讲效果尚可。我国大多数农村的污染呈面源分布,而且环境信息也不对称。仅靠强制手段管理很难奏效今后我们应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加强经济手段的力度。充分利用费税、补贴、押金等经济杠杆。通过利益激励与调节调动经济社会主体节约能源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篇3

1.吴忠市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吴忠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开展,循环经济、新能源产业长足发展,COD、SO2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削减。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由于我市的产业结构,工业污染源治理离全面达标还有差距,虽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产能释放日益明显,污染物产生量将会进一步增加,给污染减排带来很大压力,污染物总量控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滞后;四是环保能力建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环保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与地区经济发展对环保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环境形势,认真分析研究,加快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全面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举措,切实抓出成效。

3.1制定区域功能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区

按照“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理念,依托吴忠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以“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两城五园”为产业发展载体,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区,实现产业、人口、资源和信息向沿黄城市带聚集,中部干旱带以生态保护与恢复为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按照建设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特色园区的要求,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快“两城五园”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创新环保管理体制。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2.02万平方公里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沿黄城市带的利通区和青铜峡市以及各工业园区。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盐池县、同心县和红寺堡3个县(区)的生态脆弱地区。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农业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自然保护区等。

3.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2.1大力发展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创建以冶金、有色金属、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的生态示范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扩大清洁高效能源的利用,合理调整煤、电、油、气比重,积极扩大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3.2.2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治理结构性污染;推动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各类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的推进力度,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大力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促进环保基础设施、企业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3.3严格环境管理,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

3.3.1全面加强环境管理,认真落实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把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执法手段督促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转变排污行为,强化环境管理。

3.3.2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机制和工业类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促进清洁生产,加强建设项目全程管理力度,强化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建立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后评价制度,确保环境保护不欠新账,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