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国土规划与测绘

国土规划与测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8: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国土规划与测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国土规划与测绘

篇1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管理对象是国土档案,即国土资源部门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照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①。由于档案类型多样,形态差异大,质地多样,管理国土档案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策略推动下,国土规划部门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目录,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等。进入21世纪初,目录数据库已经完成,全文数据库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国土档案,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建设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近10年来,尤其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如武汉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安徽省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称谓“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内国土资源系统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满足T级档案信息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检索,对土地、地质矿产、测绘、综合文书、声像等各大类档案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②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不仅将电子公文流程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具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电子化、平台化,初步建成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这种数字档案馆,通过与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部门等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应该说,从国土档案到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再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土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目前看来,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以系统内部使用为主,公共使用为辅;以土地规划为主,与其他部门的结合有限;以区域内利用为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使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集中在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内部国土规划部门使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其他管理机构、面向全国衔接的统一平台尚未建立,导致了国土资源规划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间不长,其功能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因为从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成数字档案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在不少单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其快速成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③。据此,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地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统一体。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涉及该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而且存在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工作人员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性是基本体现

档案馆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作用,具有社会服务性。档案馆不同于档案室,它保管档案的目的不是为某一单位、某一系统小范围服务,而是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它的服务范围大而广,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遍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④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档案开放的基本结论。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收集、采集、捕获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分布式、跨地域的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⑤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⑥指出,数字档案馆的四项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管理、保存、利用”,一旦缺乏广泛的、本机构以外的“利用”环节,便不能称为数字档案馆。基于这种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理应是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馆,是大众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的开放性的窗口。

1.是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法则

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会延迟,但是决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是原因和源头,两者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⑧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作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与外界环境有着不断的交流,其自身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包括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2.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数字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驱动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集成了众多现代技术的复合系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托3S技术、物联网、ArcGIS、WebService等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开发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种开放性的体现。同时,这些技术不断更新、升级,早期的国土档案数字化也不断发展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推动作用,也展示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

3.是落实民生政策的必然要求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民生问题与部门职能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局面。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显示了我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打造阳光政府、满足公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也为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迈出了坚定步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保存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信息。例如,征地文书、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违法占地处理材料等,详细地记录了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不仅是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也是征地、处理纠纷的依据,还是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落实民生,也必须将国土规划档案馆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三、推进实践应用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符合数字档案馆本质与时展潮流,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1.应用视角

(1)多目标

不同的使用者,对同一档案信息有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人口信息,可以用作学区规划,也可以用作住房区规划等。档案资源具有多目标的使用特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开放国土规划的档案资源的价值。

(2)多内容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含有丰富的专业化档案信息资源,在开放性的视角下,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同一主题下不同载体(纸质和声像)档案进行整合,或透过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将各种不同主题的档案资源套叠,以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多途径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调查、收集、整理的专业档案,是真实、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土地的不同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保障。例如,有关机构进行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商居土地投入或个人进行土地置换、拆迁补偿等,就可以通过专业数字档案馆的平台进行咨询利用。通过协调“管”与“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

(4)多范围

公路建设选线、垃圾场选址、工业发展区区位规划等空间选址,均需要利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支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库,整合专家系统,出台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整合了庞大的国土及规划专业档案信息,通过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有利于未来空间发展。

2.应用重点

(1)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区域开放性

为政府部门规划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基本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在28个市县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⑨随之,其他市县甚至一些省级行政区也陆续提出。究其实质,“多规合一”就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与政府部门结合,不同的政府机构利用数字档案馆平台,消除原有的市县规划下的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以此来提升政府对于土地空间的管控能力,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应用最早体现在政府规划方面。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前,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种与规划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地传送,冲突时有发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精准的土地档案信息等资源,通过信息的及时推送,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国土资源与管理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形成了节约型的生态系统。

(2)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

为“智慧城市”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功能的拓展。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建立了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的GIS系统,科学管理大量征地信息和档案资料⑩;安徽省安庆市城建档案馆通过融合城建档案管理规范、著录规范和GIS技术,研制开发了“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武汉市国土资源局开发设计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初步实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图文一体化查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激增,交通等问题开始凸显。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为加强城市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框架和基础。“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就是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结合,充分展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实现档案信息与地理信息、社会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例如,与实时路况结合,实现智能交通;与遗产资源结合,实现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总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不同行业、系统或空间的结合,创建“互联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的空间,衍生出基于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新平台,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3)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开放性

为民生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最高境界。例如,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承建的“数字城建档案馆系统”,将科技、文化、医疗、电子商业等领域信息数据库建立互联关系,为丰富传统档案馆馆藏提供线索和可能,并实现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从民生角度出发,数字档案馆通过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和档案网站构建档案信息总和服务平台进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够打破馆际界限和“信息壁垒”,集成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各数字档案馆间业务处理,实行统一认证、统一浏览和统一检索,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整体趋势。网络环境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建设与当前各种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如公众常用的地图软件、出行租车软件以及团购软件等,通过开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移动应用或平台,创建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中的数字档案信息以立体或平面图及文字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方便公众的日常生活,增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公众生活中的影响,激发国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活力,实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全面开放性。

作者:陈胜 张萍 丁玲 单位: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注释:

①林琼.国土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与建议[J].中国土地,2015(7).

②李晓燕,范威,陈三梅.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数字档案馆建设设计思路[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3).

③金波,汤黎华,何伟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建构[J].档案学通讯,2010(1).

④朱玉媛.档案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⑤倪代川,金波.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功能[J].档案学研究,2013(4).

⑥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EB/OL].⑦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

⑧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⑨“多规合一”:找准方向绘蓝图[EB/OL]

⑩马骏,贾斌.基于GIS的西安市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系统[J].测绘技术装备,2002(4).

11.安庆市城建档案馆.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J].2003(4).

篇2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391-01

我国的领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可利用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更为稀少,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有效利用现代测绘技术,提高国土测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我国的国土规划与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依据,保障国土规划与利用的合理性,已显现出极大的必要性。

一、现代测绘技术概述

现代测绘技术是一个系统性的测绘技术体系,包括一系列以先进科技为基础而形成的测绘技术与方法,其在国土测绘领域的各项工作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测绘技术大多应用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测绘设备与仪器,来实现测绘的目标,并获取精准的测绘数据信息,其在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城市土地规划、耕地保护以及地球环境研究等众多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较为常用的现代测绘技术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综合以上三种技术优势的3S集成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减轻了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测绘数据的精准度,结合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测绘数据以更加直观的二维图像及三维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数据库的建立,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测绘结果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也为我国国土规划与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保障。

二、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应用的意义

1、能够为我国国土绘制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

土地开发与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准确的国土绘制作为基础,准确的国土绘制需要明确的体现出土地的性质特征,这就要依靠准确的测绘数据提供支持,在国土测绘领域中应用现代测绘技术,通过现代化的测绘设备与仪器的应用,能够精准的获取目标区域土地的分部信息,准确的地理坐标以及土地的遥感影像,并通过高速化的网络传输功能,及时将所测得的数据回传至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与发送,测绘部门可以及时准确的从系统中获取到相应的测绘信息数据,也包括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的三维模型,这些都可作为国土绘制部门进行国土绘制的重要数据基础,以保障绘制的准确性。

2、有利于保障土地开发者与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土地权利与范围的明确是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为确保土地权利范围的明晰性,应要求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者参与到地籍测绘的过程中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土地纠纷,同时,通过现代测绘技术所获取的准确的地籍测绘数据信息,也能为未来土地纠纷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依据,这样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土地开发者与使用者双方的合法权利不会受到损害。

3、能够提升国土测绘的水平,有利于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

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国土测绘的方法与思路,通过先进的测绘理念与测绘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国土测绘工作的水平,确保国土测绘的高精准度,减少测绘数据误差的出现,这也为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运用现代测绘技术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土地信息,也拓展了国土测绘数据的种类与内容范围,能够为国土测绘部门提供更加详尽的数据资料,这也为国土测绘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国土测绘领域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1、GIS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地里信息与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通过GIS在数据库管理方面的强大功能,能够为我国国土测绘工作的数据资料管理与使用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GI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管理功能是其应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国土测绘应用模型与模型管理技术,形成GIS模型库,从而为国土测绘各项工作提供直观准确的模型材料基础。而RS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国土测绘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通过RS技术获取的遥感影像,可以直接传输至GIS系统中进行运算与处理,对于国土资源动态信息的有效监测,以及数据模型的精准度的提高有着良好的效果。

2、3S集成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3S集成技术集合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功能优势,其应用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对于国土测绘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土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3S测绘技术,可以将测绘到的全国各地的土地信息,录入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数据库中,为土地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和重要依据,也为土地执法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使土地开发管理更加科学,也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RTK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GPS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RTK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像控点测量。在待测区内的高等级控制点,架设相应的基准站,通过流动站对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直接测量。对于不易设站的像控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间接测量。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不需要逐级布设控制点,还可以有效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次,RTK可以对界址点的坐标进行实时测量,从而确定土地使用的界限范围,对用地面积进行计算,可以有效提升测量的速度和精度;最后,其他方面的测量,如地形、水域、管线等,依靠少量的基准点,就可以直接实现测量目标,如果结合专业的测图软件,还可以实现数字化测图。

4、移动数据处理技术在土地测绘领域中的应用

移动数据处理技术在土地测绘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为动态测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全球定位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而定位设备与系统也越来越趋近于便携化与小巧化,传感设备的应用也更为便利,土地测绘过程中,移动数据处理设备能够快捷高效的进行动态信息数据的获取,这也大大加强了动态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更加有利于在国土测绘工作中数据信息的实时交换与有效利用,同时也减少了测绘工作中受到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郊外测绘工作中也能够发挥出十分良好的效果。

总结:国土测绘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工作,其在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开发、管理及利用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测绘技术在国土测绘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国土测绘的效率与测绘数据的质量,为国土资源开发与管理其他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国土测绘工作的思路与模式,为我国国土测绘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随着先进科技的不断融入,还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国土测绘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3

中图分类号:F323.24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GPS-RTK in land planning

WANG Yan-song1Wang rui2WANGR Zhi-yu2

(1.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Land Consolidation CenterBeiJing100035 ;2.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Xi Ganzhou341000)

Abstract:Planning is the leader, is the direction. Land Planning for a country or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GPS-RTK is fast, accurate, more convenient operation, etc., in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without the pass, as can be for all-weather operation, etc., with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techniques do not have the advantage of facilit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use plan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use of GPS-RTK above characteristics elaborated the principle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GPS-RTK in the detailed planning application.

Key words: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PS-RTK;Control point

1 国土规划定义

国土规划(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由各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各自所包括的内容、侧重点及管理体制不同存在着差异。

国土规划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国家各部门之间、地方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坚持统一协调的原则。在以经济快速发展为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国家各部门在规划自然、各学科技术条件,以及对国家的经济、国土的开发、利用、再利用、保护和治理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在国家的基础建设总体布局、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开采、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在以后的计划中具有重要的依据,同样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十二五”国土规划的任务

以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合理利用土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加快土地复垦;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3GPS-RTK在规划中应用分析

3.1 GPS-RTK的工作原理

RTK(Real Time Kinematic)是现代测量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主要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技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此系统主要有一个基准站(参考站)、若干个流动站、数据处理系统等3大部分组成。流动站和基准站通过传输线或蓝牙连接,两者接收同一时段卫星所发出的的信号。RTK测量时,基准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经过和基准站信息进行校正,最终将信息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接收基准站所发出的信息,接收到信息流动站初始化工作完成后,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实时计算流动站所测的三维坐标。

3.2 GPS-RTK在规划中的优势

⑴ 和传统测量相比,观测点之间不需要通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基准站设置一次在达到精度要求的同时,可以完成半径不大于4km区域测量工作。

⑵ 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比较简便快捷。控制器初始化完成后,对坐标进行校核,然后对测量点测定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置,一个人就可以控制一个流动站,甚至可以在几秒钟时间内获得点的三维坐标。对所测得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线直接传送到电脑上,然后进行处理、存储。

⑶精度高,能够消除累积误差。在国土规划实施中,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在精度要求不同的情况下,RTK完全可以替代静态GPS,既方便快捷又提高效率。在测量过程中,不需要点与点互相通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累积的误差。

3.3 作业过程

目前,国土规划整理专项基本的材料就是现有的不同比例地形图及各点的三维坐标。因此数据更新较慢,不能很好真实反应出国土的规划与利用,从而严重影响国土规划成果转化。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土规划实施中,测量手段完全可以采用GPS-RTK技术进行测量,可以快速准确反映出目前的实际情况。

国土规划实施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采集基础数据在传统测量技术方面主要有三角高程测地形图、摄影测量、遥感等等。在一些特殊的区域需要采用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精度。

在测量的过程中,以某基准点作为基准站设置点并在附近架设天线,基准站通过蓝牙或数据线连接流动站,以4个基准点作为流动站的校核点进行校核,在数据采集之前需要进行坐标的转换对点进行校核,对每个校核点上用三脚架固定流动站台进行足够时间的校核,然后开始进行数据的采集,包括对区域点的三维测量、图形的绘制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对点的放样。

4 总结

国土规划实施是国土规划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国土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对应用GPS-RTK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使用RTK技术,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测量效率及测量精度都进一步提高,降低了作业成本,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完全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为建立数据库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规划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 樊盛.GPS-RTK 测量技术在土地整理规划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