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治理对策

社区治理对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治理对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区治理对策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镇化是城市空间的重组、生产、扩张、分配等一系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空间会发生剧烈的变动。而过渡型社区是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典型缩影,社区空间的治理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治理水平,因此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空间治理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城市空间的生产必须要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1】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也处于加速缓冲期,因此近几十年高速度的城镇化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反映在社区空间层面上主要是城市社区空间正义的缺失。由于“城市社区空间可以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这‘三度空间’”【2】,那么也就是“三度空间”正义的缺失。

第一,空间协调不善,社区空间利用不甚合理,社区的物质性空间正义遭到严重侵蚀。其一,商业性的资本占据着社区的大量公共空间。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社区内大量本该属于公共所有的空间变成商业用途,社区的一层几乎全部是商业经营机构,缺乏具有公益性、大众化的场所与机构。这一方面得以印证了资本逻辑充斥着城镇化进程的每一个角落,商业的逐利性过分进占了城市社区空间;而另一方面由于公共资源的特性:非排他性、非盈利性、非竞争性进一步导致了公益性空间的“搭便车”行为。其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存在冲突,一部分社区居民挤压公共空间,例如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有些居民在公共的体育设施乱晾晒衣物;社区的公共道路也停满了各种私家车;一楼的住户甚至乱占公共绿化空间等不和谐的现象。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冲突一方面反应出社区空间在最初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长远发展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难以适应日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飞速的城镇化进程挤压了人们的精神心理空间。其三,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规划有待改进。据调研,一般过渡型社区并未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有一部分社区地下空间的利用也仅限于地下停车场以及地下的一些缆道和公共的水电暖管道。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地下停车场利用率极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把私家车停在地下停车场。究其原因无非是地下停车场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停车环境脏乱差;没有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

第二,过渡型社区空间治理处于半自治化半行政化状态,社区空间的公共性与公益性遭到侵蚀,社区中的社会空间正义缺失。社会空间主要表现为公共空间的分配、公民的社会参与、公民权益、民生工程、公共设施等进入的机会。由于社区治理缺乏符合空间正义的完整的配套公共政策,社区社会空间必然得不到有效维护与运行,势必会损害人们的切身利益,那么社区治理就隐藏着不稳定的因素。社区空间如果缺乏空间正义塑造,社区居民将会产生社会落差感,认为自身处于社会相对不公平的位置,这将给社区的社会空间治理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矛盾找不到合法合理的释放渠道,集体事件发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势必会酝酿更大的危机。

第三,城镇化进程中的过度物质性空间挤压了人们的精神空间,造成人们幸福感下降,背离了人本空间的价值追求,社区精神空间正义缺失。城镇化的到来意味着资本化的到来,在一定意义上城市由资本的聚集而产生的,那么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对空间产品剩余价值是其唯一追求。但是单纯的资本力量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社区空间仅仅是一个利润空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城市社区空间,因此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在强大的物质空间的挤压之下势必会处于萎缩状态。精神空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与民主参与,主要表现在心情愉快、社会分配公正、在社会分配中处于公平的位置、机会均等。然而事实不然,不符合空间正义的城镇化难免使物质空间侵占了社区精神空间,也不符合人本主义的价值理念。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空间正义的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市场、社会、公众、政府都需要参与进来,而且政府力量既不能过于强大也不能微乎其微。罗尔斯主张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扩大政府职能,使之具有强大的再分配功能。然而诺齐克却主张“最小政府”“有限政府”,用管的最少的政府来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无论什么观点,维护公平,保证权利,维持正义已成为历届政府的基本责任,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首先,政府确保合理的城市社区规划,合理的城市社区规划是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石,以科学的城市社区空间规划来保障社区物质性空间稳定有序的空间生产,进而使其进一步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显然,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一种政府行为。城市规划是政府用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在关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城镇扩张等城市发展行为的有力手段。而社区规划主要涵盖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地上地下空间的分布、公共私有空间的协调等社区空间规划。城市社区规划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将以后可能在城市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大程度的扼杀在摇篮中,因此做好了城市社区规划,也就为美好城市社区发展的未来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城市社区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做到最大程度的维护城市社区的整体发展与社会正义。众所周知,政府不是天使,因此需要监督,在城市社区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团体,个人,市场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尽可能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空间正义的实现既不能只顾当代人的发展而过分挤压后代人发展的空间,也不能仅仅为了一部分人的权益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总之,城市社区规划不仅仅需要的是以政府在内的有关技术人员的科学、精密规划,更加需要的是包括公众在内参与的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人本空间规划。诚然具体的社区空间的治理更加需要以上两者的实现,社区空间的规划还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以及人文情怀,以便民、利民、服务于人民为主要宗旨。

其次,政府以公共政策为主要武器,明确自身责任,做到放权与收权的辩证管理,使社区的社会空间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政府必须要以恰当合理的公共政策来引导和规范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成为能够带给人民大利的主要途径。中国社区空间走向真正的空间正义需要科学合理公共政策为支撑,毫无疑问,公共政策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政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政策也要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主导型制定,完全的政府主义色彩。而西方制定公共政策主要表现为各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社会运动的结晶。有效的公共政策发挥效用有两个必备条件: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和高质量的政策执行机制。具体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完整的就业政策、户籍政策、土地产权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生态环保等政策。种种政策构成一套完整地社会整合机制,优化公共政策机制,使其成为构建符合空间正义的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基础。良好的政策还需要必要的监督与评估,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缺乏制度化的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非官方的政策评估是必要的,它会弥补制定政策的漏洞与执行政策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承认政策的不当之处并非政策的失败而是追加的政策修改机制,只会让政策更贴近实际更发挥效用。此外政府的研究机构也需要对其所制定的政策进行评估反馈。二者结合起来,公共政策势必成为政府构建公平正义的社区空间一大利器。

最后,社区治理提倡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式治理,增强社区治理的多中心化取向,发扬民主精神,构建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社区精神空间。政府不是万能的,任何单主体的治理都无法解决社区空间的非正义化问题,自由民主式的社区空间治理才能保障社区的精神空间得到正义之神的守护。确保空间正义的治理机制, 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市场、公众力量介入的参与式治理。公民公平地参与城市化政策的制定和城市发展的治理过程, 是实现城市化符合正义原则的关键机制。与此同时,在社区空间里精神空间被物质空间所挤压,造成人们的幸福感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可以借助公民、社区、社会、市场等多重力量的参与,使人们彻底融入到社区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社区居民分享自治权利同时也是对空间资源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分配,因此也是空间正义原则的范畴。社区治理的纷繁复杂不是某一个力量所能驾驭的,也不是众多力量混杂横行的结果,需要的是各种社会力量在制度、法律的架构下有序运行,伸张自身权利的同时更要维护社区空间正义。

总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空间治理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城市社区没有符合空间正义的原则。社区空间正义的塑造就是“三度空间”的协调发展与空间正义的彰显。承然,“民主的体制和强大的公民力量可以迫使政府为所有人的权益服务,保持政府‘社会公仆’的本色”。【3】社区空间正义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社区规划与公共政策如同社区空间的两翼。城市社区规划不科学不合理那么社区空间发展就偏离了方向,配套的公共政策没有紧跟其上,社区治理就会乱象丛生。因此做好科学的城市社区规划、完整科学的公共政策、加强民主治理是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5).

[2]刘钊:城市发展的正义与合法性[J],兰州学刊2012(10)

篇2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常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特别是重症哮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我科从2010年1月―2011年2月共收治哮喘病人30例,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均在7―25d治愈或好转出院。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3±15岁,病程15.5±8.6a。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6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过敏3例,劳累2例,精神紧张1例。

2护理

2.1缓解呼吸困难

2.1.1环境: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冷暖适宜的病室。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皮毛、油烟等。病室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如福尔马林、来苏等。晨间护理时防止尘土飞扬、戒烟。

2.1.2:根据病情提供舒适。哮喘发作时采取舒适的半卧位或坐位,如端坐呼吸时提供床旁桌以作支撑,减少体力的消耗。

2.1.3氧疗:[1]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吸氧时根据呼吸困难程度调节氧流量,一般给予低流量持续给O2,鼻导管吸入氧流量为2―4L/min,面罩吸入氧流量为4―6L/min,吸氧期间每15―30min巡视1次,保证吸氧安全有效,在给O2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律、节律,缺O2症状有无改善。如高浓度吸氧(>60%)持续6小时以上时,应观察病人有无氧中毒症状,如病人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胸骨后疼痛等氧中毒症状,应立即调低氧流量并通知医生。如一般治疗无效时,应做好低潮气量辅助通气等机械通气准备工作。在氧疗期间,应遵医嘱及时抽取动脉血做好血气分析监测。

2.2心理护理:病人在哮喘发作时常出现紧张、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可加重呼吸困难,护士应陪伴在病人身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安慰病人,向病人解释不良情绪可加重或诱发哮喘发作,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慢性反复发作的哮喘病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会产生悲观情绪,护士应通过耐心细致的交流,让患者了解哮喘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从而让病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3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容、出汗、发绀、呼吸困难程度等,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如干咳、喉干痒、胸部闷胀、精神紧张等,若有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防止哮喘发作。动态观察呼吸音、哮喘音及血气分析的变化,警惕酸中毒、呼吸衰竭、气胸等并发症。哮喘发病最严重的时间常在晚饭后到次日上午10时左右,尤其在凌晨3时左右,因此在这段时间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危重症状。

2.4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避免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虾、蛋、牛奶等,避免食冷、硬、油煎食物。在哮喘发作时勿勉强进食,哮喘缓解时应鼓励病人多进食,并向病人解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5按医嘱用药、正确用药并观察副作用

2.5.1 茶碱类:氨茶碱是有效的止喘药,但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同一剂量下,不同病人血浓度也可相差4―6倍,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该药的血浓度,氨茶碱的安全血浓度为6―15ug/ml[2],当血浓度大于20ug/ml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毒性反应,大于30ug/ml时则产生抽搐、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因此在静脉注射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氨茶碱0.25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时,一般每日总量不超过1.2g,速度宜在30―40滴/min。若与西味替丁、大环内酯类、喹诺酮合用时,可影响氨茶碱的代谢,应减少其剂量。全特宁、舒弗美必须整片吞服,不可压碎或咀嚼后口服。用药中应监测氨茶碱的血浓度。

2.5.2β2受体激动剂: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并严格掌握剂量。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时,嘱病人先呼气,然后开始深吸气,同时吸入沙丁胺醇,吸入后屏气数秒,再缓慢呼气,每次吸入100―200ug,即1―2揿,必要时每隔4―8小时吸入一次,一天最多不能超过8揿,每周用药一般不超过10ml。成人心率超过140次/分或疗效越来越差时,应停药。此类药物过量时可使心率加快,严重时因心律紊乱而猝死,因此沙丁胺醇静注时滴速应控制在2―4ug/min,在用药期间应观察有无心悸骨骼肌震颤等副作用。此类药物不宜长期规律使用,应按需用药。

2.5.3保证水和电解质摄入:鼓励病人每天饮水2500―3000ml,以补充水分,稀释痰液,改善呼吸功能。哮喘持续状态应静脉补液,每日不少于2000―3000ml。静脉补液时应注意补液速度,同时应监测血清电解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5.4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增加CAMP的合成,阻止白三烯等介质的释放,预防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反应性,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但是,在使用激素时应让患者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正确使用激素。用激素作气雾吸入时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声音嘶哑、呼吸道不适或咽部念珠菌感染。吸入后应嘱病人用清水充分漱口,如发现口腔念球菌感染,应用5% NaHCO3液作口腔护理。当长期吸入剂量大于1 mg/d可引起骨质疏松,应注意观察。全身用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神经、消化道等变化,注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副作用。口服此药时宜饭后服用。嘱病人在用药期间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随意停药。

2.5.5其它:色苷酸钠主要用于预防复发,因此应在哮喘发作前雾化吸入。此药吸入体内无积蓄作用,一般4周内见效,若8周内无效应停用。但该药使用时可诱发哮喘。在吸入该药时可同时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以防哮喘发作。支气管哮喘病人使用镇静剂应慎重,严格按医嘱执行,禁用吗啡、杜冷丁等抑制呼吸的药物。

2.6知识缺乏:缺乏预防哮喘的知识,根据病人文化层次、理解能力采取不同方式,让病人掌握预防哮喘的知识;缺乏正确使用雾化剂吸入器的有关知识,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等,提供雾化吸入器的相关学习资料,医护人员先示教正确使用方法,然后练习,直到掌握,并指导病人学会清洗、保养吸入器。

2.7健康指导:教会病人做好病情的自动监测,教会病人认识哮喘发作先兆的症状,当再次发作时应保持心理平衡,立即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及时就诊。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不摄入鱼虾,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等。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下棋、跑步、打门球等,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改善肺功能。动员家人或朋友参与对哮喘病人的管理,提供全面的照顾与支持。

3体会

通过对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使我们体会到作为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护理理论,娴熟的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坚持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精心护理,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住院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加快,城市垃圾的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垃圾填埋法由于成本低、技术相对简单、处理迅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垃圾处置方式。

1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1.1垃圾填埋场不应设置的地区

1.1.1 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1.1.2 洪泛区和泄洪道;

1.1.3 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

1.1.4 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1.1.5 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1.1.6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藏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地区;

1.1.7 珍F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1.1.8 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在实际选址过程中,应避开上述地区。

1.2环境地质条件。垃圾填埋场类型根据场址地形分为山谷型、平原型、坡地型。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场影响周围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对场址的勘察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环境地质条件。在选址的各项主要条件中,以其重要性为评判依据,对渗滤液可能产生渗漏等不利条件也要做出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

2 垃圾场渗滤液的处理

2.1.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主要特点

2.1.1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水量变化大,而且变化无规律性,其来源主要有:①垃圾自身含水及从大气和雨水中的吸附量。②垃圾降解生成水。③地下潜水的反渗。④大气降水。其中由大气降水形成的渗滤液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因此我们在研究渗滤液处理的同时,也要关注影响其产生量的各种主要因素,如大气降水强度、频率,地下水的流向、流速、位置,地表地形、顶盖材料,温度、风、湿度、植被、太阳辐射等。

2.1.2垃圾渗滤液的主要特点:①渗滤液水质极为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危害大。渗滤液中不仅含有耗氧有机污染物,还含有重金属和植物营养素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及生物污染物,如病菌、虫卵等。②污染物浓度大,变化范围大。垃圾填埋渗滤液的CODCr、BOD5、总氮、氨氮、碱度、硬度、重金属污染浓度都很高,且变化范围大。③水质水量的明显变化性:a.渗滤液的产生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雨季明显大于旱季;b.污染物组成及其浓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平原地区填埋场干冷季节渗滤液的污染物组成和浓度较低;c.污染物组分及其浓度与填埋年限有关,如填埋层各部分物化和生物学特征及其活动方式都不同。④渗滤液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但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严重失调。另外重金属元素、氨氮等物质含量过高,使得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2.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

2.2.1物理化学法。包括吸附、化学混凝沉淀、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离子交换、膜渗析、气提、湿式氧化、消毒等法。光催化氧化和电化学技术的应用是渗滤液污染化学控制的新发展。与生物法相比,物理化学法不受水质水量变动的影响,出水水质稳定,但是处理成本高,在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上不适于大量渗滤液的处理。

2.2.2 生物法。又分为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和厌氧D好氧组合法。①厌氧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方法有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厌氧稳定塘及分段厌氧硝化等方法。②好氧处理。渗滤液好氧处理法可有效降低BOD、COD和氨氮,以延时曝气法应用最多;活性污泥法因其费用低、效率高而得到最广泛的引用;曝气稳定塘体积大,有机负荷低,但因其工程简单,在土地易征的地区经济适用;生物膜法具有抗水量、水质冲击负荷的优点。③厌氧D好氧处理。厌氧D好氧处理垃圾渗滤液在我国已有很多工程实例:广州大田山采用UASB-生物接触氧化-氧化塘-絮凝沉淀工艺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填埋场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

3.1 垃圾场土壤改良。填埋场复垦工程是利用人工添加新土的肥力,恢复作物的生产能力,是实现填埋场地农业再利用的关键环节。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土壤改良、植被品种筛选、土壤的侵蚀控制和垃圾坝(或副坝)边坡的稳定。土壤改良主要通过绿肥或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复垦中土壤侵蚀控制可利用“侵蚀被”(如木屑、聚丙烯纤维、稻草、麦秆等编制成),铺设在土壤表面,植被自然穿越“侵蚀被”生长。填埋场边坡在复垦时注意的是利用塑料三维栅格铺设在易侵蚀的边坡地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抑制滑坡等灾害发生。

3.2 垃圾场植被恢复。在处理站、沼气处理设施等污染物浓度高的地段周围,应选择有较强抗性、较好净化空气能力的树木。在道路两旁则选用树形高大美观、生长迅速、易管理并有一定吸污能力的树种。在行政生活福利区可选择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的乔木或灌木,同时可栽培一些抗性弱和敏感性强的监测植物。

4 城区垃圾处理及工程建设的对策

4.1应给予城区垃圾处理以相应的地方法规支持。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一些鼓励垃圾处理的地方性规范,制定“镇规民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监督、卫生管理机构。认真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采取“专业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保证垃圾处理的持续性发展。

4.2 积极扩大垃圾处理的经费来源渠道、创新经营方式。在垃圾站的建设投资上,目前各地主要有政府拨款、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民间企业投资者经营、民间企业直接投资建设三种融资方式,各个城区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采用这几种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垃圾站的运行费用可由城区各单位、团体、工商户和居民缴纳垃圾处理费来解决。在垃圾站的运营方式和处理费用上,可将运营权交给投资人,让投资人经营管理,充分体现“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4.3垃圾处理应追求环保效益的最大化。城区的垃圾处理应以投资省、工艺成熟达标、节能节耗、操作简单为原则。城区垃圾处理站可采用“垃圾分拣DD回收可利用物DD垃圾堆肥DD筛上物焚烧”的综合工艺。垃圾堆肥处理通过发酵灭杀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将垃圾处理成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还原于大自然,既可以节约大量土地,减少二次污染,又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这样处理垃圾体现了效益最大化原则,是真正地把垃圾作为了一种资源来加以利用。

总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应重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质量,确保垃圾填埋场项目规范建设、正常运行。

友情链接