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共管理学科分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研究实践活动领域,后者则着重研究理论领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严格的区分。
在我国,“公共管理”出现并广为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在解放前我国就引入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但是在解放后,1952-1953 年的全国高校调整中,撤消了政治学的有关学科,行政管理学也在其中。直至 1979年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后来国务院相关研究机构,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将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归划到公共管理学中。从此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讨论公共管理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解读公共管理的体系构成,还要涉及行政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的学科与行政管理关系,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学科门类的编订,将公共管理学归属到管理学的门类中,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所以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做太多的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政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还有公共管理体系这三个问题。
1.1 行政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和行政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试析公共管理体系与公共道德体系宋 鑫(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又要有行政。而与管理不同,行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政事务微观的主体要两个人以上。在传统社会中,行政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时的行政性质和现在的国家社会行政有区别而已。而现今管理与行政遍及整个人类社会,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等同,并列还是包含隶属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一般来讲管理是侧重在特定的组织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分配各种资源,达到组织的目的,可以细致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而行政则是比较宏观的,侧重于对全局的战略行动处理。马克思说,行政是国家的活动,掌握国家政务和公共社会资源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国家在社会产生时位置就在社会之上,因此,国家行政具有宏观性,涉及到谁执政,如何执政等问题。当我们把行政定位在对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政管理”就有了特定内容和新的关系。经过学者的多年研究,将行政和管理关系界定为:行政层级与行政性质成反比,而与管理性质成正比。即行政层级越高就越具有行政性质,而具有较少的管理性质。从横向上看,往往领导职位上的公务员更具行政性质,而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更具备管理性质。我国政府经常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没有清楚的划分行政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 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政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夏书章认为行政管理学,实际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学,从这个角度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学科分类上看,行政管理属于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属于一级学科,显然不能把他们等同看待,他们在学摘要: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怎样建设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本文解释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怎样建设公共管理及公共道德体系,使他们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词:政府 公共道德 公共管理科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体内容都是不同的。从静态维度看,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管理在狭义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政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指得不仅限于政府工作;行政管理在狭义上是仅指政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非政府的机构也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从动态维度上看,行政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动的,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未来发展及展望。公共行政是在近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行政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畴,但属于行政发展的两个阶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政发展而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构成中,公共管理中又会形成行政的形式和内容。
从价值取向上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行政管理学有三大学派,夏书章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派。其中郭济学派的影响比较大,曾经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学”热潮。但此学说认为世界上没有“公共管理一说”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这是对公共管理学的曲解。各个学说知识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点在于侧重行政还是侧重管理。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公共行政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政,可以作为行政和管理之间的媒介。
1.3 公共管理体系
以当下中国的来看,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从政府为主体到社会为主体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还尚未完全发挥。公共管理是相对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政管理是不属于国家和政府的管辖范畴,如果越界管辖会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以及非政府组织,也有公共事务,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可以称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机构的行政管理,它具有权威,广泛,多样的特点,第二种是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组织结合体,它其实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构的公共组织。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效仿其他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必须要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政府在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符合我国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
2. 公共道德体系
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们通常把社会道德称之为“社会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简称“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体系类型决定着公共道德的体系和类型,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道德。政府行政管理必然会存在相对应的公共道德,政府公共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政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要履行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这导致了政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这种既体现了社会阶级属性又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综合道德,叫做行政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体系中起着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无论正负方面都影响重大。
张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和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公共管理活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活动,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公共管理是直接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所以,在公共道德素养是公共管理中最具现实意义。不论是公共利益的保障方面,还是社会生活的指导示范意义方面,公共道德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通过本文对公共管理的阐释,认同陈庆云先生的三级公共管理体系,认为公共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那么公共道德就应该分为政府道德,非政府的公共组织的道德和公民道德三方面。从公共管理各种类型的角度上来看,公共道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机构的政府以及私人的行政管理道德以及作为政府公共职能的公共行政组织管理道德的宏观公共道德体系,或者叫宏观道德生态,这种体系下公共道德的承担者因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而变得多元化了,如同政府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一样。其二就是政府行政所承载的道德体系,它主要有四个内容组成,分别是:政府的理念、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研究实践活动领域,后者则着重研究理论领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严格的区分。
在我国,“公共管理”出现并广为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在解放前我国就引入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但是在解放后,1952-1953年的全国高校调整中,撤消了政治学的有关学科,行政管理学也在其中。直至1979年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后来国务院相关研究机构,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将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归划到公共管理学中。从此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讨论公共管理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解读公共管理的体系构成,还要涉及行政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相关的学科与行政管理关系,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学科门类的编订,将公共管理学归属到管理学的门类中,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所以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做太多的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政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还有公共管理体系这三个问题。
1.1行政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和行政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又要有行政。而与管理不同,行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政事务微观的主体要两个人以上。在传统社会中,行政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时的行政性质和现在的国家社会行政有区别而已。而现今管理与行政遍及整个人类社会,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等同,并列还是包含隶属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般来讲管理是侧重在特定的组织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分配各种资源,达到组织的目的,可以细致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而行政则是比较宏观的,侧重于对全局的战略行动处理。马克思说,行政是国家的活动,掌握国家政务和公共社会资源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国家在社会产生时位置就在社会之上,因此,国家行政具有宏观性,涉及到谁执政,如何执政等问题。当我们把行政定位在对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政管理”就有了特定内容和新的关系。
经过学者的多年研究,将行政和管理关系界定为:行政层级与行政性质成反比,而与管理性质成正比。即行政层级越高就越具有行政性质,而具有较少的管理性质。从横向上看,往往领导职位上的公务员更具行政性质,而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更具备管理性质。我国政府经常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没有清楚的划分行政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政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夏书章认为行政管理学,实际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学,从这个角度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学科分类上看,行政管理属于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属于一级学科,显然不能把他们等同看待,他们在学科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体内容都是不同的。
从静态维度看,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管理在狭义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政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指得不仅限于政府工作;行政管理在狭义上是仅指政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非政府的机构也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
从动态维度上看,行政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动的,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未来发展及展望。公共行政是在近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行政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畴,但属于行政发展的两个阶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政发展而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构成中,公共管理中又会形成行政的形式和内容。
从价值取向上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行政管理学有三大学派,夏书章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派。其中郭济学派的影响比较大,曾经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学”热潮。但此学说认为世界上没有“公共管理一说”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这是对公共管理学的曲解。各个学说知识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点在于侧重行政还是侧重管理。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公共行政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政,可以作为行政和管理之间的媒介。
1.3公共管理体系
以当下中国的来看,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从政府为主体到社会为主体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还尚未完全发挥。公共管理是相对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政管理是不属于国家和政府的管辖范畴,如果越界管辖会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以及非政府组织,也有公共事务,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可以称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机构的行政管理,它具有权威,广泛,多样的特点,第二种是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组织结合体,它其实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构的公共组织。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效仿其他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必须要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政府在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符合我国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
2、公共道德体系
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们通常把社会道德称之为“社会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简称“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体系类型决定着公共道德的体系和类型,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道德。政府行政管理必然会存在相对应的公共道德,政府公共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政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要履行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这导致了政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这种既体现了社会阶级属性又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综合道德,叫做行政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体系中起着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无论正负方面都影响重大。
近年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报考及录取人数大致稳定增长,与试点期间快速扩张不同,常规阶段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将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如何稳定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随着新增公共管理培养高校的审批放缓,建立在行业自律基础上的质量保障机制,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和质量成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量[1]。
1.2从教育资源看,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高校所在地区和服务区域不同,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可以划分七大地区(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其中,华东和华北地区综合性大学多,具有培养公共管理资格的高校也较多,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相比而言,华南地区的公共管理培养高校较少,教育资源相对贫乏。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分布不平衡,必然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发展不平衡,这也将成为公共管理专业学位面临的一大困境。
1.3从教学评估看,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迫在眉睫
由于公共管理培养高校的区域分布不平衡,造成有些高校在招生宣传中恶性竞争、异地办学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形象、秩序和质量[2]。开大班、满堂灌等疏于管理、教学松散的培训模式也屡见不鲜。质量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建设的生命线,我们必须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求发展,全面推进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形成办学特色,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
2.1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师资背景的多元性
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实行开放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整合校内外、海内外的优秀师资力量,一方面,注重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教师多学科背景的特点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在师资队伍组建中,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注重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持久的合作方式,聘请政府官员或专家承担教学工作,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2.2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公共管理培养高校都设立了与实践紧密结合、富有针对性的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①核心课程更多考虑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初步构建,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现实,关注公共管理改革发展,密切联系实际,以加强公共管理研究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②广设专业方向,以满足不同职业导向和部门导向的人群的需要[3]。③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内容覆盖多个学科分类,以突出应用型、实践型的培养目标,体现跨学科、复合型特点。
2.3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公共性和管理性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建设既包括公共性也包括管理性特征。①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这有别于一般管理,讲求公平、公开、法治、正义。②管理方式的公共性,在教学方面,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等,这有别于传统的学术性教学。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论文不提倡做抽象的理论研究,应该注重于针对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型、实践型研究。比如,问卷调查报告、对策研究、案例分析等。
三、以特色创新促进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
王乐夫教授在第三批公共管理新增培养单位培训暨研讨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应吸取培养院校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优势学科特色,打造学校自有品牌。公共管理培养应该‘求新不求全’,学校的价值在于某方面的特色,而学校特色又是学校有为的前提[4]。”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内涵式发展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应更加注重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打造公共管理精英教育模式。
3.1突出订单培养特色,形成学界政界业界联动机制
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对本校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联合学界、政界、业界资源,形成联动机制。①在招生宣传中,通过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战略合作,以地方重大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依靠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政策支撑,采用“组织委托、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面向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招收公共管理学生。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让政界业界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增加优质生源[5]。②在培养过程中,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量身定做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整合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发一系列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信息量大的较为实用的培训专题,围绕公共管理学员最需要更新的知识、最想了解的情况、最困惑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开发课程,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展开教学。③在实践课程方面,让有工作经验的非全日制公共管理学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调研,撰写论文;让全日制的公共管理学生有机会深入到地方政府机关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3.2突出优势学科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大做强
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一定要看其是否能立足该校的优势学科,发挥专业优势。①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强调以经济学定量方法来分析公共政策;锡拉丘兹大学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包含了经济、历史、社会、政治学、人类学等多个社会科学系;印第安纳大学的办学特色是环境政策方面的卓越声望;佐治亚大学以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为传统学科;普林斯顿大学的伍德·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公共事务与国际事务的交叉融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定量分析培训[6]。②发挥学校优势学科,提供本土化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我国而言,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在合理配置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模式,打造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大高校既“百花齐放”又“自成一体”的教育格局。
3.3突出开放办学特色,拓展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之父夏书章教授所言“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提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内涵建设,首先必须建设一流的师资力量。①加大校内人才资源整合力度。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仅靠某一个系或学院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力量单薄,因此要统筹考虑,加大各院、系、所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人才潜力。②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措施,组织教师出国研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应用于公共管理教学实践。③对有一定发展潜力但目前缺乏高水平带头人的学科方向,积极从国内外招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或者从国外聘任客座教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开阔眼界,能够使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和学科建设接近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