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农业立体养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我国的改革浪潮中,立体化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诸多有识之士正在立体思考和实践着改革。当我们把视线由平面转向立体,就会感悟到立体化显示出来的新事物:城市中超高建筑的崛起,空间地面和地下立体交通的贯通;商业中产供销一统的立体企业;科研中多学科立体攻关;教育改革中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立体教学方法;文学中的多面交叉构思、大跨度时空立体写作;哲学中视觉多维的立体思维;军事中的天上地面水面水下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无不闪现出立体化思维智慧的光芒。
立体化思想渗透到农业中,产生了立体农业的新概念,涌现出诸多新事物。在立体农业理念的引领下,农民建起多种作物共生互利的立体种植田园;渔民按不同鱼类的生态要求,实行分层立体养殖;牧民利用森林提供的树叶作饲料,建立起空中牧场;林业和大田作物也更多采用飞机播种和治虫、取得比常规作业增产增效和减轻劳动强度的效果;更有农学工程专家们设计的种植、养殖和环保结合的立体生物工程,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令人钦羡的综合效益;甚至在城市搞起墙上立体菜园、在水上建起立体花园;在庭院闲置的土地上,搞起立体种养,收到“寸土千金”之效果。
经过广大农友的实践和专家们的研讨,对立体农业形成这样的概念:立体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或水体上,实行种植、养殖和加工巧妙结合,实行多种多层种养,以获取综合的空间高效益的生产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立体农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是:经过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农民有了土地经营自和渴望致富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有套种间种等立体种植的传统,又有许多现代立体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样板,为发展立体农业创造了技术条件。我国人多地少,发展立体农业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人多粮食欠缺的矛盾。
立体农业是建立在农业科学技术基础上,向空间要产量要效益的现代农业。是国家一贯提倡和鼓励,要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
何为生态农业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是人类粮食之源,生存之本。随着世界人口猛增,出现了所谓人炸,形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为防解饥饿,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为了增产粮食,先是选育和改良作物品种,搞“绿色革命”。如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水稻的选育和普遍推广,使粮食大增,对缓和粮食紧缺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后期,普遍施用化肥农药和良种的普及,滴灌等节水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有后来农用塑料薄膜造就的“白色革命”,使世界农业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到70年代,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世界农业,令人相信,只要倚仗科学技术和发挥人的战天斗地精神,人类就能征服自然、战胜灾害和饥饿。
然而,世界农业的现实前景,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样美好。化肥农药的制造,农机的制造和驱动,农产品的加工与运输,都要消耗石油能源,人们把这种依赖石油发展起来的农业,叫石油农业,或叫能源农业。但是,石化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能再生的有限能源,人类无度开采,资源总会枯竭而造成能源危机。更严重的是,能源农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发生了破坏环境、污染食品等危害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为了获取和维持农作物高产,不断增施化肥数量,加速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造成水土流失,肥力递减,最终导致土壤变成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
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草害,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虽然一时防治了病虫草害,但同时也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和杀灭了天敌,破坏了作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自然控制,导致病虫草害频发,越治越治不了的恶性循环。而残留的农药被作物吸收,或进入土中和水中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农产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能源r业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实在太大了,不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存,还影响到国家综合经济和国力的盛衰。因此,必须寻求一种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新农业,来逐渐替代能源农业――这就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一业为主,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副渔结合,生产加工销售结合,生产绿色、优质、营养、安全的产品,获取最大综合效益,是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环境改善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与能源农业最大的不同是:依赖石油的能源农业,为了维持高产,就要不断增加投入;而越是高产,投入越多,资源消耗越大,对环境和生态破坏也越大;生态破坏越大,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大。这是能源农业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规律。生态农业则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自我调控功能的人工群落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营养、自我增长、自我保护、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多种自我维持能力。人类可以利用其种种自我维持能力,来建设生态农业。例如:
可利用生态田园中,多样性种植植物的落叶和杂草的腐解、作物桔秆回田、间种豆科绿肥的生物固氮、放养禽畜的粪肥,发挥“自我施肥”作用,提高作物的养分自给率。
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腐植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不仅提高土壤肥力,还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种类数量,增强土壤孔隙通透性和贮水保肥性,营造一个“土壤养料库”,贮存丰富的水分和养料,源源不断地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
可实行立体种植,形成多物种在不同的生态空间,充分利用阳光,提高光合效率,发挥植物本身的“绿色工厂”制造养分的功能。还可选用良种,发挥良种的“遗传增值”功能,使生态农业田园既优质高产,又提高经济效益。
可通过保护害虫天敌,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有效地防控害虫危害。在防控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方面,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许多农业防治方法都能有效防控农作物的病虫害。
上述种种,是在生态农业中常用的措施。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人是主要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绿色技术措施,还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产品和工程技术,创造和改善农业生物的生态条件,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生态农业。总之,生态农业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大有可为的。
“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的立体生态茶园
在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理念的启迪下,普洱市的时木茶厂创建了“立体生态茶园”。
立体生态茶园包含有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内涵,是绿色发展茶叶的一种新模式。推广立体生态茶园,或将现有中低产茶园改建成立体生态茶园,将给云南茶叶发展注入新动力,是茶农增收的新途径。发展立体生态茶园,能促进云南茶叶转型升级,促进云南茶叶真正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1996年,退休后的茶叶科技工作者肖时英和张木兰,要把在职时未实现的新茶园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设计、新技术加以验证和实现,自费租用山地,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试验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建成了具有以下特色的立体生态茶园:
――我省一般茶园中的茶树,修剪成平面采摘面树形,使得茶树之间互相拥挤,互相争夺光热水肥,采摘面小,产量低。立体生态茶园中的茶树,经过一系列的修剪,使得茶树的采摘面向空间扩展,形成较平面树形大一倍以上的立体采摘面树形,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省一般新建茶园中,不种树不养草,茶园生态条件退化。立体生态茶园中,沿着茶园分区道路种植可再生的乔木树种,构成网络化的防护林带,起到防风防寒作用。或在茶园中配植果树和花木,既改善和美化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益。
――现在我省推广茶树良种,新建的无性系良种茶园,采用单株单行方式种植单一的品种。立体生态茶园实行多品种组合栽培,即在同一个梯级平台上栽种两个茶树品种,如在梯台里方栽早芽品种,外方栽迟芽品种,早发芽的品种先采茶,迟芽品种后采,这样能错开春芽萌发高峰,调剂采茶劳动力,实现均衡生产,保证增产增收。这种多品种搭配栽培方式,还能提高茶园的整体抵抗病虫害能力。
――我省一般的茶园,单一种植茶树,茶园只能靠生产茶叶提供经济收益。立体茶园的园林化环境,为生态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茶农在茶园中散养土鸡和旱鸭,还可养羊养兔,可在茶园间种果树,获得比单一种茶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茶园养鸡还能有效防治茶树害虫。
――我省一般茶园管理,措施不规范,成本高,技术经济效果差。时木茶厂的立体生态茶园,采用符合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要求的技术措施管理茶园。如坚持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季不中耕只杀草,防止水土流失。冬季修剪茶树的一半树冠,春茶采后再修剪另一半树冠,培养立体采摘面。每年只在冬季修剪后或春茶采后的停采期,喷1~2次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农药防治病虫害。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措施管理立体生态茶园。
――立w生态茶园以人为本。茶厂重视改善员工生活,无偿提供住房,提供茶地和猪厩用地,修建自来水太阳能淋浴室和硬化道路。为保证不乱施化肥农药,肥料农药由茶厂统一购买,免费供给员工施用。结合生产需要,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这些都是立体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的内容。
综上所述,立体生态茶园,是一个具有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特色,以茶为主,茶、林、花果和养殖结合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它具有自身维持和物质良性循环功能,获得比单一生产茶叶的常规茶园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①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②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4)
(①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②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bout Restoration of Ecology and Vegetation in Wetland,Changchun 130024,China)
摘要: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阐述生态农业特点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主要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trends and some issues that must be noticed for some model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关键词:生态农业 特点 发展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1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发展速度慢、生产率低的缺点逐步显露出来,同时受发达国家工厂化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影响,盲目推行机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侵蚀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千米,土地污染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千米[1]。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特点,有利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2]。生态农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1 整体性与可调控性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微观和宏观生态平衡,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进行调控。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达到相互有机配合,保证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1.2 稳定性与高效性生态农业系统追求组成与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高效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率。
1.3 地域性和多样性地域性决定了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在继承当地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应用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
2.1 秸秆还田生态耕作模式根据生态学原理,只要有非生态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秸秆还田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改良土壤,减轻对化肥的依赖。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然而,由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秆还田逐步被大规模的使用化肥所代替,而秸秆则直接丢弃或作为废弃物燃烧。因此,要不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充分认识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才能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
2.2 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这一立体发展模式需要精湛的农学技术投入,目前在温室大棚种植中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如桃子―草莓的立体化栽培、黄瓜―苦瓜立体种植、西瓜―彩椒立体种植、韭菜套种黄瓜等。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2.3 食物链与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在多种生物,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例如粮―猪―沼―鱼模式、以及将猪舍或厕所―沼气池―蔬菜大棚有机结合,施行能源、养殖、种植的模式等。在这个循环中,废弃物被合理利用,既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模式以沼气发酵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联系起来,沼气作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使生态系统走上了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在许多地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村建立沼气池,在河北省一些县区补贴力度达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随着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炭电费价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了建立沼气池的众多好处,向阳的地方沼气量全年都能充足供应,夏天沼气产量高,甚至可供邻居来烧水。对此,应进一步推广沼气发电技术,提升沼气的价值,从而鼓励更多农民的积极参与。
2.4 城乡互作生态模式城市在经济上作为产品的消费地,在生态学上作为有机物质的输入地。经过城市人口消费转化,产生了很多废弃物(有机垃圾、生活污水等),这些废弃物经过微生物的处理后,应该作为肥料还原给农业。这样做既解决了城市的污染问题,又能促进物质循环,把从农村带走的物质,再还给农村。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兴建了污水处理厂,一些城市还开展了有机垃圾特别是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垃圾(主要是活性污泥)是很好的有机肥,而固体垃圾经分类、处理后也可转化为肥料返回郊区农林业。
2.5 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特别要利用绿色植被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恢复或治理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工程、盐湖地治理工程等。目前我国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现象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筛选适宜的沙生植物、耐盐碱植物、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等进行种植,在实现生态恢复的同时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必须先建立一小块高效的生态(绿洲),这个“绿洲”能够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花钱和能源问题。因此,这种生态工程式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解决当地居民的后顾之忧,真正提高生态意识。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不再去破坏大面积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自然植被可以通过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基础研究,为生态农业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同时,我国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实际运行提供有效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二,人地矛盾突出,后备耕地不足。2009年耕地总面积223.76万hm2,占全市农用地土地面积的27.2%。人均耕地仅0.07hm2,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6.09%。未利用地70.85万hm2,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6%。大部分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化肥投入强度为407.45kg/hm2,中、低产田占多数。全市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5.3%,平坝耕地占4.7%,后备耕地开发殆尽[3]。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第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01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万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土壤侵蚀总量达1.46亿吨,流入长江约1亿吨,其中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2010年重庆市水利局查处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就达265起。水土流失造成地力下降甚至出现石漠化,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性,阻碍农业持续发展。第四,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污染形势严峻,规模化养殖场负载较大。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2010.51万头;家禽存栏出栏19647.24万只,大牲畜总量131.39万头,山羊存栏168.41万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污染物11927.8万吨。2010年全市农药使用量为2.09万吨。这些肥料和农药有相当部分随降雨径流流入江河。第五,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直辖以来,虽然农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07年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度超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依然落后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与之相差642.3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使得城乡统筹速度减慢。
二、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种养加工循环发展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以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城郊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种养基地为模板,体现集约利用土地。以粮食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修建沼气池,实现“粮蔬种植—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循环。畜禽产生的粪便在沼气池经过发酵产生沼气,可供生活燃用,家禽保温。沼气池的沼渣和沼液可以肥沃土壤,给粮蔬生长提供养分。另外,对大面积田地产生的腐烂蔬菜等田园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一部分经过技术处理变成农业绿肥,返回到田园,另一部分则可以成为畜禽养殖的饲料来源。
2.以养殖和加工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铜梁县蒲吕镇沙心村汪兴平的循环生态农业园区为模板。园区地上部分主要由挂面厂、饲料加工厂、养猪场、鱼塘、果园组成,地下则由沼气池、净化池两部分构成。整个园区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挂面厂生产的副产品麦麸作为养猪场的饲料,排出的废水流入沼气池,与猪场排出的猪粪一起发酵。这样,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产生的沼气又作为能源供挂面厂使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液通过净化池净化后流入果园,为果树提供养分,同时将氨气等气体挥发。最后,沼液流入鱼塘,为鱼带去大量微生物。
(二)立体循环发展模式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种植型立体农业
立体种植包括农作物的间作、轮作与套种和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禾本科作物和非豆科作物间作也适合重庆山区,比如玉米与红苕、土豆间作。在一些低山区,树体较小空地较多的地方,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空间,可以间套种生长期较短的一年生作物。中山区或者高山区,树林茂盛、多层次,则可在树林间作中药材。许多中药喜阴喜湿,利用树荫给药材提供阴凉湿润的环境,可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并促进林木生长。
2.养殖型立体农业
立体养殖包括陆地分层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利用不同的空间层次,将养殖场分为3层空间。上层空间饲养家禽,中层为猪圈,下层为沼气池。家禽的粪便直接落入猪圈,或收集起来发酵后喂猪。猪粪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利用鱼类的不同的食性和栖息的习性进行混养,也可在不同的水层饲养不同的鱼类,从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节约饲料资源。
3.种养结合型立体农业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体系。如稻鸭共育、稻渔共育、稻鹅共育等。在稻谷生长期,鸭子昼夜放养在稻田中,捕食水稻病虫,同时鸭子的排泄物也能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山区缺少湖泊溪流的地方,稻田里养鱼的模式可以满足农民对鱼产品的需要。鱼和杂草存在竞争关系,可帮助减轻杂草和稻对养分和光照的竞争。鱼和稻存在共生关系,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提高水的碳储备,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活力[4]。在稻田冬闲季节,种植优质牧草,养殖肉鹅,可以提高水田的利用能力,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再生利用型发展模式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加工处理变为可用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从而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通过几种食物链型动物的养殖,延长产业链,提高畜禽养殖的综合效益,减少畜禽养殖对环保的压力。涪陵焦石镇农民建立了“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土鸡—鸡粪和蚯蚓粪—沼气池—种草”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变成可以供下一链利用的资源。这种模式适合在较高山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面积种草可减少水土流失,废物的再利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秸秆、稻壳、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均可加以再利用。利用植物纤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固化炭化、气化、制复合材料、制化学品等,可将其生产为炭、焦油等能源[6],也可以作为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原料来源,还可生产纸板、人造纤维、轻质建筑板等包装和建筑装饰复合材料。另外,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可制成可降解快餐餐具。重庆山地多平地少,大分散小聚居,不适合广泛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在山区可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循环型庭院,充分利用庭院资源,以沼气为纽带,建设小型封闭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如开县以家庭沼气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线,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高效循环型生态农业,就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加快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举措
第一,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开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实用技术的研究、引进或集成。如不同地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良经果林品种选育培植技术、本地优良畜禽的选育与繁殖技术,中药材品种的规模化栽培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的贮运保鲜与加工技术、节地节水农业技术等[7],这些实用技术的研制实施将为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开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对县乡(镇)两级技术员和广大农民进行培训,重点是在各村培养一批即懂理论又懂技术的青年骨干,起到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