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4: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26-01
一 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享受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依据这一准则,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二 让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可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生活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的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三 让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20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 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二,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第三,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第五,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作品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五 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既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
为了充分体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我利用语文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资料制定“以一带二”的方法,即在课堂上讲一课,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和步骤。随后,有法可循地学习读物上与之配套的两课。例如,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步骤:1、初读课文,看课题,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2、找出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3、列举问题回答。4、找出好的词语或不懂的词语。之后,学生把新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与之配套的读物课文中。经过反复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把所学的知识及方法转化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时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读物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我就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如讲完课文《过桥》一课,我就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阅读任务:找有关雷锋叔叔的故事。这样,学生就有目的地在读物之外的书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第二节课上,学生有的讲雷锋叔叔小时候的悲惨命运;有的讲雷锋爱党的关心爱护下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通过讲述,不仅使学生对雷锋的一生有个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更激发了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强烈意愿,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我尤其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朗读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朗读时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正确的读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需要,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我严格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并对学生做具体指导,学生开始学习朗读时,我对朗读做了明确要求,如不丢字、不加字、不读破词语等。对朗读中常出现丢字、添字、一字一顿、重复、拿腔拿调等现象,我都具体分析,给予具体指导。如有的学生读错字音受方言影响,我就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进行正音;有的学生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还不会一丝不苟地读书,我就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再准确地读出来。有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要求他们认真听别人读,指出别人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这样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认真看书的习惯。有的薛恒读破词句,是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针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提高了。 转贴于
有感情地朗读是正确理解课文的结果。我知道学生朗读时,不是机械地强调这儿“轻一点”那儿“响一点”,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朗读的技巧。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最后一段课文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小灰兔的奇,它的眼睛会怎么样呢?学生说睁得大大的,我启发学生读时应惊奇地睁大眼睛问,学生很自然把小灰兔惊讶的神态读了出来。小白兔回答:“这白菜是自己种的,只有自己钟才有吃不完的菜。”怎么启发体会小白兔的神态呢?我让学生细心观察图画上小白兔的神态,有的学生说:“小白兔拍着胸脯,很神气。”我说:“是挺神气的,但不骄傲。”学生一边看一边想象小白兔的样子,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不自觉地出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践,促使知能转化
学校、班级是―个小集体、一个小社会。我们可利用学生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路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自觉与不自觉地加入读书的行列中。
二.方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浏览泛读法
“浏览泛读法”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比如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只需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时,便可采用此法。同时,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二)品味精读法
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采用“品味精读法”。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到其中的妙词佳句,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三)读写结合法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具体的笔记方式有摘抄式、提纲式、读感式等。从中高年级开始,就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从而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四)学用结合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渗透着阅读的方法。如《无字词典》《煮书》《学与问》《精读与泛读》等。对于这些学到的阅读方法,教者应着力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概括,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求得具体的实践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活动形式也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等。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一)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以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用轮流互赠的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二)开设读书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
(三)进行习作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