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

篇1

[2] 陈哲,刘学敏[EB/OL].“城市病”研究进展和评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1):101-108

[3] 中国城市发展网.

[4] 陶纪明.什么是“大城市病”? [EB/OL]. (2006-7-28).

[5] 郑易生,钱薏红,王世汶,等.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1993年[J].生态经济,1997(6):6-14.

[6]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21世纪中国水供求[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7] 袁东振,国外如何应对“城市病”[J].科学决策,2005(8):33-35.

[8] 张晓青.西方城市蔓延和理性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管理,2006,13(2):34-38.

[9] 李强,刘安国,朱华晨.西方城市蔓延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0):49-56.

[10] Katz, Peter. The New Urbanism: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y[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4.

[11] Fonder, Eben. Better Not Bigger: How toTake Control of Urban Growth and Improve Your Community[M]. Vancouver: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9.

[12] 张进.美国的城市增长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2002(2):37-41.

[13] 费移山,王建国.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个世纪的追求[J].规划师,2002,18(2):88-90.

[14] 唐子来.英国城市规划核心法的历史演进过程[J].国外城市规划,2000,16(1):10-13.

[15] 张承安.反磁力吸引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学的一种新的学说[J].城市规划,1981(8):54-59.

[16] 赵尚朴.日本《土地基本法》可资借鉴[J].中国房地产,1994(1):70-71.

[17] 蔡玉梅,顾林生,李景玉,等.日本六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演变及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76-80.

[18] 沈悦.日本的城市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4(1):60-64.

[19] 唐黎明.城市病根源于战略眼光的欠缺[N].社会科学报,2010-12-16.

[20] 林坚,陈霄,魏筱.我国空间规划协调问题探讨——空间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12):15-21.

[21] 曹银生.英国规划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1999,9(4):31-36.

[22] 于立.规划督察:英国制度的借鉴[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2):72-77.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Planning to Manage “Urban Disease”: The Experienc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WANG Kai-yong1, YAN Bing-qiu1,2, WANG Fang1,2, GAO Xiao-lu1

篇2

0 引言

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1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的要点

1.1 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现实国情。

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我国目前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产业用地需求依然强劲。城镇化水平正处于快速增长区间,今后还将不断提高,城镇用地需求将持续上升。只有切实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才能应对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严峻挑战。

1.2 科学统筹,促进各类用地合理利用

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1)统筹国土利用布局,促进国土高效开发。从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格局看,在优化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同时,选择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高效集约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整体疏、局部密的国土空间利用格局。

(2)统筹各类土地复合利用,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提高。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耕地的生态功能,发挥耕地作为城市"绿心"、"绿带"的功能;在生态建设与维护方面,应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退耕关系,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退耕规模,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复合利用。

(3)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优化。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建立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的城乡用地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应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1.3 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加强节地型社会建设。

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标准。

(1)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我国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现实国情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节约集约用地、建设节地型社会是未来我国加强土地管理的根本任务,必须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应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新路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地型社会建设。

(2)树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家理念。一是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共同认识;二是培育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全民意识;三是树立新型土地利用观和管理观。

总之,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实施,任务重大。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理论、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创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的思考

切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2.1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管控制度

第一,完善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体系,引导产业和经济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规划落实的监管体系建设,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2.2 尽快缩小划拨用地范围,深化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加大国有土地市场配置改革,尽快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不断扩大有偿使用覆盖面。对具有竞争性、取得经营收入、改革条件成熟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近期,除军事、保障性住房、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继续划拨使用外,其他各类建设用地应全部实行市场配置。

2.3 加大保有环节征税,完善土地财产税制度

要建立适应土地资源国情的新型不动产税制。对土地保有、流转及其收益环节的税收制度进行整体构建、系统改革。当前,重点是加快保有环节和增值环节的税收改革。

3 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依法管地用地。要深入进行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基本知识,使全社会都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保护耕地的重大意义,使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3

下沉空间和地面广场的职责趋近,它在城邦文化的影响下承担着聚集和交流的使命,其开放性决定了集会、宗教、礼仪、军事等不同的功能属性,从选址到形式构架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细节和整体的关系往往是建设一个场地最难把控的部分,一方面复杂的周围环境特别是地形(一般分为平面式和立体式)影响着下沉式广场功能的布局以及人的动线组织,如对称或平衡的空间布局,可以参照克里姆林宫的设计。此外,景观和环境小品的设计要设定统一的风格主题,可以借用绿地的引入模糊下沉空间的边界(绿化面积不小于总面积10%),在多元的构筑物形态下真正形成和而不同的有机整体。

2.尺度适配合理化各层次要素

从古至今,帝王权利的象征对基本的社会活动尤其是下沉式广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尺度包括广场形状、引入标志及一些固定的构筑物。如市民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这种人流密集的地方尺度就可以放大,而纪念性广场和街道广场的尺度就可以适当减小。有数据显示,欧洲下沉广场面积的平均值为1.5公顷,远远低于我国。我国国土资源部也于2004年下发相关通知,指出原则上大、中、小城市的广场分别不能超过5公顷、3公顷和2公顷。色彩尺度也应一并把握,合理的色彩搭配有益于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

3.百姓参与作为考量标准

下沉广场的建设归根结底是满足人的需求,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参与公共环境。面对如今复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下沉广场的设计要兼顾不同阶层的人在这种特定空间环境下的多样感受,使人产生主动参与其中的愿望。据调查显示,人的一生有30%的时间在公共空间中活动,但人在公共空间中创造出的价值远远大于这个比例。欧洲的广场往往由重要的行政办公机构和文物建筑围合而成,逐渐形成和谐统一的历史文化氛围,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塑造也是提高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

二、总结与思考

1.城市下沉广场设计尺度新方向

下沉广场作为一种时代的印记,记录了城市居民对空间需求的演变,影响着文明的进程。目前,下沉式广场在形态组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它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对象,人们已经不再单纯地强调其功能性,这就要求在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上,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此外,绿色空间的概念也是将来城市下沉广场的发展方向,在广场内增添绿色植物等自然元素会激发公众的亲和感,如美国的中央公园就是在繁华都市内开辟的一处宁静的后花园。

2.中国城市下沉广场的打造

我国城市规划机制改革迅速,空间规划问题其实质就是土地分配所带来的问题。和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土地面积本应是一种优势,历史上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私家园林。而当代中国一些城市兴起的大规模建设下沉公共空间之风,没有取得良好环境及社会效益,反而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反映出建设的盲目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