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水利部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水生态保护,加快水利建设,建设生态水利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 展望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88-02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mode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efficient circular agriculture w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aihu Area.In this paper,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were analyzed,which was based on the Suzhou Wuyuet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The recycling of matter and energy,efficient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l for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air cleaning system of the model were analyzed.At the same time,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and industrial prospect of the model were analyzed,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aihu Area.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logical efficient circular agriculture;production mode;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prospect;Taihu Area
太湖地区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汊交错纵横,湖荡棋布星罗,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鱼米之乡”。太湖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大,工业发达,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0.03 hm2[1]。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导致耕地肥力明显下降,河水质量显著变差,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2-3],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并且生产出的农产品已越来越不安全,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治理环境污染已刻不容缓。
如何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促进太湖地区的农业安全高效生产,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循环经济理论为太湖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是解决太湖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4]。近年来,人们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循环模式:种养立体复合型[5]、套种立体型[6]、沼气为纽带的循环模式[7]等。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有机农产品生产为核心,经过多年农业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低碳生态高效循环生产模式。将该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和典型案例,提出太湖地区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以期为太湖地区农业今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1 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耕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太湖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人均土地面积0.03 hm2,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35.7%左右[1],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不断增长,占用土地面积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是传统粗放型,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农膜、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土壤、河流、湖泊等污染严重[2],不同程度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只有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的、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逐渐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只有充分利用土地,才能缓解耕地资源供需矛盾,只有充分利用资源,实施循环农业,降低排放量或零排放,才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由此,太湖地区发展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在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加快完善法治基础的同时,尽快建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政府监管体系。以制度建设和观念改变作为实现途径,法治规范、国家强制、市场激励、人民监督并举。
当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监管,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强调政府监管权力法定、决策和执法规范透明,并要依靠民众加强问责。
需要完善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的立法,更要加大司法执法力度,严厉惩处污染者,同时要使全体人民尽快建立起依法保护自己权利、依法履行自己义务的现代公民意识。中央政府要通过典型案例支持监管机构,走司法程序惩处污染环境者、支持民众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权,在推进依法治国大业中收“徙木立信”之效。
健全环境监管的组织体系,优化监管权配置。根据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央垂直的监管体系与地方监管部门有效分工协同的分级监管机制,加强中央垂直监管的力度,处理好监管权责的横向分配与纵向分配,构建“无缝”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有效性。
推动监管信息公开,鼓励人民群众参与。通过推动环境监管信息公开,使民众了解与其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鼓励民众以合法、理性的渠道,监督企业的排污行为和监管机构的履职状况,形成对促使企业守法、促使监管机构有效履职的社会压力。
加强监管问责。强化依法监管意识,健全依法监管的程序,完善监管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自上而下”的内部问责机制。健全行政诉讼制度,加强社会对监管机构行为的监督,形成“自下而上”的外部问责机制。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加快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监管体系,是当前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从制度直接规范领域看,生态文明制度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环节看,生态文明制度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