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德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抱有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我校在此方面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
第二部曲:教师垂范,树立形象
我们知道,儿童最有模仿性和向师性。他们总是以父母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为标准、为榜样。而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某种程度上小学生的道德取向决定于学校老师对他的影响,老师就是他们学习的典范,是他们心目中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崇拜偶像。在他们心里,老师是可信、可敬、可服从的。因此,小学生道德形成与教师的言行垂范有很重要的直接关系。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责任莫过于育人,而育人的前提条件必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水平的道德修养,在对学生进行各种道德教育时,自己首先具备各种道德素质水平,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由衷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思想和道德体验水平,而不是只让学生高尚,自己却很低级,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第三部曲: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曾有这样一段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第一,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第二,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三,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第四,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德育工作并非附加的教学任务,而是一种使命。在新课程改革深入的同时,我们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重视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如何把德育渗透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并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笔者对此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以身作则,严格律己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身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才会在教学中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同时,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往往缺乏分析能力,不识善恶美丑,易感情用事,但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关爱、公正、博大等品德,都是能感染学生、受到学生模仿的,通过交流模仿来进行德育工作,这也不失为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好途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恰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因此,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表率,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影响、教育学生。
二、结合教材和实际情况,在讲解中渗透德育
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其主要内容是地理知识的传授,一般来说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不要冲淡知识传播的主题内容,只能是在知识讲解的同时,有意识地点出德育教育的素材,应该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每章、每一节、每一堂课之中,不是几次课就完成的。而地理的不同部分又突出了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其中《中国地理》突出了国情教育;而《世界地理》除了能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同时,又存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高中地理》中的人与环境关系及其客观发展的自然规律,又重点反映出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题材。
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我国的各种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及主要能源等总量均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后几位,所以不要盲目乐观,再不能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国的资源,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目前资源和能源利用现状,向学生宣传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另外,在教学中也不应回避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如介绍完我国工农业生产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讲述我国的粮食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位,工业发展迅速,工农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粮食仍需进口,主要工业产品市场仍被国外产品垄断,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并树立起为祖国的富强腾飞而发奋读书的决心。
又如,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进行爱国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棉、油菜籽、以及猪、牛、羊肉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我国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在短短几十年内,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强国,并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从而结束了一百五十年屈辱的历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而使学生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三、创设情境,感染教育
例如,在人文地理讲述中,讲述由于人口激增、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等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等。在这堂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搜集了有关环境污染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和图片的时候不断发出感慨,甚至还有愤怒的谴责声,顿时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在社会实践和案例中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结合地理课内容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到车间了解整个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到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和不足。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启迪智慧之光,扩展思维才干。其次,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如展示现实中的街道布局图来讲解城市交通运输中城市道路网、列举某制药厂的地理位置来讲授工业惯性等等,通过身边例子的列举和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思考、研究并应用,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做好德育的渗透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金,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10)
水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同样,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也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遵循思想意识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地将水资源保护融入学生思想价值观体系中,成为指导其日常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本书通过对各种水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按处理形式和治理的污染物类型进行分类)的系统阐释,让学生在了解学习各种水污染治理技能的同时,逐渐领悟水资源危机的威胁性和水资源保护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此就能做到将意识培养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意识的塑造不落后于行动能力的培养,将思想意识具体外化为行动能力,使学生在日后从事水资源保护研究和工程实践时能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活学活用,提升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效率。此外,本书对各种水污染治理方法的阐释基于对水文生态和污染防控专业理论的精准辨析和对微观经济主体水污染行为的具体调研,呈现出更加专业可信的特征。
二、具体实用,以具体工程案例培养学生水污染治理技能
水资源保护教育应该是意识培养和技能训练融合的系统性教育课程,对学生水污染治理技能的训练是水资源保护教育的关键环节,而技能培养要取得理想效果,单靠方法理论的灌输是不够的。对于水污染治理这类讲究实践经验积累的技能类型,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真实环境下的技能训练机会,对方法理论的阐释也要基于真实案例,使教学过程具备充分在场感和真实性。基于技能培养追求实用性的理念,本书对各种水污染治理方法和防控手段的阐述显示出翔实具体、实用科学、层次清晰的特征。从概念阐释、方案设计、技术分解到数据模型建构、注意事项、维护管理,皆在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的现实治理案例上展开论述,注重总结分析每个案例所用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使本书传递给读者的治理经验皆为经过实践检验的先进经验,在不同水文条件和地理位置均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