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移动通信》是通信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以《通信原理》、《电工电子技术》等为基础,全面论述了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原理。移动通信是所有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为熟悉的通信手段,一方面,学生能熟悉运用其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却对其原理不甚了解。教师恰恰可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1.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目前,4G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WAP与WEB结合,形成新一代通信系统。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职学校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无法满足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后,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不能形成系统的认知,在通信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方面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
“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我校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在传授诸如信号变换或系统网络结构改造课程相关知识时,能够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但是由于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后期的组网、网络测试优化等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仅仅依靠一些多媒体课件或是简单的动画演示,学生往往很难完全弄懂。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学中,老师扮演的是主动的角色,而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经常是积极性不高。
(3)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
高职毕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课程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较为完备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通信课程又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不仅需要完成的基础移动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积累大量的实验活动经验。现有的移动通信教材通常都是落后于现今的行业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明显脱节于高职教育的特色性,因此学生在毕业时,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往往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2.提高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效果方法探究
(1)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应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如到联通公司参观,请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组网技术;到网络公司参观,了解宽带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等。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实例加强记忆。通过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实践性课时,多为围绕移动台开设的实际操作实验,如SMC的基本焊接、BGA植锡、电源电路的测试、射频接收电路的测试等实验项目,其中SMC的基本焊接、BGA植锡等项目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需大量时间练习。在课内学时不足的情况下,学院应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的大量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大学生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高职生大多数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入学生之后学生主动性不高,生活上懒散,这样就给高职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高职生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应端正学生态度,用心学习,将来有较为理想的就业出路。
(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即实现就业,在专业设置上,应实现企业需求的完善对接。及时更新教材上的内容,根据职业需求性量身打造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毕业之时就能具备有跟得上时展步伐、企业实际需求的移动通信技术。笔者根据在行业的多年工作经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及时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编写教材讲义以便不断地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根据行业重点,有目的、有选择性的讲解理论知识,企业需求什么,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注重实际操作。
(4)改革考核方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出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注重于实际操作,而传统的考试评定方法已与市场需求脱节,笔者认为应当考虑取消注重笔试成绩的考核方式,用多层次的综合评定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当包含:课堂成绩+学生的考勤率+老师随机提问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上机成绩。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能够做到上课前预习,平时积极回答老师回单,又能督促学生做到重视日常的上机操作。通过这样方式的考核,笔者认为能够促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又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结语随着电子和通信行业的发展,移动通信相关的新技术会不断出现,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多查阅相关资料,多读专业书籍,做到与时俱进,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作者:刘钢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1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对于一些基本原理的推导以及涉及到计算的部分,仍然注重采用课堂板书的方式。如频率复用原理中同频复用距离的推导以及陆地移动信道场强估算和损耗计算等,都需要仔细推导和耐心计算,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达不到这种效果。但另一方面,移动通信中还含有大量的原理方框图和网络结构图以及控制流程图等,内容多,信息量大,需要老师提前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既要做到提纲挈领,又要保证含有足够的信息量,以满足学生课下自学的需要。在形式上要适宜地加入动画音效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2增强案例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中的许多技术特征可以反映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可以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现象和问题,引入案例教学。如,在讲解多径效应时引入:为什么有时候稍微一动通信效果就会变化很多?在对比GSM讲解CDMA系统特点时引入:为什么最初CDMA手机以“绿色、环保”作为其宣传点?案例教学对于课堂气氛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非常明显,但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能够将理论和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融汇贯通,更需要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主导作用。
3提供外延学习的导引
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讲解,我们注重以网络发展脉络为线,以不同网络的技术特征为点,点线结合推动学生对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认识。如,对不同移动通信网络的认识模式基本都是:系统概述和网络结构—无线信道—关键技术—网络控制流程,我们对GSM按照这种模式进行重点示范讲解,而对于UMTS向IMT-Advanced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网络形态,则以介绍网络演进的需求和网络的特征为主,简要介绍所采用的一些特有的关键技术,其他的网络相关内容则提供对应的具体参考资料或网站链接如3GPP规范,建议学生课下自学。
4讨论式教学和专题讲座
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和要求学生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3]。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影响学生积极性,分组数也不宜过多,否则专题会太多太散,可根据上课总人数确定,如作者上课时以5-6人划为一个小组。专题的选定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如TD-SCDMA在中国的发展、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调查及对比分析等,更鼓励学生按组自由选择。同一组同学课下就选定的专题多方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并整理成一份专题报告。每组推举一位同学作为主讲,同组其他同学也要负责回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问题,从而调动每位同学的研究和讨论积极性。
考核方式
1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对于一些基本原理的推导以及涉及到计算的部分,仍然注重采用课堂板书的方式。如频率复用原理中同频复用距离的推导以及陆地移动信道场强估算和损耗计算等,都需要仔细推导和耐心计算,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达不到这种效果。但另一方面,移动通信中还含有大量的原理方框图和网络结构图以及控制流程图等,内容多,信息量大,需要老师提前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既要做到提纲挈领,又要保证含有足够的信息量,以满足学生课下自学的需要。在形式上要适宜地加入动画音效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2增强案例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中的许多技术特征可以反映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可以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现象和问题,引入案例教学。如,在讲解多径效应时引入:为什么有时候稍微一动通信效果就会变化很多?在对比GSM讲解CDMA系统特点时引入:为什么最初CDMA手机以“绿色、环保”作为其宣传点?案例教学对于课堂气氛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非常明显,但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能够将理论和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融汇贯通,更需要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主导作用。
3提供外延学习的导引
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讲解,我们注重以网络发展脉络为线,以不同网络的技术特征为点,点线结合推动学生对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认识。如,对不同移动通信网络的认识模式基本都是:系统概述和网络结构—无线信道—关键技术—网络控制流程,我们对GSM按照这种模式进行重点示范讲解,而对于UMTS向IMT-Advanced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网络形态,则以介绍网络演进的需求和网络的特征为主,简要介绍所采用的一些特有的关键技术,其他的网络相关内容则提供对应的具体参考资料或网站链接如3GPP规范,建议学生课下自学。
4讨论式教学和专题讲座
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和要求学生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3]。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影响学生积极性,分组数也不宜过多,否则专题会太多太散,可根据上课总人数确定,如作者上课时以5-6人划为一个小组。专题的选定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如TD-SCDMA在中国的发展、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调查及对比分析等,更鼓励学生按组自由选择。同一组同学课下就选定的专题多方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并整理成一份专题报告。每组推举一位同学作为主讲,同组其他同学也要负责回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问题,从而调动每位同学的研究和讨论积极性。
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